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刘封为何敢见死不救?难道真的就单凭孟达几句话吗?

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发动了襄樊战役。在他前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时候,由于兵力不足,屡屡向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而刘封他们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的理由拒绝了关羽的要求。最终关羽被东吴偷袭荆州,造成了覆军身死的恶果。

刘封不支援关羽,仅仅是因为孟达的那几句挑拨离间的话吗?我看不见得。因为刘封从本质上还是忠于刘备的。这也是他最后临死时说的话能够证明的。那么,刘封不支援关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关羽关系不好,不愿意增援关羽。

关羽其人,史书上评价他“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这个人目高于顶,什么人都看不到他的眼里。因此,他跟刘备阵营里的人都搞不好关系。

就拿荆州的人士来说,比如最有名气才干的潘濬。在孙权袭取荆州后,在其他人都投降的情况下,潘濬起初不降,孙权亲自去劝说才投降,后来在东吴得到重用。这样一位有才能,也有忠心的人,关羽都和他搞不好关系。剩下的士仁、糜芳等人就更别说了。以至于东吴投降,整个荆州留守的官吏全都束手投降了东吴。

到关羽死后,给他的谥号是壮缪侯。谥法名与实爽为繆,伤人蔽贤为繆。仅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想见,关羽在蜀汉阵营里面的人际关系如何了。刘封和孟达也不会跟关羽的关系好到哪里去,当然不会去支援他了。

二、与孟达关系不好,无法增援关羽。

刘封这个人的个人修养也有问题。此人年轻气盛,加上是刘备的养子,过去内定的继承人。所以年少得志,盛气凌人。可是,他面对的是两面三刀,反复无常的孟达,于是就吃亏了。

刘封作为上庸的最高领导,当然对孟达有指挥权。但是,我们可以想见,孟达在心里不会看得起刘封这样的人。我们可以从他写给刘封的信里看到,字里行间都是居高临下的教训口吻。刘封怎么不可能跟他发生冲突,在史书上说刘封连孟达的鼓吹都给夺了。欺凌孟达也成为了刘封之死的一个罪状。

在这种情况下,刘封要派兵去支援关羽,孟达肯定会百般推托,不会去的。而且孟达的兵马是他从蜀中带来的私兵,根本不会听从别人的指挥。刘封不是孟达的对手,根本指挥不动孟达,更不要说孟达的私兵了。

如果留下孟达在上庸,自己率领军队去增援关羽,那么刘封的心高气傲的性格又不允许。所以,刘封就干脆不去增援关羽了。而且如果是上庸是由其他人守卫的,关羽可能就调动了。因为关羽有“假节钺”的权力,可以先斩后奏。可是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他根本不理睬关羽的权力,所以关羽也无可奈何。

三、责任心不强,没有大局观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我们可以看到,刘备的蜀汉阵营里面,具有主动精神的将领并不多。刘封很明显,就不具备这种精神。刘备虽然一直在培养他,但是,在有了刘禅后,就放松了对他的培养。

这一次放手让刘封独当一面,也有锻炼他的意思。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刘封的表现是失败的。他还没有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他不但没有治理好自己属地的才能,还没有大局观念。

如果刘封有大局观念,明白关羽的襄樊之战对蜀汉的意义,明白他占据上庸的用途,他就会马上全力去支援关羽,即便是冒着丢失上庸的危险也在所不惜。可惜,刘封没有这样的战略眼光。

正是因为没有大局观,刘封才没有去支援关羽。当然,这也与刘封的责任心不强有关。只是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事,根本不理睬其他的问题。只以自己的好恶为重,毫不把蜀汉的事业为重。结果断送了关羽的大好形势,断送了荆州,也断送了关羽的性命,最终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四、关羽失败的时间太短,刘备指示援救不及。

最后一个原因,这个原因与刘备集团领导层有关。刘备只派刘封去带兵会合孟达去夺取上庸,却没有明确指示刘封下一步的行动。因此,没有大局观和责任心的刘封就呆在上庸得过且过,眼看着关羽败亡。

如果刘备在当时,把夺取上庸对荆州下一步的攻势的作用给刘封说明白。明确指示他担负起在侧翼支援关羽的责任。那么,关羽求援,刘封不动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但是,刘备没有给刘封明确的指示,这造成了刘封推诿的借口。

