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保卫战中,几十万太平军是怎样被几万湘军打败的?

这个问题要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来看。战略上,太平军的中枢指挥瘫痪,造成了湘军直逼城下的局面。战术上又将帅不和,意见分歧,最后采取了错误的战术方针。两方面的错误,造成了天京的陷落。

在天京事变后,杨秀清被杀。随着被摧毁的是,他所建立的中央行政机构。当时,天王不理政事,所有的天国事物都归东王处理。为此,东王建立了庞大的军事行政管理机构,东王府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太平天国的核心首脑。

天京事变时,东王杨秀清被杀,随之被杀的还有他的部下两万多人。这一下,使得太平天国的一切都陷入了瘫痪。虽然后期加以弥补,已经无法再恢复过去的职能。再加上洪秀全对异姓猜忌,信用无能的亲属,逼迫石达开出走,使得朝纲更加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不得不采取了封邑制体系。那就是手下的将领,自己打地盘,自己解决自己的粮饷问题。这就使得太平天国的下属各自为战,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不顾大局。

到洪仁轩接管朝政的时候,太平天国已经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陈玉成和李秀成集团。陈玉成的主要根据地在上游,作为天京的屏障。而李秀成则把目光放在了下游的富庶的江浙一带。

两者在前期配合还算默契,在打破江北大营和三河大捷的时候,能够合力作战,使得太平天国转危为安,还给了湘军以沉重的打击。

但是,在打破江南大营后,双方由于利益的牵扯,产生了战略上的分歧。当时,洪仁轩要求先取上游,而李秀成则要求取下游。最后达成协议,取下游后马上转用主力于上游,解安庆之围。

可是,李秀成贪恋下游,而为了分一杯羹,陈玉成也出兵下游,结果造成上游空虚,湘军轻易就包围了安庆。然后采取迂回武汉的战略时,李秀成又失期不到,使得功败垂成。

而李秀成误期后,又急于返回自己的江浙根据地,经营自己的地盘,根本不顾及安庆的安危。陈玉成又保存实力,用增援来的援军与湘军硬拼。最后援军都不来,安庆失守。陈玉成也随之殉难,长江上游再无阻碍,湘军直扑天京城下。这一切,都是太平天国的战略错误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李秀成和洪秀全对天京解围战的战术又产生了分歧。李秀成的看法是,湘军乘胜而来,锐不可当,要先疲敝湘军,然后破敌。先将各种粮食物资运送天京,两年后再行破敌。洪秀全的看法是,利用湘军初到,立足未稳之机,先发制人,打败湘军。

其实,我们从今天看来,不管采取哪种战术,由于战略上的失败,最终太平天国还是会失败的。但是,不管采取任何一种战术,都会比现实的结果要好得多,至少会有打退湘军的机会。

当年曾国荃来到天京城下,他还想采取过去的“铁桶”包围战略,来对天京实施包围。可是,当他看到天京的城墙就傻了眼。他带领的区区两万湘军,要去包围几十里的城墙,简直是痴人说梦。他只得赶快先修营垒,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向天京推进。

在这个时候,如果按照洪秀全的要求,李秀成投入全部兵力装备来攻打曾国荃,很可能会打退他。可是,李秀成和陈玉成不同,他惯于用谋,不喜欢打硬仗。因此,他消极应付,使得时机稍纵即逝。

在曾国荃营垒已成,步步推进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如果采取李秀成的战术,消耗疲惫湘军,将强大的救援部队置于侧翼,在条件成熟时对湘军以决定性打击,也还有解围的希望。

但是,在这个时候,洪秀全已经失去理智,连连发诏让李秀成带兵解围。到最后甚至有了威胁之语。李秀成顶不住压力,只得放弃上海战场,回师天京解围。

1862年6月,李秀成率领二十万大军直扑曾国荃的大营雨花台。但是,这个时候,湘军已经经营有日,营垒牢不可破。而且,湘军的水师控制了水道,能够时刻保证湘军的后路畅通,将物资给养援兵,源源不断的送给曾国荃。

