邓艾深受司马昭器重,又是灭蜀头号功臣,为何最终遭遇杀身之祸?
邓艾是三国时期的名将,这个人自幼口吃,本没有出头的机会。是司马懿发现了他的才能,将他从普通人中提拔了出来。从此,邓艾在军政方面显露出他出众的才华。他在淮南、陇西战场上都屡建奇功。尤其是姜维的北伐,在遇到邓艾后,竟然一战不胜。在灭蜀之战中,邓艾也建立了奇功,迫降了刘禅。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屡建奇功的将军,最后却被自己人所杀,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一、 邓艾之死的经过。在三国末期,司马昭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为下一步篡位做准备,决定发动灭蜀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司马昭兵分三路,西路邓艾、中路诸葛绪牵制沓中的姜维,东路的钟会率领主力,进攻汉中。由于姜维在汉中的防御措施失误,使得钟会进展顺利,很快就翻越了秦岭,控制了汉中。
邓艾也一直追击姜维,获得一系列的胜利。不过中路的诸葛绪出现了误判,他被姜维的佯动迷惑,让出了阴平桥头这个要隘,使得姜维得以撤回汉中。姜维及时赶到剑阁,堵住了钟会进军的通道,暂时稳定了形势。
邓艾从现实战局出发,提出自己率领所部偷渡阴平小道,奇袭蜀汉的腹地。钟会虽然同意了邓艾的方案,可并没有在心中认可。谁知道邓艾经过千辛万苦,居然走通了他人视作为天险的阴平小道。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邓艾势如破竹,在攻下下江油后,在绵竹与诸葛瞻率领的蜀军交战,打败了诸葛瞻。刘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了邓艾。
邓艾在占领成都,迫降刘禅后,以汉朝的邓禹的先例为榜样,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没有得到司马昭的认可,同时灭蜀的魏军主帅钟会也嫉妒邓艾的战功。在大家的诬告中,司马昭命令逮捕邓艾父子,送往京城。恰值钟会作乱,邓艾的部下救出邓艾。可是就在邓艾回营的途中,被监军卫瓘派的田续等人袭杀,一代名将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二、 邓艾的死因。我们看邓艾的死,就感觉有一丝蹊跷。那就是邓艾是司马懿提拔的将领,应该算是司马氏的嫡系。他在平定淮南叛乱中,也为司马氏立下了功劳。在灭蜀之战中,如果不是他甘冒奇险,从人们意想不到的阴平小道进军,魏军是无法灭亡蜀汉的。这是因为姜维在剑阁阻挡住钟会的去路,钟会无法突破,只得准备撤军。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建立的奇功的将军,最后却被自己人所杀。邓艾自己认为,自己是被冤枉的现代“白起”。从邓艾的角度来看,自己是和白起一样,被政敌所诬陷,落得了这个下场。那么这个政敌就是钟会。是钟会出于嫉妒之心,和邓艾争夺灭蜀的功劳,才使得邓艾蒙受了冤屈。
邓艾的罪名直到晋朝为他平反的时候,诏书否认了造反的罪名,而还是给了他“矜功失节,实应大辟”的结论。从邓艾的实际举动来看,这个结论是比较贴切的。因为邓艾在接受刘禅的投降后,就有些忘乎所以起来。他以汉朝的将军邓禹为榜样,独断专行,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对蜀汉的太子、诸王和各级官员进行封官,任命益州各级官员。
而且,邓艾还对下一步灭吴的行动进行了规划。他的这一切所作所为,都引起了司马昭的疑心。可是当司马昭通过卫瓘对邓艾进行警告的时候,邓艾还不觉察自己的错误,还振振有词的对司马昭进行反驳。
当然,钟会在诬陷邓艾的行动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钟会不但和其他的将领一起向司马昭报告,邓艾行为悖逆,有不臣之心。还为了诬陷邓艾,甚至采取了让人不齿的手段。他在剑阁拦截邓艾的报告,利用自己善于模仿他人笔迹的手段,将邓艾的报告修改得面目全非。里面加上很多自夸功劳,违背指示,傲慢无礼的言辞,让司马昭看过之后,加深了自己的判断。
于是,在大家众口一词的指证下,司马昭决定逮捕邓艾。在钟会作乱的时候,邓艾被他的部下所救。可卫瓘怕邓艾重新掌握他的军队,给局势带来更大的混乱,并对自己这些诬陷他的人们不利。他就派与邓艾有仇怨的田续前去追杀了邓艾。
我们从以上的评述可以看到,邓艾是被钟会、卫瓘等人陷害而死的。他因为独断专行受到了司马昭的疑忌,再加上对他嫉妒的钟会、卫瓘等人的陷害,才造成了邓艾之死。
三、 邓艾真正的死因。不过,我们从晋朝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到,司马氏对邓艾的罪名是非常明确的。这个“矜功失节”的罪名并没有因为钟会作乱而死就因此改变。这样,邓艾就算是被押送到司马昭的面前,他也难逃一死。那么,明明知道邓艾是被冤枉的,司马氏为何还要置邓艾于死地呢?
