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北伐,若刘宋与柔然配合一起夹击北魏,能取得成功吗?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答案是,不会成功。

元嘉是南北朝期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在刘义隆的执政期间,对当时的北朝政权北魏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北伐。我们熟悉的辛弃疾的那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面那句有名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是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的北伐的事。而第一次北伐则发生在元嘉七年。不过,不论哪一次元嘉北伐,柔然都未能给北魏造成威胁,更不要说夹攻的事情了。

因为南朝宋的两次北伐都有柔然的存在,所以在此就分开进行讨论。先说元嘉七年的刘义隆的第一次北伐。

这一次北伐的时候,北魏面临着北有柔然,西有大夏,南有南朝宋的局面。但是,虽然北魏面临三面夹击的局面,它也拥有着内线作战的优势。魏主拓跋焘抓住了这一点,做到了按照轻重缓急,各个击破的结果。

南朝宋在刘裕死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内乱,内部损耗不少。也错过了最佳的收复河南的时机。在这段时间里,拓跋焘趁机将目标对准威胁最大的大夏,集中兵力对大夏进行了一系列致命打击,占领了大夏的都城,削弱了大夏的实力,暂时摆脱了大夏的威胁。

在刘义隆即将北伐前,刘义隆给拓跋焘去信恫吓,拓跋焘和部下商议战略决策。最终决定采用崔浩的建议,在柔然和南朝宋之间,决定在南朝宋进攻之前,先打击柔然。在《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载的:

(崔)浩曰:“不然。今不先破蠕蠕,则无以待南寇。南人闻国家克统万以来,内怀恐惧,故扬声动众以卫淮北。比吾破蠕蠕,往还之间,南寇必不动也。且彼步我骑,彼能北来,我亦南往;在彼甚困,于我未劳。况南北殊俗,水陆异宜,设使国家与之河南,彼亦不能守也。何以言之?以刘裕之雄杰,吞并关中,留其爱子,辅以良将,精兵数万,犹不能守。全军覆没,号哭之声,至今未已。况义隆今日君臣非裕时之比!主上英武,士马精强,彼若果来,譬如以驹犊斗虎狼也,何惧之有!蠕蠕恃其绝远,谓国家力不能制,自宽日久,故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钞。今掩其不备,必望尘骇散。牡马护牝,牝马恋驹,驱驰难制,不得水草,不过数日,必聚而困弊,可一举而灭也。暂劳永逸,时不可失,患在上无此意。今上意已决,奈何止之!”

随后,拓跋焘亲自率领大军袭击柔然,把没有准备的柔然打得四散奔逃,史称“柔然种类前后降魏者三十馀万落,获戎马百馀万匹,畜产、车庐,弥漫山泽,亡虑数百万。”从而解决了柔然的威胁。这样,等到了刘义隆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柔然已经丧失了对北魏进攻的能力,没有了夹击北魏的可能了。

元嘉七年,刘义隆派兵收复河南的时候,大夏也和刘义隆联系,要求夹攻北魏。但是这只是口头上的协议,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计划。双方各怀鬼胎,都想让对方先出手攻北魏,自己好坐收渔利,这使得双方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刘义隆采取的还是刘裕北伐的老路,依仗水路交通,由淮入泗入黄河。但是,他并没有灭亡北魏的野心。他的目的只是收复黄河以南的地区。在收复地区后,他就停下脚步,布置防务了。

而北魏呢?拓跋焘和属下计议,属下有的提议先发制人,但是拓跋焘还是接受了崔浩的建议,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决定将主要矛头转向大夏。《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中对崔浩的建议是这样记载的:

魏主以问崔浩,对曰:“义隆与赫连定遥相招引,以虚声唱和,共大国,义隆望定进,定徒义隆前,皆莫敢先入;譬如连鸡,不得俱飞,无能为害也。臣始谓义隆军来,当屯止河中,两道北上,东道向冀州,西道冲鄴,如此,则陛下当自讨之,不得徐行。今则不然,东西列兵径二千里,一处不过数千,形分势弱。以此观之,儜儿情见,此不过欲固河自守,无北渡意也。赫连定残根易摧,拟之必仆。克定之后,东出潼关,席卷而前,则威震南极,江、淮以北无立草矣。圣策独发,非愚近所及,愿陛下勿疑。”

北魏君臣识破了刘义隆的方略,对刘义隆暂时采取守势,然后拓跋焘带领军队亲自讨伐大夏,袭击了平凉。

到了冬天,北魏按照预定的计划,对南朝宋的北伐军进行了反击,把南朝宋的军队赶了回去,夺回了河南地区。

到了元嘉二十三年的刘义隆的第二次北伐,这时的北魏实力已经空前强大。此时的柔然已经成为一个松散的游牧民族的统称了。柔然已经没有袭扰北魏的实力。因此,南朝宋和柔然一起夹击北魏就更成为了一句空谈。

从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了,两次北伐,柔然在拓跋焘的果断处理下,都丧失了和南朝宋配合作战的能力,不可能做到夹击北魏,更不要说成功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元嘉北伐,若刘宋与柔然配合一起夹击北魏,能取得成功吗?

