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先贤都是以姓氏加子来称呼,如孔子、墨子等,那么老子为什么不叫李子?

“古代先贤都是以姓氏加子来称呼”,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比如“鬼谷子”叫王诩。他既不姓“鬼”,也非“鬼氏”。鬼谷只是地名而已。再如“文中子”,姓王名通,叫王通,“文中”既非姓,也非氏。再如“准南子”,属杂家,也是百家之一。可见,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不成立的。

既然这个问题提到姓氏和称呼,那么,我们就先从这两个方面辩析一下。

先说姓氏。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和氏已经合而为一了。现在,一般人很难说清楚姓和氏当底有何差异。我曾经查了不小资料,都没有找到明白的答案。其实答案就在一句简单的话中“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婚姻分别的是一种家庭血缘关系,贵贱分别的是一种社会等级秩序。《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又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按现在的姓加名我称呼方式,黄帝应该叫公孙轩辕。那么,“得姓者”是什么意思呢?按现在理解,应该是有十四人跟黄帝姓,姓公孙。但问题是,剩下的十一人。为什么不得姓呢?

显然,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根据《史记.索隐》,黄帝十四个得姓的儿子留下十二姓。他们分别是:姬、酉、祁、己、滕、葳、任、荀、僖、姞、儇、衣。这样,就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黄帝与十四个得姓的儿子们都不同姓。按据这个情况,再加上“姓别婚姻”。可以大体推断,姓在开始的时候,就是名,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称呼。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娶妻生子后。他们的孩子之间,不能成亲,为了区别,给他们冠以“姓”。因此,同姓,是近亲。

再以孔家为例。孔子的祖先宋国人,宋襄公的儿子。本来是有继承国君资格的。可是他把君位让给弟弟。所以,孔家是宋国国姓。因为宋国政治动乱,孔子的祖先跑到鲁国。从宋襄公的儿子开始,传了五代到孔父嘉。按五代血亲的制度,出了五代,就不是亲戚了。所以,孔家的后代,以孔为姓。

从以上可以看出,先秦时代,姓不是象后来一样不变的。而是可变的。父子之间不同姓的情况有很多。兄弟之间不同姓的也有很多。我们再举个例子说明。鲁有有三桓,他们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我们都知道,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所以,鲁国与周朝同姓,应该姓姬。鲁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鲁庄公继位,另外还有三个儿子。老大庆父(庆父不死,鲁难不已说得就是此人)、老二叔牙,老小季友,都成为鲁国大夫。分别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氏。后来,庆父就是孟姓的祖宗,叔牙就是叔孙氏的祖宗,季友,就是季姓的祖宗。我这里有的写姓,有的写氏,并不为错,因为到这个时候,姓与氏基本上合而为一了。

说完姓,下面再说说氏。氏别贵贱。氏一开始的时候,就与社会组织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氏族。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群体。所以,氏与姓,一开始就是联系紧密的。氏族中,血缘关系近的,就是同姓(五服之内,后代的姓,就是始祖的名)。古代氏族,与现在农村的结构是一样的。一个村之中,同姓的很多。但是,五服之内,是不准通婚的。叫同姓。超出五服的,叫同氏。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氏族为单位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但是,氏族社会的痕迹依然保存着。这就是世家大姓。汉唐时期,大姓的社会影响力都是很强的,比如琅琊王氏,河东柳氏等等。

姓与氏的问题,基本是这样。下面再说称呼。先秦时期,人的称呼不是今天的姓加名的方式。在社会等级制度之下,不同的人,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称呼。

父母以及尊者,在上位者称呼在下位者,一般称名。下级称呼上级,一般不称名,而称号。比如,齐桓公名字叫小白。齐国姜姓,可以叫姜小白。国君可以国为姓,他又可以称齐小白。当我们今天把齐桓公称做齐小白或姜小白的时候,体现的是现代人的自做多情。因为历史上没有人会这样称齐桓公。当时他的父母就称他为“小白”,他的手下在他没当国君之前,称公子,当国君之后,称国君。死了之后称谥号,既桓公。这种文化特点,今天依然部分保持着。比如在部队中,条令明确规定,上级称下级称名字。下级对上级称职务或军衔。这在文化精神上,与古代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有五千年文化的证据。五千年前的行为方式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依然保持着。

上面这些都明白了,就可以讲一下诸子的称呼了。对诸子的称呼,是后世对他们的叫法,比如孔子,在他生前的时候,人们对他的称呼未必是孔子。而是“夫子”,夫子就是先生之意。这与今天称老师是一样的。子路问荷蓧丈人:“子见夫子乎?”丈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夫子就是今天的老师之意。子路对一个种田的老人也称“子”。可见子在当时,就是一种情感上的尊重而已。

