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八里桥之战,清军为何败下阵来?两军孰强孰弱呢?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八里桥之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它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次战役,清军在战术上,武器上都不能和西方侵略者相比,所以被打得溃不成军。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僧格林沁曾经在大沽口炮台打过一次胜仗。吃了亏的英法侵略者调集大批兵力,准备直攻北京。
而僧格林沁在获胜后,产生了轻敌的思想。放松了对大沽口炮台的防守,这使得英法联军轻易的攻占大沽口,并沿白河向北京前进。最终,双方主力相遇在八里桥一带,进行最后的决战。
在这次战役中,清军主要想依靠从蒙古调集的蒙古骑兵冲击英法防线。但是,这些骑兵大部分是临时征集的牧民,没有受过相应的训练。战马也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武器则是落后的马刀、弓箭和陈旧的火绳枪。
而英法联军的兵种齐全,步兵装备训练要强过清军,而骑兵的质量更是远超过清军的蒙古骑兵。而炮兵装备的阿姆斯特朗炮性能极佳,是这次战役胜利的主要因素。这种炮体积小,重量轻,但是由于是线膛炮,射程远,精度高。是英法联军野战的主要火力支持。
1860年9月21日,八里桥战役开始。这场战役从开始就处于一边倒的局面。很多地方都有描述,我就不赘述了。简要经过就是僧格林沁的骑兵向英法联军发动冲击。双方的兵力,僧格林沁二三万人,英法联军大概在八千人左右。
在阿姆斯特朗炮的轰击下,僧格林沁没有经历过炮火洗礼的蒙古骑兵大乱,四处乱窜,把步兵也冲散了。最后,在联军炮火和步骑兵的进攻下,清军溃败。
双方的伤亡比例极为悬殊,这也证明了,封建王朝时期的骑兵根本不是近代混合兵种军队的对手。
骑兵一直被当做游牧民族克敌制胜的法宝,但是到了火炮出现后,骑兵便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马匹会四处乱窜,使得自己的队伍溃乱,进而失败。
八里桥之战,就从实践上验证了这条真理。少量的,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火炮的联军,轻松的就打败了庞大的,称雄一时的蒙古骑兵。至于说机枪的出现,则是加大了杀伤效率,但对骑兵影响不大。因为在机枪面前,马匹依然是保持直线向前冲的态势。只有火炮才是骑兵的天生的克星。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历史的乐趣。请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谢谢。
历史上的八里桥之战,清军为何败下阵来?两军孰强孰弱呢?
感谢邀请。
八里桥之战是清军与英法联军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不言自明,清军总体来说是比联军弱的,即便数量占了优势。
最重要的是战略不当。清军主将是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他手下有着数量不少的蒙古精锐骑兵,此时僧格林沁亲王还沉浸在上次大沽口的胜利之终不改不能自拔,于是骄傲轻敌起来,却忘了上次联军人数极为有限。又错把西路联军当成主力,还荒唐的下令骑兵冲锋,这本没错,因为蒙古骑兵冲锋力极强,一开始也冲散了敌人的队形。但他考虑差了一些因素:马匹毕竟没见过什么克虏伯大炮,会被惊吓;二,一开始的胜利是清军找到了联军的薄弱处,但形势误判后方法便失效了。没有肉搏,骑兵怎能以血肉之躯抵挡全副武装,有着热兵器的联军呢?(但此时联军的枪炮比较笨重,发射也费时)后世便看见了这样一个画面:蒙古骑兵疯狂的向联军发动冲锋,结果在联军的扫射下没到阵前马匹便应声倒地,于是骑马者也倒在血泊之中。一战下来,清军损失惨重,骑兵全军覆没,而联军不过伤亡不到十人。
当然,如果僧格林沁指挥得当,智取而不是勇猛的话,可能八里桥战役能够获得胜利。
历史上的八里桥之战,清军为何败下阵来?两军孰强孰弱呢?
八里桥位于北京城东二十余里,是由通州入京的咽喉之地。1860年9月21日凌晨4时许,联军从郭家坟一带向八里桥推进。当时的清军总兵力达三万多人,而骑兵就占了近万人。上午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向八里桥清军发起攻击。清军以骑兵从正面实施冲锋,毙伤敌人千余,但是,清军骑兵在冲到踞敌四五十米时,遭到联军利用战壕密集火力阻力和炮兵散弹的轰击,造成大量伤亡,而被迫撤退。后英军分兵一部向于家围进攻,企图抄袭清军后路,僧格林心甚为恐慌,便于两军大战之际自乘骡车而逃,造成军心不稳,全线败退。次战,是关系北京安稳的关键性一战。本来清军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而联军由于战线拉的太长,兵力相对分散,人生地疏,且无舰炮支援的情况下,仍然节节败退,究其原因,首先是清廷的命令朝令夕改,忽战忽和,出尔反尔,领前线将领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其次领军将领战法陈旧,兵力部署不当,在英军偷袭抄后路时,竟然没有可以用的预备兵力前去阻敌,而导致全军溃败。主将在军心不稳的情况下,不是奋勇杀敌激励军心,而是先军而逃,焉有不败之理。总的来说,决策者的矛盾、主将的胆怯、战法的落后、临变的能力不足等等是导致八里桥惨败的原因,其所导致的就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历史上的八里桥之战,清军为何败下阵来?两军孰强孰弱呢?
阵地战,阵地上放个几百人近战能拖很久,夜战,挖沟,拖时间,劳师远程后勤很难长时间保障,创造机会偷袭夜战近战,偷袭后勤,一小胜成大胜,战略错误。
历史上的八里桥之战,清军为何败下阵来?两军孰强孰弱呢?
为君难,为臣不易,君臣封建社会要有勇有谋,道光帝是愚君,I84O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不吃一堑长一智,姑息且安,君主家有万卷书,要想到宋代渊澶之盟,西夏岁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雪前耻。但他没做,得过且过十年后,传位又犯错,奕䜣,奕泞,本来传位皇位,德才廉配重中之重,道光传位瘸子奕宁,又在骑射武功差伙奕宁。错
在武功,诗书,史学都有才华的奕䜣落选,悲后来在国家民族生死问题上显出咸丰帝,逃避,玩弄猫伶狗俐的小把戏,与皇太极抱病骑马指挥凇锦大战,康熙御驾亲征,天襄之别。真是把国家与个人自己拖入灾难。在僧格林沁与英法联军交战问题上,有勇,无智无谋是僧格林沁的真实写照,三十天时间,一百八十公里的战线上,伏击战没有,坚壁清野没有,夜袭战没有,奇袭战没有,失败是必然,英法联军劳师远征,战线补给困难,我们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地形熟悉,你让韩信指挥三万大军,对付八千侵略军,零敲碎打,截击后方,化整为零,埋伏村庄,撒豆成兵,火枪火炮照样被吊打,打得满地找牙,全军覆灭,八千侵略者,给韩信弄死,塞牙缝都不够。僧格林沁后来攻打土匪捻军不成,反而被捻军宰杀,尸首分离,就证明他无智,无谋当指挥。
历史上的八里桥之战,清军为何败下阵来?两军孰强孰弱呢?
本来做了一篇大论,可惜有事没保存上,简单说吧就是国家军事思想、人员编制训练、以往作战经验、武器装备、指挥作战能力、战法都不是一个时代,对现代军事没有多少参考价值,但对军队作战精神有很大教育意义。谢谢邀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