南朝宋是南朝时期疆域最广,国力最强的时期。在这期间,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另一对一时瑜亮的南北双雄会。刘宋第三任皇帝刘义隆,北魏第三任皇帝拓跋焘,他们年纪相近,登基时间也几乎同时,他们也都有大志向,也曾多次兵戎相见。

他们的故事开始之前,还得从公元398年开始说起。这一年,拓跋焘还没有出生,他的爷爷带着五万鲜卑骑兵扫灭了称雄一时的后燕,占领了河北和山西。后燕的宗室慕容德跑到了山东,建了一个国家叫做南燕。由于损失巨大,南燕打不过北魏,竟然开始寻思打东晋的草谷,结果惹来了“屠龙勇士”刘裕的报复性北伐。

(刘裕像:清人绘)

在公元410年,刘裕带领大军北伐南燕,这是东晋大军自枋头之战失败后又一次北伐,打的很顺利,南燕被灭掉,宫廷贵族大臣3000多人都被刘裕杀了。刘裕借此建立了不世军功,在东晋朝廷里威望大增。为了集中更多的事权,刘裕选择再次北伐,从416年8月出兵建康,到417年的8月攻克长安,刘裕只用了1年时间就平定了后秦。收复洛阳和长安更是意义重大,是东晋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在平定后秦的过程中,有两位名将功劳最大,一是拿下洛阳的檀道济,二是攻克长安的王镇恶,相当于刘裕的左膀右臂。志得意满的刘裕计划以长安为基地,继续西进,收复秦州。然而,417年的十一月,从建康传来了刘穆之病逝的消息。刘裕悲痛不已,没有刘穆之坐镇后方,他只有放弃西进的计划。

这一次放弃唾手可得的统一天下的机会,是刘裕一生的遗憾。原来,刘裕东返前,以年仅12岁的刘义真为都督雍、梁、秦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雍、东秦二州刺史。当然,作为刘裕的儿子,刘义真只是名义上的统帅,刘裕还为他配备了豪华班底:

太尉谘议参军王修为长史,王镇恶为司马、领冯翊太守,沈田子、毛祖德为中兵参军,沈田子兼领始平太守,毛祖德兼领秦州刺史、天水太守,傅宏之为雍州治中从事史。

表面上看,这个安排是很合理的,王修主政,王镇恶主军,沈田子、毛祖德、傅宏之等人为骨干。这些都是刘裕军中的精英骨干,可以算是精兵强将了。

(名将王镇恶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孙子)

但是问题很快就来了,收复长安王镇恶是立了大功的,沈田子却不服气,原来他之前在峣柳消灭了后秦的主力,才成就了王镇恶打下长安的功劳。除此之外,王镇恶是王猛的孙子,而后秦人对王猛素来敬重,关中又是王镇恶的老家,这让沈田子等南方人很是忌惮,现在他手握重兵会不会生出异心?

于是,沈田子和傅宏之在刘裕临走前反复说道:“王镇恶是关中人,不可信任他。”刘裕道:“我现在给你留下了文武将士精兵万人,他若想作乱,正好可以灭了他,无需担忧。” 接着,刘裕又私下里对沈田子道:“钟会平定蜀国后不能作乱,是因为有个卫瓘。俗话说猛虎不如群狐,有你们等十几个人,何惧王镇恶!”

