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凭什么在巨鹿击败强大的秦军?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
在巨鹿之战前,没有人会认为秦军会失败。当时,秦军兵多粮足,包围刚刚建立的赵国,实力相差很大。前去救援的各路诸侯军都不敢交战,只是远远筑营观看。
但是,项羽率领楚军怀着国仇家恨,破釜沉舟,渡漳河与秦军决战。一战擒王离,再战解赵围,三战降章邯,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项羽在能够在巨鹿取得胜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当时秦国倒行逆施,失去民心,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2、秦将章邯对局势判断失误,认为项梁已死,楚国无忧。对楚军轻视。使得楚军得以复苏壮大。
3、秦军长期顿兵于坚城之下,人员疲惫,斗志消沉。又处于内外夹击的态势,形势不利。
4、项羽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项羽先以破釜沉舟激励楚军斗志,然后分割对方,各个击破王离。再包围章邯,迫其投降。
5、灵活运用军事和政治相结合的办法,在军事打击下,运用政治手段使章邯投降,减少了伤亡。
项羽凭什么在巨鹿击败强大的秦军?
对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巨鹿之战,相信很多人都曾听说过。这场战争,简单来说,就是项羽靠着个人勇猛,以及麾下军队的拼死一战,破釜沉舟,最终大胜秦军,打掉了秦朝的最后一点希望。
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巨鹿之战,其实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战争。所谓的破釜沉舟,确实是其中的关键节点,但并不代表项羽随便把锅一砸,把船凿沉之后,楚军就能以一当十,大败秦军了。这一战真正的关键,其实并不单单是在战场之上决定的,更多的还是战场之外的事情。
想要说清楚巨鹿之战的来龙去脉,我们还得从当初陈胜吴广刚刚起义的时候开始说起。
公元前209年,在那一年的秋天,随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六国的旧贵族纷纷开始起兵响应。一时之间,起义军声势浩大,仿佛随时可以轻易灭掉秦朝。
随着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以陈胜为首的大泽乡农民军,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而其他六国的旧贵族,也纷纷恢复了往日的政权。再之后,陈胜指挥起义大军,开始向咸阳方向进攻,准备一口气灭了秦朝。
在陈胜的指挥下,吴广率领起义军主力,向荥阳方向进攻。打算先取荥阳,然后再攻破函谷关,最后直取咸阳。而其他几位起义军将领,则分别率领少部分军队,分头出击,打算帮助战国时期的几个诸侯国复国。
陈胜的这个计划,在战略上来说,确实是可行的。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当时的秦朝,还非常强大,军队的战斗力也比较顽强,根本不是这么容易就会被轻易打垮的。所以,在这之后不久,当秦朝不断派军队,增援荥阳地区的时候,荥阳地区的抵抗力越来越强,直接导致吴广久攻不下。
吴广当时率领的这支军队,已经是起义军中的主力了。随着主力被牵制在荥阳,农民军的形势瞬间急转直下。在这之后,陈胜不得不派大将周文,率领剩余的农民军绕过荥阳,避免和秦军主力交战,直接进攻函谷关,先趁着秦军主力被牵制住,攻下咸阳再说。
陈胜的这套操作,可以说是经典的‘围魏救赵’的打法,原本是解围的一条好计策。但这条计策想要成功的前提,是敌人本身的全部主力,都已经被牵制住才行。
此时的秦朝,大部分可以调动的主力,确实被牵制在荥阳这边。但陈胜却忘了,在骊山还有几十万骊山囚徒。这些囚徒当中,很多人都是昔日被俘虏的六国士兵。只要给他们武器,他们马上就能形成战斗力。
所以,就在周文即将打到咸阳城下的时候,秦二世采纳了秦朝将领章邯的建议,赦免了这几十万囚徒,迅速把他们武装了起来。再之后,章邯带着这支囚徒军队,很快就击败了周文率领的起义军主力,咸阳之危瞬间就被解除了。
