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实战中不可能端着机枪扫射,真的是这样吗?为何?
在战争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危急关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作为速射武器,机枪是班排的火力支柱,在战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很多时刻,为了发扬火力,采取简易姿势射击也是屡见不鲜的。
在冲锋枪普及之前,这种情况更是常见。首先是在防御中,机枪为了射击精度,一般都是依托阵地射击。这个时候,一般都需要用支架。但是,也有很多时候,会出现阵地被毁,或者支架损坏,或者为了发扬火力,机枪手采取端着机枪射击的情况。
在湘鄂西苏区的一次战斗中,当时的战斗十分激烈。红军阵地上的机枪手突然牺牲,敌人趁机蜂拥而上。当时的师长段德昌马上接过机枪继续射击,但是,依然压不住敌人的进攻。
这个时候,一名战士跑步过来,一把夺过段德昌手中的机枪,端在手里,站起来向敌人扫射。在他的打击下,敌人溃退了。战斗结束后,在战斗讲评时,段德昌当众宣布,提升这名战士为营长。
在进攻战的时候,机枪伴随进攻部队前进,端着机枪射击的情况更为常见。尤其在德国军队中,在一战著名的暴风突击队,就有伴随机枪的位置。
后来,虽然有冲锋枪的普及,在战斗中的速射火力大为提升。但是,作为班火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机枪依然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机枪相比,冲锋枪的火力远远达不到与机枪对抗的程度。这个时候,机枪的使用就更五花八门了,端着机枪射击就更常见了。
在《太平洋战争》中,那个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英雄机枪手巴斯隆就为大家重现了战场上的一幕。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巴斯隆就是用手端机枪打退了日军进攻。在电视剧中,巴斯隆为大家展现了如何用套管端着机枪射击的技术。后来,巴斯隆在硫磺岛战役中阵亡。
所以说,机枪不可能在实战中端着射击是不正确的。在战争中,手端机枪射击在过去出现过,在将来也还会出现下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有人说实战中不可能端着机枪扫射,真的是这样吗?为何?
端着机枪扫射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战术动作,只是抗日神剧把这种操作常态化了,然后很多军事作者在写文的时候又将其妖魔化了。
其实站姿端机枪扫射一直都有,比方一战时期,在攻打敌军堑壕时,就有一种"行进间射击“的玩法。
射手将机枪端于腰间,一边行进一边朝敌军火力点持续点射,以起到一定压制作用,方便己方步兵迅速冲入敌军堑壕进行白刃战。
到二战期间,机械化的打法盛行,比如下边这个GIF里一名德军机枪手正在三秃子后边射击,先不管他是不是摆拍,这种玩法经常是为了阻止敌军步兵接近己方装甲车。
亦或者是如下图,机枪手朝敌军火力点压制射击,以掩护己方步兵下车。
再到冷战时期,越战中的美军特种部队或者巡逻部队也会将M60机枪枪管截短,方便单人立姿使用。为的就是在丛林里朝敌军泼水压制,精度什么的无所谓。
我的意思是,机枪的用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架着用,而是看情况的。虽然举着机枪突突突咋看起来既没有精度,也会暴露自己,但在诸如行进射击,压制火力等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也是很常见的操作。
有人说实战中不可能端着机枪扫射,真的是这样吗?为何?
谢邀,端着机枪扫射,这是塑造战场上英雄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段。主要是为了塑造英雄形象。
但是这件事在实战中端着枪扫射也仅仅是在极其近的距离上拼命才会发生的事情。
像这样的状态叫做电影:
而这样的镜头叫做——科幻电影:
真正的现实中,拿着机枪扫射是这样的:
当然了,W君给大家举例子的是加特林机枪,有点夸张是吧。
普通的轻机枪呢?先看突击步枪:
依旧是拿不稳的。大部分枪支连发的时候都是有巨大的后坐力的,这时扫射根本是难以瞄准和有效射击的。所以说在战场上端着枪扫射其实都是在浪费子弹。
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往往会出现拿着机枪直接射击的镜头,这叫做 Hip Fire,是指“臀部开火”是一种端起枪来不做精确瞄准直接扫射的动作。
往往应用于还没有直接举起枪构筑瞄准线的紧急射击。这件事靠练。现在掌握这种技术的人实际上不算特别的多了。
通常臀部开火也不用机枪,而是用左轮手枪。当然了,看下图就明臀部开火是怎么来的了。
牛仔们玩感觉的熟练技巧而已。
真正在战场上用机枪直接端起来扫射其实并不是一个可取的战术动作,
第一由于没有依托会造成根本打不准目标从而浪费宝贵的子弹。
第二则是你在那里突突突,还打不准的人的时候,敌人很方便发现你并直接向你开火。
所以端起枪扫射的行为基本上是不被推荐的。(虽然历史上有过这么一段时间的研究)
在战场上如果无法构筑起稳固的机枪阵地,往往是会采用这种方式的:
只不过前面的哥们有点受罪而已。
所以说只要不是太近的距离上基本上战场上不会出现端枪扫射的现象。
如果扛着一把大口径机枪一边突突突一边向前走——那不是战士,而只是一名憨子而已。
有人说实战中不可能端着机枪扫射,真的是这样吗?为何?
