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如果国外大量白银流入购买茶、丝、瓷。会造成明朝白银贬值吗?
谢谢邀请。按照价值规律,物以稀为贵。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当然会贬值。因此,如果大量的白银输入明朝,明朝的白银肯定会贬值。但是,在历史上,这个贬值是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的。
在明朝的时候,随着世界第一次全球化的运动,大航海时代的影响。世界性贸易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亚洲,建立殖民地,通过贸易和掠夺来获取巨额的财富。在这个贸易中,与明朝的贸易占了极大的比例。
有人开玩笑的说起那个时代。中国的前辈们,用泥巴捏个东西一烧,或者在树上摘点树叶,养些虫子一缫丝,织一下就直接卖给外国人,就换来大把的银子。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反映了当年的一些实况。
在当年,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豆来到了太平洋地区,与中国进行贸易是它们主要的目的。而当时的明朝,虽然还处于海禁状态,但是,在全球贸易浪潮下,也深深卷入其中。
在对外贸易中,明朝商人除了香料外,主要收取的就是银子。由于中国在丝绸和瓷器等方面无以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这就逼迫那些外国商人,不得不用银子来和中国商人进行交易。这使得中国为银的入超国家。
在这些流入的白银里,以日本、西班牙的白银为主要来源。据美国学者弗兰克的估算,在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大体如下:
当时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总共38000吨。这些白银中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为7000到10000吨。
换而言之,就是当时的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换算成中国的算法就是大概3亿两白银流入了中国。
按理说,这样大批的白银涌入中国,肯定会造成白银的泛滥,使得白银贬值。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白银的价值一直是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波动。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白银在中国,它不仅仅代表着商品,它还担任着货币的角色。在中国,白银、黄铜都是贫矿。由于实物的不足,明朝初年,货币是以纸币的形势流通的。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使用的是宝钞多少多少贯。这种纸币虽然是官方发行,但是没有贵金属做抵押,当然信用极差。
而白银的流入,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随着白银这种具有保值作用的贵金属的普及,它自然而然的起到了货币的作用。也由于这一优势,后来明朝实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就确立了明朝银本位制的地位。白银成为明朝的通用货币。
在庞大的明帝国,要用白银去替代那些滥发的宝钞纸币,是一个巨大的数量。这就需要大批的白银进口。再加上赋税、贸易等方面,就需要更多的白银。
这样一来,从国外流入的白银就正好填补了这个巨大的缺口。比如前面那个进口的白银数量,恰恰和当时国家国库税银收入的总和相当。这后面代表着一些深刻的含义。
而作为国家的货币,国家就需要以国家机器为后盾,对白银的价格有一个基本的规定。比如在国家的法令里,交的赋税折合的价值也就成为了国家对白银价值的指导价。这也有助于白银的价值稳定。
这样一来,由于政府的干预和市场的需要,再加上每年的入超的白银和社会增长的生产总值上有着微妙的平衡。这一切都使得白银在中国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价值。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明朝时如果国外大量白银流入购买茶、丝、瓷。会造成明朝白银贬值吗?
你好。明代万历年间西班牙人通过好望角打通了进入中国的贸易航道,于是他们在美洲开采的白银大量涌入中国,用于购买中国的三大拳头产品:丝绸、茶叶、瓷器。这些白银的涌入,使得明朝的经济得以喘息,市场变得活跃,商业贸易繁荣,产能提高。
由于中国从南宋开始出现铜荒,明代依然没有解决,直到清代云南铜矿开采才得以缓解。明代的铜钱供应量不足以应付市场流通,长期靠大量纸币和少量白银补充,直到万历年间白银贸易开始,市场上的白银变得充盈,这使得铜钱成了抢手货。
日本于是大量用白银兑换明朝铜钱,由于差价较大,明朝水客走私铜钱到日本的情况十分猖獗,导致明朝铜荒更为严重,相对也导致了白银的贬值。据记载,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兑换铜钱1800文,而到了崇祯年间,一两白银只能兑换不足800文铜钱,足足贬值了一半还多。
于是日本等还在商人用手里的铜钱兑换明朝的白银,使得白银大量外流。而白银的大量涌入造成的通货膨胀还没得到平抑,白银又大量外流,直接变成了通货紧缩。而官府却不懂得变通,仍然要求以白银上税,逼得农民变卖家产换取白银,还往往凑不齐,导致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让一个明朝因白银而倒下。
清朝汲取了明朝的教训,禁止以白银代替铜钱的货币体系,并禁止发行纸币,才让清朝有了三百年的国柞。
明朝时如果国外大量白银流入购买茶、丝、瓷。会造成明朝白银贬值吗?
