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到战国后期才提到匈奴的问题,《史记》最开始写到匈奴是赵国的李牧抗击匈奴?

《史记》里面专门有《匈奴列传》一篇。匈奴没有形成之前,是以一个个游牧部落存在的。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当时华夏民族也是处于融合发展的状态。北有戎,南有蛮。中华不绝如一线。在长期的征服和同化之后,华夏民族终于慢慢统治了中原地带。当时被驱逐到北方的胡人也在逐渐的融合,他们最终形成了强大的游牧王国。到汉朝时以匈奴为最大。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开始分化。到了战国后期,融合强大的匈奴成为农耕的中原各国的威胁。这个时候抵御匈奴侵略才放到了中原的议事日程上来。所以,到战国后期北方各国开始修长城,派兵出击,驱赶匈奴。记载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并不是没有提到匈奴问题,而是对中原的威胁轻重的问题。秦国和赵国,齐国在战国初期就消灭了大批的游牧部落充实自己。到战国后期,匈奴崛起后对中原威胁扩大才郑重的进行了记载。

为什么到战国后期才提到匈奴的问题,《史记》最开始写到匈奴是赵国的李牧抗击匈奴?

其实这完全是误解。

《史记》中对于匈奴的记载还是比较详细的,按照《史记》中司马迁的记载,匈奴的祖先是夏朝人,夏朝被商汤灭亡后,夏朝人逃入草原,成为匈奴人的祖先,只不过在早期,匈奴的名称是獯鬻和后来犬戎。

在西周时代,西周几乎每一代的周天子都要和犬戎作战,特别是影响西周历史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烽火戏诸侯”中,周幽王所在的镐京也是被犬戎所攻破,而后周幽王的太子宜臼继位为周平王,面对犬戎的攻势和压力,周平王东迁,开启了历史上的东周时代。

周平王东迁正是因为匈奴的前身犬戎的巨大压力

在东周早期的春秋时代,犬戎仍旧中原各诸侯国的主要外来威胁,长期入侵中原攻城略地。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当时提出的著名口号“尊王攘夷”中攘夷就是驱逐攻击犬戎,也就是后来匈奴人,而齐桓公的众多事迹中一个就是帮助燕国,打败了入侵犬戎人。

五霸之首齐桓公的著名口号就是“尊王攘夷”

进入到战国时代,犬戎的名称才逐渐被匈奴所代替,战国时代,匈奴始终威胁秦国、赵国、燕国的北部疆界,为了对付匈奴人,秦国、赵国、燕国都筑造了长城进行防御。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命令蒙恬率大军将匈奴赶出他们的老巢河南地,然后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著名的万里长城。

秦代长城正是为防备匈奴而建

而秦末以后,匈奴重新夺取了河南地,而后又开始成为汉朝的最大外患。而后汉高祖试图战争解决未果,只得和亲,而后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但是只知道汉元帝时期才解决匈奴外患的问题,但是东汉后匈奴问题又起,到西晋时期还首先发起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为什么到战国后期才提到匈奴的问题,《史记》最开始写到匈奴是赵国的李牧抗击匈奴?

文|涛说乱世史|

战国后期李牧抗击匈奴,是当时中国内部战乱,外敌趁虚而入;更由于匈奴内部迈向统一,出现了自己“秦始皇”——头曼单于,这是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位匈奴单于,也开始了他的侵略战争。想了解《史记》中匈奴,一定要看专门的《匈奴列传》。里面简述了匈奴上到尧舜时期,下到西汉2000、3000年的历史,自然包括战国以前的匈奴流变。

1、对比夏商周,简说《史记》中匈奴的早期历史。

《史记》认为,匈奴是夏朝人淳维的后裔。说淳维大家不知道,但一定知道夏桀,淳维就是夏桀小妾之子,妺喜是淳维后母。传说淳维为避商汤攻伐,便避居于北疆荒漠之地。

(中国早期的方位观念▲)

到了长达600年的商朝,史记对匈奴记载不详。不过可以想见,历经“商汤灭夏——九世之乱——盘庚迁殷——武丁中兴——武王灭商”的漫长历史,商朝一直与周边民族攻伐不断,战争肯定不少打。当然,商末对于东夷的打击更多,这也造成了北部、西部的狄、戎强大。

