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抑武的北宋面对如日中天的西夏,如何保证边关稳定?
西夏的国力不足,使得它对宋朝的威胁不大。西夏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少,物产也少。只是依靠自己的地理特点和灵活机动的军事指挥与宋对抗。
宋朝虽然屡次败绩,但国家整体实力还是远远超过西夏。于是宋朝就采取了以守为攻,反客为主的战略。
一是,在军事上,采取筑垒战术,以要塞和野战部队相结合的战法,稳步推进,一步步压缩西夏的活动空间。
二是,对西夏采取经济封锁,削弱西夏的经济军事实力。
三是,对西夏用间,促使元昊自断手足,将他的手下大将杀死。
四是,与辽国进行外交斡旋,激化两者矛盾,促成了辽和西夏的战争,使西夏不得不向宋朝低头。
宋朝用以上的措施,使得西夏日益困难。如果不是金军入侵,西夏已经处于亡国的边缘了。
重文抑武的北宋面对如日中天的西夏,如何保证边关稳定?
北宋最惯用的方式,就是经济制裁。西夏资源匮乏,很多东西都得靠交易才能获得。一旦北宋封锁了贸易,西夏就得崩溃。
所以看起来西夏很强,实际上如果两国真的狠下心来开战,西夏是肯定干不过宋的。
西夏也有自己的方式,那就是掠夺,直接抢,但规模不会太大,只是起到骚扰作用。北宋也不会因为这个,就下决心开战。
这种局面实际上对双方都不划算,于是北宋索性就每年给西夏一些资源,花钱买和平。这种方式同样运用在对待辽国身上。
别认为这是软弱。无论是西夏还是辽国,对这种局面都是很满意的。他们谁都不想通过战争解决问题,因为三方的势力是相对均衡的,战争要付出的代价太大。所以有了澶渊之盟,相互妥协,共同发展。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和辽的资源,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九牛一毛,根本不算负担。能通过这种方式换来和平,绝对是大赚的。
事实上,北宋与辽的关系一直都是互称兄弟。翻看宋史,每逢大节日或者皇帝太后生日,辽宋都会互派使节称贺,几乎没有断过。而辽国使节来到宋朝,无论在称呼还是礼节上,都是十分尊重的。所以根本没有北宋屈辱投降一说,这跟南宋的局面不同。
后面说得有点偏离主题,不过还是想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望采纳。
重文抑武的北宋面对如日中天的西夏,如何保证边关稳定?
西夏政权,是党项在宋朝的放纵下发展起来的一股势力,特别是在宗真宗时期本有机会剿灭党项,但是却因为宋廷奉行“故务羁縻,以缓战争”的策略白白浪费了那次良机,以至于夏州政权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打得宋朝花钱买和平。
西夏的发展速度是飞快的,从李继迁宣布叛变到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只用了短短不到五十年时间,在这半个世纪中,夏州政权疯狂进攻北宋西部边关,从北宋灵州沦陷开始,往后的日子西夏政权就一直稳步发展,面对日益强大夏州,北宋运用了什么样的策略才保证其边关的相对稳定?
此策略为笼络蕃部
吐蕃王朝崛起于唐朝初年,彼时吐蕃实力强劲,疯狂向外扩张,安史之乱时占领了唐朝陇右地区,随后甚至带领诸多被征服的部族袭击唐朝都城长安,风光无限,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吐蕃自身由各族组成的原因,内战不断,到了唐朝末年已经开始衰败,被唐朝将士驱赶镇压,自此以后就被唐朝管辖了,伴随着唐朝的灭亡,吐蕃各族纷纷自立,形成一种分裂割据的状态,此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了宋朝。
吐蕃地处宋朝西北,紧邻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的党项夏州政权,因此吐蕃与宋朝的关系与边关压力紧密相关,如若吐蕃亲近党项,不说帮助党项进攻北宋,就是借道给党项军队,就能让宋朝边防压力大增,要知道倒是北宋边疆以北还有强大的辽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西北边关再出事,北宋必将疲于奔命,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再这样的情况之下,宋朝首先要做的必须是和吐蕃各部打好关系。
此处应该以曹玮任镇戎军为分界线,在此之前,古籍记载“斩贼获生口,招降部落甚众”,可见宋朝采用杀戮的方式对待蕃部,实行的是武力镇压,然后招降各部,这一方式虽然直接,但是很明显会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被强行镇压的蕃部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因数,在北宋武力稍微衰弱之时,极有可能落井下石,成为压死北宋的最后一根稻草。
曹玮上任之后充分意识到了这点,对待蕃部不再采用武力招降的方式,换成笼络的策略“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效果很明显,康奴族,康如诸族在曹玮上任后不久纷纷主动归附,如果光是以利相诱那还是不稳定,曹玮更表现出自身对吐蕃各族的无限关爱,景德元年,当曹玮收到情报得知党项率领部队攻打吐蕃,立马率兵营救,对李继迁攻击的吐蕃各种积极营救,表明的曹玮对吐蕃各族的关爱,此举瞬间赢得了蕃部好感,并且他们也看到了曹玮军队强大的战斗力,于是同年就有三部表示愿意立马归附,此后的归附部族络绎不绝,更加让人惊讶的是有一支党项部族都甘愿脱离李德明的领导,归附宋朝。
对蕃部的笼络无疑稳定了西北边防,但是如果能更进一步,让蕃部协助北宋牵制党项才是招抚的最终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曹玮想到了唃厮啰政权,唃厮啰政权是陇右、河湟一带的吐蕃部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在吐蕃各族中有着极大的号召力,于是曹玮又一次站了出来,力排众议上书宋廷:“宜厚待唃厮啰以扼德明。”这一次宋廷采纳了曹玮的进谏。
与唃厮啰政权联手后确实达到了招抚的最终目标,例如李元昊反叛,唃厮啰政权就联合北宋前后夹击,给李元昊不对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再例如元丰四年北宋讨伐西夏,唃厮啰政权就派出约十五万军队与宋朝联合进攻。
总的来说,曹玮任职镇戎军后一改此前以武力镇压吐蕃各族的政策,改用封赏和收买人心的方式进行笼络,对宋朝西北边关的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还联合唃厮啰政权,以攻为守,主动出击,给西夏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重文抑武的北宋面对如日中天的西夏,如何保证边关稳定?
