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一定要杀了刘封?三国演义?

私仇?家恨?蓄谋已久?

刘封是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所收的义子,他原名寇封,是汉朝罗侯的后代。刘备看中了刘封的气度才华,恰当其时,刘备还没有儿子,就收了寇封为养子,改名刘封。

刘封在跟随刘备之后,在战争中表现了自己的武勇和才华。在史书中记载,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在刘备取西川的时候,刘封率领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刘封是年轻一辈武将中的佼佼者。而且,在取得西川的时候,刘封才年仅二十多岁。在刘备的培养下,刘封已经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刘备在进位汉中王后,让他率领孟达镇守上庸。

但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将领,却没有战死沙场,却死在自己人手中。最后,刘备赐死刘封,让他自裁。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刘封之死,离不开一个三国时期有名的人物孟达。孟达这个人也是一个智计出众,才能超人的人物。可是,孟达这个人是三国时期公认的小人,大家对于他两面三刀,反复无常,轻于去就的性格十分厌弃。可是,刘封却恰恰和他在上庸做了搭档。

孟达在攻打上庸的时候,刘备怕孟达不能独立拿下上庸,就专门派刘封率军协同孟达作战。在拿下上庸后,就让刘封为主将,和孟达留守上庸。刘备派刘封镇守上庸是有他的用意的,上庸地形险要,又有汉水沟通汉中和襄阳,地理形势十分重要。刘备派刘封在此驻守,退可守卫汉中,进可攻打襄阳。可是,年轻的刘封却把一切都搞砸了。

在史书上记载,刘封在上庸的所有问题,就出在和孟达的关系不和上。我们可以想象,像刘封这样一位刘备的养子,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有了显赫的战功和地位,当然盛气凌人。而孟达其人,性格狡猾多诈,怎么可能对刘封服气。而且,年轻单纯的刘封,在计谋上也不是孟达的对手。在救援关羽的时候,这一切矛盾就全暴露了出来。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屡次向刘封求援。但是,当刘封和孟达商议的时候,孟达当然不会听从刘封的安排。他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的理由拒不执行关羽的命令。从这一件事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刘封的能力欠缺。孟达作为副将,刘封都指挥不动他。自己又不能亲自去救援关羽,只有眼睁睁看着关羽覆亡。在后来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刘封夺了孟达的鼓吹,两个人的关系彻底破裂。

孟达趁势投降了曹魏,临走还给刘备写了封信,显示自己是如何如何的无辜,暗中摆了刘封一道。接下来,孟达引贼入室,带领曹军夺取了上庸。同样,孟达也假惺惺的给刘封写了一封信劝降,被刘封拒绝了。

刘封兵败回到成都,被刘备责备不救关羽,与孟达不和,逼走孟达,丢失上庸的罪责。最后,在诸葛亮的进言下,刘备最终赐死了刘封。

我们看刘封之死的整个过程,对这个本来前途无量的年轻将领的死感到惋惜。刘封作为年轻一代将领的代表,本来应该在将来蜀汉的历史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可是,却这么糊里糊涂的死掉了。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死的呢?

首先,杀死刘封的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孟达。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孟达,刘封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孟达这个人野心很大,他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和法正一起奉刘璋的命令来迎接刘备。可是,刘备只选择了法正一起入川,而让孟达留在荆州。在这里,我们就能够感到刘备对孟达的微妙的看法。

在孟达攻打上庸的时候,刘备派刘封帮助孟达,这其实是刘备的一个措施。孟达攻打上庸,根本就不需要外界的帮助就可以。刘备实际上是让刘封来管辖孟达。我们可以想象,孟达怎么可能服从在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刘封的指挥。而且孟达内心险恶,怎么可能甘心屈服。