这样,太平军以己之短,攻敌所长。虽然打得湘军父子兄弟,不能相顾,连曾国荃也受了伤。但终究没能打破湘军营垒,形成相持。到十一月,由于无粮无寒衣,被迫撤军。

接下来,洪秀全又命令李秀成“进北攻南”,到江北打击湘军后路。可是江北无粮,又面临湘军坚壁清野,最后,进入江北的军队只有少数撤回天京。至此,太平军的兵力损失过大,难以破敌了。

随后,江浙战场也连遭败绩。在这种情况下,天京慢慢被湘军团团包围。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的让城别走的建议,最后坐以待毙。1864年7月19日中午,湘军用炸药炸塌天京城墙二十多丈,天京陷落。

太平军未能打破湘军对天京的围攻,主要是战略上各自为政,没有统一指挥造成的。到最后,太平天国调各地太平军救援天京,各地的太平军以天京无粮为由,拒不执行。可见太平天国后期中枢指挥瘫痪到何等地步!

战术上,如果在初期采取洪秀全的战术,后期采取李秀成的战术,都可以有胜利的希望。在初期,趁曾国荃立足未稳,李秀成几十万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迎头痛击,会有希望打退曾国荃的湘军。

在曾国荃已经做好各种准备的情况下,如果不是胡乱作战,“进北攻南”自损实力,在曾国荃久攻不下,疲惫至极的情况下,也可以一击破敌。实际上,在天京保卫战末期,曾国荃的湘军已经达到了极限,人人如同鬼魅。

曾国藩向皇帝的奏章中说道,“官兵五万余人,筋力将疲,事久变生,深为可惧。”如果按照李秀成的战术,不是白白损失几十万太平军官兵,打破湘军的围攻是有希望的。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太平军却采取了错误的战术。在初期采取了李秀成的战术,在后期采取了洪秀全的战术,再加上战场指挥错误,最后只有失败一途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天京保卫战中,几十万太平军是怎样被几万湘军打败的?

您好,我是历史学习之窗。最近正好因工作需要,对这方面的历史进行了一些了解并作了一些思考。我想您问的应该不是被打败的过程,而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下面谈谈本人对这个事件的理解吧。

天京保卫战发生在1862-1864年,最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为什么几十万太平军无法抵抗住几万湘军的进攻,我觉得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原因:

一、太平天国国力逐渐的衰弱。

从政治上讲,从1856年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尽管提拔了一批青年将领,但仍无法挽救走向衰弱的命运。

从经济上讲,太平天国所控制的区域有限,常年战争及统治集团的奢侈消费终究无法支撑住庞大的开支。

从军事上讲,虽然太平天国曾在军事上出现过鼎盛时期,但一直都没有能够摆脱清军的包围,军事上的威胁从未真正解除过。在多年的战争中,太平天国的军事实力及军队的战斗力实际上已经被削弱的相当严重。军事策略上的失误,攻打上海,激怒了西方列强,引起列强的干涉,并与清政府进行联合绞杀。

二、农民阶级对太平天国政权信心的逐渐丧失。

在开始进行革命的时候,参军的农民阶级对这次起义充满着向往,尤其是《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更激发了他们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信念。但随着洪秀全等领导者的日益奢靡腐败及天京变乱的出现,参军的农民对统治集团的信心逐渐丧失。加上在太平天国的控制地区,并未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的设计方案施政,让这些参与太平军的农民深感失望。1859年后颁布的《资政新篇》更是连农民的土地问题都未曾涉及,所以底层的士兵厌战情绪特别浓厚,将士消极应战的思想严重。

三、天京保卫战本身在策略上的决策失误。

天京被围后,多次攻守都未能打退湘军的围剿。在这样的局面下,洪秀全仍然让李秀成分兵攻打湖北,企图将围攻天京的湘军吸引走,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但一方面湘军继续向天京增兵,另一方面,李秀成由于粮草上补给不足,加上消极怠战,回援天京不积极,使得这一决策反而进一步削弱了太平军本身的力量。

可以说,太平天国最后被湘军三万人攻破,外在因素在其次,最重要的还是太平天国本身的问题。其它外部的原因,我这也不多说了,如果有兴趣,请关注本人头条号:历史学习之窗,共同交流。

天京保卫战中,几十万太平军是怎样被几万湘军打败的?

