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兵败身死之后,据说诸葛亮为何平静如水,一点都不伤心?难道他巴不得关羽死?
关羽兵败身死之后,诸葛亮的表现,在历史上没有记载。没有发现诸葛亮对关羽的死幸灾乐祸,但是也没有发现诸葛亮对关羽有什么惋惜的表示。但是,从历史上记载的一些方面来看,能够感觉出这一切有一些不对头的地方。这些不对头的地方也许揭示了事实的真相。
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是有城府的。他为了自己的事业,能够对一些反对他的人和事包容。比如说对法正,他就可以容忍法正的飞扬跋扈。对于魏延,他要用魏延的军事能力,就对魏延的冷嘲热讽视而不见。
但是,人都是有逆鳞的,诸葛亮也是一样。一旦触碰诸葛亮的底线,诸葛亮是毫不留情的。比如说,在夷陵之战后,汉嘉太守黄元就发动了叛乱。这人是忠于刘备的,他发动叛乱的原因只是和诸葛亮有矛盾。他听说刘备病危,怕将来诸葛亮掌权后报复自己,就起兵造反以自保。由此一件事就可见诸葛亮的做事风格。
凡是和诸葛亮作对的都没有好下场。不管你的官职高低,能力大小。像是刘封,李严,魏延这些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这是诸葛亮法家的风格,无可厚非。
而关羽和诸葛亮的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关羽在历史上记载,骄而自矜,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而诸葛亮就是士大夫的代表,关羽对他当然没有好脸。再加上双方的理念也不尽相同,关羽熟读《春秋》,是儒家思想的信徒,而诸葛亮则是法家的代表,两人的思想多有矛盾。
最让关羽不能容忍的是,刘备原本也是儒家的弟子。在刘备的前半生,虽然颠沛流离,但是依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仁义忠义”为号召。可是,就在招来了诸葛亮,刘备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备抛弃了他过去的做法,转而采用急功近利的法家作风。
虽然刘备在短时间里,势力达到了顶峰,可是也埋下了无尽的隐患。丢掉了信义,使得东吴和刘备最终反目为仇。在治理蜀中时,也激化了无数的矛盾。从刘备过去思贤若渴的口中说出了“芝兰生庭不可不除”的恶毒话语。
而过去曾在大儒卢植门下学习的刘备,临死前居然遗言让刘禅向诸葛亮学习法家经典《商君书》。为了事业急功近利到这种地步,竟然舍弃了半生的信仰,舍弃了汉室几百年的传统,这是何等的讽刺。
在刘备刚开始转变的时候,关羽就觉察出来了。他和张飞一起劝谏过刘备,可刘备以“如鱼得水”为由拒绝了关羽。关羽只能看着刘备转变,但是,他把这笔账记在了诸葛亮的身上。自然对他没有什么好脸色。
诸葛亮对这些当然心知肚明。诸葛亮为了蜀汉的事业,对关羽也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隆中对》中还专门给关羽保留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让他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洛进军。这虽然给关羽吃了定心丸,可也造成了关羽之死和荆州的丢失。
诸葛亮在刘备事业发展的时候,就开始为以后做规划了。随着西川和汉中的获得,刘备也终于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刘备和诸葛亮也开始将基业从荆州向蜀中转移。离开荆州到蜀中执政,当然是诸葛亮求之不得的。随着蜀中的建设,刘备更加离不开诸葛亮,对荆州的事务也就逐渐冷淡了。
在关羽出兵襄樊的时候,蜀中对荆州显示了不应有的冷淡。在襄樊前线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蜀中正在征发大批民夫进行基础建设。在蜀中同时进行建设的工程就有四百多处,而关羽却得不到一兵一卒,一粒粮草的援助。到最后,关羽虽然取得水淹七军的胜利,却连刘封孟达的增援都得不到。最后,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下,兵败身亡。
蜀中的冷淡,对荆州的不管不问,是关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联想到诸葛亮对刘备的影响,联系到关羽的预感,就能够明白些什么。
关羽出兵前就有不好的预感,他向关平说了自己的噩梦。他梦见有头猪咬他的脚,说自己预感今年前途不妙。这个“猪”十分奇怪,我们知道,梦是现实的反映。那么,谁是这头要害关羽的“猪”呢?仰或名字中带“猪”字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荆州的失败,给刘备带来了刻骨铭心的痛苦。他在事后,不顾诸葛亮、赵云的劝谏,执意发动夷陵之战,就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弥补自己心中的亏欠。
可蜀中的人物并不是和刘备一致的观点。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包括关羽在内的老将们都没有得到谥号。直到诸葛亮死去,刘禅才给他们加了谥号。可是,诸葛亮的继承人们,给关羽的谥号是壮繆侯,这是个恶谥。繆的意思是名与实爽,伤人蔽贤。试问关羽一生,有什么名不副实的地方?至于说伤人蔽贤,他又得罪了哪些贤人?这一切尽在不言中。
结语:
对于关羽的死,诸葛亮不会幸灾乐祸,但他也不会伤心欲绝。关羽的死,对他来说,只是《隆中对》遭受的挫折。他的全部心思在于如何继续努力,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理会其他的问题。
关羽和诸葛亮的矛盾,在表面上看是关羽的性格问题。实质上,是双方的思想理念的冲突问题。关羽崇尚儒家,他对以法家思想治国理政的诸葛亮,当然有着不满。尤其是由于诸葛亮的灌输,刘备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这更是关羽不能容忍的。这才是双方的矛盾根源所在。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兵败身死之后,据说诸葛亮为何平静如水,一点都不伤心?难道他巴不得关羽死?