再之后,章邯便直接率领这支囚徒大军,前往荥阳地区增援。原本正处于胶着状态的荥阳战场,瞬间出现了变化。原本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在战场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章邯率领这支大军加入,吴广这边瞬间就被反推了。
再加上起义军内部的矛盾,最终,吴广被杀,他率领的起义军主力,也基本被全部歼灭。而随着吴广这边崩盘,整个秦末的起义军势力,都面临着彻底被扑灭的风险。原本轰轰烈烈的秦末起义,也就此进入了一个低谷。
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因为陈胜吴广率领的主力,被近乎全部歼灭了。所以,原本作为起义军内部分支力量的项家军,开始逐渐凸显了出来,逐渐成为了起义军的中坚力量。
所谓的项家军,就是指项羽和他叔父项梁率领的这支军队。项家叔侄也是楚国贵族后裔,当年那位统领楚国大军,和王翦正面抗衡的名将项燕,就是项羽的爷爷。
早在陈胜吴广尚未起义之前,项家在会稽郡这边,就已经很有名了。毕竟是昔日的贵族之后,而且作为叔叔的项梁,更是结交甚广。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项梁很快就杀了当地的郡守,联络那些昔日和自己交好的当地豪强,迅速起兵了。
最开始的时候,项家叔侄率领的这支军队,在起义军中其实并不起眼,只能算是一个较小的分支而已。当时起义军的主力,都掌握在陈胜和吴广的手里,总兵力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之多。相比之下,项家叔侄率领的这支军队,当时只有几千人而已,实在算不了什么。
但是,随着陈胜吴广被先后镇压,此时残存的起义军当中,规模还能达到数千人级别的,就寥寥无几了。在这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支。一支就是项家叔侄率领的这支军队,而另外一支,便是后来的那位汉高祖刘邦率领的沛县军团。
因为陈胜吴广战死,所以项羽和刘邦,才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当然,想要单凭几千人,战胜秦朝的数十万大军,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接下来,项家叔侄自然是要征兵,扩大军队的规模。但如此一来,项家叔侄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既然是征兵,到底要以什么名义征兵呢?
以项家的名义?那肯定不行。项家虽然是楚国贵族,但是影响力也就仅限于会稽郡这一带而已。至于说会稽郡以外的人,根本就不买项家的账。所以,想要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更多人的响应,召集更多的军队,就必须打出一杆让所有人都能信服的大旗。
既然项家是楚国的贵族,那自然拥立楚王的后代,是最好的选择了。
所以,在这之后,项梁从民间找了一位楚怀王的后人,将其重新拥立。据说这个叫熊心的楚王后人,在被项梁拥立之前,正在乡下放羊。所以,熊心被拥立之后,大权自然都掌握在项梁的手里。
就这样,在熊心被拥立之后,项梁打着楚王的名义,去各地征召军队。在原本战国时期的楚国国境内,大家未必会买项家的账,但一定会买楚国王室的账。所以,在拥立熊心的同时,项梁迅速兼并了楚地内部其他几支军队,并且大肆征召士兵。在极短时间内,项梁便坐拥数万兵马。
再之后,项梁又率领自己麾下这几万军队,向陈县方向进攻,击溃了原属陈胜麾下的最后一部分军队,并且将其彻底吞并。从这时开始,项梁率领的这支军队,就彻底成了起义军当中的主心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同时,随着项梁这边逐渐壮大,秦朝也开始逐渐注意到了他。到了这个时候,项梁率领的这支军队,和秦朝主力的交战,已经不可避免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在项梁逐渐扩张的这段时间里,秦军在忙什么呢?之前秦军已经打垮了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军主力,为什么不趁着这个机会,把其他残余农民军统统灭掉,反倒要给项梁猥琐发育的时间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历史上真实的秦军,其实正是这样做的。在击溃了陈胜吴广率领的主力之后,接下来,秦朝几乎调集了所有能调动的力量,疯狂镇压残存的起义军。而在当时的秦朝官方看来,在陈胜吴广之后,最需要剿灭的,并不是项梁,而是其他诸侯王后裔统领的复国势力。