天京保卫战中,几十万太平军是怎样被几万湘军打败的?

因为此时的太平军无论是指挥系统还是战斗士气,都已经无法和前期的太平军相比了。太平天国早期有完善的指挥系统,军事由东王杨秀清统一调度,虽有较多失误,比如:分兵北伐和西征,没有集中兵力击清军要害等,但此时尚能保证统一调度,政令畅通,所以虽有失误,但仍能取得极大的战略胜利,先后击溃了清军的江北和江南大营。但天京保卫战时太平军,已经和前期不能同日而语了,经历了“天京事变”,太平天国人心涣散,缺乏斗志,战斗力极剧下滑,部分将士已对湘军产生了畏惧、厌战心理,在作战时,不仅指挥失误多,而且因内斗分裂难以统一指挥。天京保卫战的失败原因有很多,有战略指挥上的失误,也有权力内斗导致的分裂,还有太平天国本身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因。太平军几十万大军为什么被几万湘军打败?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天京事变的后遗症

天京事变时诸王互相杀戳,首义诸王只剩下天王洪秀全一人,内斗也严重伤害了天国的凝聚力,将领之间出现多个“小团伙”,互相之间各有各的打算,不能团结一心对抗湘军,反观天国历史,凡是,太平军打胜仗的时候,都是相对比较团结,能够统一指挥的结果,比如太平天国杨秀清指挥的时期,在九江、湖口大捷,击溃清军江北、江南大营,解除天京威胁等一系列胜利;以及后期的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联手,取得的二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三河会战,以及占领苏南等胜利,也都是在统一调度指挥下,在相对团结的形势下取得的。待到天国后期,将领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密切配合后,导致战局形势立转直下,连连失利。

二、洪秀全通过封王互相牵制,导致政令不通

天京事变后,各将领之间在地方上权势占比较重,比如李秀成、李世贤兄弟占领了较为富庶的苏南,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对自己地盘的经营,而太平天国中央则较为空虚。天王为了与制约各将领的势力,重用自已的两个兄长洪仁发、洪仁达等人来控制各王的势力,反而适得其反。洪秀全还采取多封王,来分化他们的势力,“广东跟出来的封王、捐钱粮的封王、亲戚也封王、行贿的也封王”,封王之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期多达两千七百多个王,造成互相之间勾心斗角,地方将帅形成割据之势,只考虑自己得失,直发展到连天王都无法调动的地步。在湘军围攻天京时,李秀成在苏州召开军事会议,商讨救援天京问题,各部皆认为此时湘军势头正盛,不愿此时救援天京,如是,李秀成向天王建议,先给天京运送一批武器和粮食固守,待湘军疲惫后再行解救天京,洪秀全非常生气,一日三下诏,严责李秀成不忠,李秀成无奈只得再次召开会议决定救援天京,但因各部对救援天京过于消极,只到三个月后才凑齐了十三个王、十几万军队,因延误了太久时间,也失去了解救天京的最好时机。

三、战略指挥上存在失误

太平军救援天京时,虽然兵力和武器与湘军相比都占优势,但因太平军救援来迟,湘军已修筑坚固的工事,以逸待劳。李秀成在指挥时采取全面铺开的攻势,导致兵力分散,在攻打湘军时没有取得效果。后来,天王为了解天京之围,又命令李秀成率军“进北攻南”,以图通过攻击湖北吸引湘军撤退救援,又走了一步臭棋,湘军对此并没有上当,而李秀成率军北上时,因孤军深入,缺少后勤保障,再加上皖北此时已成湘军腹地,导致太平军大部饿死、病死、战死,待李秀成再回到天京时,所部已所剩无几了。

四、湘军指挥得当,配合默契

湘军进攻天京时,只有曾国荃部和彭玉麟水师共三万余人,在兵力较弱的情况下,湘军利用太平军救援来迟的战机,牢筑工事,在与太平军作战时不主动出击。同时,与大本营联系争取支援,再加上湘军此时的指挥系统优于太平军,曾国藩这时候已节制四省军务,可以更好地统一指挥,调度湘军配合。