这只说明一件事,那就是给邓艾的罪状是欲加之罪。在魏军出发灭蜀的时候,司马昭的相国府的西曹属邵悌就对钟会和邓艾出征心怀疑虑,向司马昭进言。在得到了司马昭的解释后,还是有所怀疑。他又私下问参相国军事的刘实,刘实的回答是钟会、邓艾肯定能够破蜀,可是恐怕两人都不会活着回来了。
而邓艾在出征的时候也有着不好的预感。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坐在山上,而旁边还有流水。邓艾请人解梦,说是《易》中的蹇卦,利西南不利东北。说邓艾能够灭蜀,可是很可能回不来了。这些情况综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看到,邓艾去灭蜀时,就已经面对了必死的命运,这一点,邓艾心里也有预感。
我们可以看《三国志》中,与邓艾合传的都是些什么人?除了钟会以外,其他都是忠于曹魏,反抗司马氏的大臣。不言而喻,邓艾也是其中的一员,邓艾确实是他自称的忠臣,但是他不是司马氏的忠臣,他是曹魏的忠臣。邓艾有着对司马昭的不臣之心,这才是司马昭要杀他的根本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邓艾在整个灭蜀战役的前后,都一直处于一种反常的状态。史书中记载,在商讨灭蜀的行动时,邓艾是反对这次行动的。他认为蜀汉没有对曹魏产生威胁,多次表达反对意见。这让司马昭十分忧虑,派自己的主簿师篡担任邓艾的司马,去劝说邓艾,邓艾这才接受了灭蜀的任务。
从这一段历史,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丝端倪。邓艾接受灭蜀的任务是被迫的,而不是他主动担任的。那么,我们知道邓艾的军事能力不亚于钟会,钟会都认为伐蜀能够成功,邓艾怎么会不知道?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役过程中,邓艾提出偷渡阴平,这是他通过深思熟虑的方案,说明邓艾早就有灭蜀之志。可他为何要反对发动灭蜀之战呢?
并且,邓艾在灭蜀之后,他在蜀中的行为十分的反常。按照正常的情况,他应该向司马昭先禀告,然后再实行他的政策。可是,灭蜀之后,邓艾根本就不听司马昭的指使,独断专行。他大肆收揽蜀汉君臣的忠心,对当地官员进行任免,这一切只能说明,邓艾对司马昭心怀异心。
邓艾效忠的其实是苟延残喘的曹魏,而不是司马氏统治的魏朝。邓艾知道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的目的,就是以灭蜀之威来行篡魏之举。因此,邓艾明知道伐蜀能够成功,他还故意不同意伐蜀。这让司马昭对他的用心产生了疑虑,派自己的亲信师篡去做邓艾的司马,并且指示他。邓艾在无奈之下,只得参加灭蜀的行动。
在灭蜀之后,邓艾利用自己先到成都的机会,大肆收揽人心,为曹魏创建最后的根据地。他的所作所为,早就被明眼的司马昭看透了。他让监军卫瓘去指示邓艾,邓艾这时自以为实力加强,对卫瓘出言反抗。可是邓艾没有想到的是,整个魏军早就成为了司马氏的军队,他的孤忠根本没有人响应。在卫瓘的一纸命令下,邓艾的手下纷纷离散,邓艾父子只得束手就擒。
我们从司马昭的行动就能够看到,司马昭其实早就对邓艾不信任了。他和邓艾在伐蜀前就不再沟通了。他先是通过师篡,后是通过卫瓘去指示邓艾,其实已经表达了自己最大的疑忌。可是邓艾一意孤行,终于遭到了杀身之祸。
司马昭对邓艾痛下杀手,也有受到淮南三叛的影响。淮南那些反抗司马氏的将领,在开始时也是听从司马氏的指挥的。可是到了最后,都一个个除去了伪装,对抗司马氏,捍卫曹魏的江山。司马昭从中汲取教训,为了打造自己的江山,对于邓艾这样还没有露出明显叛乱之意的将领,他宁可错杀,也不放过,这也是邓艾之死的重要原因。
结语:
邓艾是司马懿提拔的将领,出自寒门的他,本身在司马氏的朝中就备受歧视,而他还怀有一颗忠于曹魏的忠心。这一切,让他引起了司马昭的疑忌。尤其是在伐蜀前后,钟会的举动,更是让司马昭下定了除掉他的决心。
在伐蜀前,邓艾就出于保护曹魏政权的动机,反对伐蜀。在灭蜀后,他又抢在钟会没有到达之前,大肆为曹魏创造最后的根据地。可是,由于众将的嫉妒,还有他过于明显的举动,使得在派邓艾出师时,就决定除掉邓艾的司马昭下了决心。立足未稳而且孤立无援的邓艾,只有束手就擒,引颈就戮了。