相比之下,项梁只是一个楚国大将的后代,不管是号召力还是影响力,都相对有限。而那些诸侯王后裔则不一样,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都非常恐怖。而且,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就仅仅只过去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已。在六国故土,百姓们对这些昔日的王族,还是非常怀念的。只要他们振臂一呼,就可以轻易征召起大量的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谁指挥,恐怕都会先派军队,去解决这些昔日的王族,然后再去收拾威胁程度相对较小的项梁。至于说项梁后来的发展速度太快,这则是一个超乎所有人预料的意外,事先谁都没能想到。
所以,在陈胜吴广率领的主力战败之后,那位统领秦国大军的章邯,直接就带着大军转移了战场,向北方进军。与此同时,当时的秦朝高层,更是火速下令,命令驻守在北方的长城军团,南下参与镇压农民军的战争。
顺便说一下,当时秦朝能够调动的精锐力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驻守在北方的长城兵团,常年防备北方的匈奴。这支长城兵团,原本由秦朝大将蒙恬统领,由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监军。但后来秦二世上位的时候,矫旨赐死了扶苏和蒙恬。而这支长城兵团的指挥权,就落到了王翦之孙王离的手里。
第二个部分,便是章邯统领的中原兵团。这部分军队,主要是秦朝设置在国内的军队,以及之前征召的那部分骊山囚徒。至于第三部分,则是之前秦始皇派往南方的岭南兵团。但这个岭南兵团,因为走得实在太远,此时想回来参战,都来不及了。
也就是说,当时的秦朝,其实已经是发动了倾国之力,来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尤其是调动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意义更是十分重大。因为王离南下之后,北方的长城一带,就开始变得空虚起来,很有可能造成匈奴大军趁势南下,攻入中原。所以这一战,等于是压上了秦朝的国运。打赢了秦朝还能存在,打输了秦朝就注定要灭亡了。
好在,章邯和王离,都是最顶尖的将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秦军先后灭掉了干掉了复国的魏王和齐王。北方的复国旧贵族势力,已经被压制了下去。但就在这个时候,忽然传来消息,南方那个不起眼的项梁,竟然趁着他们在北方征战的这段时间,迅速做大了。
相比北方的这些复国旧贵族,此时的项梁,才是最强的一股力量。所以接下来,秦朝自然要调转矛头,转回头先去镇压项梁。而项梁这边,也不愿孤军奋战,主动率领主力,前去北方进行支援。
于是,不久之后,双方的战争,正式打响了。
秦军这边,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继续留在北方,准备进攻复国的赵国。而章邯则是率领麾下军队,前去迎击项梁。经过一番大战之后,最终项梁战死于定陶,麾下精锐也被章邯彻底打散。
项梁的战死,对于刚刚复国的楚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楚国这边所有的军权,几乎都掌握在项梁的手里。包括刘邦率领的沛县军团,其实也归项梁统领。至于那位被拥立的楚王熊心,则是完全被彻底架空了,根本没什么实权。
而随着项梁战死,身为楚王的熊心,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自己掌权的绝好机会。项家这边,唯一能作为领头人的项羽,也仅仅只有24岁而已。不管是军功还是声望,都无法支持他完全继承项梁的兵权。
此时在楚军内部,之前最开始追随项家起兵的会稽军团,基本上可以完全听命于项羽。毕竟这支军队的高层,都是项家的老熟人。但之后逐渐吸纳归附的那些军队,都是冲着楚王熊心的旗号来的。人家或许会听从项梁的指挥,但绝不会听从项羽的指挥。
所以,在这之后,熊心直接任命宋义为上将军,全权负责统领楚军。至于项羽,则只能在宋义之下。可能很多人会好奇,连项家的唯一继承人项羽,都不够资格统领军队。那这个宋义,难道就有这个资格了吗?
其实还真有!