再加上,关羽的失败过于迅速,从江陵失守到关羽被擒杀只有短短一个月时间。而且东吴几乎是立刻控制了夷道,切断了荆州和西蜀的联系。刘备方面根本就不能及时得到关羽的信息。等到得到荆州失守的确切消息,关羽已经被杀害了。这时,就算是刘备下命令刘封去支援关羽也来不及了。

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刘封才没有去支援关羽。虽然说刘封如果去支援关羽,也可能不会挽回败局。但是肯定要比历史中发生的情况要好得多。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将领,在蜀汉生死攸关的战局旁,刘封冷漠的袖手旁观,这是一件极为恶劣的事情。这也是刘备事后追究刘封的责任,诛杀他的原因之一。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败走麦城,刘封为何敢见死不救?难道真的就单凭孟达几句话吗?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牵涉到许多层面的关系。

豹眼认为,人生最难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政治漩涡中的人。不仅要考虑情感,还须考虑利益,更得要有政治立场。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处事的方式。这一切纠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对一件事的价值取向。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到,曹操占据了天时,孙权占据了地利,希望刘备取人和,以与他们抗衡。

刘备在人和方面做得还不错,但并非没有矛盾。题主提到的这个问题,就是集中的表现。

豹眼不赞成总是以高大上,或者就是假大空的眼光去看待,甚至是苛求历史人物。他们尽管早已作古,但他们都曾经是活生生的人物;尽管已经久远,但他们也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现实中。

关羽、刘封、孟达、刘备、诸葛亮都不能脱俗,他们也摆脱不掉这些尘世的纠缠。纵使关公为神,那也是以后的事。

第一,关公是忠义的典范,匡扶汉室是一生的信仰。

汉中之战后,刘备自立为王,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但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既然刘备以汉室宗亲自居,那就更要遵循刘氏家族的规矩。刘邦临死之前,与大臣们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否则,天下共诛之。

刘备姓刘不假,异姓曹操不得为王,但不是刘备姓刘就可以随便称王。不言而喻,刘邦说非刘姓不得为王,并不是说姓刘的想自立为王就能为王。这需要刘氏的当家人,也就是当朝皇帝给你封哦,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刘备自立为王,与叛贼有啥区别。起码曹操的魏王,名义上还是献帝所封,刘备自立为王,是个啥性质的问题,毫无疑问,这就是与汉朝廷决裂,反贼无疑。

关羽哪里能受得了这个,不管与大哥刘备多么情深义重,至此已经无法再共事了。

这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根本原因所在。

刘备可以不要关羽,但不能不要荆州。关羽给刘备留了面子,没有明确的发表讨刘檄文,但都清楚其中的套路,起码刘备、诸葛亮很清楚。刘备是实在没有能力去援救荆州,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第二,刘封没有得到刘备的明确指令,让他增援关羽。

廖化突围向刘封、孟达求救那是演义的说法。真实的历史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夕,多次派人联系刘封、孟达,是请求一起出兵进攻襄樊。这一点很关键,不是关羽兵败求救,而是请求一起出兵攻打襄樊。

刘封与关羽有一点个人恩怨,但在国家大事面前,刘封不敢以私废公。但刘备既然自己不出兵救援荆州,也就不可能命令刘封出兵跟随关羽进攻襄樊。

虽然是将在外,不能够事事等待命令,但这么大的事,刘封自然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关羽发动战役的目的、后果、可能的影响等等,刘封都会有一个预判。没有这么一点能力,刘封也不可能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

从情感上说,刘封不想出兵,但面子上说不过去,毕竟关羽是其二叔,而且是刘备集团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刘备集团整个的利益,又不能置关羽与不顾;从政治的角度看,刘封一定会预感到关羽与刘备已经决裂,没有刘备的命令决不能出兵。

第三,孟达就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做一个搅屎棍还是绰绰有余的。

汉中之战时,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杀死太守蒯祺,占据房陵,进而进攻上庸。

这个蒯祺,就是诸葛亮的大姐夫。刘琮投降曹操之后,蒯祺也就跟随投靠了曹操。

诸葛亮的亲姐夫、从弟在曹魏,大哥在孙吴,诸葛亮这个关系也很复杂。

应该相信诸葛亮的政治品行,各为其主,这在汉末三国时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刘备担心孟达难以独自担任,于是命令刘封从汉中顺沔水而下,抵达上庸与孟达会合,并统领孟达的军队。

其实,刘备真正的担心,并不是担心孟达的能力,根本还是不放心他。史实也证明孟达就是一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小人。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本来是刘备的继承人,但刘禅出生后,刘封的地位有些尴尬,刘封不可能没有情绪。刘备也不是不清楚,但相比孟达,刘封更值得刘备信赖。这是刘备让刘封节制孟达,统领孟达部队的根本原因。

孟达杀掉了蒯祺,刘封也就来了。既然刘封那么大本事,干嘛不早来呢?