不知道刘裕中了什么邪,竟然自己制造不和谐的事件。可能他是想让各个将领互相制衡,以免一家独大,割据称王。可是刘裕这样说就等于给了沈田子尚方宝剑,允许他可以先斩后奏。

刘裕前脚刚走到彭城,长安就发生了内乱。公元418年正月,沈田子自以为握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将王镇恶杀了。刘义真和王修听说王镇恶被沈田子所杀,大惊失措,赶紧收拾兵器戒备。随后,沈田子报告刘义真:王镇恶谋反,已被我诛杀。身为长史的王修大怒,开什么玩笑,王镇恶是司马,没有经过刘义真和我的同意,你沈田子凭什么杀他?我看你才想谋反吧?当即将沈田子诛杀。

这场内乱将刘裕留在关中的部署彻底打乱,刘裕损失了几个大将,赫连勃勃听到后大喜过望,立刻从陕北南下围攻关中。最终东晋刚刚攻下的关中土地,又被赫连勃勃的胡夏占据了。

(胡夏占领了关中)

刘裕虽然后悔不已,却已经无可奈何。

刘裕随后建立了宋王朝,取代了东晋王朝。就在这一年,年满12岁的北魏皇子拓跋焘就已经带领士兵北伐柔然了。刘裕在位三年,一直在稳固统治,打压异己。他虽然有心北伐,却因手下无人,只能凭江远眺关中,痛心不已。到了刘裕去世的那一年,北魏又乘机进攻宋国,占领了洛阳、虎牢、滑台一带,刘宋王朝河南一带也丢失了。也在这次战役中,北魏帝国的皇帝拓跋嗣病死在军营,他的儿子,15岁的拓跋焘继承了帝位,就是后来的世祖太武帝。

南方的刘宋王朝经过一年多政治磨合,刘义符因为倒行逆施被废掉皇位,一众权臣改立时年17岁的刘义隆为帝,即是宋文帝。宋文帝即位后立刻开始清除异己势力,这是惯常的操作,先放下这里不表,看看北方的拓跋焘做了皇帝后在做什么。

拓跋焘除了是皇帝之外,他本身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即位之后就频繁地对周边的五胡政权发动战争,并且两次率领军队深入大漠,搜寻柔然帝国的军队主力来决战。柔然人对这个小皇帝不要命的做法给镇住了,还没吃多大亏时,就主动撤退到了漠北,避免跟这个不要命的二愣子硬碰硬。

(拓跋焘剑指柔然)

拓跋焘眼见打柔然不成,就把目光移到北魏的东西两翼,分别是胡夏和北燕。北燕的国主很识相,送来了公主和亲。胡夏却凭着统万城坚固,不愿意服软。拓跋焘一直在等机会,不久机会就来了。胡夏政权的赫连勃勃去世,他的几个儿子发生了争位的事件。拓跋焘见到时机成熟,就带兵攻打胡夏,成功地把赫连氏的势力逐出了关中。

趁着北魏帝国用兵胡夏,北方柔然认为北魏帝国不可能再有多少兵力来应付另一个战场。于是再次派遣军队袭击北魏的边境城市。拓跋焘见状,顾不得休整,立刻就派遣了两路大军,深入到漠北草原腹地,攻破了柔然人的抵抗,降服了高车部落30多万落,并把他们都迁徙到漠南住。

北魏帝国的征讨大军还没从漠北回来,南边的即位已经7年的刘义隆再次派遣军队北伐了。北魏感觉是被四方围殴,可是他们竟然抗住了。话说南朝北伐军进展很顺利,不仅收复了此前被北魏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攻下的河南地外,还新设了四镇,沿着黄河驻守。

北魏的漠北决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掳获了100多万牛马牲畜。当拓跋焘接到南方守军的败报后,拓跋焘力排众议,顾不得休息,御驾亲征,最终竟然也击退了宋王朝的北伐军。

原本宋文帝是想乘北魏疲惫,抽空打一个冷子,结果却被北魏一反击就失败了。其实,原因就在于,宋文帝只想着恢复祖业,这个祖业实际就是宋武帝时的疆域,对北魏乘宋国国丧占据的河南地区不满。他选择北伐,也不过占住了河南就裹足不前,希望能借着黄河固守。

(宋文帝刘义隆)

这怎么可能呢?

当时北魏帝国已经占据了河北、山西、关中,整体对河南地区犹如泰山压顶。中原一带本就是四战之地,不容易守御,如今在北魏的围攻下,怎么能不败呢?