因为宋义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楚国的令尹!所谓令尹,可以理解成是楚国的丞相,基本上在楚王之下,地位最高的就是他了。早在当年楚国还没灭亡的时候,宋义就已经是楚国的丞相了。当年宋义的地位,大概和项羽他爷爷差不多。
后来,随着项羽他爷爷战败,楚国全面崩盘,而后被灭,宋义也没有投降秦朝。所以,在楚国这边,老丞相宋义的威望,那是相当高的,至少不是项羽这个毛头小子能比的。
随着项梁战死,楚国这边的精锐军队,几乎被消灭得七七八八。就连章邯也认为,南方的叛乱已经算是平定了,无需再留守太多军队。所以项梁战死之后,章邯便再次率军返回,去和王离一起围攻赵国。而楚国这边,以熊心和宋义为首的楚国旧贵族高层,则是开始逐渐掌握了实权,项羽也开始被逐渐架空,成了宋义手下一个普通的将领。
不得不说,老令尹宋义还是有点本事的。在章邯撤退之后,硬是靠着自己的本事和声望,重新收拢残兵,再次组织起一支军队,并且逐渐击败了章邯留在南方的一些将军。此后,熊心和宋义等高层商量之后,觉得还是得继续去支援赵国。
如果赵国被灭了,那下一步楚国自己也会被灭,这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当时的局面是,不光楚国这边出兵,救援被围困的赵国。就连其他几个复国的诸侯国,也尽可能地派遣大军,去支援赵国,大家都不希望赵国被灭。
就这样,在这之后,熊心任命宋义为上将军,全权统领楚军北上,前去给赵国解围。至于项羽,则是只能在宋义之下,做一个次将。
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最终,宋义带着麾下的楚军,来到了巨鹿地区。其他复国诸侯国的援军,基本上也都来到了巨鹿,和章邯王离统领的秦军,展开了对峙。至于赵国军队,基本上就已经被王离彻底围困在城里了。
以上这些,基本上就是巨鹿之战以前,所有的历史背景。也正是因为历史背景过于复杂,所以在巨鹿之战当中,才会发生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宋义带着楚国军队,抵达巨鹿地区以后,忽然发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此时在联军当中,好像就数楚国军队最强了。这其实也不奇怪,毕竟在之前的几个月里,章邯和王离已经横扫北方,灭掉了刚刚复国的魏国和齐国。
韩国在战国末年的时候,就比较弱,此时也是一样,能够复国,还是因为之前项梁借了他们一些军队。所以此时前来支援,基本上就是凑数的。魏国基本全灭,齐国只剩下少量军队,赵国主力被围,燕国也没多少人。
这样算下来,其他几个复国诸侯国的援军,加起来也没多少人。想要给赵国解围,还是得看楚国的。但问题是,此时宋义如果带着楚军,一头撞上去,拼死拼活替赵国解了围,这对楚国有什么好处吗?
答案很显然,半点好处都没有。
对于楚国来说,最好的结果,是等到秦军和其他几个诸侯国的军队,彻底两败俱伤之后,再进行反攻,如此便可坐收渔翁之利。最差的结果,也是要等城里的赵国军队,坚守到最后一刻,尽可能给秦军造成的消耗更大一些,这样对楚军才是最有利的。
所以,当楚军到了安阳之后,就再也不往前走了,反倒是就地驻扎了起来。接下来的整整四十六天里,楚军一步未动,一直在等待机会。
顺便说一句,在这段时间内,其实还发生了一些其他的事情。联军这边,宋义虽然没有派兵去进攻楚军,但私下的活动一直都没停。比如说,宋义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国的认可,被公推为盟主,可以名义上统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再比如,宋义还私底下和齐国做了一些交易,最终把自己的儿子送去了齐国做宰相。
显然,宋义也没安什么好心。此时的宋义,估计也是想着在这场乱战当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如果顺利的话,这场大战之后,楚国军队全归宋义统领,齐国那边宰相又是他的儿子。在这个乱世当中,宋家说不定就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除了联军这边之外,在楚国后方,也发生了一些事情。
在前线准备交战的同时,熊心也意识到,楚国或许还可以做得更多。之前陈胜和秦军交战期间,曾经趁着双方在荥阳对峙期间,派遣大军去偷袭秦国腹地,差点就直接拿下了咸阳。多亏了章邯及时征召了几十万骊山囚徒,这才避免了咸阳被攻破。
然而此时,秦朝的主力军队,基本上都被牵制在巨鹿战场上。而咸阳那边,也再难找出几十万骊山囚徒了,可以说是无比的空虚。既然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抽调一些军队,前去偷袭咸阳呢?只要咸阳被打下来,巨鹿那边的危机,自然就解除了。