所以到了西周,东周,无论周朝先祖姬刘(公刘)、亶父,还是周文王,周武王、周穆王、周幽王、周襄王、周平王,还是诸侯秦襄公、齐釐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晋悼公、秦昭王、都与西北部的戎狄、犬戎、山戎等等匈奴祖先发生了无数战争,可谓爱恨情仇,纠葛不断。不难看出,该时期匈奴祖先一直与周朝政权同时存在,只是没有被叫做匈奴,原因可能是内部没有统一。

到了战国末期,匈奴的“秦始皇”、“始单于”——头曼单于开始统一北方部落,形成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为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匈奴”一词正式出现。

统一后匈奴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不过被名将李牧、蒙恬等等先后击败。往后再主要的,就是和大汉王朝的爱恨情仇了……

(李牧▲)

为什么到战国后期才提到匈奴的问题,《史记》最开始写到匈奴是赵国的李牧抗击匈奴?

我是六菠萝,闽南小生一枚。

因为匈奴在战国之前不叫做匈奴!

匈奴,这个部落可能是夏朝的后裔。《史记·夏本纪》和《史记·匈奴列传》都宣称匈奴是夏朝后裔。“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后来,武王代商后,该部落流落到漠北和漠南,逐水草而栖息。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西周末期、春秋早期,他们分散在陇西和蒙古高原这一广大地区。称呼有百种,有大荔、楼烦、淳维、犬戎等等。

之所以在汉朝时,对匈奴大写特写,那是因为战国时期,塞内诸侯国将这些游牧部落统一称之为“匈奴”,即凶狠野蛮的奴才。

其实,历史早就记载了匈奴——的祖先。《诗经》中有一句话“靡室靡家,猃狁之故”,这个玁狁,就是匈奴的其中一支。

战国统一称为匈奴后,还有一个原因使得匈奴出名了——那就是匈奴出了一个汉武帝类型的单于,即冒顿单于。

他弑父自立,东灭东胡,降乌孙,击大月氏、遏制丁零,将匈奴变成了一个大帝国。

以上两点,是匈奴频繁出现于战国和汉朝文献中的原因。

为什么到战国后期才提到匈奴的问题,《史记》最开始写到匈奴是赵国的李牧抗击匈奴?

因为匈奴这个民族名称正式出现是在战国后期,在匈奴列传中确实是记载李牧抗击匈奴才正式出现,前面所写的其实被概括在第一段第一句“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说匈奴的祖先是一个名叫淳维的人,这个人是夏朝的后人,这个人被北逐后,就和一些少民聚居,一同在草原生存,子孙繁衍,直到形成匈奴这个游牧民族,成为中原王朝边患,到头曼时势力大盛,冒顿时为甚“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

《匈奴列传》开篇点出匈奴后,就开始描述中原北境牧民的变迁演化进程,它们从山戎、猃狁、荤粥到晋文时的赤翟、白翟,还有近秦国的义渠、大荔、乌氏、朐衍,赵国北境的林胡、楼烦这些胡族的变迁继起史,指出匈奴最后成功包容吞并了这些游牧民族进行转化,之前的胡族逐渐消亡,正式出现匈奴这个北方游牧民族。从列传上看,可以说最开始写匈奴是在李牧事迹时,严谨一点说,除了本传第一句,在李牧前还有一句,出现“而三国边於匈奴”,这个民族正式在此时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之后才写到李牧“其後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但是这个时候直到头曼单于在位,还不是匈奴最强大时,其时还被东胡所控制,不时需要上缴进贡一些礼物,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派将军蒙恬北逐匈奴,头曼单于抵挡不住,只得带领部族继续向北走,这时它的周围南有秦朝,东有东胡,西有月氏,列强环绕,日子不好过,头曼才会让儿子冒顿作为质子前往月氏。又欲借刀杀人,反被其子冒顿所利用,鸣镝杀父后登上匈奴汗位。待到秦末大乱,冒顿却在这一时期打败东胡,逼走月氏,硬生生统一了北方大草原,真正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之后就是与汉朝的交锋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史记》虽是二十四史之首,又是历代名人史家推崇的前四史第一,但由来年月久远,二千年流传多有失秩,到其外孙杨恽向汉宣帝献上本书时,已有所缺失,一些内容由褚少孙补注,到后来缺失更严重,终至于一些篇目真假难分,比如就有史家认为现在的《史记》,被历朝历代所篡改的不少于34篇,如张大可教授就认为现见的《匈奴列传》就是后人所写增补进去的。

为什么到战国后期才提到匈奴的问题,《史记》最开始写到匈奴是赵国的李牧抗击匈奴?

