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刚刚进刘备帐中,遭张飞关羽刁难,离开刘备的真正原因是啥?

徐庶离开刘备的原因,确实是因为他母亲的原因。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诸葛亮出场前的铺垫,他化名单福,投奔到刘备的阵营。刘备和徐庶交谈后,对徐庶十分佩服,于是任命他为军师。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写张飞和关羽对徐庶的态度,更不要说刁难了。

在随后的战争中,曹操多次派兵来讨伐刘备。可是由于有了徐庶的指挥,刘备军队的战斗力大涨,连连打败了前来讨伐的曹军。这一切,使得曹操对刘备的军师重视起来。

在程昱的话里,曹操知道了徐庶就是单福。于是采取程昱的计策,先赚取徐庶的母亲来许昌,然后模仿徐庶的母亲的字迹,骗徐庶来许昌。徐庶因此离开了刘备,到了曹操的手下。他临走时推荐了诸葛亮,还向刘备保证,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

而在历史上,徐庶的母亲确实是落到了曹操手中。但是并不是被曹操骗到许昌的,也不是在诸葛亮出山之前的事。在史书中记载: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徐庶的母亲是因为刘备在荆州南撤途中,被曹操打败而被曹军俘获的。在这一仗中,刘备的两个女儿也做了俘虏。因为母亲落入了曹操的手中,徐庶才被迫离开刘备,投靠了曹操。那么,徐庶就必须要投靠曹操不可吗?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看到一点。那就是曹操活捉了徐庶的母亲,但是并没有虐待她,而是设法让徐庶知道。可以想见,曹操对刘备手下是十分了解的,他知道徐庶在刘备阵营的位置。因此,曹操的这个举动是有着他的用意的。

首先,曹操要以徐庶的母亲给徐庶以精神上的压力,逼迫徐庶投降。

在汉朝的时候,讲求以孝治天下。所以,对父母的孝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品德。徐庶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个孝字已经深深的刻入骨髓。如果失去了孝道,徐庶将在士人中声名狼藉,无法立足。

因此,失去母亲的痛苦时刻折磨着徐庶。知道母亲在曹操的手中而见死不救,这种精神上、道义上的压力让徐庶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徐庶即使就算在刘备的手下,他也如同一具行尸走肉,根本无法为刘备效力,所以,还不如离开去追寻母亲,这也是徐庶向刘备解释为什么要离开的原因。

第二、曹操要借徐庶的表现对刘备集团在道义上进行打击。

相比那些四世三公,世家大族,刘备可谓出身贫寒。他的皇叔的名号,并没有多少人认可。于是他就以仁义为号召,来收拾人心。经过刘备的多年经营,刘备仁义的名声慢慢传播开来。在刘备荆州南撤的时候,居然有十几万百姓宁愿抛弃家业和他一起逃亡,就可见一斑。

而曹操就看准了这一点。诛人诛心,曹操就要用徐庶的母亲来对刘备仁义的名声下手。曹操在当年杀孔融的时候就用了这一招。孔融是圣人之后,他要杀孔融,就给他扣一个不孝的罪名,不但要了孔融的命,还让他声名狼藉。

对于刘备,曹操也采取同样的方式。徐庶是刘备重要的手下,被刘备委以重任,多加信任。曹操抓住这一点,用徐庶的母亲做文章,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曹操故意将徐庶母亲被俘的消息传到徐庶的耳朵里时,就给刘备和徐庶出了一道无解的难题。如果徐庶顾及老母的生死,为了自己的孝道,他就必须要来寻找母亲。

而徐庶如果不来的话。如果是徐庶个人的原因,那么徐庶贪生怕死,不顾孝道的名声会很快传播出去。更有甚者,曹操可以杀了徐庶的母亲,让徐庶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如果徐庶是因为刘备的留难而留下,那么刘备的仁义招牌就会被打得粉碎。作为一个君主,强行拆散手下的家庭,让手下陷入不孝的境地,会让其他人都寒了心。这样一来,刘备的仁义,就很容易被大家视为假仁假义,多年的经营就会毁于一旦。