所以,在此期间,熊心提出号召,提倡大家一起去进攻咸阳。而在这些响应的军队当中,规模最大的,就要数刘邦统领的沛县军团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刘邦才率先攻入咸阳,成了秦朝的终结者。
刘邦那边,我们暂且不提,继续来说巨鹿战场这边。
随着宋义在安阳地区,驻扎的时间越来越长,战场的局势越来越恶化。首先,已经被围困许久的赵国,已经坚持到了极致,再难坚持下去了。秦军这边,章邯加上王离统领的军队,总数已经超过四十万,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至于联军这边,宋义当时直辖的楚军,大概有六万多人。而其他几个诸侯国的援军,数量也不会很多。所以就算加起来的话,总兵力仍是远逊色于秦军。之前有赵国军队,依托城池牵制秦军,双方还有的打。可一旦赵国被打败,秦军可以抽调所有兵力,对付这些前来救援的联军,联军这边几乎就是必败无疑了。
所以,在之前的四十六天里,联军内部也逐渐产生了矛盾。大家希望秦军被赵国削弱,但却不希望赵国就此倒下,更不希望自家因此而战败。所以,反对宋义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强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羽才有机会袭杀宋义。
在僵持了一个多月之后,某天清晨,项羽忽然进入了宋义的帅帐,直接刺杀了宋义。而随着宋义被杀,楚军内部对宋义的反对声音,也已经越发高涨。再加上楚国的复国军,本就是项家牵头组建的。
所以,宋义被杀之后,项羽很快就接管了楚军的领导权,几乎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
但是,成功取得楚军领导权的项羽,其实才真正到了最危险的境地。
首先,宋义并不是单纯的楚军将领,更是联军的统帅。而联军统帅的这个地位,项羽暂时是无法继承的。其次,以下属的身份,刺杀军事主官,这也是很不得人心的。如果项羽接下来不能率领楚军,击败秦军的话,那项羽几乎铁定要被清算。
所以,这一战,不光是楚军的背水一战,更是项羽本人的背水一战。
从项羽的角度来说,夺回叔父项梁的领导权,这是他的本分。因为在项羽看来,如果没有项梁之前的努力,楚国的复国根本就是空话。但问题是,如何才能打赢这场战争呢?要知道,此时的秦军,兵力比联军更多。而项羽能真正指挥的,也就只有楚军而已。
对于接下来的战争过程,史学界其实一直存在争议。
根据正史记载,接下来项羽其实打得很简单。首先,项羽率领所有楚军,渡过的黄河。过河之后,项羽凿沉了所有的船,并且砸坏了所有的锅,以此来激发楚军士气。在这之后,楚军士气大振,拼死作战,终于以少胜多,战胜了王离统领的秦军。
但是,据后世史学家分析,这场战争的真实经过,可能是这样的。
首先,经过长时间的围困之后,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虽然将赵国残余势力,彻底围困在城里,但王离本人并不愿意强攻,而是想通过谈判的方式,让赵国主动投降。这也是为什么联军等了四十六天之后,赵国依然没有被攻下了的原因。
而经过长时间的围困之后,王离兵团的粮草补给,已经彻底耗尽。长城兵团的补给通道,都掌握在章邯的手里。而章邯和王离之间,又因为权力和功劳之类的问题,存在一些小小的间隙。
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接下来,项羽率兵渡过黄河,破釜沉舟,以此来激发楚军的士气。但项羽此时也明白,真正能帮他打硬仗的,其实就只有他手下那支起家的会稽兵团而已。好在,这支会稽兵团的战斗力,确实很强。因为早在起兵之前,项梁已经准备了很多年,锻造了不少武器和铠甲。这足以将会稽军团中的一部分,武装成重装军队。
再之后,靠着会稽兵团的彪悍战斗力,项羽向章邯把守的秦军粮道,展开了突袭。因为章邯本就和王离存在一些小问题,所以也没能在第一时间去阻击项羽。于是,就这样,项羽奇迹般地打断了王离的补给通道。
而随着补给通道被打断,王离率领的长城兵团,顿时军心大乱。没了补给,就算长城兵团战斗力再强,仍是无力回天。而且,随着项羽主动参战,其他诸侯国也不甘落后。在项羽顶住了秦军最猛烈的攻击之后,其他诸侯国的援军,也开始纷纷进攻,围殴王离兵团。
就这样,经过一番围攻之后,王离兵团被彻底打乱,最后被打得全军覆没。在这个过程当中,章邯或许有救援的机会。但却因为心里的那点小猫腻,最后看着王离被硬生生消灭了。