匈奴一直是存在的只是因为不够强大,史书记载简略而已。匈奴先祖是夏朝后裔,淳维、山戎、荤粥等称谓都是匈奴的前身。殷商年间,匈奴与周的祖先争夺丰镐之地失败。转而向西,被称之为犬戎,西周初年还曾入贡。

后来西周衰弱,申侯勾结犬戎入寇镐京,却被晋、郑、卫、秦联军所败,退回西部,实力大减。然而战国末期,草原部落的顺次衰弱给了他们强大的机会。

1、战国时期的草原部落及燕赵秦的北拓

战国时期,中原的最北部的国家是赵国和燕国,而再往北,就是草原部落的领地了。

战国时期的蒙古草原,存在着几股强大的力量,从东到西分别是东胡、楼烦、林胡、义渠。

东胡大概存在于今天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一带,强盛时控弦20余万,给燕国和赵国以强大的威胁。

楼烦活跃在今天的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一带,强盛时控弦10余万,长期掠夺战国北部。

林胡活跃在今山西西北部和内蒙古河套地区,强盛时控弦10万。

义渠主要活跃外今陕西中北部、宁夏、甘肃、青海东部一带,最大疆域约20万平方公里,独立于东周初年,春秋战国时期与秦国反复较量,是秦国的主要对手之一。

战国中后期,随着各国变法,七国逐渐强大起来。而中原争霸已经白热化,因此,燕、赵、秦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了古老的游牧民族。

林胡和楼烦的位置

燕昭王时,东胡化的中原人秦开叛逃东胡,投靠已经强大起来的燕国。燕昭王任命秦开为大将,率军与东胡争夺土地。秦开不辱使命,与东胡大战于伪水、渔水(今北京)一带,大破东胡,拓地千里。燕国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国土面积一跃成为秦楚之后的第三大战国。可见,此役对东胡的伤害之大。

赵国北部一直被楼烦、中山、林胡包围着。武灵王赵雍长期与胡人的战斗中找到了克敌制胜的灵感。著名的胡服骑射后,赵国骑兵部队可以与三国的游牧骑兵相媲美。多次战争后,中山被灭,林胡、楼烦退出了河套平原。赵国在林胡和楼烦故地设置雁门、云中、代郡。赵惠文王二年,主父赵雍巡行雁门,遇楼烦王。楼烦王约林胡王夹攻赵国,林胡不肯。因此,楼烦不敢战,赵雍闻之,召楼烦王,安置楼烦人于云中雁门。楼烦人从此成为赵国的外族雇佣兵。

相对于燕赵的数战而拓地千里,秦国与义渠的纠葛持续了四百余年。秦惠文王时,攻灭义渠,在该地设置郡县。然而不久后,五国攻秦,义渠趁机再次独立并大败秦军。直到大约公元前272年,经过宣太后的怀柔政策(传言宣太后委身于义渠王,并生有二子),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才发兵攻灭义渠。

对于秦赵燕来说,这是巨大的胜利,草原上不在存在于强大的游牧民族威胁中原。对于草原上的另外一个部落匈奴来讲,一个接近于空白的草原给了它崛起的机会。

2、匈奴的崛起

史记记载,匈奴是夏在阿尔泰山的一个部落演变而成。但由于史料的缺乏,匈奴崛起的具体过程已不明确。但是,史书中出现的关于匈奴的记载是李牧与李牧的大战,因此我们尝试从李牧与匈奴的战争中找到一些线索。