这个标题问得很不错,“实战”针对的就是“虚战”。我们经常可以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或者电影里看到,英勇的八路军和国军战士,或者游击队员在保卫阵地的时候,看到敌人漫山遍野,前仆后继顽强冲锋,立刻就会咬牙切齿、怒不可遏。
他们从阵地上一跃而起,端起机关枪对着扑上来的敌人一阵扫射。仇恨的子弹像雨点般射向可恶的敌人,敌人立马纷纷倒下,没有被射中的人转头就跑。
这种场景确实看得过瘾,心中无比爽快。
但看过之后,千万别把这当真。因为艺术归艺术,现实归现实,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就像我们看《三国演义》、《岳飞传》,或者听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他们描述古代战争两军交战的时候,都是主将在前头。
两军短兵相接,这边主将飞马过去,那边主将打马过来,这边大叫一声:来将通名。那边主将朗声应道“我乃燕人张翼德是也,你是何人”这边也霸气回到“你站稳了,听我说,我乃金兵主帅,人见人怕的金兀术是也”。这边张翼德大叫道:管你什么金兀术、铜巫术,犯我中原,叫你有去无回。两人开始厮杀,两军士兵一动不动,全神贯注,站在那里看戏。(关公战秦琼,开个玩笑。)
其实真正的战争没有这么打的,不管是伏击战、攻防战,还是遭遇战都是不由分说混战厮杀的,很少傻里吧唧让主将先站出来单挑的。
作者让他们单挑,就是艺术,为了好看,博眼球。
抗战题材的手撕鬼子也好、裤裆藏雷也罢,都是脱离实际的,他们也是为了哗众取宠。
说是夸张也罢,说它不靠谱也罢,反正我们不能把艺术当真。
那么机关枪在实战中,到底能不能端着机枪扫射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机枪的结构和技术特点。机枪又叫机关枪,它跟步枪的最大不同,就是可以提供持续而猛烈的火力,一般射速在每分钟200到300发之间。
个别的机枪,比如马克沁机枪,射速可以达到600到1000发。机枪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散射,宽度一般在15米左右;因此机枪的杀伤面积大,能够有效压制敌人火力,遏制敌人冲锋。
机枪结构要比步枪复杂,不但枪身长、枪膛里的子弹口径也更大,既然这样,枪本身也更重。一般的重机枪枪身自重15公斤,个别的重量达到30公斤。
30公斤的重量端着扫射,显然是不可能的,任凭你是大力士也不好做到。即使勉强端起来,进行扫射,那也是乱打一通,无法对准目标。
因为机枪重量大,设计的时候就不是让战士端着扫射的,每挺机枪都配备有三脚架,或者枪座。
上面提到的是重机枪,那么轻机枪的重量一定比较轻,能不能端着扫射?轻机枪之所以叫轻机枪,那就是重量轻,一般重量在10公斤左右,麦德森机枪的重量才9公斤。
轻机枪为什么分量轻呢?一是因为它可以发射步枪子弹,子弹本身重量就小。
第二是因为前期的轻机枪跟重机枪的供弹方式不一样,一般是弹匣供弹,只能装20到80发子弹。枪身可以“携带”的子弹数量少。英国人在1935年改进后布伦机枪采用弹夹供弹,装弹量是30发。
但这种轻机枪也不适合端着扫射,因为装弹量太小了。
点射的时候,扣一下扳机停下来,5发子弹就出去了,可以点射四次。但要是扫射,扣住扳机不放,三秒钟20发就打完了,就是80发也多打不了几秒。打完以后怎么办,肯定会被对方秒杀。
因为敌人在阻挡我方进攻时,都有机枪、大炮火力掩护,甚至专门有神枪手负责除掉对方机枪火力点。这时候端着机枪扫射,很可能子弹还没打完,自己先报销了。
而二战的时候,机枪数量很少,一个班一般才会配备有一挺,机枪手倒下,那就意味着全班都没有了依靠,得不偿失。因此,机枪手不能轻举妄动。
而且弹夹供弹的机枪,弹夹多数在枪的上方,换子弹的时候,枪手视线会被遮挡,枪手这时候最容易被对方射杀。因为对方的老兵可以摸准你的规律,趁着你换弹夹的时候干掉你。
所以在实战的时候,机枪手很危险,特别注意保护自己。即使是就地射击,也不敢大意。多数枪手都是在子弹没有打完的时候就换弹匣或者弹夹,不让对方摸准自己的规律,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总而言之,在实战中,面对敌人的冲锋,端起机枪进行扫射的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有人说实战中不可能端着机枪扫射,真的是这样吗?为何?
