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再活二十年能不能一统华夏?

我的看法是,如果让诸葛亮再活二十年,诸葛亮很可能够一统华夏。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是从研究诸葛亮的军事生涯得出的结论。我曾经专门对诸葛亮的军事生涯进行过研究,我的结论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是逐步增长的,而且还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

可惜天不假年,他去世的时候才五十四岁。如果他能够再活二十年,他很可能会一统华夏。

我们看诸葛亮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在没有出山前,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还好理解,是个卓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一生,完美的诠释了政治家的定义。

可乐毅是燕国的名将,率领弱小的燕军竟然差点灭亡了强大的齐国。这样的名将世上少有,可是诸葛亮居然自比乐毅,无怪当时的人“莫之许也”。但是这也能够看出,诸葛亮对军事艺术有有着一定的专研和造诣。

不过,诸葛亮出山之后,在刘备阵营中,并没有多少机会能够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刘备阵营中名将云集,刘备、关羽和张飞都是一时名将。没有必要让诸葛亮亲自带兵冲锋陷阵。

于是,诸葛亮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内政管理和外交方面。他被刘备作为萧何来使用,并且一直是处在文官之首的位置。到了刘备登基后,诸葛亮担任了丞相。

可是,命运把诸葛亮推上了战场。在短短的一两年里,刘备阵营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从关羽之死开始,名将纷纷死亡,最后连刘备都死了。诸葛亮白帝城托孤,担起了蜀汉的重担。

诸葛亮在蜀汉连遭挫败的情况下,他积极编练了一支新军。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治戎才能。他训练的蜀军战斗力很强,但是,蜀军却有着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从诸葛亮起,战斗经验严重不足。

很多东西不是靠从书本上就能够学到的,尤其是战争经验。虽然,诸葛亮靠讨伐南方叛乱取得了一定的军事经验,但是,那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在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吃了他一生最大的败仗。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的情况下,诸葛亮被迫撤军。这一次,检验了蜀军在平原地带不是曹魏铁骑的对手。

而第二次北伐又检验了蜀军的攻坚能力低下的问题。由此,诸葛亮得到了宝贵的军事经验,从此,他开始了按照自己的见解,独立指挥战争的生涯。

既然蜀军不是曹魏铁骑的对手,那就引诱曹魏到骑兵不能发挥威力的山地丘陵作战。既然分兵指挥不畅,就不再分兵,集中兵力于一个战场。既然攻坚能力低下,那就不去攻打硬钉子,或者围而不攻,或者绕过去。

诸葛亮还创造了八阵图,训练好的蜀军至少能够保持不败。这一切都是诸葛亮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得到的教益。

从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开始渐入佳境,渐渐掌握住了战争的节奏。他首先发动第三次北伐,拿下早就该拿下的阴平、武都两郡。

然后在第四次北伐里,通过机动作战,割取敌军的小麦,但是,这一次,诸葛亮没有重视后方的敌人祁山据点,使得最终粮尽而退。不过在退兵时射杀了张郃,给了司马懿一次沉重的打击。

到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更加得心应手,他能够使用军事诡计,让司马懿措手不及。虽然有郭淮等人协助,诸葛亮的计谋没有奏效,可已经让司马懿胆寒,只死死防守,不再出战。

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军事能力的显著增长,他的指挥才能的显著提高。不过,在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提高到能够在平原克敌的地步。司马懿就是看准这一点,才敢在平原扎营,对峙诸葛亮。

诸葛亮只好在五丈原扎营,以屯田来打破司马懿的对策。当时诸葛亮囤积了大批的粮食,用以对抗司马懿的持久之计。到了当年八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军被迫丢弃大批粮食撤军。这些诸葛亮辛辛苦苦积攒的粮食留给了司马懿。

我们看看历史,到第二年,曹魏就遭受了灾荒。司马懿从长安运粮五百万斛给曹魏内地救灾。如果诸葛亮哪怕再多活两年,趁着曹魏灾荒的机会,他一定会有所作为。缺粮的曹魏很可能会败退,那么关中就会落入诸葛亮之手。

我们从诸葛亮的军事生涯可以看到,诸葛亮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他的军事能力一直在提高。到他去世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在他擅长的山地丘陵地带,曹魏对他闻风丧胆,进不敢战,败不敢追。

如果假以时日,诸葛亮解决了平原与曹魏铁骑作战和攻坚战这两个短板问题,曹魏就再也不是他的对手。这个时候,诸葛亮一统华夏就是必然结果。

按照诸葛亮的能力提高速度,二十年是足够用的了。可惜,天不假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如果诸葛亮再活二十年能不能一统华夏?

诸葛亮再活20年,能统一中原吗?不能!

