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北伐是不是诸葛亮屡次北伐中成功机会最大的一次?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确实是诸葛亮五次北伐中机会最大的一次,也是他失败最惨的一次。京剧“失空斩”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在刘备夷陵之战失败之后,诸葛亮一面平定各地叛乱,一方面和东吴重新和好,再一方面组织训练新军。在一切都准备停当后,他上了《出师表》,开始北伐。

这一次成功机会最大指的是外部环境最好。首先,魏国没有防备。魏国认为刘备死后,蜀汉元气大伤,已经没有能力伐魏。所以关中没有防御的准备。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策就是基于这个情况。

第二,关陇一带还有很多同情心向汉朝的人,他们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积极响应诸葛亮,诸葛亮不战而下三郡,声威大振。

第三,魏国为了救援,只得派张郃千里赴援,劳师袭远,困难重重。而诸葛亮以逸待劳,主客异势。

可惜有这样好的形势,诸葛亮还是失败了,被迫退回了西蜀。

第一次北伐是不是诸葛亮屡次北伐中成功机会最大的一次?

谢谢邀请;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要获得成功也实属不易,因为从魏蜀两国的综合国力来说,曹魏要比蜀汉强大的多,诸葛亮要彻底征服曹魏,一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场上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交战双方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物质保障、将领指挥的谋略、双方的士气等等都会影响到战争的胜败,诸葛亮仅凭一次战役就获取北伐的成功显得十分的困难。

诸葛亮对北伐曹魏,应该是做好了长期的计划,先攻占曹魏的一部分土地,积小胜为大胜,逐步的削弱曹魏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时,再夺取全面的胜利,就象羊祜消灭孙吴一样,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渐消耗孙皓的力量,等待濒临崩溃的时候,将其彻底击垮,诸葛亮对蜀汉的力量是很了解的,他知道不能做到毕其功于一役,应该有一个通盘考虑的计划,只是后来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诸葛亮最终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一次北伐是不是诸葛亮屡次北伐中成功机会最大的一次?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举兵伐吴。至222年八月,蜀军兵败。这场战争,史称“夷陵之战”。刘备仅以身还,逃往白帝城,羞愤万分,一病不起……

先帝白帝城托孤以来,诸葛亮兢兢业业,辅佐刘禅打理朝政。

公元228年,励精6年整治,蜀汉内定南中,外交东吴,已然从夷陵惨败中恢复过来了。诸葛亮认为此时兵精粮足,上表天子,兴兵伐魏。

前“出师表”奏曰: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表忠心汉室之志,报先帝知遇之恩,第一次率军北伐曹魏。

诸葛亮屯兵汉中,声称兵出斜谷道以赵云、邓芝为疑兵,扼据箕谷。诸葛亮亲率大军,进攻祁山。魏国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很快叛魏而降。一时之间魏国朝野震动,魏明帝曹睿亲自督战长安。

诸葛亮兵出祁山之前,马谡自请领兵作为先锋,扼守街亭要道。未曾实战过的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建议,领兵独守孤山,被魏将张郃切断水源,蜀军于数日后溃败……

诸葛亮任用新人马谡据守咽喉要道,确有用人唯亲、失察之嫌!本当高歌猛进,节节胜利之际,却痛失街亭,造成进退失据之势。

第一次北伐,在曹魏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可以说是诸葛亮数次北伐中成功机会最大的一次!

诸葛亮错用马谡,错过一生中北伐的最佳时机,实为蜀汉之不幸!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感谢您的观阅,不尽详实之处敬请海涵!

第一次北伐是不是诸葛亮屡次北伐中成功机会最大的一次?

各人观点啊,说错了勿怪。

我先说一句,说完我在解释我为什么这么说。

一句话,木有可能!五成的胜算都没有,三成都没有可能!

我不讲细节只说大体,大家要是感觉我说的有道理,不喷我就是对我的仁慈,要喷我的话,请文明留言辩论,我谢谢您嘞。

第一,刘备得汉中给曹老板准备嫁妆。

刘备与曹操于汉中大战,曹操败,刘备得汉中,后称“巴蜀汉中王”,听名字就知道汉中对刘备有多重要,汉中也确实是个好地方,资源充沛沃野千里,但要命的也在这里,汉中易攻难守也是事实,而且曹魏败退之时,是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反正也是没给刘备留下,所以刘备接手汉中基本也啥都捞不着了,除了无数张等着吃饭的嘴,反正现成的没有。

这个结果看似刘备占了大便宜,白得了这么多人口还占了那么大地方,实际这也为巴蜀埋下了巨大隐患。

有人,你就得养,汉中地方是好,但刚经过战争洗地,打的支离破碎的,没饭吃的老百姓你得养吧,经济要重建吧,土地你得重新开荒吧。

而且这么一大片没有天险的土地,少二十万的兵马镇守,刘备他敢睡觉吗?

