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被说必死无疑?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韩信在刘邦的时代,如果不作也就不会死,但到了刘邦临死时或者吕后当政时,那是必死无疑。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史记》里看到,刘邦回到长安,听到吕后杀韩信的消息后,他的反应是且喜且怜之。喜,是喜在消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患。怜,是对韩信的死感到惋惜,心存怜悯。
正是刘邦对韩信的怜悯,韩信才成为汉初三个以军功称王的异姓王中,死得最晚,而且还不是刘邦亲自下手杀的异姓王。
但是,韩信必须要死。刘邦在世,能够压制住韩信的时候,韩信才可能活下去,而刘邦一死,没人能够压制韩信,那对汉室江山威胁太大,在这个时候只能杀掉。
所以说,韩信的命就和刘邦的命纠缠在一起。到刘邦晚年,身体已经伤病缠身,这个时候刘邦已经下了杀韩信的心。但是有点犹豫,时间上会有早晚之差,可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最终会下杀手的。
吕后知道刘邦的心思,韩信也同样知道刘邦的心思。韩信谋反基本没有成功的希望,但是他已经走投无路,只有拼死一搏。
而吕后心狠手辣,根本就对这些功臣毫不手软。她知道韩信必除,只是早晚问题。所以她借口韩信谋反杀了他,遂了刘邦的心愿。因此刘邦才会喜。
韩信功高盖主,功高无赏,只有一死。他的遭遇,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课题。如何既建功立业,又能够明哲保身。
这样,韩信的死还是有价值的。在后世,有很多名将汲取韩信的教训,得以保全身家性命,也是托韩信之福,这也是韩信的历史功劳。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愿意和朋友们分享历史的乐趣,欢迎朋友们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被说必死无疑?
大家一般喜欢把”兔死狗烹“和“鸟尽弓藏”放在一起来说,而且也不会去具体的分别二者的不同。
就题主这个问题,说一下我的看法吧。
“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千古不变的潜规则,一定对此说个对错的话,那是猎人的错。
不过哪,猎人也有猎人的道理。
因为兔子没有啦,再养一条狗,就是一个负担;如果养不好还会咬人,是个麻烦。
倒不如处理掉省心,需要的时候再想办法。
“飞鸟尽,良弓藏”也是千古不变的潜规则,一定也说个对错的话,这个是没有错的。
良弓不用啦,藏起来,避免了损坏,需要的时候再找出来,这多好呢?有啥过错哪?
飞鸟已经没啦,还整天的挂着一张弓四处溜达,有病哦!
“走狗”和“良弓”是不同的,对于猎人来说,处理的方式就不同啦。
作为旁观者,我们更习惯从“走狗”和“良弓”的角度,去感知猎人的不义,却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猎人的立场去考虑。
就比如今天的职场,总是抱怨老板的无情,却没有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板,你又会如何哪?
如果你也是一个猎人,你不也这么做吗?
如果你一定要说“我不会”,我也不跟你辩论,你就没事挂着弓箭溜达吧。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不管他多么聪明,多么有能力,但他不懂这个道理。
他分不清“走狗”和“良弓”。
他选择了"走狗“,不去做”良弓“,所以,他必死无疑。
同样是“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就聪明多啦。
在“兔死”“鸟尽”的时候,两把弓都藏起来了。
张良自己走啦,云游去啦,去了一个刘邦找不到的地方。
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毕竟冒着生命危险打拼,图的是富贵;放下到手的富贵去流浪、裸游,那还出山干嘛呢?
仅仅就为了显示一下存在感吗?这也是许多真正的隐士所不屑的。
大隐隐朝堂,小隐隐僻壤。
小隐张良走啦,大隐萧何却隐在了朝堂。
萧何自污名节,得以全身而退,高明至极。
要不,能受”胯下之辱“,善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韩信,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吗?
韩信是孙悟空,萧何就是如来佛啊。可惜作为兵仙的韩信临死才明白。
神通广大的韩信,在萧何面前,就是一个小小的掌中物。
这么来看,萧何的道行比张良高出很多。
张良会回避,而萧何敢于“与狼共舞”!
同为”三杰“,韩信差张良一等,张良差萧何一等,不在一个层面上。
这或许是三人不同归宿的原因吧。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被说必死无疑?
