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有四大名将李牧、廉颇、赵奢、乐毅,能力丝毫不逊于白起、​王翦​,为何还会被灭国?

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一下这个问题里的小瑕疵,乐毅应该是乐乘。乐毅是燕国的将领,伐齐闻名的。接下来我说一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秦赵两国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国家。秦国的国力远超过赵国。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已经发展成战国最强大的国家。秦国的经济、农业都是赵国不能相比的。

在军事上,三家分晋,最强大的国家是魏国。而魏韩两个国家联合起来都不是秦国的对手,被打得变成秦国的一个郡。赵国再强大,也比不上魏韩强大。

至于说赵国胡服骑射,这个和秦国更没法比。因为秦国最初就是给王室养马的,后来灭国四十,遂霸西戎。赵国是向胡人学习骑射,而秦国本身就是胡人组成的军队。赵国的军事实力根本就不是秦国的对手。

到了战国末期,赵国成了抗秦的主力,这是因为它位于韩魏背后,没有直接受到秦国的打击而已。当魏韩被摧毁后,他直接暴露在秦国面前,虽然可能取得个别战术上的胜利,但是,由于秦国对赵国各方面压倒性的优势,亡国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最后,再说说将领的问题。我们对这些所谓的四大名将以及白起、王翦的认识,大部分来自于《史记》。而《史记》是一本什么书?鲁迅一针见血的说明了,它是司马迁写的“无韵之离骚”。是司马迁发泄孤愤写的书。

而按照我的看法,《史记》就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综合体。它用历史来鼓动对当权者的不满,鼓动对当权者反抗。凡是他认为是受了委屈,敢于抗争的人物,尤其是敢于对抗君王,甚至去刺杀皇帝的人,都是他歌颂的对象。赵国这些将领里面,受委屈的廉颇和李牧就成了他的吹捧的对象。

你看他写的《史记》,要排除他刻意在《史记》里埋下的感情因素,去客观的看待问题。秦国的将领里面,白起和王翦都是一流的将领,李信、王龁、王陵这些是二流将领。至于赵国所谓的名将,至于李牧、赵奢和赵括父子为一流将领,廉颇乐乘这些都是些二流将领。

李牧和赵奢都有打败秦国二流将领的记录,而廉颇不是秦国二流将领的对手,打了败仗。乐乘的水平还不如廉颇。而白起和赵括血拼后,双双毙命,剩下的王翦和李牧可以打个平手。

从整个将领的水平看,赵国也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再加上赵国的国君昏庸,屡屡被秦国的反间计迷惑,赵国不亡国,岂可得哉!

因此,不要被《史记》所迷惑,到最后,赵国只有李牧一个人还可以抵挡一下秦军,其他将领都不是秦国二流将领的对手。这样,秦军分路进攻灭赵时,李牧来回抵抗,最终也无法挽回步步败退的形势。最后,赵王再一杀李牧,立刻赵国就亡国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赵国有四大名将李牧、廉颇、赵奢、乐毅,能力丝毫不逊于白起、​王翦​,为何还会被灭国?

总体来说,虽然前后名将辈出不假,但其很多方面,比起秦国还是差很多,所以,终究被秦人所灭国,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起家不一样,不是一个量级

秦人起家,那是靠真枪真刀,一步一步打下来的。起初,秦国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诸侯国。直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驾有功,得到了周平王的赏识,他很感动,因为当时周天子号令各地诸侯前去勤王,只有秦人的军队是真枪真刀的去了。 到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成为诸侯国之后,秦人并未贪图享乐,二十继续征伐西部的诸多少数民族,最终打服了西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疆土也扩大了千余里。其后,几代人不断努力,与中原诸侯国你来我往征讨不已,最终在秦穆公时也坐上了春秋五霸之一。

