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猛将盛庸如何评价?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盛庸是明朝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方面的将领。当时他的职务是都指挥,从属于李景隆手下。至于说他是大明开国猛将,这个在史书上没有记载,难以确定。
李景隆色厉内荏,不是燕王朱棣的对手,屡战屡败。六十万大军只剩下十几万,逃回济南。燕军跟踪追击,在济南城下再次打败李景隆,使得他南逃,随即包围了济南。
当时济南城中只有盛庸所部,他和铁铉合作,死守济南,使得朱棣久攻不克。并且用诈降计用铁板砸朱棣,可惜因为士卒失误,铁板只砸到朱棣的马头,让朱棣幸免于难。最终,燕军因内外交困,伤亡过大而被迫撤军。建文帝方面取得了济南大捷。
因为济南大捷,盛庸被建文帝封为历城侯,平燕将军,代替李景隆指挥军队主力,来对抗朱棣。于是,盛庸北进,困扰北平。在东昌之战中,盛庸列阵城下,诱使朱棣进攻,围之数重。杀死了朱棣手下的大将张玉,取得了大胜。燕军被迫北还。史书称此役:
是役也,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享庙告捷。但是在接下来的夹河之战中,头一天盛庸占有优势,杀了朱棣的大将谭渊,几乎打败了朱棣。而在第二天的战斗中,双方先是不分胜负。到后期,突然刮起了大凤,燕军乘机顺风进攻,大败盛庸。盛庸败走德州,从此心灰意冷。
自此以后,盛庸再也没有打过胜仗。直到朱棣占领南京,盛庸投降了朱棣。朱棣让他守淮安。到了永乐元年,盛庸退休回家。
但是,朱棣此人对这些曾经对抗过他的将领是怀恨在心的。他终究要和他们算账。在盛庸退休后,就有一个千户叫王钦的上书揭发盛庸的罪状,朱棣马上就提拔他当了指挥同知。这就给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知道了朱棣心思的人马上蜂拥而上。都御史陈瑛弹劾盛庸怨望有异图。盛庸知道后,就自杀了。
盛庸作为一名有才能的将领,在大军失败,主帅逃跑的情况下,死守济南。为建文帝稳住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战场上,他屡败燕军,杀死多员燕军有名的将领,建立了赫赫武功。但最终他还是败给了朱棣。
有人说是建文帝下的不让伤害朱棣的旨意束缚了他的手脚,使得很多次都未能杀死朱棣,取得胜利。不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值得商榷。
如果说怕伤害朱棣,那在济南城悬铁板要砸死朱棣是怎么回事?难道只是铁铉一个人的主意?所以说,盛庸的失败要归结为建文帝的旨意是牵强的。这中间必有隐情。但是在史书上是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了。
这应该是建文帝的手下有人私通燕王,用这种手段来保护燕王。否则,不会让这种冠冕堂皇的场面话,成了每一个士卒都知道的命令。所以,建文帝的失败是失败在他的内部上,不是仅仅是一个朱棣起兵那么简单。
而盛庸则成了他们家族斗争的牺牲品。但是就古代的气节来说,他的死有点不值。终究都是一死,不如战死沙场。但是,生死关头,谁又能苛责谁呢?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大明开国猛将盛庸如何评价?