其实明朝时因为白银流入,而造成造成白银贬值的问题,其实很早就有学者讨论过了。
黄仁宇在讨论明末经济问题的时候就明确说过过,白银货币化进程中,明代的西北地区受到了极大地伤害。
首先,由于白银流入是不均衡流入,东南沿海地区白银多,西北地区白银少,但是全国的物价指数波动是传递性的。比如说东南沿海白银多了,米价下降了,但是对应的铜钱对白银的比重就会上升。因为白银可以兑换成铜钱,白银一多,自然就显得铜钱变少了。
这一问题传递到西北等白银稀少的地区,一斗米对应的铜钱下降,农民收入锐减,所以当地农民的生活就会产生非常大的问题。另一方面白银普遍流入北方,而且加重了各地官员的贪腐。北方遍地贪官,农民自然没法生存。
其次,白银货币化和大量流入还加重了朝廷对南方的压榨力度。实际上,南方的普通百姓在这一过程中受害最深。因为明朝在南方有大量税粮要收缴。根据一条鞭法制度,大部分的税粮都换为了银子收缴,但是苏淞地区承担的400万石的税粮,大明官方是不予白银兑换收纳的。换言之,大明官方对于苏淞地区是特殊对待,当地百姓一直呼吁能够上交白银抵扣粮食,但是官方不允许。这样一来江南的白银大量积压在手中,导致江南物价增值更加严重,导致明末江南也出现了经济危机。
所以说白银的流入对于明朝来说是双刃剑,一方面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干脆就直接导致了明末经济危机加剧,直接让整个明朝政府陷入了一个怪圈,赋税增加,流民四起,官军剿灭需要更多银两,赋税继续增加, 流民继续扩大,所以流贼越剿越多,最后彻底失去控制,可以说明朝是灭亡于白银也毫不为过。
那么问题来了,明朝这种贬值是不可逆的吗?清朝就很有效的解决了这种问题,清廷使用屠刀让江南富豪交出了手中的白银,这样一来江南的银子就可以大批转运到西北。这个方法血腥,然而有效,平衡了全国白银,流通自然就解决了。
明朝时如果国外大量白银流入购买茶、丝、瓷。会造成明朝白银贬值吗?
总说通货膨胀害人,总是通货膨胀引发经济危机,这主要是因为纸币被广泛使用。纸币以国家信用为背书。所以纸币的本来价值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纸币的象征意义和信用价值。信用这东西,任谁都会滥用,而从来不会不用或节制使用,所以动不动就通货膨胀。
但是,要知道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可怕。
别被这些名词概念吓住了,简单一点儿说:通货紧缩就是市场上没有可供使用的货币了,干啥都要钱却干啥都没钱。
这时候是最可怕的,尤其是对国家。
就古代中国而言,基本上就没有通货膨胀的问题,全是通货紧缩。这是一个千年来,任谁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朱元璋胡乱发行纸币,是特例,这不能算。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朝时如果国外白银大量流入,根本不用担心白银贬值,因为庞大的中国市场和当时的最强生产力完全能够消化。
明朝,最该担心的是白银不够而货币不够,继而引发的通货紧缩。
1.国外大量白银流入是既成事实,而不是假设问题国外大量购买明朝的茶、丝和瓷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不是一个假设问题,而是一个真实历史。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海洋贸易的大发展,明朝的丝绸、茶叶和瓷器成为当时最为畅销的产品。
发愁的不是大明朝的产能不足,而是国外有没有足够的白银来购买。
而美洲和日本的两大银矿被发现,整个世界市场突然获得了足够的货币消费能力。于是,大量的白银汹涌地流入大明朝。
于是,明朝的经济立即被激活,市场上有了足够多的白银,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国家有钱了、老百姓有钱了。
2.正是因为白银的大量流入,才实现了大明繁荣从内部视角来看,明朝前期繁荣是因为元末战争之后的百废陡兴,明朝中期繁荣是因为张居正的财税改革。
但外部视角来看,则是因为国际白银的大量流入,使中国市场获得了足够多的货币。
最形象的例子莫过于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一开幕就是国家最高财务会议,归根到底一个字就是钱、两个字就是银子。
对付满清和蒙古要用钱,对付南方倭寇要用钱,朝堂和宫廷、皇帝与大臣都要用钱。
钱和银子从哪来?于是,开始推行改稻为桑,大量生产丝绸,而丝绸当然不是卖给国内而是卖给国外,让欧洲人、日本人以及中东人拿着银子赶紧买,而大明朝要的就是他们的白银。
