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袁绍麾下的田丰和沮授谋略能比肩徐庶吗?为何?

在三国时代,袁绍绝对是一代枭雄。他在朝堂之上,胆敢当面顶撞董卓。在董卓把持朝政,无人敢对抗的情况下,响应曹操的号召,参加诸侯军讨董。在诸侯军中,袁绍被推举为联军的首领,这说明了袁绍的威望。

在联军解散后,袁绍和曹操这一对发小诀别。袁绍说自己要向北方发展,在统一北方后南下争夺天下。曹操则说,自己要立足中原,建立自己的基业。如果袁绍南下,自己就依靠自己的智谋来对抗他。后来的官渡之战就印证了这一点。

而袁绍到河北后,依靠自己四世三公的人脉资源,开拓了自己的基业。他扫灭群雄,占据了幽、冀、并、青四州,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割据力量。但是,由于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以优势兵力败给了曹操,使得他身上的光环被一扫无余。袁绍成为了历史上被人嘲笑的对象。

沮授和田丰都是袁绍手下的重要谋士,受袁绍失败所赐,也被埋没在三国的烟尘中。在这里,田丰作为袁绍的反面教材,还被历史着重写了几笔。比如田丰劝袁绍趁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袭击许都,比如田丰劝阻袁绍发动对曹作战,比如田丰自己预料自己的死亡。曹操曾经评价田丰,说田丰如果跟袁绍大军一起来打官渡之战,自己是无法获胜的。而沮授则更是被一笔带过,几乎难以找到他在历史上的踪迹。

实际上,田丰是袁绍手下最出色的谋士,如果拿曹操的手下谋士相比较,他应该等同于郭嘉。而沮授则是袁绍的谋主,如果拿曹操的手下相比较,他相当于荀彧。而且,沮授的职权还要高于荀彧,因为他还担任袁绍的监军,统领袁绍所有的兵马。

我们知道,三国的每一个集团都有自己的谋主,每一个集团都有自己的战略方针。曹操有荀彧提出的“奉天子以讨不臣”,刘备有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而孙权有鲁肃提出的《榻上问策》,而袁绍则有沮授提出的取河北的战略方针。

当袁绍取得冀州的统治权后,当时担任从事的沮授就向袁绍献策,他说:

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沮授建策的主要方针就是统一河北,然后迎汉献帝于长安,建都洛阳。在此之后,奉天子以讨不臣,统一天下。这个方针里面的统一河北,然后再统一天下的方针,和袁绍不谋而合,因此得到了袁绍的认可。袁绍任命沮授为监军、奋武将军,开始按照沮授的方针开始行动。

在沮授的帮助,袁绍很快就完成了统一北方的目标。但是,在发动官渡之战的时候,一切发生了变化。沮授、田丰全部都被袁绍给废黜了,田丰甚至被拘禁了起来。这是官渡之战前后最诡异的一幕。

沮授、田丰被废黜的直接原因是在战前的会议上发表了反对攻打许都的意见。在这里,田丰的意见是出于现状考虑,认为时机不成熟。而且田丰的脾气不好,用荀彧的话来说就是刚而犯上,袁绍又是一个外宽内忌的人。所以田丰的被拘禁只能说是他自食其果。

但是,沮授的被废黜就实在难以解释了。沮授在被袁绍任命为监军后,统领袁绍的全部人马。可以说,沮授在袁绍集团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就在一夜之间,他的军队就被收回,而自己被袁绍极度疑忌。这中间的差别也太大了,仅仅是意见不同,他人的谗言,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

而且从袁绍的举动来看,袁绍对沮授的疑忌是不一般的疑忌。他不但剥夺了沮授的兵权,沮授要求留下都不允许,要他随军。这已经是害怕沮授谋反的节奏了。在官渡之战中,沮授的献计献策无论有多正确,袁绍也是根本不听。而袁绍大军溃败,沮授被俘,最后死在曹操之手,袁绍也是不管不问。袁绍和沮授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袁绍和沮授对待汉室的态度问题。袁绍和沮授的关系,就如同后来曹操和荀彧的关系一样,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我们从上面的沮授向袁绍的献策可以看到,沮授和荀彧一样都是心存汉室的人。他向袁绍提出的建议和荀彧如出一辙,都是奉天子以讨不臣。可是,袁绍自认为实力强大,就露出了他的野心。