因此,如果徐庶留下来,不管是因为谁的原因,都会让刘备集团声名狼藉。这样,曹操就达到了他的目的。

比如三国中的马超,这个人智勇双全,武艺过人。他在关中实力强大,还和当地人民关系融洽。可是,他因为父亲和兄弟被曹操所杀,自己不肯回京城送死,就被扣上了凉薄的名声。在后来,他的宗族被害,逃到张鲁那里,张鲁的手下还进谗言,说他不顾亲族,不可信任。到最后,虽然归降刘备,可也不得重用,郁郁而终。

如果徐庶处理不好自己和母亲的问题,那么刘备就很可能会遭到马超的情况,被曹操扣上不良的名声。刘备多年来的仁义的名声,用来和曹操对抗的底牌,就会毁掉。没有了政治号召,那么刘备的事业马上就会陷入危机。

因此,作为刘备,虽然不愿意让徐庶离开自己,但是,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留下徐庶。这就是当徐庶离开刘备时,刘备并没有挽留的原因。

结语:

正是由于曹操的计谋,为了母亲的安危,为了自己的名声,也为了刘备集团的未来,徐庶被迫去寻找自己的母亲。虽然徐庶和刘备互相都不愿意分开,可也无可奈何。因为徐庶离开刘备,去追寻他的母亲,是众多选择中最好的选择了。

也正是因为曹操的计谋,使得徐庶从此终身不设一谋。留下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谚语。不过,能够从刘备手下把他重要的谋士挖出来,削弱了刘备的力量,曹操也没有过多的苛求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徐庶刚刚进刘备帐中,遭张飞关羽刁难,离开刘备的真正原因是啥?

虽然史料对徐庶记载较少,但演义关于徐庶的故事,描写地非常精彩,很有看点。

徐庶徐元直,在《三国志》中,陈寿并没有单独为其作传,能够见到的史料是在诸葛亮的传记中。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用了《魏略》的史料,《三国演义》对于徐庶的介绍可能出于此。

就此,豹眼详细地说一说。

01

徐庶与刘备初次相识

徐庶与诸葛亮、司马水镜都比较熟悉。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徐庶就去拜见刘备,很得刘备赏识。

演义把徐庶见刘备的故事写得很有味道。

徐庶当时改名单福,刚刚见到刘备时,并没有出现题主所说的问题,张飞、关羽没有一言半语为难过他。

徐庶一见刘备就说:“你骑的马名曰的卢,会妨主。“并给刘备出了一个馊主意,说:”只要把这匹马送给一个仇人,妨过他之后,再骑就没有问题了。“

刘备一听就不开心了,说:“你这人咋这样呢?不教人学好,反而一来就出这么下流恶心的主意,木法跟你玩啊。”

单福就说:“都说您刘皇叔仁德,我是故意试探您的。”

皇叔一向图虚名爱面子,一听这马屁,自然是皆大欢喜,就任命单福为军师。

这个桥段的看点就在于,徐庶不了解刘备,用这种方式给刘备下套。岂不知刘备是老油条,他怎么会掉进去呢?

如果这事到此结束,就没有多少味道。后面的事,才更有味道。

庞统跟随刘备入川后,提出了取成都三计。刘备采纳中策,在进攻雒城的时候,庞统被流失所中而身亡。

这是史实,没有争议。但有意思的是,在演义中老罗安排,刘备把这个的卢马给了庞统骑,有木有单福的意思在里面呢?

许多人都说老罗给刘备擦脂抹粉,但豹眼咋觉得这是故意在黑刘备呢?

这事特别是在刘备顺利攻占了涪城以后,大宴将领,一句话没说好,刘备跟徐庶闹翻了脸。刘备虽然喝多了,但立马意识到了错误,缓和了关系。但彼此之间有了芥蒂。

在这种情况下,老罗安排刘备把的卢换给庞统骑,是个啥意思呢?有木有?