一是派遣文官镇守边疆,如范仲淹就曾任兴庆军节度使;二是派遣像狄青那样的大将征讨
重文抑武的北宋面对如日中天的西夏,如何保证边关稳定?
看看范仲淹的西夏战略
范仲淹并非文弱书生,曾掌西北军政,人称龙图老子
党项族是北方少数民族,唐朝末年黄巢造反,其族人头领因协助平叛有功,被唐皇室赐姓李。李元昊继位夏王后,采取联辽抗宋的立国之策,时常侵扰北宋的西北边境,抢掠人畜财物。建立西夏国的第二年,李元昊为了摆脱藩属国地位,使西夏国获得大宋王朝的正式认可,密谋与北宋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
当时在2000多里的边境线上,宋夏两国都积极御边备战。李元昊派兵四处窥测试探,发现环庆路、泾源路、熙河路都防备严密,不易突破。只有鄜延路(今延安附近)防备较弱,军政主官庸懦无能,较为利于打开突破口。
李元昊率军直扑延州。
要取延州,必须先扫清延州外围屏障金明寨。金明寨守将性格暴躁,治军无方。在使用反间计、诱降计无效后,西夏军又用诈降计打入宋军内部,内外夹攻,很快攻破了金明寨。
金明寨一破,延州就暴露在西夏军之前。
就在李元昊准备攻城之时,宋朝的援军到了,领兵的是刘平、石元孙两位副将,还有其它几路匆忙赶来救援的队伍,合计马步军一万多人。而此时西夏军有十多万人,两军在三川口列阵相对。
当时天降大雪,平地积雪有几寸厚,寒风凛冽,天气异常恶劣。宋兵以一对十,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将士抱必死决心,毫不怯战。两军反复绞杀,异常惨烈。猛将郭遵一首持枪,一首挥鞭,单骑闯入敌阵,枪打断了,鞭打弯了,被敌兵乱箭穿身而死。主将刘平率1000多残兵与西夏军周旋两天三夜,最后全部战死。
三川口之战,尽管宋军兵将怀报国之心,殊死一搏,但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这是宋夏交兵以来宋军的第一次大败。消息传到京城,朝野为之震惊。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为扭转不利战局,朝廷对西北边塞统兵将领进行调整,范仲淹奉命担任天章阁待制,出任永兴军主官,管辖地有4府、15州,90县,大约为今甘肃、陕西、山西和河南四省交界地区。
同年7月,范仲淹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名将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三川口之战后,西夏不时派兵袭扰北宋边境地区。当时,延州附近营寨多被西夏占领,范仲淹主动请缨主政延州。
刚刚到任,他立刻发现了边境驻军的弊端:按以前朝廷惯例,总管统兵万人,钤辖统兵5000人,都监统兵3000人。遇有敌兵来犯,按官位高低决定出战次序,官位低的先出战。范仲淹说:“不管敌情如何,不分将领才能,只按官位品级出战,这明明是取败之道。”
范仲淹对本州军兵进行普遍大检阅,共得到18000人,将其分为六部,每部3000人,选合适的将佐统领。大力加强士卒的日常训练,遇敌来犯,视敌情状况,轮流出击迎敌,品位低的将佐不再疲于奔命,战果明显好于改变军制之前。同时,在延州地区大兴农田水利,开放边境贸易,解决军需给养不足问题。在险要处,修筑青涧城、鄜城,扼住西夏兵来犯的要冲,很快地稳定住了延州周围的局势。仁宗皇帝下诏,将这只训练有素的生力军定名为康定军。
范仲淹统兵,遵循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以正合,以奇胜。庆州西北的马铺砦,位于西夏腹地。范仲淹筹思良久,若能在此地筑城,派得力将领扼守,对改变交兵态势将会有极大影响。
范仲淹派遣自己的儿子范纯佑和番将赵明秘密地占领这一地区,自己率大队人马紧随其后,一切筑城材料和工具都已准备齐全。不但西夏人丝毫没有察觉,手下兵将也不知统帅发兵意图。
到达目的地后,一声令下,只用十天,一座城池就拔地而起,这座城就是大顺城。
西夏人发现后气急败坏,立刻派三万骑兵来打大顺城,并佯装战败,企图诱宋兵追击,以便乘机摧毁大顺城。范仲淹识破敌人的诡计,严令部下固守城池,不得追击。