在官渡之战之前,袁绍就指使手下一个叫耿包的主簿试探大家,想要称帝。但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袁绍只得杀耿包灭口。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带头反对的人里肯定有沮授在内。而在讨论迎汉献帝的问题上,郭图是反对的。他是和袁绍一样,想要另立朝代。这才是在官渡之战前,沮授遭到废黜,郭图取而代之的根本原因。(此处遵照《后汉书》,《三国志》记载有所不同,本人认为《后汉书》更合理一些)

正是因为沮授是心存汉室的人,曹操俘获他之后,还是想收用他。因为曹操这时还是暂时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但是,沮授还是心存故主,在出逃中被抓,最终被曹操所杀。

沮授的下场其实就是荀彧的下场的预演,后来一样心存汉室的荀彧也得到了同样的下场。正是废黜了沮授、田丰,袁绍军心大乱,严重影响了战斗力。在战斗中漏洞百出,最终被曹操打败。这才是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的最根本的原因。

这样一比较,我们就轻易比较出沮授、田丰和徐庶的高低了吧。历史上,徐庶在刘备军中只是个谋士,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推荐了诸葛亮。在后来投入曹操阵营后,徐庶也没有出色的地方。他是无法和沮授和田丰相提并论的。

而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烘托诸葛亮的形象,徐庶曾经担任过刘备的军师。在战斗中,徐庶指挥刘备的军队以少胜多,连打胜仗。而且,徐庶文武双全,他不但指挥部队打仗,还轻易就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显示了高超的能力。

在这一方面来说,徐庶虽然不能和沮授这样在战略战术上都出众的人才相比,但是和田丰相比还是差不多的。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徐庶能够和田丰比肩,但是不如沮授。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演义》中,袁绍麾下的田丰和沮授谋略能比肩徐庶吗?为何?

徐庶,田丰和沮授都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虽然他们跟随的君主不同,但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就其这一问题而言,笔者觉得袁绍的谋士田丰还有沮授跟徐庶的才华差不了多少,他俩绝对可以比肩徐庶。

沮授原是韩馥的谋士,董卓死后,他一手促成了韩馥投降袁绍,后来还献计杀了韩,凭借这事,他一举成为袁绍麾下的四大谋士之一。他曾与其他几位谋士联手,帮助袁绍攻下黄河以北,曾在献帝逃跑时,与田丰一起劝袁绍迎回献帝,并在官渡前,劝袁绍不要起兵等。沮授最后死于曹操之手,是一个对袁绍忠心耿耿的人。

田丰是最早跟随袁绍的谋士,曾策划谋杀公孙瓒,他是袁绍统一河北的关键人物,劝袁绍迎接献帝,为袁绍密谋击退黑山军,官渡之战时提出分兵攻打曹军,很显然这计谋很不一般。可是他最后却死于袁绍之手,也是个悲剧人物。

徐庶虽然在三国里出现的次数并不是太多,但是他的才华及影响力是有目同睹的。徐庶替刘备大败过曹操的八门金锁阵,听说这是一个很难破解的阵法,曹操曾问过他的谋士文若,“徐庶和你的才华那个高”,文若说徐庶高出自己数十倍,可见其优秀之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徐庶的确是个人才,但是田丰和沮授也不是太差,所以,笔者认为,田丰和沮授可以和徐庶比肩。

《三国演义》中,袁绍麾下的田丰和沮授谋略能比肩徐庶吗?为何?

我们就《三国演义》中三位的表现,来分析下这三位的排名。

第一位田丰

田丰作为袁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非常有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劝袁绍早迎天子。在官渡之战,田丰建议袁采用持久战。《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田丰谏言:

谋士田丰曰:“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不可复兴大军。宜先遣人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称曹操隔我王路,然后提兵屯黎阳;更于河内增益舟楫,缮置军器,分遣精兵,屯紥边鄙。三年之中,大事可定也。

这是顶级谋士的战略方针。以袁绍之强盛,据有河北,图谋天下,持久战必然耗死曹操。战略眼光顶级。

第二十四回,田丰又献策,趁曹操去打刘备的机会悄悄地偷袭许都。

丰曰:“今曹操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惟明公裁之。”

可惜,袁绍竟然以孩子有病失去作战良机。田丰的谋略当在顶级。在《三国演义》中,卧龙凤雏司马懿之下一个层级的顶级谋士,和贾诩,程昱差不多。

第二位,沮授

袁绍帐下最重要的谋士,少有大志,擅于谋略。为袁绍屡次献出良策,但袁绍基本不听。官渡之战袁绍大败,沮授未及逃走,被曹操所获,因拒降被曹操处死。

沮授同样建议袁绍迎献帝,挟天子令诸侯,官渡之战时,沮授建议袁绍对曹操实行持久战,未被采纳(和田丰一样)。

《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沮授献策:

谋士沮授曰:“制胜之策,不在强盛。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比公孙瓚坐受困者不同。今弃献捷良策,而兴无名之兵,窃为明公不取。”

战略思想和田丰相同。在谋略方面几乎在一个水平线。但我认为,沮授还能统兵,而且从曹操和荀彧对沮授的态度来看,他是强于田丰。看看荀彧怎么评价袁绍谋士集团:

彧笑曰:“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

嘲笑了田丰、许攸、审配、逢纪,唯独没有说沮授,可见他还是最认可沮授。沮授被俘后,曹操一心想劝降,可见曹操对他的重视程度。

所以,我认为,沮授略高于田丰。基本在一个层级。

第三位,徐庶

在《三国演义》中有所美化,前期有很多,包括斗阵法破曹仁八门金锁阵,猜到曹仁的夜袭反制之,并反客为主袭取樊城。曹仁是曹操手下统帅,文武兼备,这也看出徐庶的谋略。

曹操手下谋士程昱说徐庶强他十倍。

操曰:“徐庶之才,比君何如?”

昱曰:“十倍于昱。”

程昱作为曹操帐下五大谋士之一,其实力堪称顶级,他认为徐庶十倍于他,那徐庶必然是顶级中的顶级了。

但徐庶却被程昱设计,无奈投靠了曹操,加入了曹营之后,地位非常低,远不及程昱。从这两点看似乎又不如程昱,当然也因为他没有怎么献策的关系。

结论:

单就《三国演义》而言,田丰沮授的谋略属于第二梯队的顶级。徐庶有点过分美化,只看到一些战术层面的东西,战略上没有表现的机会,也只有程昱的一句马屁作为旁引用。况且并没有给刘备打下什么江山,相对于田丰沮授辅佐袁绍定下河北,且在战略上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徐徐图之的方针,我认为他俩更胜一筹。

《三国演义》中,袁绍麾下的田丰和沮授谋略能比肩徐庶吗?为何?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盗贼四起,民不聊生。在三足鼎立之前,两股最大势力是袁绍和曹操。袁绍是拥兵自重,唯我独尊;而曹操是励精图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主要有田丰、沮授、审配、郭图、许攸等,他们可都是东汉末年一等一的谋士,可谓人才济济。但谋士当中,勾心斗角,你嫉我妒。本人认为,袁绍之所以败于曹操,主要原因就是他不能知人善任,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手下的谋士,都非等闲之辈。

先说田丰“刚”,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可见他这人非常耿直、忠于主人。 他计破公孙瓒,平定河北,居功至伟,官至冀州别驾。在官渡之战初期,极力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认为其出兵师出无名,必败无疑,由于袁绍听不进他的忠言,反而被下令监禁。官渡之战袁绍战败,说明田丰是有先见之明的,对事情看得透彻,分析把握得很好。袁绍因曾不听田丰之言而深感羞愧,又有逢纪等人在袁绍面前进谗言,于是,田丰被袁绍杀害。

再说沮授的“忠”,袁绍败逃时,沮授来不及北渡而被俘,被押见曹操,曹操爱其才,极力招抚,但沮授不为所动,并大呼不降。然曹操与沮授有旧,见沮授不肯加入他的阵营,也感到可惜,叹若早点得到沮授,那天下现在应该大定了。沮授虽不降,但仍获曹操厚待,可是,后来沮授密谋逃回袁绍阵营,事败被杀。那时袁绍大势已去,沮授仍然心念故主,可见沮授是大忠之人。

最后说徐庶的“沉默”,徐庶本是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早年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从三国演义中,徐庶确实没有为曹操设一谋出一策。所以,本人认为,他们似乎没有可比性。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终其一生。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军事人才。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郭嘉、张昭、周瑜等,通过演义而家喻户晓。也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大浪淘沙,波浪壮阔。

《三国演义》中,袁绍麾下的田丰和沮授谋略能比肩徐庶吗?为何?

田丰有谋不能保全自己乃不智,如此庸主为何不早些离开。沮授可与徐庶比肩

《三国演义》中,袁绍麾下的田丰和沮授谋略能比肩徐庶吗?为何?

三国演义中袁绍麾下两位谋臣田丰和沮授也是才华出众、谋略高超,智慧一点都不比徐庶差,都能比肩徐庶,都是东汉乱世之中谋略顶尖的才子谋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