02

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俘获,辞别刘备。

建安十三年(208年),当阳长坂坡之战,刘备抛弃妻子,只带领张飞、赵云、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刘备两个女儿、徐庶的母亲都被曹操俘获。

据后来的情况看,徐庶当时是跟着刘备逃出来了。得知母亲被俘获,徐庶就投奔了曹操。刘备没有阻拦,这很仗义,徐庶的确也是个孝子。

但演义把这个桥段描写地也很耐人寻味。

徐庶先是以单福的名字投靠刘表,但感觉刘表这伙计不行,就离开了。见到司马水镜说起此事,被老头好一顿恶心,说:“明主刘备就在跟前,你不投奔,却去投靠刘表,这不是你自己找不痛快吗?”

单福就投奔了刘备,这事肯定被刘表知道了。史料说刘备在新野,专门交纳豪杰,恐怕说得就是徐庶。除了徐庶、诸葛亮,在这个时期,没有见到一个有名气的人跟随了刘备。

刘表一生气,就安排刘备去攻打曹操。曹仁率兵来阻挡,徐庶也不含糊,就设计把曹仁打得大败。这里也别去管徐庶打败的是夏侯惇还是曹仁啦,总之,徐庶是露了一手,长了大脸。

曹仁被打败,就回去跟曹操诉苦。曹操没计较,但感觉刘备挖到了人才。

谋士程昱就说:这人我了解,不是啥单福而是徐庶,并说此人很了得,比我强十倍。而且给曹操出了个馊主意,把徐庶的母亲骗到了曹营,假借其名义写信给徐庶,骗徐庶到曹营为曹操效力,起码是釜底抽薪,不能为虎添翼。

最经典的是,徐庶与刘备道别的情节。

刘备谋士孙乾私下里对刘备说:“徐庶天下奇才,又熟悉新野的情况,如果放他走对我们很不利。”

刘备却说:“母子天性,我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放他走不合适,我不能做这样的事啊。”

刘备舍不得徐庶走,就以送行为借口,一再挽留他。

徐庶说:“老母在曹营,即便是金波玉液也没心思喝哦。”

刘备说:“你这一走,我就像失去了左右手,即便是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徐庶说:“主公放心,纵使曹操相逼,也终身不为其设一谋。”

刘备说:“先生既去,刘备也没心思功名事业啦,就此隐遁山林。”

刘备、徐庶君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确是很感人哦。

可结果是,徐庶到了曹营混得很不错,如果真的不为曹操出一点力,曹操境界再高也不会养一些闲人吧;徐庶走后,刘备也没有隐遁山林,反而是混得风生水起。

在豹眼看来,孙乾已经建议刘备对徐庶下手,如果徐庶想不到这一点,也就算不上谋士。为了打消刘备的顾虑,徐庶就发下了如此的毒誓,为得是让刘备放他一马。

此时的徐庶还没有真正懂得刘备,刘备一直以仁德混江湖,咋会为此杀掉他呢?

刘备反复扭捏作态,无非就是想表达我不杀你,你也不能到了曹操那里后,把我害得太苦哦。“此时的刘备恐怕是想起了官渡之战时的许攸,如果徐庶也像许攸一样,对刘备是大大不利的。

徐庶比许攸聪明多了,立马就发了毒誓,刘备也发誓隐遁山林。要不说聪明人之间好办事,点到为止,不必把话说明白,否则,就没有趣味了。

刘备是否对徐庶说过此话,并不清楚。但类似的话,刘备的确说过。

赤壁之战后,孙权采纳周瑜的建议,准备攻打益州刘璋。刘备就写信为刘璋求情,说:“刘璋是汉室宗亲,又无大错,看在我的面子上,就放他一码吧。否则,我也没脸在江湖上混了,也就披发隐遁山林,退出江湖。”