巴蜀本来就不富裕,突然多出这么巨大的资源开支,而且还要派遣大量军队进行驻扎,五年之内,曹魏是不担心你巴蜀能怎么样的,先把汉中弄好了,在跑来和我曹老板叫板儿吧。

说实在的,后来蜀国把汉中经营的差不多了,也给魏国又送回去了。

所以从这个问题先总结一个结果,“因为一个汉中,蜀国消耗了大量人力物资军力,蜀国219年得了汉中,228年才第一次北伐,整整花了9年才在汉中将将站住了脚,时间上就已经错失了太多机会,曹操用一个汉中绊住了刘备九年时间,当然,没这九年,刘备也拿曹老板没有一点办法。而且这九年之中曹老板可是风调雨顺活的有滋有味儿的。

第二,体量问题。

这个我就简短的说一段就完事儿了,长了也说不来。

刘老板得汉中乐的屁癫儿屁癫儿的也是没办法,没汉中的巴蜀也就地图上巴掌大的地方,突然多这么多土地,怎能不兢兢业业。

但人家曹老板不一样啊,财大气粗啊,丢了一个汉中,整个长江以北都是我的!我丢个汉中我怕啥!

用一个汉中,换来曹魏九年平稳发展,这笔账要是细算的话,曹老板半夜都能笑醒,要知道208年赤壁之战曹老板可是差点把家底儿都赔光了,以后的日子,只要不把本钱赔光了,曹老板就是人生赢家,谁成想刘备占了汉中之后直接当起了汉中王,根本就没有对曹老板起歹心的意思。

九年之前一个样九年以后又是另一番景象,刘备得了汉中,花了九年时间一门心思的发展汉中,曹操失了汉中,却全力发展整个魏国九年之久,先不说曹操占了整个汉朝半壁江山,单说这九年时间里魏国的发展速度就能顶蜀国三倍有余。要说土地资源人口资源曹操更是刘备数倍,不论是军事,农业,经济,人才,教育体系,执政体系,魏国都拥有着压倒性优势。

北伐,听起来壮怀激烈,实际也就是刘备和孙权合唱的挽歌。

第三,个人看法。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血雨腥风的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篇,罗贯中先生更是写出了三国演义这本传颂千年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大部分国人就算没看过小说,老版三国演义也应该看过很多次了。

记得小时候,1台每到寒暑假不是三国演义就是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滚动播放。

每次看到曹操赤壁败北,被蜀吴联军追的无路可逃的时候,我都在想,完了,曹操肯定会被关羽抓住,可后来,曹操还是逃回了北魏。

电视剧也好,小说也好,出现过无数次这样的桥段,小说只是小说,电视剧只是电视剧,它可以有无数次侥幸。

但历史不存在侥幸,历史只说事实,当年曹操败了就是败了,能逃回北魏绝对不是关羽一时心软又或者存在着侥幸,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就会有他存在的价值。

当时的三国实力,历史中都有记录。

第一次北伐开始的时候,魏国国力比吴蜀两国国力总和都要强出一截,这是事实。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再多的奇思妙计也是空想,诸葛亮也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吧,不然也不会拼着耗光国力也要进行第五次北伐,我想,诸葛亮想的更多的是怎么能让蜀国存活的更久一些吧。

蜀国可以进行五次北伐,魏国可以阻挡五次,但如果魏国进攻一次蜀国,蜀国有实力阻挡吗?事实也是这样,魏国攻下汉中之后,蜀国国运也就就此终结了。

在历史长河之中,强国总会是胜利的一方,这不是侥幸,这是实力的体现,强国可以承受无数次打击而不垮,弱国只需要一次失败,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蜀国第一次北伐,不管是军事实力,后勤补给,还是战争可持续性,都没有办法和魏国相比,更谈不上胜利一说。

北伐,也就是诸葛亮为了延缓曹操的反扑,而进行的缓兵之计,最终的结果其实心里都明白。

第一次北伐是不是诸葛亮屡次北伐中成功机会最大的一次?