明着效忠司马昭,暗中做曹魏的忠臣,这才是邓艾被司马昭所杀的根本原因。但是,邓艾在被杀的时候,他的反叛行为还没有显露出来,司马氏只得对他冷处理。承认他是被钟会诬陷的,而且钟会也因为反叛被杀,可就是不为邓艾平反。这是因为,司马氏知道,邓艾不是司马氏的忠臣,他是为曹魏而死,他的死是死得其所。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邓艾深受司马昭器重,又是灭蜀头号功臣,为何最终遭遇杀身之祸?
邓艾虽然忠勇,他是死于司马昭手中的棋子卫瓘之手。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三国后期,由于司马懿独断专行,大肆诛杀曹氏家族子孙,以至于曹魏集团人才凋零,这就为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篡夺曹魏江山打下了基础。
司马师死后,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了他的大将军之职,成了魏国的至高无上的人物,手中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魏元帝曹奂就是个傀儡皇帝。
司马昭是个心机婊,他的如意算盘就是在有生之年,统一全国,然后废掉曹奂,自己做皇帝。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司马昭做出了先灭蜀,后灭吴的计划。
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司马昭派征西将军邓艾和镇西将军钟会一起带兵伐蜀,同时命令卫瓘做监军。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邓艾虽然是个结巴,说话不利索,但办事特利索,邓艾和钟会都是能人,能人的特点就是彼此不服,当兵进到边境时,邓艾提出和钟会分兵行动。
钟会按部就班的前进,目的就是牵制住姜维。卫瓘当时倾向钟会的意见,表示军队应该稳步推进。钟会就和卫瓘一起随大部队行动。
邓艾毅然决然的带了2000人马,从阴平小路,决定直奔蜀国成都而去。他认为自己一定能成功。
说实话,邓艾走的这步棋相当冒险。邓艾就是本着富贵险中求的思想,如果成功,则功高盖世,如果不成功就杀身成仁。
邓艾经过千难万险,其中的危险不言而喻。但结果却是皆大欢喜。邓艾奇袭得手,后主刘禅见大势已去,自缚而降。
此时钟会正和姜维打的难解难分,这时候传来了刘禅投降的消息。
刘禅派人带来了他的的手谕:命令大将军姜维放下武器,投降钟会。
〖传后主敕命,言归降之事。维大惊失语。帐下众将听知,一齐怨恨,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拔刀砍石大呼曰:“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姜维无奈,只好遵命。
话说钟会和卫瓘,眼见邓艾立了奇功,心头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各种滋味在心头。
说实话主要的还是酸楚味,邓艾带的兵少,立的功大。嫉妒羡慕恨充斥着二人心头,愤怒的烈火燃烧二人胸膛。
钟会和卫瓘就想找邓艾的毛病。
此时,邓艾收降了刘禅,为了尽快稳定大局,邓艾没有经过司马昭的批准,先斩后奏加封了一批蜀国官员。
正当钟会和卫瓘睁大眼找邓艾的毛病时,正好邓艾阶级觉悟不高,这让钟会和卫瓘抓住了把柄。
二人急忙整理好了上告信,把这些私自提拔官员的事情,添油加醋的夸大事实,说邓艾想在蜀国自立为王,拥兵自重。等等……。整理好后,秘奏给了司马昭。
司马昭一见二人秘信,勃然大怒,下旨邓艾坐着牛车回国说明情况。
邓艾接到司马昭的旨意后,心想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回国把这些说清楚,相信领导会理解自己的,邓艾信心满满的回国了。
自从姜维投降钟会后,姜维脑子里一刻都没闲着,姜维想出了一条妙计:“反败为胜”。他的计谋就是想策反钟会造反,造反成功后,然后杀钟会,迎接刘禅复位。
〖维密与后主书曰:“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姜维看透了钟会有野心,于是怂恿钟会造反。姜维说:“现在你有20万大军,加上我手中10万,何必受制于人呢?