其实,刘备是把益州看作自己的碗中肉,不想孙权惦记。如果你想取益州,我就先跟你拼命,除非我隐遁山林。“

孙权一看就明白了,也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03

徐庶走马荐诸葛

《诸葛亮传》记载,徐庶的确推荐过诸葛亮,而且建议刘备亲自去请。

从长坂坡之战的情况来看,徐庶在离开刘备之前,诸葛亮已经在刘备营中了。这的确说明,徐庶与诸葛亮是好友,而且不妒贤嫉能。

但演义却不是这么说的。徐庶离开刘备后,刘备眼泪汪汪要伐尽附近的山林。左右询问其故,刘备说要多看徐元直一眼。这个情形,整得比霸王别姬还难看。

突然看到徐庶去而复返,刘备大喜,以为徐庶回心转意。此时,徐庶就推荐了诸葛亮。

具体所言,与史料一致,诸葛亮是大才,不能叫来,只能去请。

这时候,刘备才晓得伏龙、凤雏是咋个一回事。这个就是故事的需要,没有多少值得品味的。既然司马水镜告知了刘备伏龙、凤雏的典故,还能不告诉或者刘备不去询问到底是啥人吗?还需要徐庶去解释吗?

但老罗之所以如此安排,还是大有深意的。详细介绍徐庶,其意在于为诸葛亮的出山做铺垫,一般也都是这么理解。

但仅仅局限在这个层面去品读演义,那就看低了老罗的真实意图。

如果真如演义所说,徐庶之母见到徐庶以后就自杀了,告诉徐庶忠孝不能两全,逼迫他要以忠君为上。

徐庶是孝子,理该遵从母亲之愿,是死也应该从曹操处逃走,回到刘备处,不能在曹操那里享受荣华富贵哦。

徐庶咋不回到刘备身边呢?如果徐庶是孝子,那么刘备不就是虚伪的君主,假仁假义哪?

这是老罗自己在打自己的脸呢?还是在说刘备一生都在做戏呢?

因此,在豹眼看来,老罗是不会打自己的脸的,他恐怕真实的意图就是说刘备在演戏。结合庞统与的卢马的故事来看,老罗是不是有意为之呢?

徐庶来到刘备阵营,关羽、张飞并没有刁难。这也是很值得品味的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但徐庶这一来一去,的确展示了刘备作为枭雄的形象,把戏份演得足足的,老罗描写地非常之好。

至于老罗究竟是咋想的,就由友友们自己去品味了,反正豹眼以为很好看。

徐庶刚刚进刘备帐中,遭张飞关羽刁难,离开刘备的真正原因是啥?

所有认为徐庶是因为“母亲被曹操掳掠走才投奔曹操”的回答都不用看了,因为都是错的。

正史记载里徐庶之所以离开刘备,原因和《三国演义》里陈宫离开曹操是一样的,徐庶觉得刘备这个人“天性凉薄、虚伪、冷血”,不想给这样的人卖命,所以离开了刘备。

顺便说一句,《三国演义》里陈宫是因为目睹了曹操残杀无辜的吕伯奢一家才起了离开曹操的念头,但是在正史记载里,真正目睹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是刘备,根据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所编撰的《英雄记》记载,曹操从洛阳弃官归家途中带着十几骑,这其中就有刘备。

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英雄记》

刘备不但亲眼目睹了曹操杀人全过程,而且以刘备作为曹操亲随的身份,刘备肯定也是动了手的。

先说一句,东汉末年对于士人来说,混个工作没什么问题,所以如果看不上老板,辞职并不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其他人不说,刘备不就是抛弃了曹操,自己单干了吗?

