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从何时富起来的?太平天国如何造就了上海的繁荣?

上海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里就被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5年,正式建立了外国租界。从此,上海以长江口的地理优势,成为与外国通商的重要口岸,也成为外国殖民者在中国的大本营。

经过外国殖民者的长期经营,上海成为旧中国最大的都会城市。但是,上海所谓的富,是一种畸形的富,这种富是建立在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基础上的。上海有多富,对中国人民的损害就有多深。

太平天国兴起后,外国人对这个运动十分关注。他们分为两派,一派是支持这个运动,幻想在东方建立一个听从教会的基督教国家。

另一派则是反对这个运动,认为它会损害西方殖民者在中国的利益。他们认为,与其跟一个民族主义的国家打交道,还不如从卑躬屈膝的满清政府得到的利益大。

于是,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就不断有外国如来探访天京,来试探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有修道士来传教,也有英国舰队来炮击。最终,双方的外交是失败的,西方帝国主义者决定支持满清政府,与太平天国为敌。而那些传教士,用洪仁玕的话说,“我见过的外国人没有一个好人。”

在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开始了对江浙一带地区的征服。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征服战争,给上海带来了一种奇怪的繁荣。

首先是有大批的江浙富户从家乡逃出来,避难上海。他们随身携带了大批家产,在上海进行置业投资,刺激了上海的繁荣。

其次,上海成为太平天国和清军的缓冲区。由于它特殊的通商口岸的地位,使得它成为双方战争物资的主要提供者。清军方面,李鸿章和华尔的洋枪队自不必说,太平军也购买了大批的军火装备。

例如一八六二年,英国公司大卫维荪洋行( Davidson and Company)被查获旗下有艘船,透过新加坡欲运送三百门炮、一百箱小型武器,以及五十吨弹药给叛军。"

又例如,某艘被携获的美国船上面的账簿揭露,该船所属公司刚供应吴淞叛军将近三千支滑膛枪、八百门火炮、一万八千颗弹丸,还有三百多万个雷管。

这些只是军火贸易的冰山一角。可以想象这种庞大的军火贸易给上海带来的利润。

第三,太平天国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太平天国在占领江浙一带后,采取了保护和鼓励对外商业贸易的政策。这使得太平天国控制地区的贸易额大幅度增加。

例如,据统计,全国丝的出口量在一八五四年间还只六万多包,等到太平天国“事实上握有整个产丝区域”以后,在一八六三年,陡增至八万八千多包。

茶叶出口在一八五二至一八五三年是七千多万磅,至一八六二年增至一亿一千多万磅。连外国侵略分子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数字,并没有证明太平军是摧毁商业的。奇迹反而是当太平军从事于一种生死斗争的时候,他们却能够那样扩展商业”。

这些大批的对外商业贸易大部分都要从西方列强控制的通商口岸出口,当时也要从上海出口,这也刺激了上海的繁荣。

第四,太平天国对封建经济中的盐业、典当业和鸦片行进行了严厉打击。这使得在这里运作的大批资金被解放出来,投入新的运作之中。其中很大一部分就近投入了上海的建设。

以上的一切,使得上海在太平军席卷江浙后,成为东南唯一的避风港,也成为资金的汇聚之地。这一切都有力的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上海的繁荣。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上海是从何时富起来的?太平天国如何造就了上海的繁荣?

虽然中国很古老,但是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上海,却是个很年轻的城市。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村,变成超级都市,上海用了不到两百年时间,在一百五十多年前,上海只是个寻常的渔港,而今天,上海已跻身全球顶尖都会。

上海的发展,要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说起。

地处长江口的上海,拥有极其优越的地理条件,近代西方殖民者带来深重苦难的同时,也促成了上海的诞生与发展,短短十年,上海就超过了广州,成为清朝最大外贸中心。

条件虽然好,但长期明珠蒙尘

上海位于亚洲最大河流长江的入海之处,这里江海联运,又靠近京杭大运河,拥有着极其非凡的水运优势。

不仅如此,江南地区非常富有,上海的发展,可以说具有相当好的条件。

可事实上,上海在古代很长时间内,都不算是个发达的地方,甚至于名不见经传,明清时期的松江府,只不过是江南的寻常地域,以盛产棉花,纺织业兴盛出名。

清朝初期,上海属于江海关的所在地,原本发展得也是欣欣向荣,但随着海禁的开始,上海地方不断衰落,与隔壁的苏州等州府的发展程度,相差实在天壤之别。

列强入侵,祸兮福所倚

十九世纪中期,清朝在与英国的战争中失败,被迫门户洞开,将沿海的五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进行开放,而其中上海也是其中之一。