自大顺城建成后,附近的敌军不敢轻易来犯,环庆路因而平静了许多。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发兵十万,分两路大举攻宋。宋泾原路经略副使葛怀敏率部在定川寨与西夏兵鏖战数日,近万人全军覆没,葛怀敏及部下16名将领全部阵亡。激战正酣时,环庆路经略使范仲淹亲率6000精兵紧急驰援,行至中途,听闻西夏已撤军,便原路返回了。
当初,李元昊定川寨大胜后,挥师南下,在方圆600里内纵兵大肆抢掠烧杀,关中百姓纷纷躲进深山。消息传到京城,朝野上下大为震惊,仁宗皇帝手按地图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可以放心了。”
范仲淹的援兵奏报一到,仁宗大喜,足见皇帝对范的倚重。事实也是如此,纵兵大掠的李元昊,闻听范仲淹率精兵来援,同时其它各路人马也在相机而动,立马撤兵回西夏国了。
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奉召入陕,参与筹划西北边防。宋与西夏议和,西北边事稍稍平静,宋仁宗召范仲淹回京任职,在朝廷上下的呼声中入阁拜相。
身为儒帅,范仲淹熟稔经史和兵书战策,奉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则,认为统兵主帅,帅领偏裨,贵在坐运筹策,不必亲当矢石。戍边数年,他在辖区内,按照自己的军事思想整军经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积极防御,以守为攻:在陕西几年,朝廷数次调整他的职事,先后知永兴军、知延州、知庆州,主政环庆路、鄜延路。每到一处,他都力主筑城修寨,扎稳根基。他主持修建承平、永平等要塞;修筑鄜城、清涧城、大顺城、把十二座要塞改建为城,这些城寨对稳固宋军的防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新政迭出,蓄民养兵:他主持统辖地区大兴农田水利,建立营田制,开放边民贸易,使边民互通有无。为解决百姓缴纳赋税奔波之苦,他上奏朝廷,让边民就近缴纳赋税。一系列的新政促进了经济发展,使驻军给养筹措大为改观。
召抚部族,离间敌营:范仲淹观察宋夏对峙形势,深知主要敌人是李元昊统领的西夏兵,其余部族只是被裹胁,并非死心塌地与大宋为敌。他向朝廷请旨,以军威恩信招降各个部族。西羌原有600多部族头领为西夏兵带路助战,范仲淹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严明赏罚,与他们签订条约,使之脱离西夏,为大宋效力。明珠、灭臧两个部族,拥有雄兵数万,宋朝廷原定方针是全力讨伐,范仲淹上疏仁宗力主招降。他派兵攻占险要关隘,断其归路,恩威并施,使两部族数万兵马归顺大宋。
训练精兵,提拔将才。范仲淹主政西北军事,首先从改变以官职带兵的旧制开始,重新整编下属各部,根据敌情变化,轮番上阵迎敌。其次加强士卒日常训练,强调培养士兵剽悍善战的基本素质,从而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西北劲旅。同时,他还特别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后来威震边关的抗敌名将狄青、种世衡都是由范仲淹亲手提拔的。
重文抑武的北宋面对如日中天的西夏,如何保证边关稳定?
因为北宋致力于防御战与把敌人拖入消耗战,北宋朝其实一直坚持灭夏,初期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战三败后终于认识到了西夏的实力,放弃了一举灭夏的做法。开始转入守势发展自身实力,同时伺机蚕食西夏周边要地。经过二十多年的隐忍,终于在1071年成功开辟了熙河路严重威胁了西夏右厢,这时候宋朝又开始不淡定了,又想要一口吃掉西夏,于是就爆发了五路伐夏和永乐城之战,结果又一次大败。这下宋朝终于冷静了下来,再次转入守势,随后展开碉堡战术一点点蚕食西夏领土,不再冒进。这么一来西夏就坐不住了,开始主动进攻宋朝,结果碰的头破血流,接连失败。宋朝接受了前次的教训,面对胜利也不冒进,只进行有限的进攻。这种状况从1082年的永乐城之战一直持续了近40年,到了宋徽宗时期宋朝基本完成了对西夏的包围,只差最后一步灭夏了。不过很可惜,金朝的兴起打破了这一格局,北宋的突然灭亡使西夏绝处逢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