此时的章邯,大概是想着,自己接下来可以完成华丽的逆转。毕竟就算王离被消灭,他手下的秦军,一样可以反推联军。而且,经过苦战之后的联军,势必会有所衰落,最后全灭联军的功劳,肯定是跑不了。此战之后,章邯可以一战剿灭几大诸侯国的主力,立下不世之功。以后在秦朝内部,他的地位也会极高。
所以,巨鹿之战后期,章邯率军撤退到棘原。而打赢了巨鹿之战的项羽,在联军内部威势暴涨,很自然地就得到了联军的指挥权,成了联军的统帅。再之后,项羽率领联军,进驻漳水南岸,和章邯再次展开对峙。
然而这一次,项羽却再也没能在短时间内,击败章邯。这场对峙,一下子就持续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这其中,或许有项羽想要借此机会,逐渐收拢权力,彻底控制联军的原因。同时,章邯的强大,也是毋庸置疑的。
原本按照正常的剧本,接下来,项羽和章邯势必会有一场大战。而这场战争的走向,也将彻底决定秦末历史的走向。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原来,刘邦已经成功偷袭咸阳,逼得子婴投降了。
随着子婴投降,秦朝就不存在了。此时的章邯,继续抵抗,显然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在这之后,章邯和项羽谈妥了条件,直接投降了项羽。而项羽也得以继续率军,一路杀向咸阳。
再之后,就是项羽入主咸阳,以及鸿门宴的故事了。
纵观巨鹿之战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项羽的个人勇武,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确实是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但同时,这场战争,绝对不是项羽单纯砸个锅凿个船,鼓励一下士气,就能直接打赢的。
真正影响胜负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战场之内,而是在于战场之外。
但可惜的是,后世很多将军,从来都只学到了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莽撞,却没有意识到,项羽这样做的时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
项羽凭什么在巨鹿击败强大的秦军?
谢谢邀请!秦朝末年,由于秦二世和赵高的残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梁项羽在会稽、刘邦在沛县起兵响应,一齐加入推翻秦朝的洪流中。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在民间找一个楚国的王孙,立他为楚王,以楚王的名义号令天下灭秦,有利于起义军的壮大。由于项梁领导有方,项羽英勇善战,项梁项羽的队伍很快就成为起义军中最强的一支队伍。
由于各地起义不断,秦二世赶紧派大将王离、章邯,镇压各地起义军。项梁由于屡战屡胜,滋生了骄傲的情绪,对章邯轻敌,结果被章邯打败,战死沙场。章邯得胜后,立即攻打赵国,一举攻破邯郸,在巨鹿围困了赵王,赵王派出使者,向各路起义军求救。楚怀王接到求救信,派宋义和项羽共同领兵来救赵王,又让宋义为上将军,而让项羽为宋义的副手,并交代宋义控制项羽,不让他立功,宋义带着这样的心理,按兵不动,急得项羽抓耳挠腮,几次请战,宋义都不同意,后来,干脆下了一道死命令:“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出战,再有要出战的,立即斩首!”项羽一看,心想,这道命令就是冲着我来的,大怒之下,冲进中军大帐,一剑砍死宋义,自号上将军,立即率兵前去救援赵国。
当时, 项羽的部队只有五万人,要面对四十万人的秦兵,要想取胜,只有拼命。在渡过漳水时,项羽命令士兵凿沉了船,砸破了锅,每人只带三天干粮,轻装上阵,表示要与秦兵决一死战。将士们一看没有了退路,在与秦兵的战斗中,个个奋勇当先,杀得秦兵血流成河,王离、章邯首尾不能相顾,大败而逃,最终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赶来解救的各路起义军,起初按兵不动,看到项羽的军队如此神勇,个个魂魄震惊,这些起义军的首领,前来向项羽祝贺,一个个跪在地上,用膝盖走路,连头也不敢抬,一齐表示愿意接受项羽的领导,这一仗以后,项羽实际上成了全国起义军的总首领。
这就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这也是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俗话说,兵不在多,而在勇。项羽之所以能取胜,关键就在勇。
项羽凭什么在巨鹿击败强大的秦军?