钟会被姜维打动了心,钟会决定造反。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两人密谋造反的事不小心泄露了出去,魏军将领一听又要打仗,家里的老婆孩子都等着回家呢。
现在和钟会一起造反,司马昭还不把留在京城的大人孩子都砍了。
还没等钟会扯大旗造反,将领们先造反了,钟会和姜维来不及组织人马反抗,二人就被乱军砍死了。
其实,姜维和钟会造反消息的泄露,都是监军卫瓘事先提前布置好的。监军卫瓘早就对钟会和姜维交往反常中看出了蛛丝马迹。
钟会和姜维万万没想到,螳螂扑蝉,黄雀在后。
卫瓘刚刚平定了钟会和姜维的叛乱,这些杀了钟会的乱军将领,为了找到合理的解释,决定快马追回原来的征西大将军邓艾,就说自己的主帅是冤枉的。想上书司马昭,愿意让邓艾继续统领自己。
卫瓘一见这个架势,暗暗叫苦,原来卫瓘害怕邓艾回来后,把自己和钟会诬陷他的事调查出来,到那时,卫瓘就会暴露出来。
这边将领刚派人要迎回邓艾,这边卫瓘就派遣护军田续,快马加鞭赶到绵竹,夜袭邓艾于三造亭,杀死了邓艾父子。
卫瓘这个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的人,成了司马昭手中的一粒石子,一击三中,接连杀了灭蜀有功之臣邓艾、镇西将军钟会和蜀国大将军姜维。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欢迎加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邓艾深受司马昭器重,又是灭蜀头号功臣,为何最终遭遇杀身之祸?
谢邀!邓艾偷渡阴平,攻取西川。他居功自傲,和钟会争功取宠,被司马昭设计杀害。
邓艾深受司马昭器重,又是灭蜀头号功臣,为何最终遭遇杀身之祸?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干翻曹爽,后小儿子司马昭弑君杀死曹髦,立曹操之孙曹奂为傀儡皇帝,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司马家终于如意取得了曹魏政权的实权。
为加快篡位进程,公元263年,司马昭见蜀汉国运衰微,后主昏庸重用黄皓,姜维沓中屯田避祸,于是命诸葛绪和征西将军邓艾各统兵三万,镇西将军钟会统兵十万,卫瓘做监军,三路大军浩浩荡荡直奔蜀国杀来。
邓艾,字士载,魏国名将,他屯田使国家军粮充足,因功封侯,加征西将军,以一己之力阻挡住姜维多次北伐。
魏军攻下汉中后,钟会率军与回援的姜维在剑阁对峙,邓艾不避艰险,亲自翻越摩天岭,偷渡阴平,迅速攻占江油、绵竹等地,打败诸葛亮儿子诸葛瞻等人率领的西蜀援军,乘胜偷袭成都,蜀后主刘禅被迫出降,并命姜维就地投降。
钟会是钟繇之子,出身士族,根本看不起寒门出身的邓艾,他此次与邓艾出兵,就像同一头槽上拴着的两头叫驴,谁也不服,但现在邓艾已立奇功,钟会心里充斥着嫉妒羡慕恨,他伺机而动。
司马昭命令邓艾伐吴,邓艾认为魏军长途袭川蜀,现有疲惫不堪,攻吴又需要大批战船,此时不易伐吴,这引起司马昭的不快。
邓艾为了尽快稳定局面,自作主张学习前贤东汉邓禹,封刘禅行骠骑大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蜀中文武大臣都有封赐。
邓艾在绵竹筑台昭示自己的不世之功,天天大摆酒席宴请蜀中官员:“如果不是我邓某人,你们早就死在屠城中了,是我姓邓的救了你们的小命”,众官员一齐跪拜邓艾说:"当誓死效忠邓公"。
司马昭看到钟会、卫瓘上表后,告知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司马昭的话很明白,任何大事小情都必须经我批准,不能擅作主张,邓艾却认为大丈夫领兵在外,凡是有利于社稷国家的行为,专断一些也无妨。于是一根肠子的邓艾又上书建议将刘禅留在蜀地,封其为扶风王,赐给他财产,封其子为公侯,以显示魏国的宽容大度,同时再留下魏军两万,蜀国降兵两万,在蜀地打造船只准备攻吴。
司马昭已认定邓艾手握重兵,留住刘禅,就是想利用刘禅的影响割据西川称帝,于是司马昭随即在书信中将他比作白起、韩信、周亚夫这样的名将,明白人听后都会毛骨悚然赶紧表忠心,安分守己以求自保,但邓艾竟依然我行我素。
邓艾忘了,司老昭的老爹司马懿装聋卖傻多年,骗过众人,趁曹爽外出祭祖之机发动高平陵政变,又过其兄司马师和他多年的经营,才掌得曹魏政权,现在你邓艾手握重兵,随意封赏自己的手下和蜀汉的文臣武将,拉拢人心,你想干什么?