五、没有后勤保障,造成粮食短缺

天京在湘军的围攻下,城内粮食短缺。此时,太平军在皖北的基地,已全部丧失,造成西路粮食断绝;苏南虽在太平军手里,但成为各王的“私家菜园”,只能满足各王自己部众的粮食供给,其他各处都已自顾不暇了。再加上,湘军彭玉麟水师切断了太平军用来供应粮食的长江水道,致使太平军只能通过高价,向一些外国商船购买粮食,但后来,曾国藩通过总理衙门通知各国,禁止外国船只在天京城外停泊,切断了太平军最后一条获得粮食的渠道。到最后,天京城内的洪秀全,只能号召天京军民采“甜露”(野草制成的团)来充饥了。

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破,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失败。

天京保卫战中,几十万太平军是怎样被几万湘军打败的?

天京保卫战中,几十万太平军是怎样被几万湘军打败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洪秀全起义军集团缺乏先进思想,带有很强的历史局限性,加之在战斗中疏于谋略,消极抵抗,最终导致全线溃败。

太平军打响最激烈的一战。

太平军与湘军交战数次,数天京保卫战最为激烈,最为悲壮。从人数上来看,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军几十万,而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才七万多,形成鲜明对比。

天京保卫战发生在太平天国后期。此时,太平军大部分都退守到天京城内。按理说太平军在部队人数上占有优势,可为什么到最后溃不成军呢。

疏于应对,不作为。

我们来看太平军的“不作为”表现。主要是洪秀全疏于抵抗,应战不积极不说,还消极怠工。他让李秀成不要在城外抵抗,到城内防守,这本身就是个错误的决定,而且又错失了李秀成提出的“弃城别走”良机。

洪秀全也是农民起义的领袖,虽然他的起义之举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洪秀全为人行事,带有很强烈的封建迷信思想,他一直相信“古来事业有人做”,相信神灵,所以在天京保卫战中,他的消极懈怠觉得就是顺天应人,加上自己当时得了疾病,也无心大战。

外部环境逼迫太平军走上不归路。

当时李秀成在城外的时候,其实对抗的敌人不止有湘军,还有李鸿章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甚至还有英法侵略军。面对大军压境,加上太平军城内城外不能首尾相接、互相呼应,很大程度上面临城内外两个战场,以至于发挥不了强大的集团军作战优势,天京城成了一座孤城。

随着曾国荃炸药点燃城墙的那一刹那,太平军的心理防线也随之被攻破,一瞬间军心涣散,全线溃败。

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

天京保卫战最后关头,洪秀全去世了。军队失去了领袖,团队失去了主心骨,这是何等的可怕。然而,更让将士们军心不稳的是,这位自称有神灵保佑和护体的洪秀全,居然自己的命都保不住,又怎么能带领大家吃香喝辣呢?一时间,他们的心理充满了疑问,也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历史的局限性,往往带给历史事件另外一份色彩,也带给历史不同的结局走向。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数十几载,影响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实属罕见,运动严重震慑了清廷的专制统治。然而带有农民性质色彩的起义总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有时候是昙花一现,有时候是悲壮长久。

话外音:后人对洪秀全的评价 孙中山:“洪秀全未成而败,清人贬之为寇,而我们四人(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的志向正如洪秀全一样,那么,我们四人倒成了清廷的“四大寇”了。”
毛泽东:洪秀全等人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关注、欢迎点评。)

天京保卫战中,几十万太平军是怎样被几万湘军打败的?