韩信(公元前231年一公元前196年)是"兴汉三杰”之一,出世以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定三秦,兵初关中。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下齐,灭楚。为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国士无双。”但是,韩信功成名就之后,开始居功自傲,狂妄自大,不知收捡,韩信的存在己对新生的汉王朝构成严重的危胁,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他必死无疑。
韩信为贵族出身,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过人的武功,否则无法解释他日后开挂的人生。韩信年轻时己经落魄了,甚至都无法解决生存问题。秦末战争后,韩信投到项羽的帐下,确不被重用。韩信又投到汉王刘邦的门下。刘邦开始也没重用韩信,韩信不辞而别,于是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登台拜为大将军后,他的卓越军事才华显现出来。明修栈道道暗渡陈仓是古代军事史上非常著名的战例。接着,韩信兵出关中,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下齐,灭楚,威震华夏。随着军功和地位向上升,韩信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他己开始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在他灭齐之前,丽食其做为汉朝的使者,凭三寸不烂之舌劝说齐国投降。韩信贪功,听信说客蒯通之言,依靠武力灭掉齐国,使丽食其被齐人给煮了,齐人和楚人激烈抵抗,产生恶劣的影响。
此时,刘邦和项羽打得难分难解,兵力薄弱,急于需要韩信的援助。韩信拥兵数十万却报观望态度,还要刘邦让他"假齐王",即代理齐王,趁主子之危,公然要官,要权。这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作死的节节奏。刘邦还是从大局出发,封韩信为真齐王,于是,才有垓下之战的胜利。刘邦此时对韩信已经有了戒心,削其军权,把韩信封到楚地为王。
刘邦为了打败项羽,搞统一战线,联合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藏茶,赵王张耳,韩王信,长沙王吴芮,齐王韩信(后封楚王)等七个诸候王。七个诸候王拥兵自重,对新生的汉王朝构成严重危胁,刘邦经过一糸列军事行动,剪除异姓王,同时大封同姓王。有人说韩信也要造反后,刘邦伪游云梦泽,活捉韩信。刘邦并没有舍得杀韩信,而是降为淮阴候,放在长安城养起来。
韩信此时并没有醒悟,而是傲气凌人。在一次宴会上,刘邦问韩信自己能代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可代十万兵,刘邦反问你能代多少兵,韩信则曰:"多多益善耳!"简直不把皇帝放在眼里。韩信在长安城中非常孤独,一次竞然溜达到焚哙府上,焚哙诚惶诚恐口中称臣迎接。事后,韩信竟仰天长叹,想不到混到和焚哙为伍的地步。焚哙是刘邦联襟,手下第一猛将,位高爵显,身示显赫,。韩信竞视之无物,己到狂妄自大的地步。刘邦的心里是非常焦虑的,自己年事己高,诸子年幼,每次平叛都是御驾亲征。年轻气盛的韩信的存在已如梗在喉了。陈稀叛乱后,刘邦又一次领兵出征。吕后在长安城中主持大计,吕后野心勃勃一心想在刘邦百年之后掌控天下。开国老臣肯定不会服气,怎么办?杀人立威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吕后和萧何定计杀死韩信,夷其三族。刘邦是舍不得杀韩信的,领兵在外,毫不知情。当呂后说自己杀了韩信之后,刘邦的表现是且惊且喜且怜之,心情非常复杂。韩信贪功自傲,功高震主,引来杀身之祸,另人扼腕叹息!假如,韩信低调作人,象萧何那样,自污其身,他的后代或许能够享受荣华富贵。
。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被说必死无疑?
刘邦灭了项羽之后,开始追杀项羽的旧部。其中有个人叫钟离昧。
陈平在给刘邦献离间计时说:第一要除掉的人是项羽的首席谋臣范增,和项羽的忠心猛将钟离昧。可想而知,钟离昧在刘邦心中有多么罪恶滔天。
然,钟离昧在逃亡时,躲进了楚王韩信府上。原来,韩信和钟离昧还是密友。
韩信为了保命,对刘邦献忠心,将钟离昧的人头献给了刘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韩信是个有奇才的军事家,同时又是小人。
《资治通鉴》里说:如果一个人有才有德,这个人可以大用。如果一个人有德无才,可以小用。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那就杀了他。
为什么?因为有才无德的人祸害起来更可怕。
钟离昧因为相信韩信,所以有难时投奔韩信。可是韩信却为了名利卖友求荣。韩信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一个最信任自己的朋友,其实让我们每个人想想也够可怕的了。
刘邦眼里的韩信是有才无德的势利小人。是不懂忠诚卖友求荣的小人。