关羽兵败身亡诸葛亮无什么情绪反应正常吗?
我的理解是诸葛亮预料由关羽守荆州早晚是这种下埸,因为他太了解关羽了,一是孤傲,目中能看上眼的人不多,我行我素,二是除了刘备是老大,我关羽就是老二,什么乱七八糟的士大夫们统统靠边站,所以究竟谁是老二,诸葛亮,关羽…?这就是矛盾的交点。
以诸葛亮智慧他是位政治家,难道不知他与东吴的关系,一个不懂外交的封疆大史是多么的危险,他把力劝刘备称帝的精神拿出来,说服刘备再为关羽派一位得力助手,时刻注意荆州的动待,随时做好应变准备才对,关羽的命诸葛是算好了的,这是他希望看到的,无任何表情流露,当然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关羽丢了荆州及三万多将士,就等于蜀汉塌了半边天,排挤李严,魏延,把责任推到刘封头上,他掌握了刘备的心事,一箭双雕,又除去刘封,可见诸葛心陶狭窄,容不得对他不敬的人,哪怕再怎么忠于蜀汉的人。
举一例不说远的解放前夕,我国痛失高级将领,左权将军,刘志丹,彭雪枫将军,任何一位将星的损落,整个政治局无一不伤心落泪,不管哪朝哪代痛失战友意思是一样的,唯诸葛反常。
说诸葛亮《用心险恶》是一点不过份,由于刘备死后,诸葛的心胸也决定了蜀汉的高度,北伐失败了自降三级骗骗刘禅,骗骗部下,权力一点不下降,降三十级一样掌握军政大权。
诸葛亮没有直接杀关羽,《也没直接杀魏延,李严,刘封》这都是蜀汉重量级的人物,但是这都与诸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人的分析肯定有非议,特别损害了三国完人诸葛亮的形象,可互相探讨为盼!
关羽兵败身死之后,据说诸葛亮为何平静如水,一点都不伤心?难道他巴不得关羽死?
说诸葛亮巴不得关羽死是不太可能得了,毕竟在演义里关羽可是战神,他一死直接就会影响到蜀汉军队的士气,而且蜀汉作为三国中最弱的国家,本来人才就少,还少了一个最厉害的,怎么能不伤心啊。但是你要是说诸葛亮比较平静,那么还是可以理解。
首先来说,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出的计策就是联吴抗曹,这样才能维持住三分的局面,但是关羽在成为五虎上将以后就愈发的目中无人,桀骜不驯。在诸葛亮火烧新野时候确实征服了关羽,但是现在关羽已经过于自负了。这就体现在诸葛亮把他派去守荆州时候,关羽对于孙权和曹操的态度都是要出兵反打,这其实就相当于不跟着诸葛亮的根本路线走,你说一个不听你话还有可能坏你事的人,他死了你会过于伤心吗?
还有就是蜀汉地区道路崎岖,都是山路,易守难攻,不但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历史上就只有刘邦成功从巴蜀地区逆袭了,但是刘邦逆袭是因为他有兵仙韩信,关羽可不是韩信那样的人物,因此诸葛亮千方百计保住荆州就是为了北伐时候可以借助荆州出兵,而且通过荆州不但能打曹操,还能打孙权,打不过还能守,所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诸葛亮平静原因差不多就是如此,他没办法做什么,因为他知道关羽将来必定会出事,这是性格使然,就像一个预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自然会比较平静了。
关羽兵败身死之后,据说诸葛亮为何平静如水,一点都不伤心?难道他巴不得关羽死?
