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是个背主的人,人品有问题,刘备为何不怕他再背叛他?

张松、法正和孟达,是蜀中迎降刘备的三个主要人物。他们原是在刘璋手下,见刘璋暗弱,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因此思得明主。他们的本意是献西蜀与曹操,张松专门以出使为名,带着西川地图去投奔曹操。谁知道曹操骄傲自大,根本就没有理睬张松。

张松归来途中被刘备所留。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张松认为刘备是可以依靠的主君。于是,张松将西川地图献给刘备,自己许做内应。

法正和孟达都是张松的朋友,张松回来后,就和他们商量献西川的事情。于是,张松劝刘璋引刘备入川自卫,并且派法正和孟达各领两千人马去迎接刘备。

刘备在得到法正和孟达及他们的人马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两人的人马合为一体,交给孟达指挥,留在荆州江陵。而法正则陪同刘备一起入川。

刘备对法正和孟达两人的处置截然不同。他将孟达留在江陵,却带着法正入川。从这里,我们可出刘备对两人的评判。孟达也是一个有才干的人物,后来他投奔曹魏时,被曹魏的人评价很高,深得曹丕的器重。可是,刘备却把他留在荆州,只选择了法正随行。

从这一方面来看,刘备对法正的要比孟达更加看重。而且,在后来的上庸之战中,孟达一个人完全可以占领上庸,但是刘备依然派了刘封带兵来指挥他。这里也表达出刘备对孟达的不信任。

我们知道,刘备的眼力深邃。多年的奔波,让他认识了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他选拔使用人才,都没有出过差错。他能够这样信任法正,自然有他的道理。刘备在任用法正这件事上,既任用他,又防备着他。法正也是聪明人,看破不说破,最后君臣才得以相互信任。

我们知道,刘备集团缺少的是奇谋之士。在战争中,战术谋略方面,多是刘备自己把握。但是,刘备的谋略总是有缺陷的,在面对曹操和他强大的谋士团队时,是败多胜少。而法正的特长就恰恰补上了这个短板。在史书中评价法正,说他“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

法正加入刘备的阵营后,为刘备出谋划策,屡建奇功。最著名的一战就是在争夺汉中的战役中,和夏侯渊的定军山之战。刘备在和夏侯渊对峙期间,法正出谋让刘备穿插到定军山、兴势安营。夏侯渊为了夺回失地,前来攻击。不料反而被法正指挥的黄忠打得大败,连夏侯渊都被黄忠斩杀。这一仗,基本决定了汉中的归属。曹操闻讯带兵来争夺也无济于事。

后来曹操闻知是法正为刘备出的计谋,不无遗憾的说,“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他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到法正的出谋划策上。

法正死后,刘备为之痛哭数日,还追谥他为翼侯。法正也是刘备唯一追谥的人。在日后刘备出兵讨伐东吴,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还说如果法正在就能够阻止刘备,即便是阻止不了刘备,也不会打这么大的败仗。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到刘备对法正的信任和器重。

可是,法正这个人的名声并不好,史书说他“不以德素称也”。而且法正是背叛他的主人刘璋投靠刘备的,那么刘备如此信任他,就不怕法正如同孟达一样背叛自己吗?

如果我们看刘备对法正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刘备并非是从一开始就信用法正的。刘备对法正也是有着防备的。在法正和孟达一起来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虽然在第一时间判断法正此人可用,但是也留了一手。他让法正将自己的军队都交给孟达,留在荆州。而让法正只身一人跟随自己入川。这样,即便是法正图谋不轨,没有一兵一卒的他也难以作乱。

在入川初期,刘备还是更信用庞统,对法正也是考察使用。在这一段时间里,出谋划策的人还是庞统。就是在庞统死后的一段时间里,法正也只是起到参谋的作用。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现他的重大举措。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征战后,刘备考察过法正的行为,才开始信用他。在攻打成都时,法正开始登上刘备的军事舞台。在刘备夺取蜀地的战争中崭露头角,最终在汉中之战中,成为刘备的谋主,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结语:

我们可以从刘备使用法正的过程中,看到他枭雄的本色。他在刚一开始,对法正考察后,将他单身带入西川,就是防止他在不知道根底的情况下背叛自己。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也是边使用法正,边对他进行考察。直到完全信任他之后,才放手使用他。

正是刘备对法正的恩威并施,才使得法正对刘备死心塌地。这样,虽然法正此人的德行有亏,又是背主之人,刘备依然不怕他会背叛自己,让他作为自己的谋主为自己服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法正是个背主的人,人品有问题,刘备为何不怕他再背叛他?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中国古代自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俗语,然法正虽有背主之前例,却是形势所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品欠佳,由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一、法正本是益州牧刘璋的部下,担任县令之职。可刘璋不能慧眼识珠,其本人又懦弱无能,从而令满腔抱负的法孝直无用武之地。要知道当时正值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法正本想借此一展雄风,但面临的却是怀才不遇。于是便有了之后引刘备入川,写信于刘璋劝其投降之事。法正眼光独到,初见刘备,便知其有雄才伟略,日后定成大事,所以才背叛刘璋。归根结底,法正只是想在乱世之中,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归降刘备在那种形势下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二、自降刘备后,法正为其出谋划策,虽说蜀营也有不少能人异士,但刘备好像更器重法正,甚至孔明都赶不上他的恩宠。确实法正每次献计都是出奇制胜,不走寻常路,尤其是夺汉中一战,他见曹操已收降张鲁取下汉中,却未讨伐益州,必定被家事缠身。如此一来,他便出奇谋使曹将夏侯渊在定军山死于黄忠之手,帮刘备一举夺下汉中。曹操得知后,不由得发出感叹:“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由此可看出法正有经天纬地之才,非常人所能及,刘备岂能不惜之。

三、刘备曾与曹操的一次交战中,形势不利却迟迟不退,当时已箭如雨下,法正为了令刘备撤军,便挡在其身前,为他避箭,最终刘备只好答应撤军。

总结

法正助刘备拿益州、取汉中,献奇计、挡军箭。无论之前背主行为是否遭人诟病,但他自投刘备后,屡建奇功,刘备重用他还来不及,何来担心其会再生背叛之心呢。

法正是个背主的人,人品有问题,刘备为何不怕他再背叛他?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正如题主所问,法正先后投靠过两个主公,前一个刘璋、后一个刘备。法正背叛刘璋,与张松图谋迎接刘备作益州的新主人,背主求荣这是法正身上的污点,除此之外,法正的才能与德行也是不匹配的,《三国志》里是这样说的“法正着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那么既然是这样的一个人,刘备不仅不怕他再次背叛反而还对他倚重和信赖呢?下面依据正史一一分析下

法正为何背主?

法正是因为天下大乱,关中闹饥荒,从扶风郡(古时关中地方,现位于陕西)来到益州依附刘璋。但是刘璋不识英才,并没有对法正加以重用,法正怀才不遇,又被周围的人诽谤,十分苦恼,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是好友,也觉得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

法正等人认为刘璋暗弱无能,不能成就大事

后来张松奉刘璋之命出使曹操,因为没有受到曹操的赏赐和任用,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势力得以壮大。刘璋于是问应该让何人出使刘备,张松于是举荐法正。法正一开始辞让,后来不得已只好前往。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后,遂与张松密谋协规,决定暗中迎接刘备益州之主。

法正怀才不遇,有很多的选择,可以北上投靠曹操或南下投靠孙权,但他都没有,而是选择了刘备。法正是个极具眼光的顶级谋士,通过出使刘备,认定刘备日后必能成就一番事业,于是把自己投资给了刘备,以求换来最大的回报,但法正背主卖主的行为令人不齿。

法正的德行人品也不好?

法正帮助刘备攻占成都后,被刘备加以重用。法正得势后,恩怨分明的同时也是睚眦必报,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加以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向诸葛亮告发,希望他能够禀报刘备,不要让法正作威作福。而诸葛亮深知法正是刘备深得宠信的肱股之臣,也就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过问。

法正在刘备心中比诸葛亮更加有份量

法正以奇谋见长,在刘备入蜀的前后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刘备的重用,与曹操的谋士郭嘉相似(陈群曾向曹操举报郭嘉行为上有不检点的地方),有顶级的谋略但没有顶级的人品德行,刘备对待法正就像曹操对待郭嘉一样,喜欢他的才能而不重视人品。

面对法正,刘备为何不怕法正再次背叛?

