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淹七军到败走麦城,关羽是否可以担当“武圣”之名?
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羽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武圣”的称号也是当之无愧的。
关羽在进军襄樊之前,就已经是海内扬名的大将了。曹军不用说了,东吴对他和张飞的评价也是熊虎之将,万人敌。甚至有人直截了当的说,蜀小国,名将唯羽。孙权一直把关羽当作一块心病,认为关羽位居上流,有兼并心。
而关羽攻打襄樊是他一辈子打得最好的一仗。这一仗,他率领水陆军三四万人进攻襄樊,曹军曹仁和于禁率领的七军合计有四万余人。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关羽利用他拥有强大的水军优势,水淹七军,消灭了曹军的七军主力。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连曹操也考虑迁都以避其锋。
这样的战例是很出色的,在战争史上也是比较精彩的。但是好景不长,孙权背盟,关羽遭到曹军和东吴的夹击。东吴吕蒙白衣渡江,袭占江陵、公安。关羽南撤企图夺回荆州,部队走到当阳,部众离散,被迫走保麦城。后突围而走,在漳乡被东吴军擒获杀死。
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关羽的失败,除了他自己要负责外,更大的责任在刘备和诸葛亮的身上。
关羽为什么要从陆路南下,如果我们看看地图就可以发现关羽的真实意图。关羽撤退有两条道路,如果仅仅是为了保存实力,他可以直接顺汉水西进上庸,他拥有强大的水军,曹军是无力阻挡的。这样,关羽至少可以保存大部分军队,用来东山再起。
第二条道路就是南下。大军南下必须要有后方,当时江陵公安都落入东吴之手,关羽还有宜都为后方。宜都地势险要,兵马也不少,关羽如果进攻江陵不克,可以退守宜都,背靠西川继续作战。所以说,关羽当时选择了南下的作战计划。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关羽走到当阳的时候,他才知道,宜都被东吴给占领了!而且是不战而下的。刘备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逃走,宜都的几万人马群龙无首,被陆逊全部消灭!一下子,关羽所有的计划都泡汤了。
襄阳和宜都相距四百里,樊友哪怕坚守十天,他也可以坚守十天,关羽的四万精锐大军就可以到达。关羽以宜都为立脚点,事情还有可为。可这一下,关羽变成了自投罗网,四面被围。只有失败的一条路了。
因此,关羽的失败,任命樊友为宜都太守的刘备、诸葛亮要负一定责任的。他们进西川把所有的精兵强将能吏全带走了,给荆州留下这么个烂摊子。关羽能力再强,也独木难支。一遇风雨,就墙倒屋塌了。
虽然关羽失败了,但他的军事才能是无人可以否认的,“武圣”是当之无愧的。麦城的失败并不能全部抹杀他的称誉。
从水淹七军到败走麦城,关羽是否可以担当“武圣”之名?
在中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军事统帅比比皆是,如果从单兵作战和军事指挥能力评价,虽然关羽战绩斐然,但比他厉害的,大有人在。“武圣”的头衔,是无论如何也落不到关二爷头上的,况且他最终兵败必杀,从结局看,也似乎有损“武圣”之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关羽忠勇仁义,在道德品质上,为世人仰慕,也是历史军事人物中的翘楚,关羽的人品是首屈一指的。所以从中国人所认同的,以德为先的思想观点,关羽是完全可以担当“武圣”之名的。
其实关羽在他死后的数百年里,并没并没有获得太高的赞誉。在唐朝时期,供奉武庙的“武圣”是姜子牙,关羽只是归属第三等的六十四将之一。到了宋朝初期,甚至还被逐出了武庙,直到了宋徽宗时期才又被请回,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明朝时,朱元璋又重新选出三十七名将相,配享于各自帝王,关羽再次落选。到了明万历年间,重又把关羽和岳飞加封为“帝君”,建庙祭祀,由此开始民间有了“关帝”之称。
直到了清朝,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满清人把关羽当成战争的保护神,每次出征前都烧香叩拜,祈祷关羽保护,并随着不断的取得胜利,更加信奉关羽的神灵庇佑,最后终于被清政府授予“武圣”称号,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
清政府把关羽打造成“武圣”,是为其统治集团的利益服务,是借助关羽的忠诚义勇,来引导人民群众效忠政权,并利用信奉关羽的习俗,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性的。
而宗教的传播,也是关羽在民间被信奉的原因之一,“武财神”的称号,也是关羽被顶礼膜拜的因素。
不管历史的发展如何,一直到现在,关羽在人们心中也是忠义的代表,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虽然最后兵败被杀,导致后人对他的地位多有争议,但是不影响关羽品德上的光辉形象,所以从全面看,关羽是可以担当“武圣”之名的。
从水淹七军到败走麦城,关羽是否可以担当“武圣”之名?