况且,黄河虽然是天险,可并不是不能渡过。尤其是冬天,黄河结冰,骑兵都可以自由驰骋。所以,宋文帝的守御之策根本不可行。

过了20年后,宋文帝认为自己的势力已经强大到可以再次发动进攻了。结果如同上次一样,前期宋军进展顺利,后来秋高马肥,北魏骑兵再次渡过黄河,刘宋又是兵败如山倒。这次,拓跋焘甚至又带了60万军队,分五路对宋国进行讨伐。拓跋焘命令他的部队,遇到坚固的城池,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五路大军迅速集结到了长江北岸,与宋文帝隔江对峙。后来在宋国发海军绕道袭击北魏军队的后翼的威胁后,选择了退军。尽管如此,北魏军队在江北一带的烧杀抢掠,让江北城镇受到极大的破坏,所谓的元嘉之治也就此结束。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评论元嘉北伐说:"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诛权奸,修内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谓无其具;拓跋氏伐赫连,伐蠕蠕,击高车,兵疲于西北,备弛于东南,不可谓无其时;然而得地不守,瓦解猬缩,兵歼甲弃,并淮右之地而失之,何也?将非其人也。到彦之、萧思话大溃于青、徐,邵弘渊、李显忠大溃于符离,皆将非其人。”

王夫之把战争失败的责任,都归到没有合适的大将领兵作战。这样的结果,在刘裕东归的时候,那些宋国的名将们已经自相残杀。后来宋文帝又以担心驾驭不了诛杀了檀道济,刘宋的柱国大将都被杀了,可谓是自毁长城。

刘宋每次北伐的时机都是很好的,都是在北魏四方有事的时候北伐,所以开始时作战进展顺利,很快就达到了作战意图。而且宋文帝也积极联络四方政权,如柔然、胡夏、北燕、高车等,意图构建一个反北魏联盟。但是柔然在北魏帝国的持续打击下,已经失去了对抗北魏的信心,而且周边部落都已经被北魏给收拢,柔然势力大减,已经构不成对北魏的威胁了。北魏太武帝期间对柔然的战功,可与汉武帝时期、洪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对漠北游牧民族的传奇战功相提并论。

所以,南朝对北魏,周围已经已经没有合适的结盟对象了,只能自己整军备战。可是,刘义隆北伐,其志只在河南。早在元嘉七年(430年),北魏就已将赫连夏逐出关中,这样,北魏以山西为根本,左拥河北,右据关中,虎视中原。刘义隆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应该是如何遏止北魏咄咄逼人的南进势头,而不是河南的攻守。在北方都已丢失的情况下,河南已是四战之地,守无可守。所以刘义隆北伐,每次都只图河南,实非长远之计。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生戎马,到晚年时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且杀了很多功臣,导致人心惶惶,被中常侍宗爱刺杀身亡,时年45岁。值北魏国丧,刘义隆再次北伐,这次北伐进展不大,没有达到饮马黄河的目标,只是取得了中间缓冲地带的控制权。这次北伐没过多久,宋国也发生了重大变故,因为太子废立的问题,刘义隆在宫廷政变中被杀,时年47岁。

(拓跋焘、刘义隆都是遇刺身亡)

刘义隆比拓跋焘早出生一年,晚去世一年,两个人主导了南北朝对峙的基本局面。虽然拓跋焘是皇帝,但是更像一个军事统帅,在征战中始终是压着刘义隆打,但是南朝宋却在周围四方都被拓跋焘攻灭的情况下,仍然与拓跋焘打的有来有往,如果不是南朝宋自毁长城,北伐极有可能得竞全功。从这些方面来看,刘义隆虽武功不如,但是文治却远远超过了拓跋焘。

元嘉北伐,若刘宋与柔然配合一起夹击北魏,能取得成功吗?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我来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吧,我认为如果刘宋能够与柔然人进行一系列的合作,不敢保证一定能灭掉北魏,最起码可以保证北魏王超会在两国军队的相互夹击之下元气大伤。但是北魏也不是吃素的,如果说硬要灭掉北魏,刘宋和柔然人不付出点代价是不行的。

但是上述只是个人的猜想,实际情况呢可谓是截然相反,刘宋和柔然人本来有着极好的机会一雪前耻,但都完美的错过了,这直接导致了柔然人由盛转衰,刘宋军队也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再也没有能力大规模的北伐中原了。

先说一下当时双方当时的情况以及实力对比吧。

刘宋和北魏可谓是世仇了,自从鲜卑民族统一北方中原地区建立北魏王朝之后,刘宋不但没有放松的意思,反而加紧了北伐的脚步,这也因为北魏做的事情不人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自从鲜卑民族入主中原后,汉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北魏军队经常从汉民族中到处抓壮丁,不从的一律格杀勿论,就连打仗的时候都要求汉人冲在最前面,这只是冰山一角,也可以看出汉人地位的低下。

刘宋王朝多次想要解救北方汉民族于水货,但是无奈北魏铁骑实力太过于强大,以至于三次北伐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刘宋武帝死后,北魏趁机迅速攻占了洛阳和虎牢关等地区。但是后来因为北方柔然人的进攻导致北魏军队只好撤军回防北方,这也给了刘宋一丝喘息机会。