没有外国人的白银,大明官员的工资都发不起了。这当然有影视剧的夸张成分,但能够反映出的问题就是银子不怕多就怕少。
3.没有国外白银的流入,大明朝举步维艰满清入关,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时的小冰河期,北方气温骤降所以游牧民族要南下。
但是,世界是复杂的,而系统也是复杂的。
很少有一个原因就能摧毁一个庞大系统,大明朝就是这样的庞大系统。
小冰河期,满清不好过而明朝也不好过,关中遭灾而李自成起义,国内流民遍地。
这也是一个因素。
还有,就是大明朝遭遇了货币危机和通货紧缩。1618年到164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而北美白银的开采和流通就是欧洲人主导的。既然欧洲打仗了,那么白银只能往欧洲流,因为打仗要花钱,丝绸毕竟是奢侈品,战争才是关键。同时期,日本开始对白银实施管制,把大量白银用作军费来侵略朝鲜。
外部白银的减少,导致了大明朝的经济紧缩,而接下来就是因紧缩而起的经济危机。
当真是干啥都用钱,赈济灾民用钱、安抚流民用钱、抵御满清用钱。
但是却干啥都没钱,种茶赚不来钱、卖丝赚不来钱、瓷器也赚不来钱。
银子是大明这个庞大经济系统中流淌的血液,没了血,也就一切都玩不转。
所有的朝政问题、所有的民治问题、所有的边地问题,最终都要落在钱的问题,都要落到银子的问题。
而银子没有了,那就只能是战争,战争的结果就是彻底把大明朝玩死了。
所以说,白银流入而白银贬值根本就不是问题,白银不流入而通货紧缩才是问题。
明朝时如果国外大量白银流入购买茶、丝、瓷。会造成明朝白银贬值吗?
这个问题要延伸出来,会是一个很学术化的问题,涉及到明朝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乃至于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的改革进步或者倒退。直到如今,似乎也没有一本专门的论著来阐释贵金属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
明朝是一个典型的小农经济的王朝,朱元璋设计的制度是建立在四书五经的基础上的,由读书人组成的官僚集团,以道德而非法制对国家进行管理。所以,明朝特别在意礼法制度,一切都要按照古礼来,因为除了这个,满朝的文武精英们也想不到其他的办法来管理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
(明朝的立国理论是儒家四书五经)
官员们要以道德作为表率,因此就要轻利重义,不能谋取私利。可是明朝官员的俸禄很低,如果不谋取私利,日常开支都供应不起。所以,虽然朱元璋反腐很厉害,杀了不少人,可是到了中期以后,明朝的贪腐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王朝心照不宣的秘密了,连皇帝都认可了。可是,这毕竟是有违于四书五经的教导的,所以,官员们背地里贪污行贿,表面上却还要冠冕堂皇。这就造成了明朝财政上的困难,因为朝廷如要加税,就面临着与民争利的道德审判。皇帝也经常被文官集团怼的无话可说,只能成为礼仪制度的牵线木偶,大明帝国的形象代言人。
朝廷耻于言利,可是事事都需要用钱。那怎么办?那就只好加强工商业,从商品流动中增加税收。这是与朱元璋定下的祖制是违背的。朱元璋痛恨商人,因此在他的管理下,社会物品流通被限制在很小的规模,而且多数在政府的主导下。人民群众总要缴税吧,朱元璋规定了要交实物税。什么绢麻丝织品,粮油日用品,等等,都是要交实物。全国1100多个县,也没什么精确的财务预算,也没有精确的核实物产,就随意定了那么一个数字,按数征收。有的县富裕一点,税率不高。有的县贫穷了点,税负就高的要逼人造反。明朝的好官的标准就是能够交的上税,而且还能摆平因此而起来造反的农民,不要让圣天子忧心。
南京城的城砖,就是由各地贡献出来的,上面还刻着各地的工匠和县官的名字。如果是南京附近的郡县还行,路途不远。可如果是偏远的地方,送这些砖头进入南京的路费都要花掉不少。
(明朝南京城砖头都是各地贡献的实物)
这种情形,自然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对政府税收也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虽然明朝初期有过纸币的做法,可是那算是糊弄老百姓的。元朝皇帝的纸币,已经让政府信用破产,明朝初期的纸币同样也没好到哪里去。这个东西毕竟是会上瘾的,印出来一些纸就能换东西,成本太低,很容易就会放弃掉准备金制度,直接滥发货币。明朝初期的纸币政策是完全失败的,老百姓不认,最后都成了物物交易。这样的情形,更加坐实了明朝小农经济制度的本质。可是,这样的经济制度,在经济恢复阶段无伤大雅,可是在经济腾飞发展阶段,就成了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了。