老子也是后世对他的称呼。后世为什么称其为老子?现在基本上不可考了。《史记》中说: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关于老子的称号,后世著作中,还有许多,比如《神仙传》里说,老子,字伯阳,名重耳。这些称号里,大都说明老子的耳朵比较大,聃,就是耳朵比较大的意思。但关于“老”的解释,大都有神话色彩,比如说老子的母亲八十多岁才生的老子。有的说是怀孕八十多年而生,等等。这些说法,恐怕是不可信的。但如果说因为老子出生的时候,比较老相,又耳朵比较大,故称老聃。或许尚有可能。

总之,因为老子被叫做老聃,才称为老子的。这一点应该是不错的。

中国文化,号称有百家之说,但实际上后代能够并驾齐驱的,只有儒道两家。称为儒道互补。儒家是入世之学,但也有出世的,这就是穷则独善其身。所以,儒以入世为主流。道以出世为主流,但道也并非完全出世,老子之学,就是“君人南面之术”,说白了就是政治学说。法家的韩非,在《史记》中与老庄并传,就是证明。在司马迁看来,韩非与庄子都与老子有关联,但庄子是出世的,法家韩非是入世的。

后来的诸子,学术上与儒家相近,有入世倾向的。都是以姓名之,比如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后世的韩子、程子、朱子等等,儒家是讲究,显亲扬名,光大门楣的,所以,姓对他们来说,就很重要。但有出世情怀的,就不太注重姓氏。因为在他们看来,姓氏没那么重要。所以,老庄之后,道家的名号,就不太重视姓氏,而重视所谓的道了。比如,葛洪叫抱朴子。他所抱的“朴”,就是《道德经》中的朴。比如陈抟,叫“扶摇子”,就是庄子《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扶摇”。

因此,诸子,并不全都是以姓氏为名的。其它的还是杂家,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是子学中重要经典,可是吕不韦没有被称为“吕子”。《淮南子》同样是杂家,淮南王刘安大约是可以称为一家的。

诸子之中,还有一家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医家。他们有医学理论经典《黄帝内经》。这是子学中的重要经典,但是,医家的作者们把自己的著作权无偿转赠于老祖宗黄帝了。黄帝也没有称有“黄子”或“公孙子”。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未必准确。权当抛砖引玉。

古代的先贤都是以姓氏加子来称呼,如孔子、墨子等,那么老子为什么不叫李子?

“老子”确实可能就是“李子”。虽然现在一般把“李”这个姓说是发源于上古时期大禹的法官(大理)皋陶,但并没有多少实证。甚至在西周春秋时期还没有“李”这个姓的人物,《史记·循吏列传》倒是提到晋文公时期的法官李离,但也就此一见,是否真实存在不好说,李也可能只是法官(理)的意思,未必就是姓氏。但记录春秋史最详细的《左传》倒是提到了“老”这个姓氏,是宋国的公族,出过司马老佐;鲁国也有老氏,出过司马老祁;而“李”这个姓氏,最早是春秋战国之际魏国的李克、李悝。

个人认为,“李”姓并非是什么理官的后人,这种说法只看重两字同音,但并没有什么线索。反而“李”姓很可能是“老”姓的讹误。一方面从字形看,这两者是非常相似的,存在抄写错误的可能,今天基本没有老氏了,应该就是化成李氏了。另一方面,老子又叫李耳,也似乎证明老和李可能通用,而且老子是楚国苦县人,一般认为在今天河南鹿邑,鹿邑离宋国都城商丘也不远,确实可能是迁徙到此的宋国老氏之后。

另外,李悝的著作正是《李子》,已经有一个李子了,所以再重复也不太方便。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古代的先贤都是以姓氏加子来称呼,如孔子、墨子等,那么老子为什么不叫李子?

浅谈一二

原因不容易核实了,但看起来老子姓老的可能性很高毕竟老子也称为老聃。毕竟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记载经常不详细,经常丢失,而且秦朝统一天下之前包括历史记录文字写法和发音等还没统一好,留下一些历史悬疑也是正常。

老子出生地是故陈楚国,还有说法是他们图腾为虎,而李耳的发音本来就是老虎的意思~~~~

文明交流。

古代的先贤都是以姓氏加子来称呼,如孔子、墨子等,那么老子为什么不叫李子?