盛庸虽是大明开国将领,但是在朱元璋洪武年间并没有太多的业绩记载。但官不小,做到了都指挥,正二品的官职,相当于一省最高军事指挥官。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建文帝时代,建文元年。朱棣谋反,剑锋所向披靡,大明一片哀鸣颤抖。
明朝大将耿炳文、李景隆先后挂帅,抵挡叛军,却先后败北。这个时候,盛庸仅以参将的身份先后跟随耿炳文、李景隆平叛。参将是一个次于总兵和副总兵的官职,可见,这个时候的盛庸,在建文帝一朝已经不被重视了。
而就是这样一位不被重视的参将,却与一位白面书生铁铉固守济南,朱棣久攻不下,只得改道攻打京城。此后,又在几场遭遇战中,盛庸率兵重创朱棣,如果不是老天帮忙,朱棣的命都有可能丢了。
一、文武相容,相得益彰,创造了固守济南的奇迹1400年,当时李景隆败于白沟河,一溃千里。朱棣大军兵临济南城下,盛庸与文官铁铉兵合一处,铁铉的顽强多智、盛庸的勇猛两者相融,全力固守,燕兵竟然打了三个月,济南城巍然不动。三个月后,趁着朱棣大军疲惫不堪之际,盛庸、铁铉乘夜出兵袭击,燕兵大败,解围而去,盛庸等乘胜收复德州。此役,盛庸终于被重新认识,朱允炆加封其历城侯,食禄一千石。紧接着被命为平燕将军,由参将连升至总兵官。
二、审时度势,足智多谋,运用了破解骑兵的最佳战术同年,燕兵经过修整,在次出击,这次目标是沧州。盛庸率军驻扎东昌,并组织拦击。盛庸深知自己兵力不足,骑兵薄弱,硬于燕军阵地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他重点将手下的军队全面部署了火器,并进行了阵法演练,决议以火器对付燕军强大的骑兵部队。
决战之日,明军背城列阵。这时候,燕王率军直逼盛庸军的左翼,盛庸军坚守不动。又冲中军大帐坚,盛庸装做不敌,散开队列,燕王率军直入进来,这时候,盛庸指挥军队实施了反包围。火器齐发,燕军骑兵迅速溃败。朱棣险些被俘,被大将朱能救出,但燕军却折损了大将张玉。最后,燕王只带着以百名骑兵殿后套出,途中又遭到事先部署的明军截杀,真可谓一败涂地。
三、余威犹在,神风天降,自此一蹶不振而降1401年3月,燕兵进攻保定,盛庸率军在夹河迎敌。夹河之战异常惨烈,双方互有攻守,互有伤亡,但总体上,朱棣攻防处于劣势,甚至出现了再一次溃败的前兆。然而,隔天再战,燕军和盛庸军,从东北到西南两个方向再次决战,战斗从早晨打到下午,燕军再次不支的情态之下。忽然东北风大起,飞尘漫天,处于上风口的燕兵乘风大喊,左右横击。处于下风口的盛庸全线溃败,只得逃回德州,从此,再也没有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和进攻体系。
到了1402年,随着明军灵璧战败,淮水败退,扬州失陷、六合及浦子口溃败,甚至海战高资港又败,盛庸不复当年之勇,屡败屡战,军队屡次溃散。朱棣终于攻入京师,自立为帝,盛庸率余部投降,被安排驻守淮安。后被弹劾,为保家族平安,自杀而死。
盛庸人生的高光时刻只维持了短短两年,从1399年到1403年,随着朱棣的反叛到顺利攻取南京,盛庸的人生也从戎马生涯的顶峰滑落谷底,最后落得个自杀身死的下场。
总结回顾盛庸抗击朱棣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变数,当然也体现了在当时最能打的帝王面前,盛庸的不凡之处。
但再厉害的武将,在朱棣这样一代帝王面前,终究逃不脱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下场。
大明开国猛将盛庸如何评价?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关于这样的一些历史,在明朝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开国皇帝非常的有名,那就是朱元璋。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虽然并不是名正言顺的贵族血统,但是他在治理国家的一些观念方面的确比较超前。所以说在后来选择自己的继承人的时候也没有这么的死板。虽然后来明朝落到了朱棣的手里,看起来好像和朱元璋原本的预想不一样,但是毕竟朱棣获得了这样的一个名头。他也只好把自己的一些权力全部交付给他。等到朱棣坐到皇位的时候,朱元璋也想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一下自己的后代,所以说就留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将军。但是没想到这个大将军的确帮助了自己儿子很多,但是给自己的孙子却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处。
这个非常有名的大将军,就是盛庸,可能大家并不是特别的了解。但其实他也是从刚刚建立明朝的时候就一直追随朱元璋,所以说朱元璋对他的感情也非常的深厚。而且他从小就学习武术,所以说能力也非常的出众。而且身材魁梧,非常的讲义气。如果盛庸这个人,没有一些真实的才能可能朱元璋,也不会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这么长时间。毕竟他作为一个皇帝有理由去更换这个国家所有的人才,但是盛庸可以陪伴在朱元璋身边这么多年,想必也是有一定的真才实学。
我们都知道,本来这个皇位是交给了朱允炆,而朱允炆也的确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真的不是做皇帝这块料。朱允炆在登上皇帝之后,全国各地都开始起了战乱。那个时候朱允炆就让耿炳文做了大将军,想用他来带领军队去征讨燕国。但是没想到这个将军的实力并不怎么样,和燕国打的第一场战争就失败了。后来再没有人才可以选用的情况下,朱允炆也只好让盛庸带领军队去,正好这是盛庸带兵以来打的第一场比较重要的战役。当然也是取得了胜利,至此,盛庸的名声也就开始传播出去。
我们可能也非常的好奇,既然盛庸是一个这么有才华的人。为什么最后会给整个国家带来灾难,我们了解到的事实就是盛庸这个人在打仗方面的确有一定的才能。但是他在拉拢人心这个方面显然非常的不足,所以他在后来战争投降之后,其实这个人是心系祖国,所以他总是认为这样的一个行为背叛了自己的国家。而且最后,燕国的军队打到明朝的时候,还是李景龙亲自开的门,这让盛庸实在是受到了非常深重的打击,所以他在很多方面都开始逐渐变得沉默。
我们知道的一个事实,那就是朱棣在做了皇帝之后,肯定会处理前代朝廷里面的一些人。以前皇帝的大臣肯定不会忠心耿耿地侍奉他,但是因为盛庸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朱棣对于盛庸还是以重用为主,但是没想到这给他后来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朱棣在知道盛庸受到前朝很好的对待以后,害怕他再有叛变的心思,所以朱棣直接下旨把盛庸给抓起来,这个大将军的一辈子也就这样结束了。
当然,还有人说盛庸是在监狱里面自杀了,但无论怎么说,最后他的下场都非常的惨。所以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要以低调为主,无论自己曾经取得过多大的成绩都别骄傲,如果现在能力所下滑,一定要以谦虚为主。而如果你有一定的才能,但是没有得到重用,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个世界上机会并不是均等的,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
大明开国猛将盛庸如何评价?