虽然之前的上海,根本不起眼,但是这里的条件实在很好,一经开发急速腾飞。

开埠之后,列强在上海纷纷设立租界与领事馆,上海由此飞速发展,短短十年,上海的对外贸易总额,就超过了原本的清朝外贸中心广州。

也正因上海的飞跃式发展,周围的苏州、杭州、无锡等城市纷纷受到冲击,大量资源都被上海所虹吸,上海眼见着就要成为江南地区的第一城市。

太平天国,诸城皆毁上海独善

就在上海开埠后不久,清朝爆发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路北上席卷各地,迅速占据了清王朝半壁江山,尤其是长江中下游都被太平天国掌握。

不过,长江口的上海是个例外,这里并没有被太平军攻陷,成为安全孤岛。

外国人与江南各地的富商,纷纷向上海转移,并且在当地组建了兵团,而原本富有的江南各城市,在这场浩劫之中受损不小,常州、苏州等纷纷凋敝。

所谓此消彼长,其他城市的衰落,使得上海的吸引力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资源都加速对上海聚集,大量资金与人才的到来,都让上海进一步跨越式发展。

在清朝时期,因为海运被禁,大多数的运输都依赖于内河航运,但是晚清随着海运兴起与内河航道的不断淤积,内河航运越发衰落。

而上海这个地方的航运条件,更加耀眼,很快就成了中国乃至亚洲的贸易中心。

而且从开埠开始,上海就云集了大量外国人,西学兴旺,上海作为一个新城市,也没有很多老城市的旧疾牵绊,发展得也更加顺畅。

太平天国时期的上海,就已经开始效仿西方,进行近代化城市规划管理,各种工商业发展与文化等,都远远超过国内其他城市。

海禁时代,沿海的上海被长期压制,并没有发展起来,但是随着近代开埠,原本条件就非同一般的上海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发展速度如同火箭。

不仅仅是自身条件,还有大量外国人的涌入,而且也有太平天国的影响。

太平军在江南各地的活动,兵燹之灾将江南大量城市摧毁,而上海得以保全,并且吸走了大量其他城市的资源,意外造就了上海的繁荣。

因为各种机缘巧合,上海在很短时间内从渔村变成了超级大城市,一步步也脱离了江苏,成为了如今亚洲第二大都市,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发达的城市之一。

上海是从何时富起来的?太平天国如何造就了上海的繁荣?

上海的区位优势1843年开埠后更突显了经济发展迅速太平天国运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波及极深大批有产者避难逃至上海进一步推动上海的繁荣故,不是太平天国运动造就上海繁华而是锦上添花了#凌远长著#

上海是从何时富起来的?太平天国如何造就了上海的繁荣?

1842年,上海作为中国五个通商口岸开始城市化的进程。

一、上海贸易的成功首先源自于上海的开放政策。

当时上海道吴健章经过清政府的同意,允许各国向上海土地业主进行租赁活动,清政府不与洋人进行租地业务。各国商人可以在租赁的居留地地进行相关的贸易活动(初期还不叫租界)。

1845年,上海官员和英国领事馆签订协议,准许英国人在外滩以西租地180英亩(1英亩相当于6亩)。1848年,又加租到了470英亩。法国也租了400多亩地。

其后,因战乱及贸易额的扩大,上海与美、英、法各国签订了合计43000亩地租赁面积。

而这些土地由于在当时环境中,有英法等国的法制与炮舰政策的保护,是未来太平天国时期最为安全区域。

由于上海的开放程度超过各个口岸,到了1856年,上海的贸易额已经相当于其他四口贸易额总和,上海此时的海关收入明显已经超过广州。

上海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这时,那个小渔村上海,突然找到了爆发点。

原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江南地主、富商、大贾、乡绅为避祸,纷纷进入到上海。在英、法等国等炮舰政策的保护下,太平军没有给上海租界(1860年后称为租界)形成威胁。