这才是孟达和刘封之间的根本矛盾。即便刘封不欺凌孟达,孟达也要用手段制服刘封。所以在各个环节上,孟达都跟刘封作对。在救援关羽这件事上,孟达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的后果,他就是给刘封挖坑才坚持不去救援关羽的。在关羽覆亡后,他见势不妙就跑了,还给刘备留了一封信,把责任全推到刘封身上。可以说,刘封之死,最大的推手就是孟达。

第二个原因是在刘封自己身上。刘封作为刘备培养的将领,在很多地方都很出色。但是,在独当一面上,刘封由于年轻,经验欠缺。刘备让他镇守上庸,也有锻炼他的意图。

但是,刘封在遇到老奸巨猾的孟达,完全失败了。他由于经验不足,被孟达玩弄于股掌之上。在最关键的援救关羽的问题上,刘封又没有主见,丧失了立场,犯了原则性的错误。他的这种情况不能怨别人,只能怨自己的能力差。

第三个原因是在刘备是身上。不管怎么说,最后置刘封于死地的还是刘备。刘备收刘封做养子的时候,还没有亲生儿子。刘备在一开始是为了以防万一,把刘封作为继承人来培养的。

可是,当刘备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后,他的心思又变了。虽然刘备带领刘封四处征战,但是对他的培养就不上心了。

刘备把刘封派到上庸,也有让刘封离开成都的统治中心的意味。而且,刘备对孟达的品行有着自己的判断,派能力不足的刘封去统帅孟达不能说不是刘备的失误。

而最后让刘备下决心杀掉刘封的原因,还是诸葛亮的劝说,触动了刘备的心事。刘备当时已经立刘禅为太子,而刘禅的能力和刘封相比实在太差。诸葛亮当时已经为下一步蜀汉的政局做谋划,所以,刚猛难制的刘封就成为了诸葛亮的一块心病。因此,诸葛亮劝说刘备借机除掉刘封。

而刘封公然藐视关羽假节钺的权威,这种举动也使得刘备心生疑忌,于是,他下令让刘封自裁。可是,当刘备得知孟达给刘封的信件劝降遭拒后,明白了刘封的一片忠心。但是,这个时候刘封已死,刘备就是后悔得痛哭流涕也无济于事了。

结语:

刘封的死是由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在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是孟达的陷害,也有刘封自身能力的不足,性格的缺陷。最后,还有刘备和诸葛亮为将来刘禅继位后的蜀汉政局稳定的考虑。

刘封是蜀汉年轻一代将领里的代表,死的时候才二十多岁。如果他不死的话,蜀汉后期的军事形势会有所不同。可惜,由于内部的倾轧,刘封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刘封的命运,也预示了蜀汉未来的命运。到最后,蜀汉陷入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这也和诸葛亮的人才观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什么刘备一定要杀了刘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刘备杀刘封有家忧,更有国恨。

刘封是刘备义子。据说刘备刚到荆州,与长沙刘泌共攻樊城曹仁,打败了曹仁后,二人摆酒庆贺,这时刘泌身后站着一位器宇轩昂的英俊少年,刘备问其姓名,原来是刘泌的外甥罗侯寇氏之子,名叫寇封。在饮酒期间,随军厨役上菜时不小心将盘子里的肉块掉落地上,寇封竟随手捡起,转身丢入口中,引起刘备爱慕,因当时刘备尚无子嗣,遂收其为义子,改名为刘封。过后刘备问刘封为何见肉块落地不责下人,却将沾了灰土的肉块顺手丢入口中?刘封则说,身为将吏应时时垂怜百姓,粒米片肉来之不易,弃之可惜。随军厨役,终日劳苦,偶有过失,怎忍喝斥?刘备听了刘封的这段话,大合心意,从此与刘封父子之情建立。厨役们听说了刘封为自己的这通仁人辩护说,很是感激,特烹制一种夹糖炸肉,既夹了糖,还夹有豆沙,以取灰沙之意,送给刘封,以作记念,从此,这就成了襄樊城名菜之一。刘封被刘备认为义子后,跟随刘备转战南北,屡立战功。刘备攻川蜀,刘封随诸葛亮、张飞、赵云溯江西上,攻打益州,所过之地,无不攻克。益州平定,刘封被封为副军中郎将。在汉中之战中,刘封也是表现英雄,曾惹得曹操嫉恨,说刘备总是用假子冲锋,并说他要调自己的真子黄须儿来战刘封。结果黄须儿还未来到,曹操就撤退了,刘大耳儿尽得汉中地。接着刘备又乘机派宜都太守孟达攻占了房陵郡,孟达乘胜还要攻打上庸郡,刘备害怕孟达有失,就派自己的义子刘封率军从汉中前去统领孟达军一起进攻上庸郡。上庸郡守申耽抵敌不住刘封、孟达两军的进攻,被迫投降。刘封驻守上庸,并被封为副军将军。