而赵国建立时间, 是一直到了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即三家分晋时才建立。

晋国在春秋时也尚和秦国属于平等征战关系,而赵国仅仅是秦国以前对手分了家之后的三分之一,所以,量级上根本也不在一个级别。

其次,秦人尚武,而赵人崇文

秦人自不必说,出身低,又处于秦岭之中,可以说自然环境也是恶略,又加之旁边是彪悍的西戎少数民族。所以,秦人尚武,战斗起来,勇往直前,有股子天生的战斗的热血在骨子里。

而赵人,本就是公卿世家出身,分家于晋国,管理层自身都是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只是顺应了时代而刚好成为了一方诸侯。所以,赵国统治阶级,是更偏向于文的,喜欢吟诗作文,颇有晋国风流的余味。

电影《英雄》中又这样一幕,赵国的一个学堂内,老师带着学生们在学习书法,而城外就是秦人黑压压的大军。强攻硬弩,秦人的箭雨射了过来,而老师一点不皱眉头,依然书写着苍劲有力的赵字,可以当时看这个电影对我印象比较深的一点。“秦人再强,也灭不了赵国的字”,有种天然的傲骨在里面。

再者,综合实力,赵国确实比不过秦国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实力有了飞速的发展,国库充盈,粮仓也装的满满的。有了多余的钱,秦国就大力养战马、打兵器、造战车,时刻有着忧患意识,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踏平中原,让秦人的歌声响彻在中原大地,让曾经笑话他们是不曾开化地方人的那些六国的人们知道谁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而赵国,继承了晋国的部分土地、部分民众以及所有的部分的部分,期间虽然也有励精图治的国君,但总体来说未进行过深刻的国家改革。可以说,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没错,但并没有心存忧患意识,没有更努力地去发展,没有一颗称霸中原的雄心。所以,其综合国力较秦国有很大落后,保障自己,欺负下周边小国还可以,但真正和秦国、楚国这种大国竞争起来,国力明显跟不上。

最终,赵国被秦人灭国。

总结:

当一个国家上升到生死存亡的时候,已经不是几个名将、几次胜利的战役能够挽救的了的,它取决于整个国家以及国家里的人民共同的雄心,众志成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综合国力才是最终胜利的法宝。

赵国有四大名将李牧、廉颇、赵奢、乐毅,能力丝毫不逊于白起、​王翦​,为何还会被灭国?

大家好,我是HK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题主说的赵国名将,其实不应该包括乐毅,乐毅是燕国名将,燕昭王死后,新王罢了乐毅的军职,乐毅从齐国占领地逃亡到赵国,被封为望诸君,这时乐毅只是客居赵国,并不是赵国的将军,他不带兵打战。

2.赵国被灭国是因为政治腐朽

赵国不仅收留了乐毅,还一度聘用打败骑劫的齐国田单,作为国相。

但这只是赵国政治斗争的缘故,不能说明赵国喜欢重用人才,吸引人才。

赵国的世袭贵族很多,其中大多数都是尸位素餐之辈,只有偶尔像赵奢这样的军事人才。但是赵奢的军事才能是不及李牧、廉颇的。

赵国君主一直不大相信异姓的武将,所以廉颇和后来的李牧都没有被委以足够的重用。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给赵国留下了强大的骑兵体制,但是赵国的政治体制的矛盾导致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的战略是可以灭秦的,他辞去赵王之位,做主父——类似后世太上皇,就是为了专心研究如何从九原郡南下,直取秦都咸阳,可惜发生了沙丘之变。

3.赵国军事实力仅次于秦国,但是内政、外交等方面都不是秦国对手。

特别是外交,赵国收留过从魏国逃亡的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在邯郸之战中救了赵国,魏国排挤信陵君,赵国深受魏无忌之恩,也不重用魏无忌为相国,这时候也只有魏无忌可以抵挡强秦。

军事好比人的体魄,但是政治才是性格。赵国的政治腐败、懦弱。秦国的政治相对清明,强悍。

所以赵国被灭,而秦国统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HK君,期待您的关注。

赵国有四大名将李牧、廉颇、赵奢、乐毅,能力丝毫不逊于白起、​王翦​,为何还会被灭国?