上海一时之间成为“安全孤岛”。由于安全有了保障,商贾、富商更是云集上海,把江南的财富都带到了上海。上海的地价飙升,人口爆涨。

上世纪末的上海

太平天国起义引发上海人口及资源的骤增

1、上海人口的增加

1853年,小刀会起义前,上海租界内的华人500人。

1855年,小刀会起义后,上海租界的华人猛增至2万人。

1861年,李秀成攻打上海,租界人口迅速暴增至54.4万人。

1865年初,太平天国平定之后,上海租界人口又暴增至69万人。

由于上海有租界的保护,为躲避战乱,中国老百姓大量涌入租界

这只是官方的数据,而且只是有登记在册的记录,若算起上海近郊散居的人数,则至少有150万余人。大量迁入人口之中不乏有钱人,人口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劳动力,这些人要在上海立足必须花钱买地居住,从而带动商业迅速繁荣起来。

1860年代的上海

2、带来大量资金

据当时的文献资料记载:“迨东南底定,上海南埠日盛,票号聚集于斯者24家,其放银于钱庄,多至二三百万两。”

由于人口的爆增,以及资金的快速引入,带动了商业的急聚发展。

3、由于战乱期商路的阻断,海外贸易通过长江网络大量集中在上海。

由于太平天国的战争,席卷东南沿海,导致福建、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区贸易只能通过长江及周边水运经上海进出口。

由于英法等国与太平天国有中立条约与商贸往来,太平天国准许英法的船只经过长江进行贸易。

中国的茶叶及手工业产品,与英国的鸦片及棉纺织品等交易都集中于上海。带动了钱庄、运输、仓储、码头等行业的发展。

这一点从外商从业人员的增加可以看出,外商人员从1859年398人,一下子增长到1865年的5129人。6年时间翻了13倍。

到1865年,上海的单个海关收入已经达到了近500万两。超过了清政府全年1856年的160万两海关收入的3倍。

上海开埠初期的港口

人口与财富的聚增带动地产繁荣

上海租界土地价格猛增:

英商义记洋行1844年11月从农民吴襄手里租到南京路一块地每亩42两,到1869年,这块地每亩估价6000两。25年间,地段涨了143倍,人口的飙升带动了房地产的大发展。

这时间,江浙闽赣鄂等地的茶叶、丝织、豆油等大量涌向上海。

到1865年,沪海关的税收收入一下子突破了500万两。此时,上海就占了全国贸易的70%。

如富商胡雪岩就是在这一时间,开始投资房地产、参股商行、倒卖粮食、丝织品,不到10年时间就成了中国首富。

著名广东商人徐润在房地产上投入的资本已达200多万两银子,从而拥有地产3000多亩。

上海轮船招商局的航线

上海的腾飞

1、上海的安全稳定

1861年,李鸿章受命援沪,淮军组建。进一步巩固了上海的地位。并最终在1863年初平定了上海周边地区的叛乱。进一步保障了上海的安全与商业环境。

2、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

大力开展洋务运动,购买外国机器、军需、船舶。洋务运动中设立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电报局等全都开设在了上海。上海又成为制造的中心。

3、中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中国茶叶及丝织品及手工业的迅猛发展,及国外棉纺织品、机器、军火等产品的大量涌入。带动了上海的贸易地位。

这时起,上海的洋行如雨后春笋,宝顺洋行、怡和洋行、旗昌洋行、太古等四大洋行相继进入上海,随之而来的是江浙钱庄、火柴、造纸、剿丝厂、保险、自来水、船舶修理等行业都在上海开始创办起来。

4、1880年上海开设了民间股票交易所,发行了包括招商局在内的几十种股票,上海一时间又成了全国的金融中心。

30年间,上海对外贸易值增长了一倍,从1861年到1894年的合计155亿海关两,并在1895年到1911年间又增长了一倍,达到年均3.78亿海关两。

上海终于成就了中国贸易中心的地位,一直到现在。

参考资料: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近代史》

上海是从何时富起来的?太平天国如何造就了上海的繁荣?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今天上海市中部有一条偏西北东南走向的远古时代的自然堤,谓之冈身,即今天的金山、闵行、奉贤、嘉定一线,它就是古时的海岸线。

一、上海的历史沿革

距今 6000 -4500 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上古至秦汉的遗迹,都只在冈身迤西发现,说明今日上海地区成陆是很晚的。今考古发掘在浦东严桥发现唐代的陶片,当时该地可能是小渔村,说明大约到了 8 世纪的唐代,浦东才成陆。