从这里可见,刘备对刘封一直是信任赞赏的,那为什么后来要逼刘封自杀呢?大致有三点原因:其一拒绝出兵救关羽。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关羽作为荆州最高军事长官,曾要刘封、孟达出兵配合,但二人以上庸等三郡新降,需要安定为由,拒绝出兵,直接导致了后来关羽兵败被杀,荆州丢失。其二逼反孟达。刘封占领上庸郡后,与孟达二人都想做三郡主官。孟达毕竟是老练的郡守,表面上承认刘封的主位,并将自己享用的仪仗给了刘封,背地里则很是不满。刘封作为刘备义子,本应该一心为刘备事业着想,很好安抚孟达,只要做好监视就行了,不应与孟达争权。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要二人配,孟达以私心劝说刘封,说了关公曾对刘备认刘封为义子的种种不满,直接导致刘封与孟达达成一致,不出兵相救关公。荆州丢失,关羽败亡,孟达怕刘备追责,就叛蜀汉投魏,与曹魏的徐晃等一起攻打上庸城。孟达在投降前给刘备写了信,告诉自己投降的身不由己,颇有点儿恶人先告状,在和徐晃进攻上庸时,还派人带信给刘封,劝刘封也投降。刘封则毁信斩使,决不投降。但城内的申耽兄弟看曹魏势大,暗中投降,上庸城很快被攻破。刘封在仓惶间,只好逃回了成都。其三有夺嫡之患。刘备认了刘封为义子,不久就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禅。大家一想到刘禅,就会想到“此间乐,不思蜀”的笑话来,很痴呆可爱吧?以刘封的能力野心,到了上庸尚且想当一把手,保不准刘备百年后,以义子之身,谁能压制?因此刘封逃到成都,诸葛亮说出了刘备多年心里的隐忧,就以拒绝救援关羽和逼反孟达两宗罪,让刘封自杀了。刘封在自杀前,也发出了悔不听孟达之言的感慨。当刘备听说孟达劝刘封投降,刘封毁信斩使,决不投降时,表现得非常后悔,以致痛哭失声了。

刘封作为刘备义子,攻城掠地,英雄作战,对刘备忠心耿耿,应该给予肯定。但他受孟达蒙蔽,不救关羽,又与孟达争权,让新成立的蜀汉连连失地,也是罪无可恕。当然,刘封之死,在他成为刘备义子之时,隐隐也决定了它会有这种结局。

为什么刘备一定要杀了刘封?三国演义?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怎么谈得上有私仇,而刘封作为义子对刘备还是比较忠心,所以也谈不上家恨,至于蓄谋已久也谈不上,刘封之死主要在于他的性格。

刘封本人的身世和性格

在小说和历史上刘封的记载都是差不多,他是刘备在寄居荆州刘表时期所过继收养的义子。刘封和刘备的关系和普通义父义子关系可不太一样,因为刘备当时已经年逾四旬而无子,刘备早年只有两个女儿还在战乱中被曹操军队所掳走,所以在三国时代刘备当时的年龄还没有儿子是很苦恼的事情。