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五次北伐中成功机会最大的一次北伐,这次北伐曹魏几乎没有任何防备,诸葛亮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险些就占领了整个凉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够取代这么好的成绩,主要有三个原因:曹魏准备不足、诸葛亮军队精锐、曹魏四面受敌。

曹魏准备不足

诸葛亮平定孟获后,魏文帝曹丕因病去世,诸葛亮带兵北上驻扎在汉中,准备对曹魏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为了应对诸葛亮的北伐,魏明帝将谋士召集在一起商议对策,魏国的谋士都认为蜀汉是一个小国,根本不足以成为隐患。只要曹魏守住凉州地区,堵住蜀汉出来的道路,就能够拖垮蜀汉。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恐惧,在经过两年的准备后,诸葛亮毅然发动了对曹魏的第一次北伐。由于曹魏的谋士集团普遍轻视蜀汉,诸葛亮的军队进入曹魏后,曹魏凉州地区的几个郡几乎没有任何防备,看到诸葛亮的十万大军杀到,纷纷望风而降。一时间诸葛亮占领了大半个凉州,将进攻矛头直指曹魏的西部重镇长安。

曹魏的谋士听说诸葛亮进攻的消息后,非常的震惊,他们无论如何也没能想到,蜀汉竟然会发动对曹魏的主动进攻。当时曹魏的精锐部队都在南方准备进攻东吴,北方的部队并不多,凉州地区甚至都没有一个机动兵团可以调动。在这种情况下,魏明帝只能带领着中原地区的留守部队亲征诸葛亮。

诸葛亮军队精锐

诸葛亮一直治军严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就一直在不停地练兵。在第一次北伐之前,蜀汉的军队刚刚参加了平定南中的战役,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而曹魏的精锐兵团都驻扎在南方地区防御孙权,凉州地区的军队长期没有战争经验,训练强度也远不如诸葛亮。在诸葛亮北伐军刚刚进入凉州的时候,凉州地区的驻防军队一触即溃,而诸葛亮军队纪律严明循序渐进,即使在第一次北伐战败后,依然能够有秩序的退回蜀汉。

曹魏四面受敌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曹魏的兵力分散,在战略上处于四面受敌的尴尬境地。曹魏在南方地区同东吴对峙,大司马曹休带领的精锐部队全都被牵制在南方。在辽东地区需要防备公孙渊反叛,同样浪费了数万兵力。在中部地区孟达起兵造反,司马懿带兵平叛,无暇参与抵抗诸葛亮北伐的作战行动。在这种局势下,曹魏一半以上的兵力都被牵制住,能够对付诸葛亮的军队十分有限。

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

虽然诸葛亮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但是第一次北伐仍然以失败告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同曹魏和蜀汉的国力差距有很大的关系。诸葛亮的军队固然精锐,但是在曹魏的人海战术下,仍然节节败退。在第一次北伐最后阶段,魏明帝集合了曹真和张郃的十多万军队,并且亲自带领十万大军坐镇长安。蜀国的总兵力只有10万人左右,参与北伐的军队号称10万,实际上只有7、8万人。而曹魏国内总兵力超过50万,即使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魏明帝仍然集合了数倍于诸葛亮的军队。

在巨大的实力差距下,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第一次北伐结束后,曹魏在凉州地区设置了机动军团,派遣大将驻守凉州,诸葛亮后面的几次北伐再也没能取得像第一次北伐时期夺取半个凉州的战果。

第一次北伐是不是诸葛亮屡次北伐中成功机会最大的一次?

这个说法有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单纯从诸葛的数次北伐来说,第一次北伐的成果是最大的,这么说其实也有问题;如果说接近成功?只能是万里长征刚刚抬起腿,连半步都没迈出去。

《魏略》: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魏书曰: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一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干净利索!是不是?诸葛刚抬脚,人家明帝就一针见血地看见了他失败的软肋!因此,从魏的角度看,诸葛北伐成功,半点希望都没有。

诸葛自己说: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为右将军。两个战场全部失利!都是诸葛的责任,街亭违命、箕谷不戒,迁徙了西县1千余户入汉中,就算是成果了,损失没有说?估计得几万人马?!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而复失,第一次北伐草草了事……且慢,还有损失!赵云将赤崖以北的栈道烧毁了一百余里,断绝了诸葛北伐的一条路。

因此说第一次北伐得不偿失、损兵折将、狼狈不堪一点都不过分。那么我在前头说过,第一次北伐获三郡还不是成果最大的吗?不是!因为,亮败走,三郡平。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这是诸葛第三次北伐,获武都、阴平二郡。第四次北伐,射伤张郃!都有不小的成果。

第一次北伐,真不算什么了……,成功?成功我是没看见,成功他妈比比皆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