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究竟有没有心机?是否曾想过试探周瑜?

在新三国里,在孙策离世之后,孙权想把江东交给周瑜,但是其表现的眼神和表情完全就是有很大的心机,而且周瑜如果当时接下了江东,我估计都活不过出门啊

孙权作为一代雄主,当然有心机。但是,孙权不会试探周瑜,他要试探打压的是另外一个人,张昭。周瑜作为他扶植起来的张昭的对立面,只有信任有加。

孙策在世的时候,虽然和周瑜关系很好,有姻亲的关系。但是,他更倚重的是张昭。史书上说他对张昭以师友对待。史书记载道:

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后来,孙策临终前,又将孙权托孤给张昭,并对张昭说: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当时,孙权年纪尚轻,威望不足。属下只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个郡,还不是全部都听从孙权。在这个情况下,张昭尽心扶助孙权,使得孙权逐渐拥有了威望,具备了相应的政治和军事能力。

但是,在赤壁之战前,张昭主张迎降曹操,这违背了孙权的意愿。而周瑜和鲁肃则主张联刘抗曹,得到了孙权的首肯。最终,赤壁之战,一战打败了曹操。

在此之后,孙权在很多场合都对张昭冷嘲热讽,一意打压。这一方面是张昭迎降的建议让孙权失望,另一方面,孙权对张昭的权势已经不可容忍。比如在设立丞相的时候,两次东吴的朝臣都一致推举张昭。

再加上有孙策的允许张昭自立的话在先,这些都成为孙权的心病。后来,在孙权和张昭发生冲突的时候,孙权脱口而出:

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於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

孙权既然要打压张昭的势力,当然要扶植他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就是周瑜和鲁肃为代表的一派。而且,周瑜对孙权的意义不仅仅是平衡势力的关系,而且是周瑜身上具备有孙权所没有的能力。

孙策死时,对孙权的评价是,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孙权是个能够自保,但是缺乏进取的军事才能的人。周瑜恰恰补上了孙权的短板。在赤壁之战中,夺取江陵时,议取西川上,周瑜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和超群的军事才能。

因此,孙权极为倚重周瑜,当孙权得之周瑜的死讯时,感叹道,“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从此,孙权将他的策略转成了保守江东,不再进取。

周瑜在孙权的手下,对孙权的影响太大。尤其是他对刘备集团,要求采取分化吞并的策略,这更是让刘备如坐针毡。因此,刘备、曹操都竞相向孙权进谗言。史书记载:

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但是,越是这样,孙权越是信任周瑜。周瑜也对此评价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

因此,孙权和周瑜君臣一心,不会存在所谓的试探一说。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孙权究竟有没有心机?是否曾想过试探周瑜?

孙权的原则性非常强👍!他不是那种听之任之的主儿,无论是对谁,都有自己的主见,绝不会一味地附和他的左右。同时,他又不是那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他能够权衡利弊,对战略性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

周瑜与鲁肃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俩在对待刘备的问题意见相左,让我们来看看孙权是怎么对待他俩的:

《三国志•周瑜传》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孙权是什么态度呢?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孙权没有采纳周瑜的意见,那么采纳谁的意见了,鲁肃!

《汉晋春秋》: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

孙权认为,鲁肃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对的!周瑜、吕范他们的意见不符合孙权的意愿。鲁肃说是让曹操多一个强敌,我们多一个同党,这是上策,孙权马上顺从。把荆州的南郡借给了刘备赖以”生存”。

话说回来了,孙权在这个问题上听鲁肃的,对不对?😄,这个还真不好说?!从曹操的反映来看是对的,曹操闻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消息时,正在写信,震惊之下,落笔于地。但是结果呢?周瑜和吕范的话应验了吧,刘备羽翼丰满,孙权费了多大劲才把荆州收回来!没有曹操的帮忙,要收回荆州,更困难了。

对此,孙权也非常后悔,当然是事后的事:”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这就看出来了,孙权厉害!是明主!!!绝不是周瑜、鲁肃等人可以左右的。孙权是知人善任的,用不着探试谁!从你的意见里他就能判断出你的忠与不忠,甚至还能鉴别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孙权究竟有没有心机?是否曾想过试探周瑜?

谢谢邀请。

帝王心术对每位高位者都不可能没有,连蜀汉的阿斗都有,譬如听小人谗言,令诸葛亮回都城就是一例。

当然啦,帝王心术和心机没多少差别,唯一差别是凡人都会有心机,帝王的心机更甚。

兵权、尊卑,在孙权和周瑜二人之间是难以界定的东西。

不给周瑜兵权,孙权扛不住外界的灭国之祸,给了周瑜兵权,又是一种不可掌控,大权旁落的挫折,这种挫折可以参考有时候打游戏的打不过,请高手代打,自个在一边观看的失落。

尊卑,不单是二人之间,江东上下,若是周瑜真有心篡位,孙权只能乖乖滚蛋。

如芒在刺,这是来自于一位君王的贴切形容,用在孙权和周瑜关系也没多大差别。

为了自保,为了保住权力,孙权肯定有心机,而且是帝王心术,试探周瑜肯定有,不试一试如何增加双方的了解,相信周瑜也深知此道,甚至主动提供给孙权测试的机会,以表心迹。

孙权究竟有没有心机?是否曾想过试探周瑜?