刘宋和柔然人都在最好的机会时期按兵不动

北魏为了打败柔然人可谓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令人不解的事,刘宋竟然在北魏全力抵抗柔然人进攻时期按兵不动,错失了绝好的时机,这也使北魏没有了后顾之忧,一举击垮了柔然人。实在是令人费解,估计是看北魏军队异常神勇击垮了柔然,再加上之前北伐的失败,刘松军队错过了好时期。

我们反观柔然人,在刘宋第二次倾尽举国之力北伐之际,柔然人本可以率领军队南下直捣黄龙一血之前被北魏军队打败的耻辱,但是此时的柔然人也选择了按兵不动,这也是令人费解的。

看来想法很好,但真要落到实际上来看这个完美的计划要实施还是有点困难的。

元嘉北伐,若刘宋与柔然配合一起夹击北魏,能取得成功吗?

谢邀,元嘉北伐,若刘宋与柔然配合一起夹击北魏,能成功吗?

这个可以肯定的说是不能成功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宋和柔然就不可能配合,柔然是一支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他不种庄家,对北魏也是抢掠而不会深入攻城掠地,柔然有俩大因素决定了不能和北魏正面交锋,一是交锋会使部落削弱。二是部落“汗位”极易易主。当然后者是最重要,这也是所有胡人汗主的短板。柔然汗主也不会把自己杵在战争的威胁之中,我们在史料中知道的“五胡乱华”和唐末“五代”为啥建了国却都很短暂,就是因为他们是胡人,易主之事频频,如后赵,如燕慕容氏,如汉匈奴冒顿,如灭唐的后梁、后唐。

所以说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强大,也只能抢掠一下财物,如果攻城略地对“柔然”来说是没有好处的,除非是汉制度了的柔然。

但这种情况,在唐末就出现类似,唐末沙陀晋阳李克用基本占着黄河以北。后梁占着河南、河北、山东。杨行密占着江淮地区。

而晋阳的“李克用”就和“杨行密”的江淮军互动攻打过后梁,但中国地域辽阔,夹击是不可能的,毕竟不是局部协同战术。同样,刘宋和柔然也不会配合,就是配合也不会成功。

元嘉北伐,若刘宋与柔然配合一起夹击北魏,能取得成功吗?

事实上这种情况是出现过的,公元430年,元嘉第一次北伐,当时的北魏就正在与柔然作战,并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可以说当时的北魏是先克统万,后攻北燕,南御刘宋,北胜柔然,北魏军队战斗力的可怕由此也可见一斑。

公元427年,北魏攻克赫连夏的首都统万城,便开始着手布置攻打柔然计划。当时朝中的大臣都担心刘宋会趁着国内空虚趁机发兵。当时的太常崔浩说:“刘宋听说了我们攻下统万城,心中一定会有所恐惧,短期内绝对不敢轻举妄动。”果然,刘宋直到三年后才开始第一次元嘉北伐,此时的北魏已经基本战胜柔然,可以腾出手来抵御刘宋的攻击。

而柔然方面,自柔然大檀可汗继位后,一直联合周围的小国一起对付北魏,并且向南朝刘宋政权朝觐纳贡。可以说柔然一直是刘宋的盟友。凭借着这层关系,柔然早期甚至一度进攻北魏,公元424年,大檀可汗趁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年少继位,率6万骑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攻陷北魏故都盛乐,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所部团团包围。史书记载包围圈多达几十重,但是太武帝拓跋焘简直是有如神助,北魏军队不仅冲破了敌人的包围,还射杀了敌方的大将军于陟斤,使得柔然军心大乱。北魏军队大胜。此后,北魏对于柔然转守为攻,就在元嘉北伐的第二年即公元431年,柔然派遣使者上贡马匹示好求和。

从战局分析上可以看出,元嘉北伐失去了最宝贵的时机,如果把时间提前两年,趁着北魏和柔然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出奇兵攻打必然可以收复失地,开疆拓土。不过,也难怪如此,公元427年前后,宋文帝当时正在整合刘裕在位时期的权力格局,元嘉三年(426年),文帝先后诛杀辅政大臣徐羡之和傅亮,又亲自督檀道济等人率军西进,将重兵镇守荆州的大将谢晦擒杀,将军政大权收归己有。所以,他很难在当时抽出手来攻打北魏。

元嘉北伐,若刘宋与柔然配合一起夹击北魏,能取得成功吗?

北魏和柔然好像本就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吧?花木兰的故事好像就是说的对柔然的战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