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稿费吗?有的话是以何形式体现?

我国古代是有稿费的,这个稿费叫做润笔。润笔的由来在《隋书·郑译传》里,当时郑译是给皇上写诏书的,有一次大家戏谑他说:“你的毛笔干了,没有墨水了。”郑译回答说:“写诏书又没给我费用,拿什么润我的毛笔给它填饱墨水。”自此,稿费也有了“润笔”这一代名词。

润笔的多少是看拿出钱的人自愿的。古代文人一般清高,不愿谈钱,认为阿堵物俗气。所以请人写文章的人在文章写好后,再拿出一笔钱送给写文章的,表示感谢。

这个金额多少看请人写文章的人的心意,即便一文钱不拿写文章的人也不会说什么的。

比如说明代的学者陈献章,他擅长画梅花。求他画画的人一般不给润笔。于是他就在自己家中的柱子上题字道:“乌音人又来。”有人问先生这是什么意思。先生捋捋胡须,笑着说:“你没听过乌鸦叫声‘白画、白画’吗?”

还有一个唐代的皇甫湜,他曾给裴度书写过一篇碑文。裴度送了皇甫湜的润笔已经不少了,可皇甫缇还不满意,他认为自己的碑文一共三千字,而每一个字价值三匹缣。裴度听后哈哈大笑,又送他九千匹绢,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一笔巨款。

我国古代有稿费吗?有的话是以何形式体现?

当然了!无论什么时候,文人也需要生活呀!只是,古时文人更文雅一些,把稿费称为“润笔”。

“润笔”愿意是:写字前毛笔用水把笔毛泡开、泡软,以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感觉会比较圆润。

《隋书·郑译传》有一则故事:郑译为皇上拟诏书,有人戏称他"笔干了",郑答:"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以后把稿费、书画酬金称为"润笔"。

我国古代有稿费吗?有的话是以何形式体现?

官员和名人的“润笔”费,就是现在说的稿费。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为了山东德祥的案子,和珅曾找纪晓岚写字,并趁机给他5万两银子作为“润笔”费用,变相给纪晓岚送礼。这虽然时电视剧,但是,在古代也确实有类似的事。

在古代,给人写个字,象征性的收个二三钱,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毕竟,在古代,本来就有代人写字这个职业。朝廷修书的时候,也会从翰林院等地方找一些写字好的,负责抄书。(活字印刷的书籍很少,特别少,特别特别少。民间流通的书,基本都是手抄的)。

到名人哪里,这个费用就高了去了,“求文银百余两”者不在少数!

例如:唐朝的皇甫湜,“一字千金”!他在东都留守裴度手下任职的时候,裴度想找白居易写一块碑文。皇甫湜知道以后,生气要走,说:"近舍湜而远取居易,请从此辞!"裴度知道自己考虑不周,赶紧谢罪,请他写字。皇甫湜一口气写了3254个字,每个字需付润笔费“三匹绢”!

裴度的手下听说以后,觉得这是在宰人,都要拿刀剁了皇甫湜。不过,裴度很有魄力,照数给绢,还说他是"真是奇才啊!"当运送绢的马车排着长队去给皇甫湜送绢的时候,全城的百姓都轰动了。

还有,白居易层给元稹写《河南元公墓志铭》。全文共计1400个字,最终得到“润笔费”:铜钱70万。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经常给人写墓志铭(又称"谀墓":就是拍死人马屁)。例如,他给韩宏写《平淮西碑》,收了500匹绢。

清朝的张之洞,也曾赚过润笔费。一位非常有钱的地主找张之洞为他父亲写墓志铭,张之洞开价一字1000两。

(文|勇战王聊历史)

我国古代有稿费吗?有的话是以何形式体现?

古代的文人一般都比较清高,羞于提钱,对于稿费,当时一般称为润笔、利市、那堵物(那个东西)等,这几个称呼中,以润笔这个名字流传最广,而今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偶尔还能见到这个词语。

古代高稿费的,一个字抵得上黄金一两,低稿费的,往往写一天下来只能混顿饭吃,有时或许连个饭都吃不上。韩愈为大将军韩弘写《平淮西碑》,得稿费五百匹绢。当时一绢值两百文,一斤大米值一文钱,而我们现在的大米则是两块钱一斤,这也还是按一般的价格来计算,如此计算下来,韩愈这篇一千五百字的碑文几乎拿了二十万稿费,这可是天价了。

当然像韩愈这样的现象毕竟是少之又少,杜甫在《闻斛斯六官未归》一诗中这样写道:“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说的便是朋友斛斯融卖字为生,客户拖欠稿费,无奈只能自己前往讨取,日子过得相当清贫的事情。杜甫的这首诗道出了古代文人卖字为生的真实的一面。当时一般是给别人写委任状和墓志铭来撰取稿费。

我国古代有稿费吗?有的话是以何形式体现?

有。古人给他取了很雅名字:润笔。

相传西汉武帝时期,皇后陈阿娇失宠。为了挽回丈夫的心,想尽了办法。

后来她不惜重金,高价请当时大文豪司马相如写篇文章,名为《长门赋》,这是最早稿酬。

我国古代有稿费吗?有的话是以何形式体现?

古代的文人一般都比较清高,羞于提钱,对于稿费,当时一般称为润笔、利市、那堵物(那个东西)等,这几个称呼中,以润笔这个名字流传最广,而今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偶尔还能见到这个词语。



润笔一词出自《隋书卷三十八·郑译传》,隋文帝命令高颎作诏书,欲招回曾经与自己出生入死,曾经一起建立功业的郑译。高颎是当时的明相,杰出的政治家,当时高颎回复说是笔干。郑译听了之后,答道,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意思是说,得不到一点报酬,也就是现在的稿费,怎么来写呢,人家当然说是笔干了。再者,古代人们用毛笔写字,但使用毛笔之前,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较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润笔这个词语显得很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文人写文章的情景。用这个词语来替代稿费二字,自然很容易说通。

“作文受谢,自晋、宋有之,至唐始盛。” 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这样说道。由此可见,在唐朝时期,润笔也就是稿费就已经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稿费的多与寡,自然是与一个人的社会名气决定的。古代高稿费的,一个字抵得上黄金一两,低稿费的,往往写一天下来只能混顿饭吃,有时或许连个饭都吃不上。韩愈为大将军韩弘写《平淮西碑》,得稿费五百匹绢。当时一绢值两百文,一斤大米值一文钱,而我们现在的大米则是两块钱一斤,这也还是按一般的价格来计算,如此计算下来,韩愈这篇一千五百字的碑文几乎拿了二十万稿费,这可是天价了。

当然像韩愈这样的现象毕竟是少之又少,杜甫在《闻斛斯六官未归》一诗中这样写道:“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说的便是朋友斛斯融卖字为生,客户拖欠稿费,无奈只能自己前往讨取,日子过得相当清贫的事情。杜甫的这首诗道出了古代文人卖字为生的真实的一面。当时一般是给别人写委任状和墓志铭来撰取稿费,《明史·李东阳传》里的这句“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买然。大官卒,其门如市,至有喧竞争致,不由丧家”。生动地描绘出了古代自由撰稿人行业的竞争之激烈。宋太宗时期,中央政府专门有财政拨款给宫廷文人作为稿费,想来真是一大美事,当然这也与当时的俸禄比较低有很大关联。到清朝时期,写字得稿费已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当时的文人郑板桥专门为自己的东西制定了一个稿酬标准。

由以上观之,古代文人与现代文人的稿费境遇应该差不多,但总体而言要比现在的文人好一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