因此刘封被刘备收养过继是明确要继承刘备香火的养子,刘封本姓寇,因为被刘备过继收养以后才改姓为刘,所以刘封是有刘备后代的继承权,

刘封被刘备收养以后,得到刘备悉心栽培,在这种悉心栽培之下,刘封的能力成长是非常快,兼之刘封本身就很勇武,所以刘封可以成为刘备集团的一员勇将。刘封的军事能力非常不错,而且有一定的武力,属于能冲锋陷阵勇武绝伦的猛将。

但是刘封的性格不好,他的性格有些刚愎自用,为人比较自傲,经常依仗着自己是刘备养子的身份在军中骄纵,所以刘封在和刘备集团中其他同事之间相处关系也不是那么融洽。

如果刘备的儿子阿斗也就是后主刘禅没有出生,刘封和刘备的关系会继续和谐下去,但是阿斗的出生打乱了这一切。

阿斗的出生让刘封身份变得很尴尬

阿斗是刘备年逾五旬才生下的儿子,备受刘备宠爱,但是阿斗的出生也让刘封变得很尴尬,本来刘备收养刘封是为了解决继承人问题,结果有了轻生儿子,那么收养刘封就没有了意义。

这个问题在阿斗年幼的时候还突显不出来,毕竟当时刘备事业未成,儿子还年幼,而刘封作为刘备集团的一员小将,也正是发挥能力之际,所以刘备集团包括刘备和诸葛亮等君臣在内,对刘封这个身份也没有做出过多考虑,仍旧允许刘封执掌兵权,带兵打仗。

但是随着刘备后来事业越做越大,阿斗年龄也逐渐增长,刘封的身份则开始变的尴尬,刘封跟随诸葛亮率军入蜀支援刘备夺取巴蜀,立下赫赫战功,在这时期,诸葛亮就已经认识到刘封的军功和能力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刘禅的地位,所以他一再提醒刘备,不可再重用刘封了,但是刘备爱惜刘封,不忍夺其兵权,但是诸葛亮的提醒也很在理,所以刘备决定把刘封从中央支走,让他去镇守地方。

所以刘封被刘备派去支援孟达攻打上庸,这个上庸城地小城偏,其实孟达自己率军完全可以打下来,但是刘封被派到上庸就是刘备的用心良苦,他想让刘封远离刘备集团的中央是非之地,同时也好给阿斗一个缓冲和成长空间。

所以刘封成为了后来的上庸太守,这就是刘备对他愧疚弥补。

刘封之死是政治规律

历史上刘备以刘封不救援荆州关羽为借口,诛杀了刘封。其实刘封不支援关羽完全是有情可原,上庸(现今湖北竹山县一带)地理位置极其偏僻,多为山区,人口不多,经济也不富裕,当时刘封镇守上庸的军马估计也就一万左右,而且还不是生力军,多为老弱残军,即战力可能不超过五千余人。

如果刘封带着这队人马去支援关羽,那不光支援不了关羽,连自己也得搭里边,然后结局就是,关羽败亡,拉着儿子关平和侄子刘封一起被孙权斩杀,而且上庸城还会因为空虚被曹操占领。

所以刘封没去支援关羽是正确选择,而且关羽败亡速度太快了,刘封即使支援都有可能半道时关羽父子就已经被斩杀了。

这个道理刘备和诸葛亮其实都明白,但是这是一个好的借口来杀刘封,刘封之死在于其性格刚猛自傲,如果刘备不杀刘封,他的身份对于阿斗来说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这颗定时炸弹可能会选择在刘备和诸葛亮归天以后爆炸。

因为刘备去世,谁能制衡刘封?诸葛亮可以制衡刘封,但是要知道诸葛亮比刘封还大十多岁,如果诸葛亮死在刘封前面呢?刘备和诸葛亮全都去世,那时蜀汉的元老大臣如关羽、张飞、赵云等肯定也都去世了,那么刘封名义上是阿斗的兄长,臣兄刚猛蛮横,皇弟宽厚软弱,那么势必会引起刘封的不服,引起一轮权力纷争。

