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动不动以倾国之兵讨伐别人或者自卫,如果统帅带兵投降怎么办?国家不是危险了?
题主说的这个起倾国之兵的事情是在国家分裂的情况下才能看到的。这个时候,中国分裂为几个国家,国力较小,才会发动倾国之兵。国力强盛,大一统时只会动员一部分兵力。这样就不会怕将领投降亡国了。
古代对军权十分重视,为了防止兵变,采取了很多办法。宋朝以后采取的分权制度沿用很久,有效防止了兵变军阀的形成。
古代对统帅的防范很严,一旦发现或者认为将帅不可靠,会立刻杀掉。比如李牧狄青岳飞袁崇焕之流也难幸免。
在军队打仗期间,将领的家属会被当成人质,如果将帅出现差错会受到严惩。比如赵括,李陵都体现过。
军队中有重臣担任监军,时刻监视将帅的举动。在安史之乱时,监军就杀了大将封常清高仙芝。
因此,古代大将投降是除了万不得已,否则不会投降的。
当然,因为大将投降而亡国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后晋因为杜威投降亡国,建文帝时候,因李景隆投降而亡国。
古代打仗动不动以倾国之兵讨伐别人或者自卫,如果统帅带兵投降怎么办?国家不是危险了?
投降敌人,不是说的那么简单。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制约决定的:
第一 ,统帅都是选用忠诚度高的将领。这些人往往都是皇帝所提拔起来的非常信任的人员。比如讲汉武帝一手从低层提拔了卫青、霍去病。他们都很感谢汉武帝的知遇之恩,不会产生投降敌人的想法。楚汉相争时,韩信手中握有重兵。蒯通劝说韩信拥兵自立,三分天下。根据史记记载 ,韩信回答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愚,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他的意思就是,我在项羽手下没有得到重用,汉王对我这么好,我如果去背叛他,良心上怎么说得过去?别人又会怎样看我?因此韩信虽然握有重兵,但是他当时并不愿意背叛刘邦。
第二,投降的顾虑太多。统帅自己在外领兵打仗,而他的家人亲友,大多都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如果自己带兵投降了,那么势必其家人亲友要遭到朝廷的清算。也就是说统帅在外领兵打仗,其人质都在朝廷的控制之下。所以,统帅除非下次决心舍弃现有的一切,否则不会产生投降的念头。如大将王翦领兵出征时,他知道秦王嬴政是个多疑的人,而秦国的军队主力都在自己的统领之下。他为了避免秦王嬴政对自己的顾虑,宁可采取自污的办法,向嬴政索要大量的财产田地。从而让嬴政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贪财抱负不大的人,以此换得秦王嬴政的信任,从而使自己和家人都能得到安全。
第三,军队内部制约因素众多。投降敌军不是统帅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的,军队内部还有其他将领。统帅想要投降,必须取得大多数将领的一致同意才能实现得了。秦末巨鹿之战前,赵军主力被王离的长城军团包围,危在旦夕。楚军统帅宋义领兵前来营救,却畏惧秦军是虎狼之师,犹豫不决,不敢主动挑战。眼看赵军已经无法抵挡秦军的进攻, 当时的副将项羽忍无可忍,矫诏袭杀了宋义,夺得了楚军指挥权。我们可以看到,宋义还没有打算投降,只是因为惧怕敌人,就被底下人干掉了。因此作为一个统帅,贸然提出投降敌人的打算,其风险是非常大的,说不定自己就会被手下人杀掉。此外,有的皇帝对统帅不放心,往往还在部队中安插了所谓的“监军”。这些人不直接指挥军事,但是在军队中拥有极大的权力,因为他们代表皇帝,统帅作出的重大决定,都要经过他们同意才行。有的皇帝直接把自己的亲信太监派出去当部队的监军,这些人对统帅形成了极大的制约。宋代、明代这种情况都很多。
第四,投降敌人得不偿失。统帅往往都是在国内地位非常高的武将。他们都渴望通过战胜敌人、建功立业来获取更大的功名,得到皇帝的认可和赏赐。如果贸然的投降了敌人,而敌方又会给自己当多大的官呢?难道还会比自己目前当的官儿更大吗?因此从利益角度考虑,投降敌人真的非常划不来。
当然,如果军队打了败仗,处于走投无路的状态,统帅是有可能率领残兵败将投降的。不过,此时由于已经打了败仗,投降不投降已经不重要了。另外,历史上还有的统帅抱有更大的野心,意图拥兵自重,甚至自己想篡位当皇帝,这种情况又另当别论了。比如讲宋太祖赵匡胤,在领兵出征辽国的时候,被手下的将领黄袍加身,后来领兵返回京城,自己就当了皇帝。这种情况历史上也是有,但不是很多。前提条件就是,此时的统帅在军队中享有极大的权力和个人威信,可以以一人之力指挥全军。皇帝实际上处于被架空的状态,才有可能实现。
古代打仗动不动以倾国之兵讨伐别人或者自卫,如果统帅带兵投降怎么办?国家不是危险了?