1、历史倒退。诸葛亮毕生致力于“匡扶汉室”,逆潮流而动,最终将无法得到天下的拥护。

2、实力不够。曹魏拥有广大的、富庶的北方土地,兵强马壮,诸葛亮只占据南蛮几座小城,民风彪悍但土地贫瘠。

3、能力有限。诸葛亮的长处仅限于军事上的调兵谴将,对于国家的综合治理却着力甚少。诸葛亮的短处是一味地愚忠,害人害己;并且不注意培养人才,后继无人。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根源在诸葛亮。

所以,如果诸葛亮再活20年的话,不但不能够统一中原,且很难做到“青史留名”。累死在北伐的路上是诸葛亮最好的结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才是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无病呻吟的最佳题材!

如果诸葛亮再活二十年能不能一统华夏?

诸葛亮再活多久都没有统一中原的可能,虽然《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神化到接近于妖怪的地步,小说里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但那只是小说,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才能远没有那么神奇。

而且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有一个短板就是他不会搞经济,作为蜀国的宰相,他对搞经济不在行,而北方的曹操偏偏是搞经济的一把好手。

我们都玩过战略游戏,当你的资金充足,就能放肆买各种材料,然后快速造兵,扩大地盘,占有更多资源,然后依靠规模碾压对手。曹操走的就是这条路,当时曹操手下的谋士能搞经济,能赚钱的人都是最受曹操器重的。

曹操在历史上出名,不光是因为他是三国枭雄,还因为他是三国第一个搞屯田的。曹操搞屯田,把当时的流民组织起来生产,身体壮的当兵,士兵家属耕田生产,就靠屯田,曹操越打越强。曹操同时期的敌人,袁绍等等就不会屯田,袁绍的军队就一直受军粮不足的困扰。

曹操在北方一开始并不是最强的,但他的经济搞的最好,所以曹操越来越强,最终统一了北方。

相比于曹操,我们的诸葛丞相在蜀国搞经济就不咋样。诸葛亮在蜀国干过一件历史上很出名的事——诸葛亮发行过历史上质量最差的铜钱。

三国时代,各国流行的钱币是五铢钱,重量一般在3克左右,但是诸葛亮为了北伐,他发行了一种叫太平百钱的铜钱,这种钱每个不到一克重,但是诸葛亮硬性规定这种太平百钱一个顶一百个五铢钱。

然后诸葛亮就用这种没什么价值的太平百钱,强制和蜀国的百姓交易,而这样交易其实和直接掠夺没有区别。

诸葛亮穷兵黩武,很快把蜀国这样一个天府之国搞的民不聊生,他的北伐也没有成功,还把蜀国的国力也耗尽了。

北方会搞经济,后来的曹丕和司马一家都是延续曹操的经济政策建设北方,可是蜀国经济一直搞不上去,诸葛亮对于搞经济实在不擅长,而且蜀国一直人才匮乏,远不如魏国和吴国那么人才鼎盛,所以诸葛亮不可能统一北方。

如果诸葛亮再活二十年能不能一统华夏?

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54岁,如果再活二十年即公元254年74岁,应该仍然很难消灭曹魏一统天下。

因为诸葛亮的最难缠的老对手司马懿死于公元251年,诸葛亮即使再活二十年,也只比司马懿多活三年,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虽然稍强于司马懿,也最多只有六四开,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加上曹魏的实力远远强于蜀汉,诸葛亮即使再活二十年,也很难消灭曹魏一统天下。

其实继承诸葛亮北伐事业的蜀汉名将姜维也很厉害,在诸葛亮死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姜维11次北伐曹魏,虽然胜多败少,但仍然无法对曹魏进行致命打击,最后姜维也遇到一个克星邓艾,就更难北伐曹魏获得胜利了。

加上蜀汉皇帝刘禅是一个非常平庸的皇帝,他虽然不至于像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帝那样自毁长城,但也偶尔会拖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后腿。

到了晚年,刘禅重用大太监黄皓,更把蜀汉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在刘禅这样昏庸无能的皇帝领导下,无论诸葛亮还是姜维想消灭曹魏一统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最终刘禅面对曹魏名将邓艾的突袭成都兵临城下,也毫不抵抗就投降了,让刘备诸葛亮等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汉江山轻而易举就灭亡了。

如果诸葛亮再活二十年能不能一统华夏?

他能活。

五虎上将要不要也活?

如果都有司马懿的长寿,其实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只不过,天不遂人愿。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

拼到最后就是拼谁活得长。

诸葛亮过得长的前提是曹操,司马懿都得死。

熬也要熬死。

还要有后起之秀。

不然,国恒亡。

如果诸葛亮再活二十年能不能一统华夏?