海的前身应当是唐代华亭县(治所在今松江县)的青龙镇,它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也是繁华的港口,今天的上海市区当时还只是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旁的一个渔村。北宋,渔村逐渐发展成繁华的港口,天圣年间,官府设立上海务,收取酒税。

自宋代以来,吴淞江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水道逐渐变窄,同时海岸线日渐东移,青龙镇离海口越来越远,失去了作为港口的地理优势。扬帆而来的船舶改由上海浦入江,并于今市区外滩迤南十六铺一带的江岸下锚,使上海务一跃成为当地最大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7),政府在此设立上海镇,这是上海纳入地方建制之始。所以,上海地区民间长期流传着“先有青龙港,后有上海浦"的谚语。

上海的崛起,是由于吴淞江河道在 11 至 12 世纪的摆动,这种摆动使一度繁荣的青龙镇永远地衰落下去。上海的兴起,得益于长江三角洲腹地从13 世纪开始引种棉花,以及不断兴起的棉花种植技术的革新。棉花是三角洲地区的大宗农产品,从元朝至明朝的300 年间,上海地区的农业、棉纺织业日益发展,逐步取代了渔业和盐业。明初,因吴淞江泻水不畅,太湖下游之水移泻于上海的另一条河流黄浦江,加之官方的疏导,黄浦江越来越宽,后来上海浦也被黄浦江浸没,黄浦江终于取代吴淞江成为纵贯上海地区的第一大江。

上海县的航运也日益发展,而上海真正得到起飞的机遇则是 19世纪大运河衰落以后,每年从江南运往北方的贡米改由海路运输,从而更刺激了上海城市商业转输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直到 1842 年上海开埠之前,上海的政治地位一直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城址即今南市区豫园所在地,旧城被圆形的城墙环绕,一条十字街构成主要的马路,街道又窄又短,与城北的洋房高楼相比,很难想象它也曾是上海。但是,开埠以后的上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只用了短短的 20 余年,到 1865 年上海就已经稳固地确立了对外和国内贸易的首要地位。

从开埠到 1937 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时为止,上海对外贸易额始终占有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将近半数。1869 年6 月 2 日的《北华捷报》用“对外贸易的心脏就是上海,而其他口岸不过是血管罢了”来形容上海在全国港口城市中的地位。

二、上海的地理位置

上海的地理区位极其优越。它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中部,是中国进入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门户。从我国沿海航线看,上海正处在中国沿海南北洋航路的中间,位置十分适中。上海位于我国最长的河流一一长江的出海口,富饶的长江流域为它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

上海的经济腹地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长江三角洲,二是长江下游苏、浙、皖三省,三是整个长江流域,四是整个中国。所以,研究上海史的罗兹·墨菲形象地描述上海的地理条件说:“上海城市,从地形学上讲,位于从西面和北面向它汇合的华东低地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焦点。长江及其支流,把中国特产丰饶的核心地带百川注入的水源收容下来,最后都倾泻到黄浦江口。

清同治三年(1864)湖北官书局刻印了《南北洋全图》,其中《南洋全图》、《北洋全图》详细绘出以长江为分界的航路及口岸。这个形成于 19 世纪 50至 60 年代中期的东南沿海城市交通网络,主体是以上海为轴心的展翼式沿海航运体系。

以长江为轴线,南侧一翼为南洋航线,连通浙、闽、粤、桂和安南诸港;北侧一翼为北洋航线,连接苏、鲁、直隶、盛京 ,朝鲜、日本。同时,上海又是越洋至欧美大洲的航运枢纽。长江航道和上述沿海航线形成一个 T字形框架,对上海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譬如:长江中游地区的出口贸易,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在清朝前期,曾经人为地规定只开广州一日独揽海外贸易,长江中游地区生丝、茶叶等物资的出口,不得不翻越五岭山脉,才能到达惟一准许与外国人商贸的广州港。但是,由于长江沿岸的开放,使全流域的物资得以经由长江的天然航道,运抵上海。

良好的交通网络使上海在清朝末叶构建起一张庞大的贸易网络。约有40多个港口与上海有着密切的物资交往,与上海内贸往来的重要港埠大都集中在沿海或沿江地区,它们成为上海对内贸易的重要纽带,其中内地的汉口、华北的天津、东北的营口、华南的广州是上海埠际贸易的四大支柱。