盛庸大明开国之初忠诚勇猛战功赫赫又藉藉无名但结局悲惨的一位猛将,先忠于建文帝还斩杀过明成祖多位大将,后兵败被迫投降成祖被猜忌遭陷害辞官还是难逃毒手又被人诬告含恨自尽,一位名将结局悲哀,凄凉而死。
大明开国猛将盛庸如何评价?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唯一一个完成以南克北的皇朝。经历了战争的明军,实力之强,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与朱元璋一般,雄才武略,后来更是击败建文帝,夺得大位。而当年的建文帝手下有这么一号人物,多次击败北地燕军,时人称南军第一,他就是盛庸。
从已有的资料来看,盛庸的出生和籍贯并没有记载。但从建文时期的作战记录来看,在朱元璋在位时的洪武年间,盛庸就已经官至都指挥。在建文帝即位后,下旨削藩,燕王朱棣乘机发动了靖难之役,盛庸以参将的身份跟随耿炳文参与了对北地燕军的战争。
在战争中,耿炳文因为指挥不力而被换下,继任的李景隆在对燕军的作战中依旧兵败如山倒。在建文二年,兵败后的李景隆向山东济南逃跑。这时的李景隆如同惊弓之鸟,在听到燕军攻来的消息后,直接南逃。只留的盛庸和铁铉等人在济南防守。
燕军围攻济南,但守城的盛庸等固守城池,稳扎稳打,使得燕军三个月毫无战果。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时的燕军士气低落,在被盛庸和铁铉乘夜偷袭后,更是大败之下丢兵卸甲。在解除了济南的危机后,盛庸等还乘胜收复德州。七个月后,朝廷论功行赏,加封盛庸为历城侯,食禄一千石。之后的盛庸更是被任命为平燕将军,担任南军伐燕的总兵官。
战事又起,建文三年时,盛庸率兵镇守前线重城德州。燕军在冬天攻破沧州,威逼济宁,盛庸率军与其决战于东昌。在一番激烈的战斗过后,燕军大败,大将张玉战死当场,燕王朱棣险些被活捉,只的在百名骑兵殿的护送下逃至馆陶。
声名大振的盛庸,在三月的保定战争中两天战败燕军,之后陷入鏖战。可惜,天时地利不在盛庸这边,东北风大起,处于南边的盛庸军队视线严重受阻,最终大败。北地失守,大军南撤。
一年后的建文四年,在南军大将接连战败战死的情况下,盛庸独自率军向南,在淮水南岸排列战舰。然而兵力不足的盛庸,在燕军将领丘福等偷渡淮河的情况下,无法两线作战,淮河失守。燕军士气如虹,发起了靖难之役最后一战—过长江。
攻入南京的朱棣自立为帝,盛庸在无力回天的状况下,率领残余部队,向朱棣投降。归降朱棣后的盛庸,被朱棣任命为山东的安抚官员。永乐元年,身为贰臣的盛庸向朱棣请求辞官。退休后的盛庸,在锦衣卫无孔不入的手段下,向朱棣揭发了盛庸犯下的一些罪行。朝中都御使陈瑛弹劾盛庸对朱棣怨恨,想要行不轨之事。盛庸在被朱棣怀疑的压力下,自杀身亡。
大明开国猛将盛庸如何评价?
忠君爱民,铁骨丹心,不事二主真忠臣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