赵国有四大名将,却仍然被灭国:

首先,国主昏庸,一系列错误政策,削弱国力。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一跃成为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的军事强国。后来,赵武灵王中年退位,号称主父,并立自己小儿子为国君。赵武灵王后来看到长子向小儿子行礼,感到心中不忍,又想把赵国一分为二,没有实行,就发生沙丘政变,自己被饿死在行宫。赵国向上的势头,就这样被赵武灵王亲手扼杀了。后期,孝成王在长平之战中一系列决策,导致赵国损失四十万大军。悼襄王时期大将廉颇被迫离开赵国,赵王迁听信谗言杀死李牧。赵国的大好前程,正是一个个昏庸的国君断送的。

其次,综合国力。秦国有巴蜀之地,土地肥沃,是秦国强大的后勤保障。特别是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国综合国力跃居七国之首,兵强国富。长平之战将发生时,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故战争经济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而赵国地薄人众,虽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农业资源不如秦、齐、魏等国。国家经济又是农商并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机而食”、“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因此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国家在支持军队作战,后劲不足。这里从长平之战进入相持阶段,就可以看出赵国经济的力不从心。

第三,地理位置。秦国有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功将六国之兵阻击在函谷关外,战事大多是外线作战,很少波及本土。赵国是四战之地,经常受到各国侵扰,早期魏国兵围邯郸。长平之战后,燕国趁赵国空虚,攻击赵国。等等。与秦国专心一面不同的是,赵国要顾及四面,出战时不敢尽力,战争结束后,又得不到有效的修养生息,虽然名将辈出,战场上的胜利,换不来国力的有效恢复。

第四,长平大战。长平大战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大战,秦赵双方军队有百万以上,由于赵王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最终四十万大军被秦军坑杀。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不仅是兵力的损失,还有物力、财力的巨大消耗。战后,赵国的经济、军事再也无法恢复到战前水平。虽然后期名将李牧苦苦支撑,也多次战胜秦军,但这都是战术层面,根本无法阻止秦国统一大势,赵国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四大名将遭遇各不相同。乐毅带领燕兵打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但到赵国基本没打过仗,当起外交家,联络起燕赵感情。赵奢自阏与之战后,也未见有其他战事,应该是早逝。老将廉颇、大将李牧本是赵国后期军事支柱,一个被迫出走,一个被杀,良将虽多,而不能用,自然赵国要被灭国。

赵国有四大名将李牧、廉颇、赵奢、乐毅,能力丝毫不逊于白起、​王翦​,为何还会被灭国?

赵国纵然人才济济,可惜赵王昏庸,除了赵惠文王英明神武之外,赵孝成王和以后的君主都是昏庸无能亲小人远贤臣的人,重用小人郭开,陷害廉颇,李牧,自毁长城最终走向灭亡,赵国的经历和500年后蜀汉灭亡惊人的相似,赵国有郭开,蜀汉有黄皓,纵然有李牧,姜维等人才也无法扭转乾坤,赵国和蜀汉的经历告诉我们:身为一个集团的总裁,自己没本事,猜忌下属偏听偏信,纵然底下人再有能耐,却也难逃被兼并的命运!

赵国有四大名将李牧、廉颇、赵奢、乐毅,能力丝毫不逊于白起、​王翦​,为何还会被灭国?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朝代的开国皇帝无一不是雄才大略的,并且他们身边都会集聚了当代最强的文官武将。

这就说明,一国的国君如果不具备雄才大略,那这个国家就会被别国灭掉(至少在中国历史上是这样),同时,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身边不会缺少精兵强将(历史己证明)。

反之,如果国君昏庸成才能不够,即使有良将也无法善终。即使强如诸葛亮者也会被阿斗累死,当然赵国也一样,即使有良将可保一时平安,但人有生老病死,当良将老去,赵国灭亡就不可避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