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日本人矛盾性格与日本文化双重性究竟如何形成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看过《菊与刀》这本书,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似是而非。它是美国人写的,它的研究是基于西方的视角。到最后,这本书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只是给出我们一个,日本人是矛盾体的印象。
它认为,日本的代表是菊和刀。菊,代表着日本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高雅脱俗。而刀则象征着日本人勇猛好战,残酷无情。这样,日本人处处都表现出矛盾的一面。既好斗又祥和,既残忍又慈悲,既粗野又文雅,既傲慢又彬彬有礼等等。
我们这样一看,这纯粹是无稽之谈。这样矛盾的人,矛盾的民族,还是正常的人,正常的民族吗?如果按照《菊与刀》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式去研究日本,研究日本民族,是永远没有结果的。
所以说,要研究日本民族的民族性格,就必须从日本的民族历史下手。要从历史来看,日本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这样才能解释,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的矛盾的根源,是这个民族的文化有着双源性。一个是它本身所成长发展出来的文化,也就是本源文化。这个文化的本质,就是那种低等的习俗。而另外一个文化的来源,则是中华文化。这个文化,给日本带来了文明。
日本本是个倭国,人种低劣,文化浅薄。再加上生存环境恶劣,孤立于大陆之外。这一切,都使得它有着残忍好斗,不讲信义,掠夺为荣的本源性格。和中国相比较,初期的日本人就如同没有教化的野兽一样。
而经过和这个人交往后,尤其是经过战争惨败之后,这头野兽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它开始去向中国学习,洗心革面,把中国的文化照搬到日本。中国的文化和日本的本源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现在的日本文化。
这种文化,便成为日本文化双重性的根源。中国的文化,教化了日本人,让他们感受到文明。而它本身所具有的野蛮的兽性,又时不时的冒出头来。这就使得日本人有着矛盾的性格。
在近代以来,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号称“脱亚入欧。”可是,西方文化里的侵略性更加激化了日本的本源文化。它的本源兽性的一面,和西方文明相结合,如鱼得水。这是日本为什么学习西方如此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汲取了西方的文明成果后,如同被打了激素的野兽,日本被中华文明压制了上千年的兽性被释放出来,走上了毁灭之路。它通过侵略,屠杀来满足自己的兽欲,最终被全世界打倒。
今天,虽然日本在国际压力下,暂时被压制住它的兽性。但这种兽性是隐藏在它的血液里的。如果时势改变,还会有可能再次爆发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扬它双源性性格中的外来文化的作用,去压制它本源性的兽性,这样才能减少将来危险的爆发。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菊与刀》:日本人矛盾性格与日本文化双重性究竟如何形成的?
我看过《菊与刀》,但印象不及《日本论》深刻。后者作者戴传贤久居日本,又是KMT元老,其政治水平比前书作者高得多。这位女作者没到日本去过,只在文字资料中研究日本,故此书只是一个长篇论文。综合我的读书心得,我认为,日本的民族性是这个穷僻岛国的狭促生存条件决定的。一,为树立信念,臆造自已的祖先是太阳之子。以”皇民史观”建立一套上下有序各尽职守的社会秩序。二,祟尚强权,炫耀武力。强者存,弱者亡,天经地义。三,因此,国内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四,热衷于对外扩张,力图扩大其”生存空间”。国人经常热议日本人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其实他们是取其所需。比如学习周朝的东西是为巩固王权找依据。他们从不崇孔孟,只学了个”忠”。什么恕仁爱礼义和平孝悌,统统扔进垃圾桶。所有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皇民史观”。
《菊与刀》:日本人矛盾性格与日本文化双重性究竟如何形成的?
这个问题在菊与刀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解答,不想多加妄议,另本人对所谓的日本国情民生不愿多加评论,只愿看到它国的风土人情就够了。谢谢悟空邀请,不好意思,让你失望了不是!
《菊与刀》:日本人矛盾性格与日本文化双重性究竟如何形成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本就是一方矛盾无比的土地。碧海环绕,蓝天覆盖之下,烟霞般绽放的樱花,难以遮盖其资源的匮乏,无法阻隔人性的贪求。巴蛇食象,三年犹吐其骨,彼方之人吞人之国,纵使骨屑亦不欲出也。君不见琉球古国,踪影难求;东海钓岛,几丧其口。台岛虽返,其涎尚留。
国小而人贪,民寡而多求,是造就彼一方人士矛盾性格要因之一。
其人有言,欲某物也,若“手之出于喉”。余视其人,常彬彬然作有礼状,然心中不免惶恐。诚恐其攫取之手自喉中遽出向人也!
《菊与刀》:日本人矛盾性格与日本文化双重性究竟如何形成的?
说白了,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化,所有都一切都是拿来主义。虽然拿来之后保存很好,发展的很好,但是,拿来都就是拿来的,所以他们心底还是自卑的。
《菊与刀》:日本人矛盾性格与日本文化双重性究竟如何形成的?
日本文化来源中国,又不想承认,因为他们的民治维新,他们想脱亚入欧,他们发展了,就想否定他们的文明是受中国的影响形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