孟达也不是傻瓜,不可能不清楚这些事。而且,平日里刘封还经常欺凌孟达,孟达也是敢怒而不敢言,但心里自然会不爽。

既然得不到刘备的信任,又有刘封的欺凌,孟达投靠曹魏的心思早就有了,只是要等待时机。想要卖身求荣,也需要选择一个好时机,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

在此情况下,孟达怎么会劝刘封协助关羽去进攻襄樊、攻打曹操呢?

刘封说都是一家人不去援助关羽不合适时,孟达也就以关羽不同意刘备收养刘封等理由阻止。刘封也就借此不再出兵。

关羽兵败被杀,孟达不管是否清楚刘备、关羽之间已经决裂,从利害上看,孟达惧怕是必然的。不管刘备如何处置刘封,但孟达不敢保证自己的性命无忧,投降曹操,是必然的选择。

第四,刘封败逃回到成都,其罪责很大,但不至于非杀不可。

孟达投降曹操后,曹操命孟达和徐晃一起袭击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遭遇了部下叛变,败退成都。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赐死刘封。

刘备仅仅是责备刘封,而且责备的理由首先是欺凌孟达,导致孟达叛变,致使丢掉了上庸这个战略要地;其次才责备他不救援关羽。

关羽多次要求刘封出兵相助围困襄樊,刘封坚守不出,刘备没有责备。但刘备责备刘封不救援关羽,这个也很勉强。因为关羽兵败是逃亡荆州方向的麦城,而不是投奔上庸方向的刘封。如果关羽投奔上庸,刘封拒不接纳,那就说不过去了。关羽兵败逃亡,逃到哪里刘封并不清楚,他也不可能四处去寻找。

因此,刘备只是在责备刘封,并没有一定把他处死的意思。

但诸葛亮认为刘封刚烈勇猛,刘备死后最终难以制服驾驭,于是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他。刘备就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

刘封之死,就足以体现出政治的残酷性。刘封绝对是一个不安定份子,否则诸葛亮也不会如此忌惮。刘备、诸葛亮也没有那么仁德、高尚,为了自己的政权和职位,也是啥手段也用。

刘封尚且不好驾驭,那么关羽谁还驾驭得了呢?

由此看来,素以人和为宗旨,谋求天下的刘备、诸葛亮,连关羽这样的义弟、刘封这样的义子都不能容纳,还能说啥呢?还能容纳下谁呢?

刘备率阿斗那就是做做样子,刘备也不会真想把他摔死,他做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小阿斗。

不管诸葛亮以后如何做,就他这个行为,让刘备如何信任和放心呢?

豹眼并非故弄玄虚以此来吸引眼球,其实人性都很自私。我们自己也是自私的,就不能苛求别人都是圣人,也没必要总从圣人的角度去看待那些历史人物。

他们没有大错,但他们也并不高尚。

关羽败走麦城,刘封为何敢见死不救?难道真的就单凭孟达几句话吗?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失利,无奈败逃至麦城,时吴军在后紧追不舍,在危难之际,关羽曾向据守在上庸的刘封发起求援,不过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刘封并没有出兵救援关羽,而关羽也终因无军支援而被吴军擒获,落得个惨淡收场,于公元220年初被吴军斩杀于临沮。

“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关羽传》

话说当时的刘封为何不救关羽呢?照小说演义的说法,当时刘封是想去救援的,只是后来听信了副将孟达的离间之言而对关羽心生怨恨,最终放弃了救援关羽的想法,那么真的就单凭孟达几句话便使得刘封变得冷酷无情而见死不救吗?显然这是不合逻辑的。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刘封不可能被孟达左右

在我看来,刘封是不可能轻易被孟达所左右的,为什么呢?因为刘封根本看不起孟达,且两人之间矛盾颇深。

刘封昔日没救关羽是事实,而且后来此事也成为了导致刘封之死的原因之一,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