1840年后,英国的工业品开始对清朝进行入侵,导致清朝经济混乱,大量百姓沦为奴隶和乞丐、流民,一系列社会问题开始凸显,混乱的社会经济,再加上官场腐败、裙带横行。产生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一系列伟大的人民起义。

在迷信神权的时代,洪秀全给了人民一种敢于反抗的勇气,他以天下大同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追随者。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清朝几乎调动了所有力量,仍不阻止太天军的势头,直到团练制度的建立,曾国藩被清廷赋予大权,太平军才开始被镇压。

1864年7月的那场大雨,曾国藩一生都不会忘记,那场大雨就像天开了一个窟窿,银河之水倾泻而下,此时太平天国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南京城早已断粮多日,两年的鏖战终于要见分晓了。

十多年的乱终于要在曾国藩手中结束了,当初曾国藩守丧在家,临危受命组织团勇,才得以保清朝江山于不倾,曾国藩知道南京城破后,湘军将不复存在,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这是湘军士兵最后的狂欢,是他们最后的盛宴。

都是随自己出来打仗的士兵,自己的同乡,军中有不少是自己的朋友、熟人、亲友。湘军就是靠着这种血亲般的关系,才形成了这支组织严密、进退有序,攻击有力的军队。

曾国藩知道湘军的本质是雇佣军,除了保境安民以外,就是为了钱。

而湘军实在太穷了,都是农民子弟,忠君卫道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遥远了,当兵九死一生的目的,无非是用命换钱。

当初奉命出征,清廷也是答应提供军饷的,但到最后却变成了一纸空文,而湘军的待遇一直都是最高的,饷银是八旗的三倍,湘军长期欠军饷,这些钱从哪里来呢?

“东征筹饷局”筹来的军费不过是杯水车薪,最后曾国藩只能将目光移向了普通百姓,南京城是他们最后的目标,坚持了2年的湘军终于在7月迎来了最后的血战。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了南京城,此时的南京城是一个仅剩下1万多太平军,2万普通百姓的孤城。

入城后,湘军遭遇了太平军的殊死抵抗,他们进行了惨烈的巷战,太平军的骨干战士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倒在了血泊之中。

进城后,所有的湘军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抢,这不是湘军第一次抢,但他们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此次所有士兵都能参与了,包括勤杂工甚至伤病员,都入城抢劫。

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写到: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谭嗣同全集》写到:三十二年后,谭嗣同游南京时仍听说“(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有的文官碍于脸面,不愿意亲自去抢,便低价收购士兵抢夺的财物、古董。

曾国藩眼见着士兵们屠杀普通百姓,甚至自已的亲弟弟也参与其中,将所抢得财物通过大船运回老家,士兵们通过抢劫所得的财物回家买房买地。

这样的场景他不是第一次看见了,但是他却无能为力,当兵就是为了钱,而朝廷一边欠士兵军饷,一边又要让士兵拼死撕杀,他根本无法靠一已之力去让士兵们遵纪律,还无偿为清廷卖命,他能做的,只是默默地看着这群士兵干尽不光彩的勾当。

此时,他已经无力阻止士兵们的疯狂,在上报朝廷的奏章中,他无奈地写道:“臣也很纳闷,洪秀全经营南京多年,竟然不曾留下丝毫财宝。

他知道这一场战役下来,他要背负多少骂名,即使天下百姓叫他”曾剃头“,他也只能默默承受,因为他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忠君爱国。

正如他的墓旁的神道碑所刻:“谋定而后动,折而不挠,重如山岳。诸将化之,虽离公远去,皆遵守约束不变”。

他一心想要湘军做个”不要钱,不怕死“的部队,但是他又如何凭一已之力让10万湘军去做无钱、无粮的苦命人。

面对南京城,面对士兵最后的屠戮,他有心阻止,却已是无力回天了。

天京保卫战中,几十万太平军是怎样被几万湘军打败的?

1862年,李秀成率十三王部队二十万人与湘军会战雨花台,血战四十六天失利,此时天王震怒。命令他再度西征,进至寿县,正逢皖北灾荒大饥,湘军加紧围攻天京,徒劳回返。部队离散,损兵数万。回到天京只剩万人,形势愈加危急。江浙战场太平军相继突围至江西,调动湘军以减轻天京压力。但局势未改观。守城军在兵力粮食不足的情况下依托城垣多次打退湘军进攻。1864年6月天王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突围的部队在李世贤,汪海洋率领下从江西转战福建,坚持战斗到1866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