李牧,大约生于赵孝成王时期,死于赵王迁,是赵国最后的良将。李牧的发迹便源于北部镇守并与匈奴的战争。

李牧打败匈奴后,于公元前249年进入赵国中央任职。史载,李牧与匈奴大战后,往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因此,李牧与匈奴大战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中期,即公元前260-250年间。而此次大战前,李牧先镇守北部“数岁”,后被罢黜“岁余”,后“数岁”,才有此次大战,可见,至少在公元前270年左右,匈奴已经强大起来了。

此时,距离赵雍彻底收服楼烦(赵惠文王二年,即公元前298年)不过20余年。这20年间,楼烦、义渠已亡,林胡、东胡也被打的衰落不堪,匈奴得以呈爆发式的发展。等到我们再次把目光聚集到蒙古草原的时候,匈奴已经是十分强大了。

匈奴强大到什么程度呢?李牧与匈奴此役,赵国出动步兵5万、骑兵1万3000人、战车1300乘、善射之士10万,才战胜匈奴、林胡,东胡联军杀死和俘虏匈奴人10余万。即使这样,匈奴都还没有灭亡,可见此次匈奴出动军队当在20万以上,考虑到林胡和东胡也曾参与其中,此时的林胡大约已臣服于匈奴可以算做匈奴人,而东胡应该是合作或者附庸的关系。所以,匈奴军队数量应该不少于15万。

3、匈奴的强盛

李牧与匈奴大战后,由于匈奴威胁减少,而中原的统一之势已现,各国忙于兼并,秦、赵、燕都在北部边疆修建长城,抵御匈奴的进犯。

第一位出现姓名的匈奴单于是撑犁孤涂单于(意为天之子),即我们熟知的头曼单于,头曼大约跟秦始皇同时期人。在头曼的治理下,匈奴已经占有了今天的内外蒙古和甘肃、青海东部等地,东与东胡接壤,西与大月支、羌接壤,南部越过河套平原与秦接壤。

大约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率军30万与头曼大战,头曼大败。蒙恬夺回了河套平原,并在北部边疆将原来的秦、赵、燕的长城连成一片。随后,秦帝国陷入连年烽火无暇北顾,而匈奴也正要发生巨大的变故。

公元前209年,头曼之子冒顿杀父自立,成为匈奴单于。

冒顿是个疯狂而又城府极深的暴君,然而,或许草原部落就需要这样的暴君。

冒顿即位后,首先在军队建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而后通过骄兵之计攻灭东胡。东胡已灭,楼烦、白羊第次灭亡,向西大败大月氏,西域各小国纷纷内附。冒顿又趁汉楚大战之机会,重夺河南地。数年间,匈奴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了,东到朝鲜,北至大漠,西以西域为边界,南跨河套。就像一定盖在中原帝国的帽子。

匈奴二十四长

此时,匈奴的军队总数超过30万。为了管控这么大片的土地和人口,冒顿将匈奴分为24个万骑,也称二十四长,类似于后世的万户。每6个万骑设置一个“王”,全国共设置4王,分别为左右贤王和左右谷蠡王,四王之中以右贤王为尊,因此以太子为右贤王。

至此,匈奴已经是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了。恰逢汉楚真正结束,汉高帝刘邦还没有意识到匈奴的强大。公元前200年,刚刚扫平中原的汉高帝刘邦意气风发,率领30余万大军北征匈奴,却被匈奴单于冒顿包围在白登。刘邦虽侥幸逃脱,但匈奴之名从此威震华夏。刘邦从此夹起尾巴,向匈奴和亲。这一和就是70余年。

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赵燕打败东胡、楼烦、林胡的时候,不会想到打下去一堆草原部落,却崛起了一个庞然大物。当然,也正因为匈奴这个笼罩在汉帝国头上的巨大威胁,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汉帝国数代君王励精图治,不敢丝毫掉以轻心,这才有了汉帝国的强盛。

试想,如果没有楼烦、东胡、林胡、义渠的败亡,草原上或许不会出现统一的强权帝国,而汉帝国的皇帝们或许也就不会那么努力的强兵富国了。而没有了强盛的汉帝国,或许现在我们都不叫做汉族了。从这个角度讲,或许我们还应该感谢匈奴。

汉初可怕的匈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诚所谓也。

我是子彧。历史如镜,多读可以明智,思之可悟大道。

欢迎关注子彧,一起读史!

由于手中史料不足,如有错漏,烦请斧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