基本上不行。

诸葛亮一生对曹魏北伐共五次,虽取得局部胜利,但始终未能实现还于旧都的夙愿,甚至从未染指过关中地区,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总体来说是失败的。  其实,在历史上,诸葛亮曾有一次机会一举夺取曹魏关中地区。  这次机会就是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的第一次北伐曹魏之战时,蜀将魏延曾向诸葛亮建议的,率一万精锐步卒,从子午谷奇袭潼关,与诸葛亮主力汇合,进而占领关中。  《三国志》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段记载的大致意思就是,魏延想效仿韩信,亲率一万精锐偷袭潼关,但诸葛亮不许,魏延常因此叹息,认为诸葛亮胆小,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另外有《魏略》也记载了这个事情,根据《魏略》记载,魏延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亲率5000精锐,带5000石粮草,20天左右抵达关中,那时候诸葛亮大军也要达到关中,两军夹击,可得长安。    这个计划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魏延子午谷偷袭计划。诸葛亮始终未能统一三国。  我们知道,诸葛亮最终没有采纳魏延的计划,诸葛亮的理由也很明确,他北伐的指导思想是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就是执意要从大路进攻,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这就叫十全必克。  对于诸葛亮和魏延的争论,历来为人津津乐道,大家总模拟各种情况,要么支持诸葛亮,要么支持魏延。  今天我们就深入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魏延奇袭计划到底可行吗?这个计划成功了会怎样?失败了又会怎样?诸葛亮为什么否定了这个计划?  首先声明,笔者是支持魏延偷袭计划的,理由如下:  第一, 从战局来看。  蜀汉要想取得关中,必须经过一场与曹魏关中军团的战略决战才能实现,而这种级别的决战一旦旷日持久,将引来魏国中央军的增援,蜀汉在关中平原根本挡不住曹魏中央军的骑兵,这一点在街亭战役就被证明了。  而魏延计划先占领天险潼关,这就等于封锁了曹魏增援关中的要道,诸葛亮的主力只要剿灭当时为数不多的曹魏关中军团就可以了。这无疑是最理想的方案。    第二, 从客观条件来看。  魏延长期镇守汉中,对于曹魏关中方面最为了解。对于子午谷没有防备这件事,魏延比谁都清楚,而从战役进程来看,曹魏最初也确实没有任何防备。  蜀汉第一次北伐曹魏是用奇兵最好的机会,根据史书记载,自从刘备死后,曹魏根本就没有把蜀汉放在眼中,更想不到蜀汉敢于主动出击进攻关中。而面对诸葛亮的突然进攻,当时魏国尤其是西部防线已经要崩溃了。    对此,史书有明确记载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又说: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  当时曹魏关中都督夏侯楙已经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整个战役期间,这位身处前线的方面军总指挥形同虚设,全无作为,假如如魏延计划的那样,神兵天降,蜀军出现在潼关,夏侯x是没有能力做出相应应变的。  诸葛亮对曹魏实施偷袭的机会只有第一次北伐,在以后曹魏在西部有了充分的准备,用奇的时机完全丧失,蜀汉只能长途远征,进行攻坚,根本没有机会了。  第三, 从战役进程和后果来看,魏延的计划也是上上之选。  诸葛亮发动战役后,而魏国方面此时反应也十分迅速。魏明帝曹睿先任命曹真取代夏侯楙都督关中,然后亲临长安督战,期间还火速派张合率魏国中央军五万精锐骑兵突袭街亭。  这样看来魏延的计划即便实施也没有机会了?  错了!曹魏的反应确实迅速,但是我们计算时间就会发现,魏延的20天抵达关中,拿下潼关的时间完全充裕!    诸葛亮在228年2月出兵,而魏明帝在2月中下旬才到长安,换句话说,即便是曹魏用最快的速度也要近20天。  但我们要知道,魏延的20天方案是全部偷袭时间,是包括行程的,而真正进攻的时候其实很短,在魏延出子午谷之前,曹魏是不可能得知魏延的行动。所以,无论如何,魏延的计划在时间上绝对够用。  魏延的计划如果成功,将卡住曹魏中央军增援关中的道路,诸葛亮出兵半月内,西部三郡立刻相应归顺,曹魏在整个关中地区都是空虚的,没有曹真、张合的中央军增援,没人能挡住诸葛亮的主力部队。  而蜀军取得关中后,就等于取得了凉州地区,那样一来,诸葛亮迫切需要的战马就有了保证,西北剽悍的民风足以提供优质的士兵。再加上孙权从荆州、扬州方向的牵制(孙权在诸葛亮北伐前曾猛攻江夏,吸引了魏军主力),诸葛亮还于旧都的理想未必不能实现。  即便魏延的计划失败,也只是损失一万人马,从街亭之战的损失来看,这个损失不比魏延失败的损失小。    诸葛亮之所以不用魏延的计划,与诸葛亮本身谨慎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这或许也是刘备一直不用诸葛亮做军事主管的原因。  《三国志》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就是说诸葛亮治军练兵是高手,但临机决断,巧变奇谋却不是他擅长的。这一点对比曹操冒险奇袭乌巢、邓艾冒险偷渡阴平,就能看的更明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