所以,明代中期以后,国内市场上的白银流动开始频繁起来。在16世纪中叶上下,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之前,国内白银流动的市场已经先期建立起来。可是,中国不是一个白银富有国,国内白银存量的不足,始终制约着明代经济的发展。最终由于海外白银的流入加上国内外白银流动市场的切合,使得古老的中国市场与当时的世界市场连为一体,明代晚期蓬勃的经济发展也有了可靠的润滑剂。
嘉靖、隆庆时,海禁开放,海外白银大量流入,采购中国的丝织品、茶叶、瓷器等,中国因此出现了改稻为桑的改革,还出现了买办阶级。皇帝在北京也派了宦官来到东南,参与分一杯羹。当时流入中国的白银有几个渠道,日本、马尼拉、南亚、中亚等地。在18世纪以前,中国几乎获得了相当于世界产量一半,大约60000吨白银。
(隆庆开关,商业大发展)
商业的大发展,与明朝在四书五经的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政治制度,始终存在着矛盾。这就使得买办商人商人一直缺少安全感,他们不愿意投入生产工厂,也不愿意研发新技术,满足于手工作坊。得来的利润,他们都投入到了田产和庄园。这才是四书五经理论指导里的正确方向,种地收租,不会受到政策的影响。所以,明朝虽然获得了世界一半的白银产量,可是到了明朝末年,还是一样遭遇到了钱荒。市场上没有白银,没有流通货币,实际上就是大商人把白银都投入到了地产里,财富都在社会顶层的政商圈子里流动。普通老百姓能挣到的几个铜板,有能有几个购买力?所以,明朝后期看似海外贸易风风火火,实际上得到好处的不是老百姓,也不是皇帝,而是那些东南地主。
他们得到了好处,穷奢极欲,也不愿意缴纳财税。政府为了应对危机,只好向农民征税。农民早就被榨干了油水,到这会也彻底活不下去了,纷纷起来造反。江南富商直到这时也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直到农民军的刀枪和满清的大炮来到了面前,那些多年来的积累,都成了给他人做嫁。
(政治与经济的背离使得国家内部分裂)
说到底,这是明朝的立国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切合的原因造成的。儒家的小农经济的理论思想指导不了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造成的后果只能是贫者更贫,富者更富。最后社会阶层割裂,政府上不能制大户,下不能安黎民,政府职能陷于停滞,应对外来危机的能力减弱,最终整个系统崩盘,没有赢家。
所以,中国自从宋代以来,一直说着资本主义萌芽,却从来也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其原因就在于此。传统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太过强大,而整个国家又没有一个全新的建国思路,只能沿着秦朝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修修补补,即便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无法与另开赛道的西方列强竞争。
明朝时如果国外大量白银流入购买茶、丝、瓷。会造成明朝白银贬值吗?
当然会。事实上,中国本土银产量很低,是靠国际贸易外来输入构成银本位货币体系。
那为什么明清两朝白银购买力都比较坚挺呢?一方面是中国外贸规模还不够大,市场一直处于饥渴状态,白银输入量还没有达到通货膨胀的临界点。另一方面,中国商业资本还不独立,依附于立足农业经济的社会精英,并一直试图回归农业经济主流,所以大量通货没有进入流通,而是购买田产固化了,更极端的甚至铸成巨大银锭收藏起来,完全失去通货作用,这也抑制了通货膨胀。
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外贸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商业资本自然会强大起来,反过来影响其依附的主流精英,到时候通货价值在于流通而不在本身的道理就好理解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