多谢悟空邀请!
古代行军打仗,统帅投降,这个概率很小,最主要的是古代的皇帝对统帅的控制堪称高明!
1.训统分离:和平时期, 军队会有一些固定的军官去训练士兵,到了真正需要上战场时,皇帝会任命一位高级将领,或者是文官或者是武将,到一定是皇帝的亲信,由这位大将统领全军,率领部队去打仗。在和平时期,高级将领是没有实权的,不可能随意调动部队,即便需要调动军队,也需要虎符。在这种状态下,大将军确实手里掌握军权,但是他与将士们的感情并不深厚,只是按照皇命去打仗而已。一旦战事结束,就要将兵权归还给皇帝。
2. 职不久任:大将军 之位,一般不会在统帅的位置上待太久,除非在战乱年代,皇帝不敢随意更换统帅才有例外。在战争年代,只要统帅经常跟换,就不会拥有他自己的核心力量,也不会危及皇权。
3. 互相制衡:一般来说,部队都不会在一起驻扎,皇帝会把部队分为多个部分,驻扎在不同区域,主要目的就是相互制衡,这样每个队伍就可以相互合作,也可以相互牵制。在每一支部队内部,设有监军,主要负责监督统帅的行动,并且传达皇帝的旨意。
4.粮草分批:在每一次战争中,兵马行动,粮草先行,控制了粮草,等于控制了整支部队,而皇帝则会牢牢控制粮草,前方需多少,就会派人送去多少,不会一次性送很多,而是分批送过去。
5.控制人质: 当皇帝派大将军出征,他的家属或者儿子是不能随行的,必须留在京城。在出征之前,皇帝会给予很多物质奖赏,也会好好安慰,让大将军能够放心去打仗,但是会留着他的家人做人质,让大将军也有束缚,不敢造反,除非大将军不在乎家族人的性命,不然是不会造反的。
这也是皇帝的智慧,事实证明,皇帝的这些做法是相当有效的。
古代打仗动不动以倾国之兵讨伐别人或者自卫,如果统帅带兵投降怎么办?国家不是危险了?
谢邀。
历史上真有投敌的将军,当然在制约军权上皇帝们也是各有方法。
将军在外带兵打仗,但是他不可能将自己的妻女都带走,再加上古代真正掌握大的权力的将军一般都出自将门世家,一大家子都留在京城,相当于变相的“人质”。如果将军老老实实的,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有什么事,但是一旦将军轻举妄动,那么他的家人的生命就会有危险。
再就是用虎符制约。
而且虎符虽然是调动军队的令牌,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士兵们会听从将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将领们和他们一起出生入死,有了士兵们的信任。所以,皇帝不会让一个将领长时期驻守同一个地方,同时还会派遣自己的心腹前往制约他。
古代打仗动不动以倾国之兵讨伐别人或者自卫,如果统帅带兵投降怎么办?国家不是危险了?
如果统帅带兵投降会给国家带来一定损失,但是也不是会造成全局性失败,不会说一个将军带兵打仗去了,然后投降了,进而这个国家就完了。每次打仗统帅会带一定的兵出战,但是一般不会带国家一半以上的兵力,除非生死之战!像历史上特别是宋朝投降的将军很多,典型的有和岳飞同时代的杜充就是投降将军,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当然肯定也带来很大的危险。总之呢,带兵的将军投降屡见不鲜,造成的危险也是很严重的(特别是士兵的士气),但是一般不会说:一个将军投降了,整个国家也就灭亡了。
古代打仗动不动以倾国之兵讨伐别人或者自卫,如果统帅带兵投降怎么办?国家不是危险了?
这个情况太少见了,也太小看统治者的智慧。
上位者会把一个自己拿不准的人放到统帅位置吗?
上位者一般都会把统帅的家属都放在身边,这是一个制约。
统帅不可能自己一个人率领大军,还有副手和其他将领,这些人完全一条心的几率我觉得和中彩票几率差不多。
既然是讨伐或者自卫,一般都已经把军队发动了起来,军队也不可能和统帅完全一条心。
所以统帅想完全掌握也是很费心力的。
至于你说的真出现这种情况,那只能说是上位者识人不明,活该被釜底抽薪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