重机枪肯定是端不了。一挺重机枪起码有四五十斤重,如果加上子弹,加上支架,加上防盾那就更加重了。
不过,轻机枪还是端得了的。当然,端轻机枪射击肯定不是像某些无脑的影视剧表现的那样端,如
像这些影视剧那样,将手放在捷克ZB26的散热装置上,我敢保证,不用打一分钟,他的手非要被烫熟了不可。而且,ZB26上的弧形弹匣是在解放后才出现的。
端着轻机枪射击的正确方式是这样的
一是拿它的支架,二是提它的握把。
有人说实战中不可能端着机枪扫射,真的是这样吗?为何?
实战中,抱起轻机枪,挺起上半身,脚踩在战壕上,向着冲上来的敌人猛烈扫射,非常奇怪,敌人都是吃干饭的,手中的枪械,要么不开枪,要么就是打不到我战士身上。
无处不在的影视剧,放大了我战士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而敌人手中的冲锋枪、卡宾枪、半自动步枪等枪械,基本上都是吃素的,有时和烧火棍没什么区别,因为打不死我英雄的战士。
1964年拍摄,非常有名的战争题材影片《英雄儿女》,即便不是上了年纪,年轻人基本上都已经知道了,央视曾经在去年非常时期,隆重推出了系列反映半岛战争题材的影片,鼓舞了全民的斗志,以及同仇敌忾的精神。
歌颂我战士的英雄主义确实没错,但如果仅从军事角度观看,《英雄儿女》中表现王成一人挡住敌人进攻,一点都不注意保存并隐蔽自己,甚至站起来端着50式冲锋枪和“大盘鸡”轻机枪扫射的镜头,不符合基本的军事常识,也显得太假了。
子弹打光了,王成站起来砸石头;敌人冲上来,就是不开枪;放下手中枪,用手抱王成;摔不过王成,就被王成砸;最后,王成抄起一根爆破筒,整个人就青松一般站在阵地上。
敌人又冲上来,手中都有枪,就是不开枪, 就走向王成,就等着王成拉向爆破筒,就等着和王成一块同归于尽。
其他影视剧中,端起轻机枪,挺起上半身,朝着军刺冲阵而来的敌人突突突地射击,貌似非常过瘾,但这只是突出我战士有时甚至是连排长等指挥员不怕死的勇猛,其实,与真实的战场相去甚远。
轻机枪,作为一种步兵支援自动枪械,通常在枪管前端有两脚架,重量最起码10多斤以上,因此,基本上都是采取卧姿射击的方式。
除了提高射击稳定性和有效射程以外,最主要的还是保护轻机枪射手的安全,战场上子弹横飞,有时还夹杂着炮火攻击,站起来端着轻机枪扫射的方式,基本上就是找死的节奏。
因为子弹不长眼,管你射手是不是不怕死,轻机枪手他娘的也是肉做的,又不是钢铁侠和绿巨人浩克,可以刀枪不入,子弹不吃。
当然,机枪手端着轻机枪,伴随步兵冲锋,这种情况反倒是合情合理的,属于不多的轻机枪特殊的使用场景。
阵地战中,有可供隐蔽的壕沟,一般都是卧姿射击,非得象《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一样,脚踩壕沟,挺起全身来,迎着敌人的子弹射击,影片中的敌人似乎没有射子弹,人物貌似高大上了,但也太虚假了,经不起军事常识的推敲。
影视剧中,枪战非常火爆,但看看就好,千万不要当真,因为大多数剧情节浮夸,打仗胜似闲庭信步,缺乏最基本的军事常识,实际上是对参战老兵的一种侮辱和不尊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