钟会、卫瓘早有反魏之心,两人添油加醋上表说邓艾欲在蜀自立为王,同时截取邓艾报送朝廷战况,仿照笔迹,改写一份言辞不恭、有威凌司马昭的奉表。
邓艾被押运回洛阳,他在囚车上仰天长叹:“我邓艾是个忠臣,想不到会落得如此下场!白起的惨死,又重见于今日了。”但他坚信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还心存幻想能见到明天的太阳。
钟会在成都独揽军权,姜维看透了他的野心,于是蛊惑他起兵造反,姜维说:“现在你有20万大军,加上我手中10万,你定能一统天下的!”
在权欲的驱使下,钟会决定兵发长安,当钟会召集将领准备起事时,魏军将领担心在魏国家人的安危,将领们先举起了大刀将姜维和钟会砍死了。
魏军将领决定追回原来自己的大将军邓艾,然后上书司马昭诉说实情,卫瓘害怕邓艾回来后,自己和钟会诬陷他的事就会大白于天下,到那时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卫瓘立即派遣护军田续,快马加鞭追上并杀死了邓艾父子,邓艾死时67岁,其在洛阳的亲属或被杀,或被流放西域。
邓艾一生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却身死家破,这是其侏儒的政治水平决定的,曹魏朝野内外皆知其冤,但慑于司马昭的淫威却无人敢言。公元273年,晋武帝下诏为邓艾平反,此时,距离邓艾父子被杀,已经过去9年了。
兔死狗烹,历史向来如此,邓艾在魏国威望仅次于司马昭,马昭本人清楚自己是如何谋达权利巅峰的,所以不可能让他人哪怕有一点点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故而千方百计杀死邓艾,从此魏国再无人可比肩自己,邓艾死的是冤,但也可以说不冤,因为巅峰的背面就是深渊。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邓艾深受司马昭器重,又是灭蜀头号功臣,为何最终遭遇杀身之祸?
谢谢邀请。邓艾被杀有一定原因。1、邓艾走阴平小路偷渡成功,又打败诸葛瞻率领的蜀汉军队,兵临成都,刘禅放弃抵抗,蜀汉灭亡,邓艾立了大功。邓艾在成都有些飘飘然,骄傲自满,经常说些大话,夸耀自己。例如:对蜀汉官员说,你们遇到我很好,要是遇到吴汉那样的人可就没有好结果了。说姜维是人才,可惜遇到他就不行了。邓艾对刘禅等人都封了职务,有些做法引起司马昭反感。邓艾是司马懿发现提拔的人才,邓艾灭蜀后还一再坚持进攻东吴,为此,司马昭给邓艾泼了冷水,说此事要上报朝廷再议。2、钟会对邓艾进行了诬告,陷害邓艾。姜维假意归顺钟会,暗中计划恢复蜀汉政权。劝钟会造反。钟会想造反就要先搬倒邓艾。钟会针对邓艾一些不妥做法向司马昭密报邓艾要谋反,钟会是这次曹魏攻打蜀汉第一责任人,曹魏三路伐蜀,钟会率主力人数最多,钟会说话份量重。司马昭相信钟会的密报,让监军卫灌到成都把邓艾父子捉拿押回来。3、钟会、姜维到成都后想造反,计划泄露失败。监军卫灌担心邓艾父子真回到洛阳后对他不利,因此派人追赶把押送途中的邓艾父子杀掉。4、邓艾是灭蜀头号功臣,但是灭蜀后一些做法有些过分,引起司马昭的不满猜疑,钟会再告邓艾谋反,卫灌也担心邓艾对他不利,种种情况交织在一起,导致邓艾被杀。
邓艾深受司马昭器重,又是灭蜀头号功臣,为何最终遭遇杀身之祸?
狡兔死 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