韩信最有才的地方是,他已经被贬成淮阴侯了,而且是软禁在京城里,但韩信还可以就地取材,把几个朋友家的家丁组成一支反叛队伍。刘邦想想,背脊骨都在冒冷汗。
刘邦在担心他死了以后,韩信会不讲信用地起兵造反。刘邦为除心患无论如何也要杀掉韩信。
刘邦真的不敢留韩信活在这世上。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被说必死无疑?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确为西汉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邦被封为汉王入川了,韩信利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迅速打败了章邯占领了三秦之地。接着韩信一路北上,战胜魏豹,背水一战战胜赵国,燕国,占领齐国;又攻破了由龙且率领的项羽的精锐部队,之后又挥师南下参加了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逼得项羽自刎乌江。
刘邦战胜项羽,宴请群臣时,问了群臣一个问题,为什么出身平民的刘邦能够战胜出生贵族的项羽?并给出了答案。“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连刘邦自己都能看到,好心的重要性。这也是“三杰”的由来。
但是俗话说得好,凡有所长必有所短。在军事方面韩信的确是天才,他一生的战役,基本上也没有人能够复制。历史上他是第一个从四川出来反击成功的,也是唯一一个。背水一战,后人多去效仿却没有成功。用潍水水淹龙且的大军,后世人也有效仿也没有一个成功的,以至于现在有一部分人认为韩信只是司马迁杜撰出来的一个传说。
我相信韩信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毕竟司马迁对历史是比较尊重的,面对强大的项羽,如果不是有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刘邦是绝对不能翻盘的。司马迁在《史记》很多篇幅中都有对韩信事迹的描写,也不可能是杜撰。
世上本无完美之事业,无完美之人。韩信在军事方面是一个天才的人物,在人情和政治方面却是比较愚笨的。在这几件事,为自己最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郦食其之死
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讨论,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虽然在领导面前要做真话,在说话更要讲究艺术。
韩信攻打齐国之前,刘邦得利的谋士郦食其,自告奋勇愿意去齐国当说客,劝齐国投降刘邦。事实上郦食其也做到了,齐王田广命令全国放下武器,撤销了战备状态。而此时的韩信却做了他人生第一件错事。听从谋士蒯彻的话,怕郦食其的功劳超过自己,便不顾郦食其的生死,下令进攻齐国。齐国最后也被攻下,立即却被齐王烹杀,汉王刘邦的信义在在齐国人心中荡然无存。
刘邦当时是很生气的,但碍于韩信功劳和作用,没有太多的惩罚。
索要齐王
刘邦在鸿沟和项羽制定盟约后,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策,撕毁盟约对项羽发动了全面的进攻,其中按兵不动的就包括韩信和彭越。再这紧急关头刘邦不得不先给了他们封王昭命,他们才肯出兵。作为一个领导面对这样的下属,有怎么不对他们的忠诚产生怀疑,而这个下属的能力有极强,只要他愿意随对自己的位置产生威胁。
况且,自韩信自封为齐王后,开始摆排场,和刘邦手下的亲信人搞的关系也不好,就曾得罪过樊哙。
杀钟离昧
项羽战败后,他身边的几员大将成为刘邦的通缉对象,其中就包括钟离昧。韩信曾经是项羽的手下,和钟离昧还有些交情,走投无利的钟离昧就投靠了韩信。
高祖七年(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楚王谋反,汉高祖刘邦采用陈平计策,以出游为由偷袭韩信。韩信有意发兵抵抗,自陈无罪,但又怕事情闹大。有人跟韩信说,“杀了钟离眛献给皇帝,皇帝会很高兴,你就没有问题”。钟离眛告诉韩信说:“皇帝之所以不敢攻打您,是因为我们在一起,如果要逮捕我而取悦皇帝,我会死,您也很快就会灭亡”。钟离眛大骂韩信说:“原来您不是有德信的人。”然后就自刎而死。韩信带着人头于陈(今河南淮阳)向刘邦说明原委,刘邦令人将其擒拿,后来刘邦赦免韩信,韩信被降为淮阴侯。
刘邦一生爱才,却也不喜欢没有德行的人。同样是项羽的大将英布,曾经多次让刘邦陷入困境,后来见到刘邦,却得到了刘邦的赦免,并得以重用。
即使这样刘邦也并没有杀韩信的想法,时吕后见到刘邦已经衰老,刘邦死后韩信刘没有了约束,刘联合萧何把韩信诱骗杀害了。刘邦知道后深深的惋惜,但毕竟也解决了自己的后患。
功高震主本就是极其危险的,如果再不知道收敛,就更是自找苦吃了。如果韩信有萧何的心机,绝对不会死的那么早。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被说必死无疑?
谢谢邀请!
韩信作为军事奇才,立有大功,刘氏天下稳定后的最大威胁,自古开国功臣多无善终,历史规律;汉承秦制,必然要走郡县,就得削异姓王,韩信只是开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