据《史记》传文中说:“老子者,姓李氏,名耳,谥曰聃。”从《庄子》一书中同一段话,前称老聃,接着又称老子,即可以肯定老子就是老聃。至于何以称“为什么不叫‘李子’而叫‘老子’”,看来还真就得进行一番探赜索隐。从“老”一词来看,《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白也。”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甲骨文)象老者倚杖之形。”除此表须发皆白的长者之外,古时还表对某些臣僚的尊称。《左传•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请帅王赋。”杜预注:“天子大夫称老。”那么,无论是这位骑青牛出关时须发皆白的形象,还是司马迁提到他所担任的“周守藏室之史”这一官职,似乎都应是尊称。古文字学家高亨在其《老子正诂•前记》提到的古有老姓而无李姓,无论《世本》中的“颛顼子有老童”也好,亦无论《左传•成公十五年》中的“宋有司马老佐”,抑或《左传•昭公十四年》中的“鲁有司徒老祁”,只能证明古时有老姓而已。至于《风俗通义》中的“老氏,颛帝子老童之后”,则属后人牵强附会,不足为凭。再者,对于 “古代只有‘老’姓,而无‘李’姓”,由此断定“李姓乃晚出之姓”,也似乎有些牵强。因为按先秦封建宗法制度,不管君主还是诸侯,只有庶出的第五代才可改姓,例如孔子先祖由姓子改为姓孔,是由其十四祖微子启归顺周朝后被封为上公,立国于宋,遂成为这一诸侯国第一代君主。其后到先祖弗父何谢绝君位由“公”过渡到“卿”,直到失去“公”这一地位至五代孔父嘉,才根据周礼规定“别为公族”,即族人出五服须另立一宗,这才以其字为姓,自此形成孔氏家族的族姓。那么,作为“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既非“公”又非“卿”,无非是个周天子的图书管理员,根本就不涉及出五服须另立一宗,所以“李姓乃晚出之姓”一说难以成立。从“子”来讲,当时称“子”的如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庄子、惠子、告子等,都在姓氏下面加个“子”字,系古代士大夫的通称。如《公羊传•宣公六年》:“子大夫也。”何休注:“古者士大夫通曰子。”综上所述,“老”者,并非姓氏,与“子”皆为尊称。老子,意指资深的学者。

古代的先贤都是以姓氏加子来称呼,如孔子、墨子等,那么老子为什么不叫李子?

老子并不姓老,也不以老为氏。他叫老子,是因为活得长。

司马迁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甚至两百多岁(《老子韩非列传》)。

东晋葛洪的《道德经序》则说“老子生而皓首”,也就是一生下来就满头白发。这当然都不可能。何况司马迁说的那个老子,是否就是《老子》一书的作者,也不一定。

多半不是。大约春秋晚期,确实有一个人,被大家叫做“老子”,也就是“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很有智慧,就连孔子也曾向他请教。后来,他离开了中原地区,不知所终。留没留下著作呢?可能没留,也可能留了,但失传,或者只留下片断。不过即便没有著作,言论总归会留下一些,口口相传。

于是,到战国时期,杨朱之后,庄子之前,又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也是很有智慧的,便在这些只言片语的基础上,既编又著,整理出一本书,声称作者是“老先生”,

这就是《老子》。为什么要用“老子”的名义?

也有两种可能,一是“借壳上市”,二是“倚老卖老”。毕竟,此前确实有过一位老先生,此书的思想与这位老先生也颇多关联,那就说是老先生写的好了。更何况,这本书表达的,正是一个古老民族少年老成的智慧。用李零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老辣的智慧”(《人往低处走》)。叫做《老子》(老先生),岂非名副其实?这就是“老”。

古代的先贤都是以姓氏加子来称呼,如孔子、墨子等,那么老子为什么不叫李子?

李悝是李子。商鞅带着他的书《法经》应秦孝公《求贤令》在秦国以《垦草令》掀开变法的帷幕,为秦始皇统一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

“李悝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为魏文侯到武侯时心腹之臣。李悝以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还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作平籴法“行之魏国,国以富强”。《法经》是李悝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作出的奠基:秦律从《法经》脱胎而成,汉律又承袭秦律。李悝的著作录于《汉书·艺文志》有法家类《李子》三十二篇,儒家类《李克》七篇;兵权谋家《李子》十篇,也可能是李悝所作,以上三种著作早已亡佚。《水经注》和《文选·魏都赋》注都引有《李克书》,《汉书》以李悝与李克为两人。但儒为求治是德、政并用或者说礼法并行,先秦只有儒一门而已,断李悝与李克为一人。“有赏有罚,唯才是用”不是法家专有,是为治为用。”――《因果决策》文明的解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