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魏延,诸葛亮不能用尽才华,又有杨仪这样的同僚,你会怎么做?
谢谢邀请。魏延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只有死路一条。这主要是由外因和内因决定的。
内因是魏延的性格。魏延在史书上记载,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的性格和关羽相似。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这使得他可以从众将之中脱颖而出。他的军事才能引起了刘备的注意。他入川初期,只带了魏延和黄忠。后来在取得汉中之后,选择把守汉中的将领时,刘备破格选择了魏延作为汉中太守。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
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魏延守卫汉中,确实没有出过差错。他的防御措施,到他死后也没有变更。曹魏的进攻也没有奏效。后来姜维刚一改魏延的部署,马上蜀汉就亡国了。这一切都显示出了魏延高超的军事才能。
但是,魏延的性格里面有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又性矜高”。这个性格不是什么好的性格,关羽就是因为相似的性格而亡身,魏延也没有逃出这个怪圈。
外因是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这个关系是和诸葛亮北伐的理念息息相关的。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接受托孤。他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北伐关中。这就必须要借助汉中的力量。魏延就成为诸葛亮的一颗重要的棋子。
可是,遗憾的是,诸葛亮和魏延的战略理念不同,双方在第一次北伐就发生了冲突。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子午谷奇谋”的事件。不管这个魏延提出的方案具体内容是什么,诸葛亮拒绝了它。
魏延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参加了第一次北伐。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在第一次北伐没有什么具体的事迹。到是马谡守街亭的时候提了他一句,是诸葛亮违众提拔马谡,不用魏延吴懿这些宿将。
我们知道马谡没有守住街亭,失败了。史书说部众星散,马谡也畏罪潜逃了。这个时候,光靠王平少量人马就能够断后,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的。魏延应该出了他的力,减少了蜀军的损失。
诸葛亮斩了马谡后,不得不使用魏延这个他不看中的将领。魏延成为诸葛亮手下的排名第一的大将。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对魏延不可谓不重用。可是,这种重用只是表面上的。
诸葛亮出兵一直是让魏延做先锋,一有大战,必有魏延。可是,他死死把魏延抓在手里,很少放他独立作战,独当一面。这一方面体现了诸葛亮对他的依赖,一方面也表明了诸葛亮对他的不信任。
至于杨仪,我们可以看到,其他人都对魏延礼让三分,但是这个是很自然的,魏延是诸葛亮手下最高官职的人员,按照官场礼仪也要求如此。
而杨仪却偏偏对魏延不顾礼仪,对魏延不予假借。这里的原因,耐人寻味。一个原因是杨仪手中有实权,掌管着魏延的后勤保障。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诸葛亮故意纵容。本身的尊卑都不能维护,这个和诸葛亮的包庇纵容是分不开的。
其实诸葛亮早有除掉魏延的心,只是北伐用人,才一直隐忍。到诸葛亮一死,他不再需要魏延,就用计杀了魏延。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任何人站在魏延的一边。这是诸葛亮的刻意安排。
我们知道魏延的悲剧是如何造成的。那就能够见招破招。如果我是魏延,我会按照当时的情况来决定采取相应的行动。
一、诸葛亮活着的时候。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他需要魏延出力,这个时候,魏延要做的是,真正树立和自己的职位相称的权威。对于杨仪这样的人,必须用官场的秩序进行打压。
拿刀威胁,根本没有用处。在某一天,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将杨仪抓起来,或打或骂,一次性的制服他。如果还不服,直接杀掉。按照诸葛亮的对策,他要不让杨仪收敛,要不就在杨仪死后吃下苦果,承认既定事实。
这样,树立了绝对权威的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就能够顺利接管军权,继续北伐。
二、诸葛亮死的时候。
这个时候,诸葛亮已经定下除掉魏延的决定,只是有个前提,那就是看魏延听不听撤军的安排。魏延的处置完全错误,招来了杀身之祸。
魏延有两条路。一条路就是老老实实按照军令断后,保障大军撤退。一切到回汉中后再说,不让他人抓住把柄。刘禅是信任魏延的,以后还会有机会。
另外的那条路,就是先稳住杨仪费祎,然后学习项羽,出其不意,带领精兵冲进大营,斩杀杨仪,布置各个军队。史书上记载这个布置他已经向费祎说过。这样也可以夺取军权。
但是,由于魏延政治能力太低,平时的性格又让大家敬而远之,这使得他哪一条路都没有走通,最后只有一死。这也是他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你是魏延,诸葛亮不能用尽才华,又有杨仪这样的同僚,你会怎么做?
虽然中国早期,将相是一体的,所谓出将入相。但是诸葛亮依然很难说是一个好领导。你不相信下属,怎么能够让下属人尽其才?就蜀汉而言,武有魏延,文典型的就是马谡。对魏延,孔明是不相信他的品行,害怕难以驾驭;对马谡,是不相信他的能力,觉得稚嫩,而没有给予足够的独立锻炼的机会。说实话,这两个人用好了,诸葛亮完全可以把全部精力用于治政,也不至于累得英年早逝。魏延的毛病在于过于自矜,而不懂得合理的处理与领导、同事的关系。
如果我是魏延,既然最终只能选择做汉臣,那就改变自己,做一个好相处的人,改善与同僚的关系。事实上,在三国时代魏延虽然也算得上一流武将,但是跟关羽、张飞、曹魏的五子良将、东吴的周鲁吕陆四都督还是有不小差距的,更别说历史上的那些顶级将帅了。他如果真心终于汉室,就应该做一个纯粹的虎臣,谦虚谨慎、好好学习,提高自己,为复兴汉室尽自己的全力。
如果你是魏延,诸葛亮不能用尽才华,又有杨仪这样的同僚,你会怎么做?
如果魏延把野心收敛一下结局会更好。他的野心并不是小说里的的“脑后有反骨”,而是对权力的追求。有权力追求自然就会和别人有冲突,结局往往就是胜者升级败者灭亡。魏延只不过是权力斗争的失败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