“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当然这不是造成刘备赐死刘封的主因,那么导致刘封之死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史料中也已经明说了:

其一:诸葛亮担心刘封日后成为祸患,劝刘备杀了他。

其二:“先主责封之侵陵达”(释意:刘备责怪刘封欺凌孟达),而刘封欺凌孟达导致了什么后果呢?其后果便是孟达叛变,导致上庸三郡尽归曹魏所有。上庸三郡的丢失对蜀汉而言无疑是损失巨大的,这也是后来刘备不得不杀刘封的关键原因。

其实从这两个原因中我们不难发现刘封的一个性格缺陷,那便是有傲气。刘封自十岁开始便追随刘备,一路相伴十几载,屡立战功,而孟达不过一西川降将,试问刘封又怎会高看孟达呢?又怎会因孟达几句话而不救关羽呢!

刘封不救关羽的原因

刘封不救关羽,我认为是客观原因所导致的,其中并不惨杂两人之间的情感和利益关系。那么这客观原因是什么呢?

其一:关羽败亡得太迅速了

关羽北伐是从公元219年七月开始的,八月关羽大败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九月曹操亲自坐镇河南,一面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一面遣大将徐晃领军支援樊城。后吴将吕蒙趁关羽在前线与徐晃对战之际,以白衣渡江之计袭取了南郡,由此拉开了关羽兵败的序幕。

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

“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吕蒙的奇袭和攻心之计使得关羽败得彻彻底底,后无奈退往麦城,年底就于临沮被杀害。

所以从关羽开始兵败到最后被杀,只不过短短三个月,这实在是太快了!时上庸虽距离关羽最近,但从上庸到麦城的这段距离可不好走啊!且不说一来一往!

其二:上庸民心不稳,上庸之兵不可轻动

上庸是什么时候归蜀汉所有的呢?正是在关羽北伐的前一个才被刘封、孟达攻克的,要在短短数月稳定上庸民心可能吗?无疑是不可能的,后来上庸原太守申耽反叛降魏更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在当时上庸局势尚不稳定的情况下,据守在上庸的主将刘封能轻易调兵去救援关羽吗?肯定是不现实的。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关羽败走麦城,刘封为何敢见死不救?难道真的就单凭孟达几句话吗?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兼创业伙伴,又是蜀汉政权的二号人物,位高而权重,自傲而清高,又是蜀汉政权中唯一有假节钺权力的人,按理说,关羽就是刘封、孟达的上司。

可在襄樊之战失败后,关羽败走麦城,派出廖化强行突围到上庸向刘封、孟达求援,竞然被拒绝,廖化无奈只得继续向益州请求援兵。

而身在麦城的关羽因为迟迟等不到援兵,只得率领仅剩的二百名部下突围,留周仓和王甫所率一百人守卫麦城,最终关羽被马忠擒获,押到孙权处被斩首,而周仓与王甫自杀而死亡,整个蜀汉荆州军全军覆没。

此事过后,孟达则因为没有救援关羽而担心受到刘备处罚,所以与申耽、申仪两兄弟一起投降了曹魏,孟达还曾写信劝降刘封,但刘封不肯投降,并且很生气地斩杀了孟达的使者,不久,孟达与徐晃、夏侯尚一起围攻刘封,刘封兵败逃回成都,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责令刘封自杀,刘封最终也只得自杀而死亡。

不救关羽,明明刘备就会震怒,为何孟达与刘封偏偏不救呢?如果孟达与刘封发兵求援关羽,会如何呢?

先说刘封和孟达能不能救关羽吧,关羽身在麦子城被围困之时,上庸可是离关羽最近的蜀汉地盘了,所以廖化第一个也是想到上庸求救,当廖化强行突围而出时,麦城实际上已经陷入东吴军队的重重包围。

别说麦子城,就连整个荆州也被东吴军队全部占领,东吴军队在偷袭荆州之时, 一直向东打到了与益州交界的秭归、巫山一带,切断了关羽通往益州的道路,关羽在麦城只有三百人,刘封和孟达如果要救援关羽,能派出多少军队呢?

