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明明丝绸可以卖个好价钱,种桑比种稻划算,怎么改稻为桑就推不动?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生活必需品和奢饰品的争端。

种桑树主要是为了养蚕,养蚕是为了织绸缎。在刚开始的时候,绸缎也是一种做服装的必需品。上层人物一般以绫罗绸缎做衣服,而且绸缎也可以作为货币的代用品。在古代,对农业一般要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生产。

但是,这种情况到了明朝就发生了变化。一种新的农产品代替了大部分绸缎的作用。那就是棉花的普及。棉花自从元朝开始,就在大陆开始流行。而朱元璋起事的松江府,更是棉花和棉织品的主产地。

朱元璋当然知道棉花的价值。在建国后,就在全国开始推广棉花的种植,推广棉花纺织。从此,棉布因为其价廉物美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服装用料。而丝绸则退而成为达官贵人享用的奢饰品。

当时,明王朝也注意推广粮食的种植。但是,随着建国已久,人口慢慢增加,粮食的出产慢慢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有的地方开始出现粮荒,要依靠外购粮食救急。

这个最典型的例子就在皇族上。明朝规定皇族不得考科举,当官吏,还不得务农、经商和做工。一切生活来源都依靠国家的俸禄。

结果,在开国初年,国家规定的年俸是: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茶千斤,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公主则是赐庄田一所,每年收粮一千五百石,并给钞二千贯。郡王米六千石,郡主米千石。

但是,随着皇族人口增长,国家已经无法按照这个标准发放俸禄。到了明朝后期,就是把全国的粮食来养活皇族都不够。因此,这些皇族的俸禄要不折减,要不拖欠。

皇族尚且如此,平民百姓更可想而知了。粮食和人口的矛盾,一直贯穿于明朝的始终。而且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平民百姓以自己的家庭为生活单位,当然要先尽着自己的生存为基本。

因此,粮食生产关系着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丝绸则是奢饰品,和自己的关系不大。就算是能够得到一些经济上的利益,可和稻米生产的利益相比是不成比例的。因此,农民还是以生产粮食为主。

当时,劝课农桑也是政府的基本要求,而农排在前面,这个是封建社会国家的国策。当时的国家打击压制商业,大力推进海禁。没有外来粮食进口,又要减少自身的粮食产量,当然以丝绸为代表的商业会被压制中。

即便是商人有钱,也不敢和国家作对。所以说,虽然推广种桑,发展丝绸产业能够得到一定的利益,但是,种粮依然是国家和百姓心中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改稻为桑推不动的最大原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大明王朝》中,明明丝绸可以卖个好价钱,种桑比种稻划算,怎么改稻为桑就推不动?

其实原因很简单,有些人只能看到钱。觉得有了钱就什么都有了,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齐国买鹿”的故事,让楚国表面取得经济优势,实际生活必需品崩溃,从而对楚国作战大胜的例子。

稻是生活必需品,桑不是生活必需品。

表面看,的确是可以“卖个好价钱”、“划算”。

实际上,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可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