刘备有着一双慧眼,善于识人和用人,法正的一切举动刘备都了如指掌,并不怕法正会再次背叛他,为何呢?

1,法正在刘璋怀才不遇,但刘备委以重任,并信赖有加。法正有才能,他的选择性应该是比较多的,法正选中刘备,是因为他眼光准,刘备是值得辅佐的。加上刘备比如曹操和孙权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试想下法正在刘备的手下是不是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呢。正是这样,法正屡献奇谋,得到了刘备的重用(甚至超过诸葛亮),法正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干吗要再次背叛刘备呢?

法正写信给刘璋劝其放弃抵抗主动投降

2.

针对法正的投靠,刘备并不是直接重用,而是有一段考察期。法正受到重用,应该是在庞统死之后,庞统与诸葛亮当时同为军师中郎将,刘备入蜀带的是庞统,庞统为刘备献上取益州的上中下三册,但庞统在雒城战死了。后面开始法正凭借对郑度“坚壁清野”的认知和劝降刘璋,受到了刘备的重视,还有一件事法正与孟达到处是各带了二千士兵去迎接刘备,刘备后来把法正的二千士兵交给了孟达,让他驻军江陵,把法正和孟达分开也是堤防法正,可见刘备用人并非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是通过观察和考核,从而决定要不要重用。

法正与孟达交好刘备有意分开两人

3.拿下成都后,刘备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作为诸将中最高赏赐。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4后来刘备在法正的谋划下出兵争夺汉中,法正献计斩夏侯渊、拿下汉中后,刘备任命法正为(汉中王)尚书令、护军将军。

官职上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刘备并不是一开始就对法正重用,考察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法正是值得信任和重用,直接提拔当了尚书令。

结语:在刘备事业发展时期,正缺少像法正这样极具战略和战术眼光的人才,但刘备有一套自己的选人标准,值得信任和重用的人一定加以合理运用,法正应该庆幸自己通过了刘备的考核,得到了重用。刘备把法正与孟达分开,也是在防着法正,法正看破不说破,法正在刘备那儿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再背叛对他来说没有必要了。

法正是个背主的人,人品有问题,刘备为何不怕他再背叛他?

可能不少读者听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子初、孝直”中的“孝直”指的便是法正。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法正的才能,以及法正在蜀汉阵营中的重要作用。

法正虽然充满才华,而且地位重要,但是出场时却“不光彩”。法正原是刘璋的部下,却出卖了刘璋,引刘备入蜀。法正和范睢一样,是一个“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之人。史称:

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法正“卖主求荣”,睚眦之仇必报。按道理说,法正应该是一个人品有问题的小人,也可以说是一个既不正也不直的人。刘备不可能不知道法正的为人。法正这样一个“小人”,却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倚重法正,法正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诸葛亮。当其他人举报法正公报私仇、任意妄为的时候,诸葛亮也表示无可奈何。史称:

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

刘备东征孙权,以失败告终。诸葛亮面对东征失败的结果,曾经发出如此感慨: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通过诸葛亮对待法正的态度,以及法正平时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法正的喜爱程度。法正去世之后,刘备非常伤心,一连哭泣了好几天,还追谥法正为翼侯。

曾经背弃过主公的法正,等于身上留下了污点。为什么刘备还是那么喜爱法正,难道不怕法正背叛自己吗?

刘备真不怕,法正也不可能背叛刘备!