感谢提问者的邀请,对于所提问题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孙权不及弱冠之年(虚岁十九岁)坐领局势尚动荡不安的江东,能够任用贤能保守江东成就一代帝王霸业,不可谓心机不足。

二、孙权少年统业,面对动荡不安的局势他很容易怀疑任何人,包括周瑜。但是孙权当时只能选择相信、也不得不相信周瑜等人。其实这样想也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但事实上是任何人在那种环境下都很容易变得多疑。

三、孙权对于周瑜至少经历了以下几种阶段的心理变化

其一,就是上面所说的刚开始时的依赖,孙策被刺身亡的时候江东刚刚统一不久,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局势动荡不安,他不得不依靠周瑜这些人来帮助他。

孙权此时继承兄业其实暗藏危机:

于内,以小霸王孙策的勇武豪强尚且被刺杀身亡,可见江东平静的表面下蕴藏着多大的漩涡。此外,孙权继承兄业时尚不满二十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弱冠之年,让这样的少年治理江东自然人心不稳。怎样任用、安排父兄留下的这些人才,施威?他们会不会弃自己而去?还是施恩?他们会不会恃宠而骄?他们还会像辅佐父兄那样辅佐我吗?

于外,当时天下群雄割据、四处战乱不断,实力都比江东强大许多的强大袁绍与曹操在争夺北方的统治权,无论是谁获胜下一步都有可能南下侵占江东。荆州的刘表是江东的世仇,他会不会趁着这个机会出兵来攻打江东?所以此时的孙权即使对周瑜心存疑虑也不能表露出来,更不能去试探他。周瑜是何等聪明的人,他会看不出来?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孙权只能完全信任、依赖周瑜来为自己稳固江东。

其二、更加信任、依赖周瑜。孙策死后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当时孙权还只是将军,宾客礼节都很简单,唯独周瑜用君臣的礼节表达对孙权的支持。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曹操打败袁绍后向孙权索要人质,孙权不能决断。周瑜为他分析说“将军您继承父兄大业,江东兵精粮足,足以称霸一方,何必受制于人。”于是孙权听从了周瑜的意见。曹操曾派蒋干劝降周瑜,但被周瑜一口回绝。以上种种,让孙权更加信任周瑜。孙权每次下赐周瑜,一年到头都有一百件衣服,当时没有那个将领能与周瑜相比。

《吴书》:孙权每赐周瑜衣,寒暑皆百领,诸将皆不及。

真正让孙权更加离不开周瑜的原因是来自北方的威胁,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大军占据了荆州并约会孙权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孙权明白名为伐刘备,实则图江南。当时的危局不仅在于曹操的大军压境,更大的危机是曹操大军压境让江东很多人闻风望降。

还没开始打呢,很多人就想着投降了。他们投降还能被封个官做做,再不济回家种红薯,可是孙权呢?一旦投降自有死路一条,刘琮的例子就在前面不远摆着。所以,孙权打心底里不想投降。所以孙权只能依靠主战的周瑜,而且除了周瑜别人也没有这个本事和曹操一决雌雄。此时的孙把他的身家性命可以说是都压在周瑜身上了。

其三、完全信任。孙权从一件件的事情看出了周瑜对自己的忠心,而且自己也渐渐地稳住了江东的局势,不再像刚开始的时候那样不自信而多疑了。周瑜打败曹仁后,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仁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州陵三个县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孙权军国大事十分信任周瑜,甚至批准了他的进军益州的方案,但是周瑜还没来得及执行就病逝了。孙权听闻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资,然而寿命短促,我还能依赖什么呢?”又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感动左右。

孙权究竟有没有心机?是否曾想过试探周瑜?

吴国君王那能没有心机?为了把父亲尸体运回吴国,9岁就当大使了。

孙权究竟有没有心机?是否曾想过试探周瑜?

没有心机早就挂了。孙权是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由孙策选为继承人的。当时孙权还有其他的兄弟,而吴国的历史就是他们孙家自己的斗争史,有几个比孙权还要聪明的君主都死于非命。孙权吸取孙策的教训,和孙策用武力强行镇压豪强士族不一样,孙权是采用先安抚,拉拢,再逐步增强自己家族的实力,凌驾于其他世家之上,才开始对世家动手。像交州的世家就被孙权摧毁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