西楚霸王项羽领导的巨鹿之战,是无可争议的军事奇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然其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中国今后的区域认同感以及长期的统一状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秦王朝的种种缺点还是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并且爆发了激烈的农民起义。秦二世元年(前209)紧随着陈胜吴广的起义军,项梁、项羽和刘邦也相继在吴中、沛县聚众起义。同时六国的旧贵族们也乘机起兵,一片天下反秦之局势。
少府章邯率领的部队是由骊山的囚犯们组成的,作战凶狠,很快就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军及各处的原六国贵族势力,并于秦二世二年(前208)九月大败楚军击杀义军领袖项梁。章邯的刑徒军与王离率领的二十万九原军在巨鹿包围赵王赵歇。项羽仅率领五万楚军北上巨鹿,大破章邯、王离共计四十万秦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我们首先来对比两方军事实力,王离率领的部队九原军是秦军最精锐的部队,奉秦始皇之命常年驻守边疆以抵御胡人。主将为蒙恬,蒙恬被囚杀后由王离领军。章邯的刑徒军是从一大批苦力和奴隶中挑选而来的,这群人可以说是亡命之徒,只要战胜敌人取得军功,就能脱离囚犯或奴隶的身份,重获自由甚至加官进爵。所以他们士气很高,在镇压起义军的路上势如破竹。王离和章邯的军队总数大约在四十万,并且拥有较高的战斗力。
而项羽率领的五万起义军,其中有八千子弟兵是项羽的精锐战斗力,而除此之外余下的部队战斗力就有限得很。在这样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项羽究竟是如何反败为胜,打出这一场足以记载在军事史上的奇迹般的战役?
项羽并非把部队直冲上去与秦军两支部队共四十万大军作战,而是有自己精细的战略计划的,所以项羽绝非只是拥有匹夫之勇的莽夫。首先,项羽在抵达战场时的第一件事就是破釜沉舟,将自己军队的后路斩断,士兵退无可退,爆发出了极大的战斗力。同时项羽几乎在一瞬间就精准的找到了秦军的死穴,那就是数量庞大的秦军首尾相连甚远。
在项羽到达之前,王离部就已经经历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巨鹿攻防战,此时早已将士疲敝,锐气尽失。此时,只要能切断他们的后勤,那么这只庞大的军队所需的大量的粮草供给很快就会成为摧毁他们的武器。而负责王离部后勤保障任务的正是章邯,他构建了专门的甬道来输送粮草。
项羽率军摧毁了甬道后将章邯大军引诱离巨鹿南大营,然后便带着英布和蒲将军率领两万精锐迅速过河增援巨鹿。此时的楚军,为了能轻装简行,仅仅只携带了三日口粮,与诸侯援军会和并反包围巨鹿城下的王离大军,成功的将章邯部与王离部分割开来。然后与王离大军硬碰硬,偏是凭借着无双的士气以少胜多战胜了王离,后又乘胜追击九战九胜章邯,一举歼灭秦军主力,断了大秦最后的气数。
巨鹿之战中,项羽创造了不可能的军事奇迹。尽管王离章邯的战败同时也是受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气候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但仍然不可抹灭项羽天才般的战略思想和绝佳的战术思维。
项羽凭什么在巨鹿击败强大的秦军?
应该是好几个月之前回答的问题了,只不过那一次我记得回答这个问题以后,只有400多阅读量,一个赞都没有!那好这回再一次回答一下,看看能不能刷新一下记录。
当时秦国一统六国以后,秦国西北地区面临着一个古老民族的入侵,这就是匈奴人,匈奴人的入侵可以说是步步紧逼,迫使着秦国,赵国,燕国共同修筑长城来抵抗外来民族入侵。此时此刻,由于六国长期处于征战之中,秦国暂时放弃了边疆的防御,使得匈奴人不断的南下袭扰秦国的生产和生活系统。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命令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上攻打匈奴,并且再把匈奴人驱逐出去以后。统一了秦国,赵国,燕国三个国家的长城,将他们连在一起,秦国的30万兵团就一直正手在长城附近防止游牧民族南下,这一支兵团,再加上关中地区,关中子弟,然后再加上秦国南下的一只兵团,三支兵团组成了秦国百万雄狮。
秦二世继位以后,蒙恬死去,由秦国的著名战将王翦的孙子王离率领着这30万长城兵团,继续镇守在秦国北部边疆,然后在接下来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行动之中,章邯率领的20万关中子弟在解决楚国的威胁以后,北上来到赵国边境。这个时候,蒙恬率领30万秦国军队南下,跟章邯的20万大军汇合以后,秦国50万大军进攻赵国巨鹿城。
但是比较坑爹的一幕出现了,无论是攻击城市还是说监利粮道,所有的东西全部长城兵团,一个兵团全包了,章邯的关中军团在那干什么?最后等到长城兵团败退以后,章邯的20万大军毫发无损,跟项羽的诸侯联军一起对质。
有人就问了,为什么?为什么本来占有兵力优势的秦国选择孤军奋战呢?