历史上不少人才的品格都不是特别好,但是却没有影响他们成为名臣

陈平的名声比法正差得多,而且也曾经背叛项羽投靠刘邦。陈平到了刘邦阵营之后,却没有背叛过刘邦,而且后来拯救了刘邦和大汉。三国时代,也有不少这样的人。曹操选择人才的标准是唯才是举,首先看重一个人的才华,然后再看品德。乱世时代,有能力的小人远远比无能的君子重要得多。

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对人才品德的要求相对较低,而且人才的流动也非常大

人才在各个阵营中流通再正常不过。曹操阵营中不少人才都来自于敌方阵营,甚至有不少也是“背主之徒”,比如许攸。孙权阵营中也有不少来自于其他阵营的人才。

刘备阵营中像法正这样,来自于刘璋阵营的人才非常多。刘备手下一大半人才都不是自己的原班人马。如果刘备要是对这些人都有防范之心的话,估计可以信任的人才也就是关羽、张飞等少数几个人。诸葛亮也未必值得刘备信赖。

诸葛亮家族三兄弟分别属于曹孙刘三个阵营,诸葛亮三兄弟并没有因为亲情做出任何对己方阵营不利之事。由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刘备对人才的宽容度也比较高。

伯乐需要千里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千里马又何尝不需要伯乐赏识自己

法正是一匹上等千里马,但是却错投了刘璋这个昏庸之主。法正和孟达一起投靠刘璋之后,刘璋却没有重用法正。法正的级别一直都比较低。法正熬了很久才当上县令,之后也就是当个军议校尉。法正怀才不遇,而且又被他人诽谤,才逐渐对刘璋失去信心,才有了脱离刘璋另投他主的想法。

法正觉得刘备是自己的伯乐,在刘备手下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自然愿意效忠刘备。法正投靠刘备之后,很快成为刘备手下的红人,曾经官至汉中王尚书令。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法正自然会对刘备忠心耿耿,也不会背叛刘备。

刘备喜欢法正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法正的才能

法正之才在东汉末年绝对可以排地上号,在刘备阵营中也绝对可以排名前几。不少人都对法正的才华赞不绝口,曹操曾经说:

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非常肯定法正的才华,陈寿曾经如此评价道: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法正着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法正投靠刘备之后,为刘备阵营做出了重要贡献。法正和诸葛亮、刘巴、李严等人制定了《蜀科》。法正更是凭借着才华,与黄忠一道斩杀了夏侯渊,夺取了汉中。汉中对刘备的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而喻。法正还辅佐刘备在汉中了打败了曹操,稳定了局势,刘备的力量大大增加。

如此才华横溢的法正,刘备怎么能不喜欢。

刘备的御人能力强

法正投靠刘备,一方面因为法正怀才不遇,另一方面因为刘璋能力不行。刘备的识人之能和用人才能不比刘邦弱。刘备知道怎么使用法正,也知道怎么样最大限度发挥法正的才能,能够信任法正,也能够镇得住法正。正式由于刘备超强的御人能力,所以才不怕法正背叛自己。

刘备喜欢法正还有其他原因

法正是名士法真的后代,祖上阔过。东汉末年,祖上名气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本。

法正和东州集团、益州集团的关系较好,刘备需要利用法正稳住这两派,保证政权内部稳定。比如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迎娶川蜀大族吴懿之妹为妻子。

法正投靠刘备之后,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法正在刘备集团中顺风顺水,又怎么会背叛刘备呢?法正为刘备入蜀、治蜀、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面对如此才华横溢的法正,刘备又怎么会不喜欢,又怎么会担心法正背叛自己!

法正是个背主的人,人品有问题,刘备为何不怕他再背叛他?

很多时候,看似忠诚不背主,只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法正因为人品不怎么好,再加上刘璋昏庸不识才,所以干脆不用法正,这才给了刘备机会。

选择谁当靠山是个大学问,但反过来任用什么样的人也是大学问。为什么法正在刘璋那郁郁不得志,到了刘备那就成了最受信任的谋士了呢?这显然关乎能力问题。

法正投靠刘备后,绝对算得上最受信任的谋士了。提起刘备手下的第一谋士,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诸葛亮。

其实当时诸葛亮主要管理内政和筹措粮草,在刘备身边为其出谋划策的是法正,刘备对他的信用程度甚至超过了诸葛亮。三国志记载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可见他当时的地位。