整个上庸刘封与孟达手中也不过只有一万人,就算刘封、孟达要救援关羽,最多也只能分出一半人去救援,总得给刚刚占领的上庸三郡留一半兵力吧,因为上庸是只不过是几个月前才占领的,人心都没有归附,而且当地的豪强申耽、申仪两兄弟是只是表面的臣服,指不定哪一天就会造反。

以五千人去救援被东吴数万大军重重包围的关羽,无异于以卵击石,其实刘封与孟达心中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又不能明说,以刘封骁勇善战的性格,让他率领五千人马去救援关羽,说不定还真会拼死不搏。

但是如果要救援关羽,刘封与孟达两个之中一个就得率军去救援,刘封是不可能去的,因为上庸要守,而孟达是根本不想去,因为不想送死,刘封原本还是想救援关羽的,但是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刘封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孟达不是一个受信任的人。

原本刘备是派孟达攻占上庸的,但刘备对孟达根本不放心,因为孟达原本是刘璋的手下,刘备入川后孟达投降了刘备,但孟达这个人不是一个忠心的人,刘备是识人高手,显然看出来这点,从孟达之后的人生经历来看,孟达确实不是一个忠心的人。

刘备也是这样想的,出于对上庸三郡安全的考虑,刘备另外又派出了自已的养子刘封作为主将去攻打上庸,然后刘封与孟达一起镇守上庸三郡,说穿了,刘备根本不信任孟达,信任的是刘封。

孟达也不是傻子,自从刘备派来了刘封,孟达就看出刘备不信任自己,因此心中早就不满了,当关羽派出廖化来上庸求救时,孟达早就在寻找机会想另投高明,因此极力教唆刘封不要救援关羽,为了说服刘封,孟达还说出了“关羽曾说刘封是螟蛉之了”的话来,一下子就刺激了刘封,终于答应不再救援关羽。

从后来发生的事,就能看出孟达因为刘备对自己不信任,早有反心,关羽被杀后不久,孟达就和申耽、申仪两兄弟一起投降了曹魏,还写信给刘封,劝刘封投降,可最终刘封没有投降。

刘封、孟达之所以能镇守上庸,完全是刘备的人事任命,从刘备的安排来看,刘备确实对孟达并不放心,刘备没有想到的是:正因为刘备对孟达不放心,才让孟达心生反意,才让孟达执意不肯救援关羽,才导致了关羽的身死。

天命如此,想不到关羽的身死竟然出在刘备身上。而刘封最终的结局也是死在刘备手上,不得不说,刘备一次不经意的人事任命,竟然导致了三个人的命运发生改变:关羽被杀、刘封被赐死、孟达被逼反。

关羽败走麦城,刘封为何敢见死不救?难道真的就单凭孟达几句话吗?

再说一遍,演义中的故事不是事实。历史上,刘封孟达没有见死不救。他们不出兵不是在关羽被困麦城,而是在关羽打樊城的时候,理由也比较充分。至于关羽被围时,刘封孟达根本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来不及救了。

《三国演义》中,关羽败走麦城,廖化突围,前往临近的上庸求救,孟达对刘封说刘备(时为汉中王)曾有意立刘封为世子,询问关羽,关羽说刘封是养子,不可立。于是刘封受到影响,拒不出兵。廖化无奈,再赶往成都向刘备求救,已然来不及。那历史上的事实如何?全然不是这样。

首先,刘封孟达拒绝出兵的事情是有的,但时间点不是关羽兵败麦城的时候,而是早前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包围襄阳、樊城时,《三国志•刘封传》记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所以很清楚了,这不是发生在关羽败走麦城时,而是在关羽围攻襄樊之时,因此不存在所谓见死不救。

在关羽围攻襄樊的时候,刘封孟达不出兵有没有理由呢?其实理由很充分。史料写了“山郡初附,未可动摇”,这是事实。刘封孟达占据上庸、房陵、西城三郡是在汉中之战后,而关羽出兵攻打襄樊是在汉中之战两个月后,也就是说,关羽要求刘封孟达出兵的时候,他们占据三郡最多也就一个多月。这种情况,上庸三郡确实人心未稳。而上庸三郡从地理上属于益州,关羽负责荆州事务,故而,刘封孟达对关羽没有隶属关系,所以关羽出兵襄樊与他们没有关系,不出兵不能算错,而如果他们应关羽的要求出兵,导致上庸三郡有失,则属于失职。故而,刘封孟达不助关羽打襄樊,无可厚非。