这个问题还需要仔细考究历史,考究的意思就是不能“据说”,《三国志》通篇没有关于诸葛亮听闻关羽兵败身死后反应的记载,甚至也没有刘备有所反应的记载。
从荆州的战略地位来讲,关羽身死对蜀汉集团和诸葛亮来说是巨大的损失,诸葛亮没有理由巴不得关羽死,我们从敌对阵营来看看关羽的作用,会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明白。
《三国志》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
黄初元年,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
看看敌对阵营的评价,“名将唯羽” ,关羽身死的影响有多大。魏国群臣几乎一边倒的认为,“羽死军破”,蜀国慌了神了,哪里还敢出兵。只有刘晔认为,刘备会硬着头皮出兵。
我们再来看看樊城之战是如何发起的。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从这一段记载来看,关羽是自主发起了樊城之战,且作为名将,是有能力将战役进行下去的,只是随着战役的进行,形势发生了变化。
“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战役失败是性格和人际关系的问题,而并不是战略失误,最终导致了天下格局发生了变化。
所以,这个结局是蜀汉集团和诸葛亮都不愿意接受的。
关羽兵败身死之后,据说诸葛亮为何平静如水,一点都不伤心?难道他巴不得关羽死?
诸葛亮一生都是蜀汉忠臣,关羽是前期为蜀汉奠定基业的大将,与诸葛亮和张飞被后世称为“蜀汉三杰”。诸葛亮为人胸襟宽广,且十分睿智,虽然关羽论年龄和资历都比诸葛亮老得多,对诸葛亮不是很尊重,但是毕竟关羽是难得的大将之材,诸葛亮不管从什么角度出发他都不可能盼着关羽死。
而关羽战死之后诸葛亮之所以表现的平静如水主要因为这样的结果是在诸葛亮意料之中的事情。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从而兵势盛极一时,但是关羽大胜之时也是他盛极而衰之时,主要在于关羽傲慢自大所致。
诸葛亮在入蜀离开荆州之前曾经明确和关羽探讨过荆州的重要性,荆州是蜀汉的钱粮基地,也是未来问鼎天下的重要根据地,因为刘备刚刚占据巴蜀,立足未稳,钱粮都短缺的厉害,这时候富庶的荆州就是刘备重要的后方补给线。
而且未来即使刘备在巴蜀站稳脚以后,荆州也是北伐中原非常有力的跳板位置。因为巴蜀地理多山路,利于防守不利于进攻,所以自古以来占据巴蜀的政权除了刘邦以外几乎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占据巴蜀的刘邦千方百计找来用兵如神的韩信,自古以来除了韩信能帮助刘邦从巴蜀出兵占据天下以外,根本没有人能带领巴蜀的军队逆转局势统一天下。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的宏观战略,就是希望刘备效仿其祖先刘邦,先以巴蜀为根,然后问鼎天下,但是诸葛亮考虑得很周全,他怕刘备集团没有用兵能如韩信者,所以建议刘备抢占荆州,未来以荆州为跳板北伐中原,这样局势就会远比困守巴蜀更加有利的多。
所以荆州地区在诸葛亮的战略规划里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千方百计劝诫关羽戒骄戒躁,稳妥的守好荆州,结果关羽却给诸葛亮说了一句“若曹操和孙权同时发兵而来,某当分兵拒之。”
分兵拒之这对于当时荆州的实力来说完全是不可能实现的,诸葛亮从这句话也看出了关羽当时已经骄傲自大到目中无人的地步了,自古以来骄兵必败,这是军事规律也是历史上多少次的血淋淋的教训,所以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在继续说什么了,只能自求多福了。
因此诸葛亮一点都不意外关羽会败亡,以关羽的自傲性格,他的败亡是一点不出乎意料的事情。
但是诸葛亮却没有权力管束关羽,因为关羽的年纪和资历都比诸葛亮老得多,历史上的关羽虽非真的与刘备是结拜兄弟,但是却也和刘备情义非常深厚,属于头号的心腹大将。
诸葛亮在明知关羽骄傲自大的情况下,却无力改变这个局面,荆州失去以后,对诸葛亮当初的宏观战略规划影响很大,所以诸葛亮对关羽的死更多的是失望而不是悲伤,毕竟他和关羽本身交情并不深厚,也只是普通同僚之间关系,换成现在和你关系并不怎么深且你明知已经得绝症必死的同事去世了,你会很难过吗?虽然你并不盼着他死,但是你也不会很伤心难过吧。
诸葛亮的冷静之中我想当时更多的是失望和规划未来刘备集团该如何发展,其实关羽失荆州对刘备集团打击很大,所以刘备才会在关羽死后痛哭流涕,一是痛哭损失一员与自己感情深厚忠心耿耿的大将,二是刘备也非常明白荆州的战略地位重要性,这是为伤心自己基业而哭。
关羽兵败身死之后,据说诸葛亮为何平静如水,一点都不伤心?难道他巴不得关羽死?