刘备之所以重用法正,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作战很是迅速。刘备据益州之后曹操降服张鲁拿下汉中,理应既然讨伐益州。但曹操不为所动,法正认为肯定是曹操老家起火了,便献计刘备夺取汉中,并且在定军山屡出奇谋,斩杀夏侯渊,助刘备夺取汉中。

二、刘备尚无立锥之地时,法正帮助刘备拿下益州。甭管法正有没有背主,帮了刘备大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法正是刘备在世时唯一一个有谥号的大臣,地位远高于诸葛亮。

三、汉中之战时刘备亲冒箭矢,法正冲上去挡在刘备的前面,刘备让他避箭,法正说主公都冲在前面,何况是他。刘备这才退后。

正因为法正对刘备有如此功劳,所以刘备才会重用信任于他。这件事也让曹操很是眼红,他说: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法正是个背主的人,人品有问题,刘备为何不怕他再背叛他?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不禁莞尔一笑,背主这件事情要看放在什么时候说,放在其他朝代,这可能是个大事,但在三国时期,这其实没那么重要。背主,换一句更好听的话来讲,就叫“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在三国时期,不论文臣武将,换老板的多的是,在那个乱世,老婆不好找,老板还是好找的。

刘备的忠诚度

言归正传,刘备为什么厚待法正,且不怕法正再背叛他?让我们看看刘备的履历: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人,老板换得比法正还勤。当然其中也有客观因素存在,但他换老板多是不争的事实。

特别是在曹操手下,受汉献帝衣带诏密谋除掉曹操,对汉献帝来说是忠臣,但对曹操来说,这种行为就是背主了。但无论当时的人还是后世之人,对刘备的这种行为并不指责,反而觉得理所当然。刘备在袁绍处时,也不是真心归附,而是找机会脱离袁绍,再一次自主创业。这种行为虽然称不上背主,但做得确实不太地道。后来应刘璋之邀入蜀,更是反客为主,这对待朋友的忠诚度,真是不好多说。在我的家乡,有一句评价刘备的俗语:“口里喊哥哥,腰里摸家伙”。

以德服人

正因为刘备自身就有这方面丰富的经验,他才对背主的法正没有多少排斥,依然委以重任。而且刘备靠的就是“以德服人”这个独门绝学,只要是在他手下做事的,除了特殊原因外,基本是不会反叛的。刘备的自信,就来源于他强大的人格魅力。

而法正,在归属刘备后,确实给了刘备很大的帮助。可惜早逝,在刘备伐吴失败后,诸葛亮就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 除此之外,三国时对待人才的风气也是刘备不太在意法正人品的原因。

三国时期的人才观

三国时期由于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各方势力就算不想争霸天下,为了能活下去的小目标,都在下大力气的延揽人才。这个时候,什么出身,品行,忠诚度都是次要,重要的是能力。典型的如“三姓家奴”吕布,先后跟过丁原和董卓,后来背叛并杀了他们。就是这样的人,被曹操捉住后曹操还舍不得杀,要不是刘备的坚持,吕布或许就能逃得一命,可能还会继续被重用。

遍观曹操手下的将领和谋士,很多都来自曹操的敌对势力,典型如张郃是袁绍的旧将,贾诩是张绣的谋士。刘备手下就更多了,打下益州,投降的那一批人都得到了任用,蜀汉后期的军事统帅姜维,还有大将王平,都是来自曹魏的阵营。孙权手下的甘宁,本是黄祖的部下,而太史慈则原来是刘繇手下的将军。

所以,在三国时期,只要确实是人才,就能得到重用,至于忠诚度,可以来了再慢慢培养嘛。万一真的又跑了,那就随他去,说不定过些日子又会回来,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

我说

三国时的人才观,和现在企业的人才观比较一致。由于现在的竞争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很大,至于忠诚度,只要人来了,就会有相应的企业文化培训。如果人才还是会流失,有一句话总结得好:“一、钱,没给到位,二、心,受委屈了”。所以,我们不用太介意法正背主,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在能力上成为法正,这才有资格谈其它。

以上是我的观点,谢谢大家花时间观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