同样,根据《魏略》,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已经被刘备招到了樊城,诸葛亮还给刘备出了一个很好主意,但是由于诸葛亮年轻,刘备并没有特别重视,所以诸葛亮后来又走了;之后,诸葛亮提出的建议果然行之有效,刘备这才发现自己丢了一个大才,这才有了后面的“三顾茅庐”:

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魏略》

从《魏略》记载看,还是诸葛亮主动去见的刘备。

说回徐庶为什么离开刘备,这里不要看《三国志·诸葛亮传》,要看《三国志·先主传》。

不管刘备之前是怎么信誓旦旦保证自己不能抛弃老百姓,但是在《三国志·先主传》里明确记载了刘备看到曹操追兵后,立刻抛弃了跟随他南渡的十几万老百姓以及自己妻子儿女,带着赵云、赵飞、诸葛亮、徐庶等数十名骑兵先跑了。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三国志·先主传》

客观上,这十几万老百姓起到了刘备人肉盾牌的作用,但是遗憾的是徐庶的母亲不在“数十骑”里,被曹兵截获了。

其实正史里并没有曹操用徐庶母亲威胁徐庶的记载,而是徐庶跟着刘备到了汉津后立刻提出告辞,而且还是徐庶主动投奔的曹操。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注意“诣”字,诣在这里代表了徐庶是主动求见曹操,而非曹操招揽徐庶。

徐庶加入曹操阵营后也没有一言不发,相反,根据《魏略》,徐庶因功最后做到了御史中丞

福(徐庶本命徐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略》。

综上所述,徐庶之所以离开刘备,主要是因为刘备在曹操追兵接近过程中抛妻弃子,直接带着少数亲信跑路的行为让徐庶不满,尤其徐庶的母亲不在“数十骑”范围,这更加深了孝子徐庶对刘备的不满;而且东汉末年士子“换工作”并不少见,一言不合立刻辞职的情况在东汉末年出现了很多次,也算常规操作。

所以,徐庶在发觉刘备“凉薄、虚伪、冷血”后就立刻辞职回老家了,本来徐庶也不是荆州人士,他和荀彧都是老乡,都是河南中州人士。

徐庶刚刚进刘备帐中,遭张飞关羽刁难,离开刘备的真正原因是啥?

徐庶是东汉刘备麾下的重要谋士,后归曹操。徐庶离开刘备,当然首要的因素是为了保全母亲,尽儿子的孝道。

(徐庶影视图片)

建安十三年(208年),徐庶在跟随刘备逃亡的过程中,母亲被曹操掳获。万般无奈之际,只能辞别刘备。

在辞别刘备时也是恋恋不舍,并说道“我本想和将军一起缔造霸业,所凭恃的就是这颗心。但是,现在我的母亲被曹操抓去,我现在方寸已经乱了,对将军也没有什么帮助,所以我请求从此与你告别。”这一番话,既道出了徐庶想和刘备一起创造霸业的雄心壮志,又表达了对母亲的拳拳之心,内心也是极其矛盾的。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刘备也只好答应。

从徐庶辞别刘备的话语来分析,徐庶弃刘投曹确实是不得己而为之,这也是基本事实。那为什么徐庶母亲去世后,徐庶再也没有回到刘备阵营呢?分析起来主要有这几方面原因:

一、徐庶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

中平六年(189年),徐庶为人报仇被抓救出后,改邪归正,不再舞抢弄棒,一改过去的气节,拜师求道,学习儒学。后来对儒家的经义学问非常精通。儒家的思想核心崇尚“中庸”,崇尚“和谐”,讲求的是“仁爱”和君臣父子。当徐庶的母亲知道儿子为了自己而投靠曹操后,愤而自缢。按理说,母亲去世了,没有多少理由再给曹操当谋士了,可以继续想方设法投靠刘备,但恰恰相反,徐庶再也没有投奔刘备。这就是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初是为了母亲到魏国来,不能母亲去世了,又到它处去,儒家讲究的就是君臣如父子,不然,成何体统。况且,为了母亲,好朋友石韬同自己一起到魏国,自己走了,石韬怎么办?所以,宁可给刘备透露点信息,也不能离魏国而去。“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不然,将为天下人耻笑。