所以刘封的刚猛自傲的性格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对未来的阿斗构成威胁,因此刘备不敢留下刘封,必须在自己和诸葛亮死之前,解决刘封,正好关羽败亡,刘封没有支援关羽,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借口。

其实凭良心说刘封最后都没有背叛刘备,他在上庸遭到孟达背叛,又遭到孟达引曹魏大军围攻上庸,孟达苦口婆心劝刘封识时务投降曹魏都被刘封拒绝,他宁可单骑逃回成都接受刘备制裁,也没有就地投降曹魏,这说明了刘封是非常忠于刘备的。

但是刘备为了未来政权稳定着想,不得已之下必须处死刘封,因为刘备见惯了袁绍和刘表的后人骨肉相残的悲剧,所以他不能让自己的家族重蹈这些悲剧,处死刘封就是掐灭了这颗炸弹。

这就是政治规律,尽管刘备也非常不想杀刘封,但是没有办法,政治人物必须要做出牺牲,所以历史记载刘备在刘封死后悲痛万分,毕竟多年父子之情以及刘封最后对自己的忠诚,都是让刘备痛哭流涕的原因。

写在最后

刘封之死一在于其性格,一在于政治规律,如果刘封性格温和宽厚一些,不掌兵权,或许刘备不会杀他,但是刘封掌了兵权,外加性格刚猛,所以政治规律之下他必须得死。

刘封之死和1500多年之后日本历史上发生的一件史实非常相似,日本战国时期太阁丰臣秀吉也是因为继承人问题收养了养子丰臣秀次,不料秀吉老来得子,被他视若掌上明珠。但此时秀次作为养子继承人已经成了确定的事实,秀次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关白(宰相)了。但是狡猾的秀吉还是想尽办法诬陷秀次,最终罗织罪名逼迫秀次自尽。

看看这两段历史是不是达到了惊人的相似,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日本,其实这就是政治规律,这就是政治人物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其实这种事在人类历史上演绎了无数遍,所以与其说是相似,不如说简直就是规律,刘封就是丧命于这种政治规律之下。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为什么刘备一定要杀了刘封?三国演义?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是刘备当年在荆州的时候收养的!其实关羽当时就劝过他,说:“主公你不应该收这个孩子做义子啊,因为你自己有儿子啊!而且又是汉室宗亲,将来立世子的时候,是件麻烦事!因为孩子大了,无论是不是亲生的,都会对那个位置感兴趣的,万一争起来就麻烦了。”但是刘备没有采纳!不知道后来刘封不救关羽是不是和这个原因也有关系?

公元219年(建安24年),襄樊之战后,关羽被困麦城!当时刘封孟达驻守上庸,当关羽去求救的时候,刘封受了孟达的蛊惑,拒不出兵,致使关羽被杀!后孟达投降曹操,屡次劝降刘封,都被拒绝,甚至扯书斩使。后刘封受到叛贼孟达徐晃等联合围攻,又受到下级背叛,于是败回成都!回去后,刘备痛恨他不救关羽,赐他自裁!

不过我看刘封也是个糊涂的人物,既然不救关羽,那就该和孟达一起降曹算了!后来孟达来劝降,他又拒绝,那么开始为什么不去救关羽呢?开始就拒绝孟达不救关羽的提议多好呢!有始无终,害了自己性命,也够糊涂的!

人这一生,坏人做的,好人做的,善人做的,歹人做的!但是千万别做糊涂鬼!大家好,我是晚来风,一家之言,不爽勿怼!欢迎指正!

为什么刘备一定要杀了刘封?三国演义?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早年跟随刘备东征西讨,历练了一身本领。刘封作战勇敢,勇力过人,曾在汉中之战中大显身手,以至于曹操疾妒说,若我的黄须儿在,绝不会让你这般出风头。但就是这样一个立有大功之人,却被刘备下令处死,死时年仅二十几岁。那么,刘备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儿子呢?