从历史来讲,水淹七军,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两军对垒,你死我活,生死各为其主。
关羽败走麦城证实了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应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规则,关羽虽然被小人物所害,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他为国尽忠的英雄气概和形象。
从关羽桃园结义,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显现了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是当时战将中的表率,战功卓著,曾被封过"汉寿亭侯""前将军"两职,说明了当时对关羽的器重,从侧面也展现出其武道境界。
从关羽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华容放曹操。充分的显示出关羽晓大义、恩怨分明的品质
以上几点都表现关羽在道和德,成面儿上达到的境界,他从一个普通阶层达到了国家层面,上自国君、下至百姓,都有很高的契合度,人人景仰,关羽死后,历朝历代皇帝给关羽加封谥号13次之多,关羽"武圣"地位是撼动不了的。
从水淹七军到败走麦城,关羽是否可以担当“武圣”之名?
关羽(160—220),字云长,并州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代著名将领。后来关羽自荆州出动,北伐曹操,引发襄樊之战,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然而出于对关羽势力坐大的忌惮,孙权背盟。在撤回了对合肥的攻势,东吴派遣吕蒙、陆逊等人白衣渡江,偷袭了关羽后方,最终导致其败走麦城,被杀身亡。
在其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 封,被奉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那么关羽这个武将真的能担当武圣这个极为庄重的称号吗?我其实想说可以的,他不但是对自己大哥有情有义,而且他曾为了报恩,居然放走了自己最大的仇人曹操,这些地方都是能看得出关羽此人是非常看重忠义的,也是因为这些原因,他也是被后人们让他成为了忠义这个词的代表人物。根据一些关于他的历史记载,我相信大家就能看得出他到底能不能承担起武圣的名号。
在蜀汉这个国家中,关羽就绝对是刘备最为信任的一个人物了。刘备要是不分兵还好,如果一旦分兵的话,肯定就是关羽带着军队外出打仗,这就能看得出来关羽对蜀汉和刘备的重要性。而关羽他之所以哪个坐镇荆州,也不是因为他靠着自己和刘备的兄弟关系才能去往荆州的,而是靠着自己本事和军事能力。
在关羽和刘备走散之后,他在没有办法的情况该就只能是投靠了曹操,那个时候关羽就展现出了他不凡的军事才能,那时关羽和张辽,徐晃等人一起去往了白马,为的就是去解救太守刘延。等到他们去到了白马之后,关羽就在万军之中杀了地方大将颜良,也是成功的解除掉白马的危难局面,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斩首行动。正是因为颜良的突然去世,造成了颜良带来的军队出现大的话乱,这才让曹军能够轻松的获得胜利。在这件事情过后曹操也是对关羽称赞有加,而且对关羽展现出的军事才能非常佩服。
上面只是第一个能体现出关羽才能的战事。关羽也是曾在赤壁战斗中攻打南郡的时候,也是为了给东吴周瑜分担一些压力,他只是从周瑜哪里借来了两千兵马,就敢去阻挡曹操排到南郡的几万援军。