很简单,当时秦国的长城兵团跟秦国在咸阳地区的政治势力并不对付蒙恬是怎么死的,谁都明白。蒙恬就是整个一只长城兵团的领袖,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那种作战形式,你选择请示打仗那道菜都能赶上,所以秦始皇肯定赋予了蒙恬便宜,行事之权。这个时候,蒙恬在长城兵团里面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结果,这一位古华夏第一勇士暂没有死在战场上的情况下,被自己人给害死了。30万长城兵团心寒呐,所以等到陈胜吴广的大军打到咸阳城的时候,30万大军动都不动,管你呢,死去吧!
但是没有想到咸阳方面竟然顶住了压力,并且章邯在解决南方的楚国以后,直接率领大军来赵国搞事情,你这是跟我抢地盘儿啊!感觉威胁自己的时候,长城兵团南下包揽了一切的事物,你们关中集团就不要过来掺和了。
所以才出现了这么一幕,也就是秦国长城兵团孤军奋战,关中集团做壁上观。
更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这一回面临的对手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在来之前,兵力特别的少,但是即便兵力再少,面对30万秦国大军,军力上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西楚霸王项羽仍然选择裁军,把优秀的士兵挑出来,软弱的士兵放回家,犬我只要率领优秀的士兵进行作战。
兵不在多,贵在精,将不在多,贵在勇,很显然,西楚霸王项羽读过外人敌。
在这之后,秦国接触到长城并传之后干了两件事情,首先第一点,断粮道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把他粮道给断了那秦国的军团在短时间之内将会不战自溃。
在这之后使劲上面记载秦国主将或死或被擒,这是什么意思?秦国的统帅部肯定遭到了项羽的突然袭击。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把敌人的统帅部给打掉了,敌人就是一盘散沙,没有任何指挥。这样的话,剩下来的就是切割敌人。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诸侯联军在拜见项羽的时候,头看着地面,用膝盖走路,不敢瞻仰将军之天容!由于这一次作战,项羽被封为西楚霸王,并且统率的诸侯联军。由此可见项羽这一次率领的西楚集团有怎样今天的表现!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项羽才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秦国长城兵团!踏着30万人的尸体成就了自己,西楚霸王的美名。
项羽凭什么在巨鹿击败强大的秦军?
谢谢邀请!
看过《楚汉争雄》的朋友们都知道,项羽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项羽一生历经百战,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少。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今天我们从如下几点讲讲项羽凭什么在巨鹿击败强大的秦军:
一、政治上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之后,天下掀起反抗秦朝暴政浪潮,公元前208年,秦军上将军章邯,渡过黄河,汇合前来增援的王离军20万一起攻打赵国,大败赵军。围困赵国于巨鹿。项羽反秦救赵象征着正义,首先在政治上占了上风。
二、战术上当时围困赵国的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陈馀曾派陈泽率五千人先去试试秦军的力量,结果到了那里就全军覆没了,自此,诸侯联军没有人敢前去迎战。楚军在赶往巨鹿途中,上将军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军中斩杀,项羽由此取得主帅的地位,宋义被杀极大的震慑了楚军,同时也树立项羽的军威。项羽力拔山兮,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口粮,又做出了正确的战术部署,使楚军战斗很强,以一当十。
三、城周还有别的诸侯的诸军,对王离、章邯军有震慑威胁作用。山东诸国的军队虽然害怕秦军,毕竟秦军从商鞅变法之后的一百多年,横扫六国,但是其他诸国的军队多少都会牵制秦军,具有一定震慑威胁作用。
四、秦军并不强大,强征民夫奴隶入伍,战斗力不高,尤其是士气低下。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统兵30w北逐匈奴七百里,历史称“长城军团”,全部驻扎北部,修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50w秦军就此驻扎在岭南,在秦朝各地起义四起,岭南秦军始终没有回援。当时在巨鹿,章邯统帅多数都是修阿房宫的死刑犯,战斗力不高,尤其是士气低下,秦军主力精锐都不在。
五、政治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当时法制,还是继续沿用商鞅之法,商鞅之法过于严苛,轻罪重罚,春秋与战国历经500多年,百姓可能休养生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