刘封原本是长沙罗侯寇氏的儿子,刘备刚到荆州时,因为没有儿子,就收养了他。到刘备进入西川,准备自葭萌关进攻成都的刘璋时,刘封已经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成年人了,而且有一身武艺,气力过人。刘备让他带兵跟随诸葛亮溯江而上,刘封所战都取得了胜利。益州平定,刘封被授予副军中郎将的官职,也就是和诸葛亮在荆州时一个级别的官职。

第二年,刘备占领汉中全境,另外派宜都太守孟达率军攻占了房陵。孟达又继续攻打上庸,刘备担心他独自难以取胜,就派刘封去支援并统领孟达,两人合兵一处,逼迫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占领上庸后,刘封被封为副军将军。

刘封作战有一套,但他缺点同样明显,就是自大,难以容人。关羽进攻樊城,调刘封和孟达前去支援,刘封和孟达以刚刚占领上庸,山地人心不稳定为由拒不出兵。刘封和孟达不和,就把孟达的一套鼓吹仪仗给夺了。孟达害怕刘备追究他不支援关羽的责任,又对刘封愤恨在心,于是背叛了蜀汉国投降了魏国。而投降后的孟达又回过头来和魏国军队一起攻打上庸。由于申氏兄弟投降,刘封兵败逃回到成都。

到成都后,刘备以两项罪名责备刘封,一是欺辱孟达,二是不救关羽。诸葛亮顾虑刘封刚猛,尤其是刘备身后没有人能够制约驾驭他,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刘封。刘备于是赐死刘封,让他自杀。

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刘备已经对刘封非常愤怒,尤其是这两条罪名,按道理讲,每一条都可以赐死刘封。但是,死不死最终的决定权在于刘备。

最终,刘备选择杀刘封,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刘封凌辱孟达背后掩盖着什么?而他不救援关羽的借口又是否成立呢?

两条罪状的背后是刘封拥兵自重

孟达将进攻上庸,是在已经攻下了房陵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时候,刘备担心孟达难以“独任”,于是派出了刘封率兵前往。但是,刘封前去不是帮助孟达,而是“统达军”,也就是成为孟达的上司。上庸的太守是申耽,他先是降蜀,继而降魏,这样一个无心战守之人不一定能守得住上庸,也就是说,凭孟达自己不一定就拿不下上庸。显然,刘备派刘封前往,不仅是为了把握,还是为了日后掌管这个地区。或者说,在用人镇守这一地区时,他是更信任刘封,而孟达则要差一些。但孟达毕竟也是太守级(宜都)的人物,刘封身为刘备的义子,如果孟达有骄纵之处,应该多为刘备着想,在限制的同时,多加笼络才是,最不应该的就是采取这种极端的方法,而刘封恰恰就这样做了,最终导致孟达反叛。而上庸的丢失无疑与孟达的叛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在此之前魏国根本就没有进攻上庸的打算。

但是,刘封夺取孟达的仪仗,难道真的只是处理方法不当的原因吗?恐怕未必。孟达带着魏国军队回来攻打刘封,兵临城下给刘封写了一封信,劝他投降,而刘封死之前也感叹说,恨没有采纳孟达之言。这说明,两人那点儿个人恩怨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掩盖在背后的是都想成为这一方的主官。回到刘封这儿也是,他凌辱孟达,就是想把他挤走,从而达到大权独揽,一人掌控一方的目的。而孟达知道刘备更信任的是自己的这个义子,欲望难以满足,所以降魏。

基于这一点,两人都不同意救援关羽也就好解释了。关羽命令两人出兵荆州,是从围攻襄阳、樊城开始,而且这个命令是发出多次,并不是说到了江陵丢失,战局已经无法挽回才下达的命令。两人不接受命令,就是都不愿意带着自己所属的那一部分兵离开这儿,如果那样,谁离开,谁将失去对上庸的主导权。