关羽死了之后,诸葛亮的反应确实非常平淡,甚至是冷淡,令人大惑不解。
庞统死了,诸葛亮哭了两次,先是夜观星象,看到将星坠落,就此推测庞统死了,于是“掷杯于地,掩面痛哭”,几天之后,刘备来信,诸葛亮拆信一看,又大哭一场。
张苞死了,诸葛亮“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赵云死了,诸葛亮痛哭长叹道“吾去一臂也!”。
那么,关羽死了,诸葛亮如何表现的呢?
关羽死了,荆州沦陷了,但消息一时半会儿并未传到成都,但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一颗将星从荆州坠落,诸葛亮掐指一算,已经算出关羽凶多吉少,心里有了数。
不过,诸葛亮得知关羽死了,荆州失去了,却表现的极为冷淡,既没有放声痛哭,也没有茶饭不思,反倒是该吃吃,该喝喝,该工作工作,装作没事人一样,甚至都没把这件事告诉刘备。
这天,刘备做了一个诡异无比的梦,梦中的他正在书房看书,突然一阵阴风吹过,吹的树叶哗啦啦地响,接着吹灭了蜡烛,漆黑一片,不一会儿,一个人影飘了过来,满脸血污,看不起面容,刘备吓了一大跳,刚要喊救命,只见那人影跪了下来,凄然道:
“大哥,我死的好惨啊!你要替我报仇啊!”
刘备陡然一惊,一身冷汗渗出,这分明是二弟关羽的声音啊,刘备刚要问话,人影一闪没了!
刘备一激灵,从梦中惊醒,他急忙派人请来诸葛亮,诸葛亮虽然早就算出来关羽死了,但他并没有告诉刘备,反倒安慰道:
“主公,梦都是反着的,关羽肯定没事的,主公好好休息才是!”
刘备稍微平静了一下,诸葛亮就告辞了!
诸葛亮刚刚走出大殿,迎头恰好碰到了急匆匆赶来的许靖,诸葛亮拦住了许靖,忙问何事如此惊慌?许靖焦躁不安地说道:“不好啦,军师,荆州没了,关羽没了!”
诸葛亮叹了口气,沉声道:“昨晚我夜观天象,早就得知这个噩耗了!”
二人正唉声叹气着,没提防后面有人偷听,只见那人三步并作两步蹿了上来,一把扯住了诸葛亮的衣领,厉声说道:“你这家伙,为何瞒我?”
诸葛亮一看是刘备,赶忙一通解释,这时候有信使匆匆来报,说关羽死了,这下子消息确定无疑了,刘备一听,大叫一声,昏绝于地,后又“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
到底是兄弟情深啊!
诸葛亮明明知道关羽死了,为何不提前告诉刘备呢?难道担心自己技术不精,看星星看花眼了?
当然不是!
诸葛亮之所以故意不告诉刘备,一则担心刘备身体,他正在找一个合适的机会;二则他担心刘备责怪,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荆州异常重要,没有荆州,兴复汉室就是空谈,是空中楼阁,是不能实现的梦。
一开始,荆州是由诸葛亮和关羽共同把守,后来刘备攻打益州兵力吃紧,庞统又战死了,刘备没有办法,只得把诸葛亮调了过去,并带走了关羽一半人马。
诸葛亮临走之前,再三交待关羽要“东和孙权,北抗曹操”,但关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没当回事。
后来,孙权为了讨好关羽,要与他结成儿女亲家,结果关羽断然拒绝了,还说了一句特别伤人的话“吾虎女安能嫁犬子”,从而彻底得罪了孙权。
结果,孙权联合曹操,击败了关羽,夺了荆州成,关羽惨遭杀害。
诸葛亮虽然尽了提醒的义务,但作为军师,对关羽骄傲自负、目中无人的个性早就心知肚明,既然如此,就不该让关羽把守,换一个成熟稳重一些的,如赵云,或者黄忠,比关羽靠谱的多,至少不会贸然发动襄樊之战吧!
再不济,也要给关羽配一个军师智囊,如蒋琬,如法正,关键时刻提醒一番,至少会让关羽少犯致命错误吧!
关羽之死,荆州之失,诸葛亮是有逃避不了的责任的,所以诸葛亮不敢面见刘备。后来,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故意不带诸葛亮,怕也是迁怒于诸葛亮的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