通过这些港埠牵系及其级差市场,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总汇的遍及大半个中国的国内商品流动网络,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一个内贸网络。到20 世纪 20年代初,上海已经集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工业加工业中心于一体,跃居中国首位都市了。

三、太平天国与上海繁荣

上海自建置以来,一直是一个人口不多的蕞尔小县,即使在1843年开埠以后的十多年间,人口仍较稳定。然而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上海人口迅速膨胀,增长幅度之大,史无前例。

在蜂拥移民上海的人群中,尤以避乱而来的难民为多。自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后,太平军在广西转战,挺进两湖,并沿江东下,1853年3月定都天京。1860年底摧毁清军江南大营后,太平军向以苏锡常为中心的苏南、以杭嘉湖为中心的浙北和以甬绍为中心的浙东发动进攻。他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军事征服,引发了一股庞大的难民潮流向上海。

随着太平军向天京以东的镇江等地逼近,镇江、扬州富户携资远徙,一时间,“天京以及各处子女大半移徙苏郡,又由苏郡移及上海",形成了一股“搬移者始自关外(指南京)旋及苏州,十去其七,渐及上洋(指上海)"的人口流动潮。据(上海法租界史)载,到1853年,“叛乱事件(指太平天国运动)把成千上万的逃难者赶到租界里来"。

在苏南,1860年6月,太平军占领江苏省城苏州,该省的“藩臬各官俱奔上海,制台亦逃上海,预为浮海之计",形成了“苏省新署官僚,皆集上海城内"的局面。就是连当时在华的外国人也报道了苏州陷落之后,“整个帝国军队全部星散,所存的主要官员都逃至上海”的事实口。跟随大批官僚远逃的是富户豪族,时称“此际富绅多受厄,难民逃遁似禽飞"。

苏州周围的百姓更是纷纷向东面的上海一带逃亡,据载,在太平军占领苏州前后,“镇江以下难民陆续来松(指松江府)者已不下万余人"。继苏州之后,太平军又陷昆山、太仓等地,“逃难人民不计其数,往南路(上海方向)去。”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上海社会更呈现出一种畸形繁荣的局面。由于战争的影响,内地许多原料产地通往广州的路径被切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丝、茶叶等原料只有通过长江水道运往上海,再由上海输出。同时,太平军占领江浙一带后,采取了正确的贸易政策,允许外商同太平军占领区进行正当的丝茶贸易,从而使这一时期上海的出口贸易额不但没有因战争而减少,相反,却以不小的幅度上升。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上海由于难民的涌入,人口膨胀,致使各类商业需求量激增,商品流通频繁。特别是江浙一带大量避难绅商携资来沪,无疑更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所谓“商人集则商事兴,绅富集则金融裕”,即是这个道理。姚公鹤在(上海闲话)中也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远近避难者的涌入,是“上海市面兴盛的第一步"。

商业的繁盛,一方面产生了更多的就业、谋生机会。例如,随着全国外贸重心向上海的转移,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外国洋行纷纷建立,据统计,1852年,上海的洋行已有 41 家,而到 1854 年,激增到 120 多家。洋行的增加,则意味着对买办、通事、杂役等人员的需求量增加。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这些机会,对于因外国廉价工业品竞争而难以维持生计的广大乡民来说,肯定是一种诱惑。

另一方面,商业的兴旺,战争所造成的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上海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投资利润极高的地区之一,上海成了中外投机者,冒险家的天堂。以房地产为例,据当时任法国驻沪领事的爱棠所说,在法租界,“地皮价格抬得很高,最初每亩地卖二百两已经被认为很贵了,现在即使卖一千二百两,买主还是争先恐后”。其中的价格差之大,足以使嗜利如命的商人趋之若鹜。

西方人尤其如此,正如沪上报纸所云:“上海在贸易上既然具有这种便利的条件,因而传到国外的消息是,不论在违禁品贸易或在合法的商业方面,人们都可以冒险发财,因此正如我们所预料的,大批外国人涌到上海这个地方来"。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上海是从何时富起来的?太平天国如何造就了上海的繁荣?

上海的繁荣主要是因为海上运输能力比陆路运输能力更为强大,此后,丝绸之路衰落,港口城市自然有优势,英法等国商贾聚集于此,经济自然可想,繁荣自不必可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