(刘备影视图片)

二、魏国职位安排符合本人就现实表现。

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大家都感觉魏国给徐庶安排的职位不是很高,没有发挥徐庶的作用。但如果分析一下徐庶在魏国的表现,这个职位还是合适的。徐庶到魏国后“一言不发”,这虽然多少有艺术加工的味道,但足一说明徐庶在魏国的表现也很一般,不想给魏国出力。

这样的表现,再大的才能也是枉然。况且,徐庶是在曹操的逼迫下到魏国的,曹操也不得不提防一点。魏国安排这样的职位也对得起徐庶了。从曹操的角度来讲,既是你徐庶在这里发挥不了大的作用,至少刘备缺一个重要的谋士。

要知道,在三国时期,想成就一番霸业,光有武艺高强的武将是不行的,还要有智谋之士参与谋划。再者,徐庶在魏国不几年就去世了,说明徐庶身体也不怎么好。

(曹操影视图片)

三、刘备当时人才充裕,缺少徐庶也影响不大。

徐庶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处表现也很非常优秀,加上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以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完全能够替代徐庶谋士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徐庶,诸葛亮完全有能力辅佐刘备成就自己的帝业。退一步讲,当时还有庞统、法正、张松等给刘备出谋划策,充当谋士,缺少徐庶这样的谋士,对刘备来说影响不是很大。

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使得徐庶离开刘备后再也没有回到刘备身边,而在魏国从一而终,体现了儒家风范,也赢得了后世的尊重。

徐庶刚刚进刘备帐中,遭张飞关羽刁难,离开刘备的真正原因是啥?

徐庶因母亲,曹操提至曹营,徐庶日夜想念,因此去刘至曹。

徐庶刚刚进刘备帐中,遭张飞关羽刁难,离开刘备的真正原因是啥?

徐庶离开刘备,确实是出于自己的母亲被曹操挟持,不离开有违情理。

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征荆州,当时徐庶随刘备率十万民众逃亡。在这过程中,曹操俘获了徐庶的母亲,并命人以其母亲的口吻给徐庶写信,胁迫徐庶离开刘备投入曹营。徐庶方寸大乱,最后离开刘备。

自古忠孝难两全,徐庶必须要离开刘备吗?

首先,在汉朝时期,“孝”重于“忠”,这主要和汉朝提倡孝道有很大的关系。

汉朝时期,选拔官员用的是察举制,即由其他官员推荐,中央进行考察的一种制度。而察举制中,最重要的一项科目,就是孝廉。孝廉在察举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比利,换成现在的说法,可以把孝廉看成面试分,笔试考得不好没关系,其他官员说你是孝子廉官,那你的总分就升上去了。

且汉朝以孝治天下,皇帝的谥号当中都有一个“孝”字,在汉代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孝是最基本的条件和要求。反过来说,不孝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这就是徐庶母亲被掳掠,徐庶要离开的直接原因。

其次,刘备一直以来对外宣称的就是“仁”,在得知徐庶被要挟后,如果刘备强行留徐庶而不放,反而成了不近人情的“不仁”之主,这与刘备的人设是相斥的,曹操极有可能以这一点对刘备进行舆论上的攻击,对刘备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刘备日后难以服众。这也是刘备没有留徐庶的原因。

第三,虽然当时群雄割据,战乱纷争,但天下在名义上依然是汉天子的天下,徐庶在刘备处为官,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吏。但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如果此时他以朝廷的名义任命徐庶一官职,那徐庶就成为朝廷的正式官吏,如果此时你不回到朝廷(曹操处),那徐庶即丢掉了孝道,又不忠与朝廷,势必会身败名裂,到时候刘备如果依然重用徐庶,势必也会受到舆论上的牵连,所以徐庶除了投入曹营,还真没有其他的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