在这场战事中,关羽是用这两人人,通过自己一系列的安排就成功的拖延了曹军万人的进军速度,而且还活活的把魏国好几员大将带过来支援的人马给阻挡在哪里,不但如此,他也是把魏国大将徐晃和满宠等人的支援给击退,这才能让南郡这场战斗获得胜利,可以说关羽在争夺南郡这场战斗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想来最为让人对关羽影响深刻的战役就是襄樊之战了,在这场战斗中关羽也是凭借自己一人的能力,抵抗东吴和魏国两元大将的结果。那时候魏国方面是派出了,曹仁,满宠,于禁,张辽十二路军队,东吴也是派出了吕蒙,陆逊等大将,当时关羽手中是只有廖化,关平等几位不出名的将领,就算敌我差距如此的大,关羽也是能在前期的时候取得巨大的胜利,也是让他威名威震华夏。
并且关羽亲近士卒,善待俘虏。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有一句“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的评价,提现了关羽对待他人的观念和做法。在关羽严重,士卒虽然地位卑微,但必须给予平等对待,要重视他们的生命权利。也正因为如此,当关羽遭到孙权背盟,后方留守江陵的关羽军队士卒亲人被俘虏之后,关羽麾下士兵失去了战心,随之解散了。如若关羽下令对逃亡者当即杀戮,恐怕这支携襄樊之战大胜威势的军队,也不会这么容易的散去吧。
关羽之仁义并非仅仅针对自己麾下士卒,对待被俘虏的于禁三万魏军也同样如此。据史书记载,在水淹七军之后,关羽一下子收容了三万俘虏,粮食短缺。这种遭遇,项羽和曹操也曾遇到。当初巨鹿之战后,项羽一下子收容了二十万秦军,后来在拉到洛阳附近时,项羽下令将其士卒屠戮一空。曹操在讨伐陶谦之时,因粮草短缺等一系列因素,最终对徐州下达了屠城命令。然而当关羽遭遇同样的局面之后,不仅没有虐待俘虏,反而为了保证他们不被饿死,拿了东吴的军粮。“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为了确保俘虏的生命而不惜得罪盟友。如此高风亮节,堪称仁义君子。
所以,关羽在我看来即符合军事才能卓越的“武圣”形象,亦可尊之为仁人义士的“关公”。
从水淹七军到败走麦城,关羽是否可以担当“武圣”之名?
武圣是对关羽的尊称,是政治需要拔高后的称谓,论功劳业绩实在不能恭维。按《三国演义》论关羽,关羽追随刘备南征北战,虽些有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暂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荣光,但只是三国名将而已,而正是他毁掉诸葛《隆中对》帮助刘备夺取天下的规划。刘备率庞统等率军攻取四川,庞统在落风波中埋伏被杀,刘备急调诸葛亮入川增援,诸葛亮带张飞,赵云两员大将去四川,独留关羽一部守荆州,诸葛亮知关羽兵少将寡,临行前特别叮嘱关羽;"东联东吴,北拒曹操”这八字是政策。但是关羽却只当耳旁风。兵少将寡只能守而不能攻,而关羽立功心切,却向曹军发起攻击,虽然取得水淹七军的胜利,很多无辜百姓也跟遭殃,闹的天怒人怨。擒庞德,于禁使关羽骄傲狂妄起来,居然对孙权连姻的好意进行污辱,狂称“吾虎女焉能嫁犬子乎"而惹恼孙权。刘备可以娶孙权的妹妹孙上香为妻,关羽女嫁孙权儿应该是高攀,因为刘备,孙权是君主,而关羽只是手下将军。关羽不顾孙刘连盟大局,污辱孙权,破坏连盟,招致杀身之祸咎由自取,但丢失荊州根据地,使诸葛亮,刘备两路攻取中原战略而化为泡影,按律当斩。当然刘备不会杀他,但是他破坏联盟,丧师失地,不听军师号令总不能是功劳吧?盖棺定论,又何来武圣之名。武将不懂政略叫武夫!如果孙关连姻,是亲上加亲,关羽岂能兵败,天下归刘备是很有可能。即使不联姻,婉言谢拒,孙权也不会偷袭荆州。关羽的狂妄自大,导致丧师失地,自已身首异处,却戴上武圣的桂冠是名不符实也。清封孔子为文圣,关羽为武圣,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显示自已是正统,不是另类,拢络人心罢了。
从水淹七军到败走麦城,关羽是否可以担当“武圣”之名?
关羽的性格是目中无人,不知道一山还比一山高,看不起东吴,更看不起曹操,所以,性格决定命运,如同袁术一样,自以为是武圣,却无形之中成了杨白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