有人说,上庸到荆州中间隔着一个神农架,根本就走不通!实际上,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执行不执行关羽的这道命令。如果选择执行,可以选择从房陵,回秭归,沿水路进入南郡,即便是不能及早进入襄樊前线,至少关羽回益州的路不会断。孙权发起江陵之战,吕蒙诱降糜芳,断了关羽归路,而陆逊就是在宜都到房陵这儿作战,断了关羽的水上退路,关羽走投无路,这才被俘被杀。而问题更重要之处在于态度问题,出兵了走不到和直接拒绝出兵是两个性质的问题。而关羽作为荆州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可以代表刘备行使权力,对这个地方是有调兵权力的。

所以说,诸葛亮的话说明了一个事实。刘备杀刘封,是在已经称王的情况下实施的,下一步,他要当皇帝,这已经是没有人可怀疑的了。人一旦称王进而当皇帝,就会出现一个国家传承问题,刘备也不例外。封建国家要求嫡传,刘备已经立了刘禅为世子,刘封这个养子就会成为一个难题。假如这个刘封是个庸才,没有什么欲望,这也好说,大不了日后给他一个王也就完事了,就像刘邦的长子刘肥那样,但刘封不是刘肥,他是一个有欲望的人。再就是刘禅有能力也行,就像汉景帝和他的弟弟梁王刘武那样,完全有能力掌控好弟弟,但恰恰是刘禅不是汉景帝,他掌控不了这个哥哥。这种事情必须是要刘备来处理好,如果等到日后,大臣们一是不好处理,二是如果大臣们能处理,那这个大臣也就成了问题。所以说诸葛亮的话还真戳到了刘备的痛处。诸葛亮的话是决定因素吗?显然不是。政治家杀人,能借他人之口,是再好不过了。毕竟,得到最主要的大臣的支持,不仅能够减轻舆论的压力,还会分担心理上的一些压力。

结语:刘备是一个性情中人!刘封尽管是刘备养子,跟随刘备多年,也是父子情深。但是出于一个政治家的野心,刘封拥兵自重加上抗命关羽,他的死是必然的!

为什么刘备一定要杀了刘封?三国演义?

大家好,我是九井散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长沙郡刘姓人家的外甥。刘备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后,暂时安居于荆州,因为当时刘备未有子嗣,于是收刘封为养子。

后来刘备受邀入益州,留关羽守荆州,可惜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求救于刘封,被封拒绝!后来刘封逼走孟达,遭到孟达带领的曹军攻打,逃亡到成都。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赐死了刘封。刘备赐死刘封我认为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刘封的行为本来就犯了死罪。无论是刘封拒绝关羽的求救,还是刘封气走孟达又丢城失地,按照军法,必死无疑!

2:刘封刚烈勇猛,刘备集团担心刘禅压制不住又生祸端。于是刘封回到成都后。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烈勇猛,刘备死后最终难以制服驾驭,于是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他。于是刘备赐刘封死,让他自尽。刘封叹息说:“我后悔不听孟子度的话。

3:安抚关羽及荆州军利益相关方的愤怒。荆州军里面既有关羽这样的刘备集团核心巨头,又有刘备糜夫人的裙带关系,还有其他荆州利益方如诸葛亮。这些人对刘封拒不援助关羽,导致荆州丢失愤怒不以,刘备必须对他们予以安抚。于是刘封就成为了关羽丢失荆州的牺牲品!

4:荆州丢失军心动荡,需要借刘封的头严肃军纪。荆州丢失对蜀国来说是是战略性的失败,要知道蜀国的上层人员组成很复杂有荆州的,益州的,刘备自身亲信,其他附属在刘备身上的利益集团,荆州的丢失已经引起到蜀国这个复杂的利益集团的动荡,因此必须尽快稳定军心。因此刘封必须尽快处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