那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刘封孟达有没有可能也像小说写的那样是接到消息而拒不出兵呢?不可能。首先,小说中突围的是廖化,而历史上廖化没有突围,而是在关羽死后流落东吴,一年多以后才设法逃出,正遇刘备起兵伐吴。所以,廖化没绝对不能突围求援。

其次,从逻辑上来讲,也根本不可能有人能突围,因为东吴对关羽的伏击包围一定是水泄不通的,否则只要有一个部将能突围出去,关羽自然也有机会(别说什么东吴只盯着关羽,放别人不管,难道关羽就不知道假扮成一般的兵将?难道东吴就放任别人出去找援兵?)。既然关羽没能突围成功,那别人显然也不行。事实上,关羽也确实是在突围途中被俘。

最后是时间问题,关羽的败亡是所有人料想不到的,因为从极盛到身死只是短短几天。关羽于七月起兵攻打襄樊,八月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十月收陆浑群盗为支属,威胁许昌,声名达到顶峰,威震华夏,逼得曹操想要迁都。可是之后就急转直下,江陵被吕蒙夺走,关羽被徐晃击败,败走麦城,最后于十二月被朱然、潘璋擒杀。所以,关羽从鼎盛到败亡仅仅两个月时间,谁能料到?就算能知道关羽打不下襄樊,至少感觉他还可以全身而退吧。要刘封孟达预料到关羽赔的干干净净,是不是不太现实?

综上,刘封孟达并没有见死不救。而刘备确实因为关羽的死对刘封有迁怒,不过这却不是刘封被处死的原因。在关羽死后,刘封依然和孟达一起镇守上庸三郡,并没有受到责罚,只不过后来刘封欺压孟达导致孟达反叛,投降曹魏,上庸三郡丢失,这才是刘封真正的的罪。而诸葛亮建议刘备杀刘封则是因为担心刘备死后刘封仪仗刘备养子的身份和赫赫战功不服刘禅统治。故而,刘封之死也不是像小说那样是因为不救关羽。

关羽败走麦城,刘封为何敢见死不救?难道真的就单凭孟达几句话吗?

先来看看关羽败走麦城,派廖化到上庸搬救兵之时,孟达怎么劝的?

廖化来了之后,说明了关羽面临的紧迫形势,请求刘封和孟达速速派兵相助,否则关羽死定了!

此事非同小可,刘封安排廖化稍事休息,然后他找来了孟达,商量怎么办?

刘封当时的想法是这样子的:他不想去救关羽,因为刘封对关羽实在没有好感,可是倘若不去救,刘封又怕刘备怪罪。

去还是不去,刘封拿不定主意。

刘封找到了孟达,孟达对他说:“孙权和曹操联合打关羽,咱们能救得了吗?”

刘封摇了摇头,说道:“关羽是我二叔,不去救不好吧?”

孟达噗嗤一笑:“你认他为叔,人家可不认你这个侄子,当年主公准备立后嗣之时,曾经问关羽的意见,你猜关羽怎么说的吗?”

刘封大吃一惊,赶忙问:“怎么说的?”

孟达继续说道:“关羽说,刘封是义子,不可立为后嗣,为了防他有不轨举动,打发的越远越好,这不,咱俩被支到了上庸小城!”

刘封不傻,他知道刘备的意图,但听了孟达这番话时,刘封仍然心头火起,越发厌恶关羽,当即下定了决心—不去救。

孟达的这番话,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但他们日后见到刘备该如何解释呢?

孟达说道:“就说刚刚占了上庸城,人心未定,不敢擅自出城。”

刘封同意了!刘封觉得,关羽就算弄丢了荆州,但保命应该不成问题的,毕竟他有万夫不当之勇。

然而,令刘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关羽已经老了,不复当年之勇了,最后不仅被活捉了,还被孙权杀了!

此时,刘封才意识到闯了大祸,刘备定不饶他,但他毕竟是刘备的义子,还立了这么多功劳,刘备不看亲情,也得看功劳吧!

显然,刘封过于乐观了!

孟达也意识到闯祸了,索性直接投降了曹操,不久之后,孟达又来劝降刘封,但刘封没有同意,他觉得刘备会饶了他的。

后来,刘封见了刘备,刘备责备了他,怪他不去救关羽,当时并无杀刘封的想法。

但这时诸葛亮来了一句:“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意思是主公您可以驾驭刘封,可是您死了之后,刘禅能驾驭刘封吗?

刘备为了刘禅,果断地杀掉了刘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