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如果赢了会怎么样?

首先,马江海战是不可能赢的。中法舰队的装备训练指挥的差距,中国政府的腐败,指挥者的昏聩,都注定了中国舰队的失败。

但是,假设中国福建水师胜利了呢?我看也没有什么用处。它起到的作用也就和镇南关大捷一样,让法国政府内阁提前倒台,中法进行谈判,然后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但是可能会有一点作用,那就是不会有北洋水师了。一个可能是扩大福建水师,不再组建北洋水师。一个可能是满清政府志得意满,放弃继续建设海军。

不管怎么样,在腐败的政府,任何好事到最后都会转化成坏事。这也是腐朽没落的必然命运。

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如果赢了会怎么样?

且不说马江海战是不可能会赢的,即使假设福建海军侥幸赢了,那么清政府也依然会和法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具体可参照康熙雅克萨之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事例。

马江海战也叫马尾海战,是1884年中法战争的局部战争。这一战打得特别憋屈,基本是等于束起双手、站着不动让对方打的。清廷领导层和指挥层的无能、腐朽,以及军队整体素质的低下在这一战尽情显示出来。

装备固然是作战取胜的一个条件,福建水师也确实在装备上不如法国海军,但是福建水师最大的错误不在于装备落后,而在于没有一战的勇气、连基本的作战准备都没有。不可否认,在战争中有很多战士表现出及的英勇行为,为国捐躯了。然而在整个战役中,特别是开战前法国海军开炮了,整个水师一点准备都没,连船锚都没起,舰艉对着法军的舰艏,基本可以说是站着不动让法国海军炮轰。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船政局全军覆没,法军据说是死了5个人。相比海军的差劲,附近的民众表现得相当出色。在海军战败后,民众自发的团结一起,用渔船和盐船载着水雷和法军战斗。

下层将士素质不行还不是最可恶的,最糟糕的是领导层和指挥层的无能、胆怯。

先说最高领导层。面对法军的挑衅,清政府考虑的不是把法国的侵略摁回去,而是要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像李鸿章就直接主张先求和再做打算。对,就是别人来侵略了,战还没打,我先认输求饶。最后的结果就是下了一个愚蠢的命令——彼若不动,我亦不发。张学良的“收起枪,站着别动,挺着死”命令大概是从这里学的。

高层犹豫不决不说,作为前线战场的指挥层昏庸无能还怕事、怕死就更糟糕了。在开战前,任由法军出入马尾军港,岸基炮台也不拦,还给法军“最友好的款待”,而自己的将士来请战则是驳回,不准发子弹,船也不准起锚,得等法军开炮了才能还手,谁违反了就要砍头。清朝的软弱、脑残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出,别人来家里抢劫杀人了,他们还在好好的招待人家,还把自己家人捆了起来。做这件事的主要有钦差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张爱玲的爷爷)、闽浙总督何璟、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

闽浙总督何璟在开战四个小时前接到法军开战的战书,非但不通知福建海军,还封锁了消息,等到开战时间到了才告知一下福建海军。

张佩纶和何如璋二人更是奇葩,接到何璟的告知后,竟不是立马让海军准备开战,而是派人去法国军队那边要求延至第二天再战,理由是:福建海军这边没做准备。一场关乎生死的战争竟让他们玩出了游戏的味道,真是可笑,可悲!

等到战争打响时,缺少弹药(船政局不发)又未起锚的福建海军就站在原处让法国海军炮轰,损失惨重。最高指挥官张佩纶逃了,福建巡抚张兆栋、舰队指挥张成、将军穆图善等高官先后逃跑,就剩一个被打残的海军在为他们断后。

中国不缺少血性男儿,也不缺少勇于为国献出生命的勇士,但是往往是高层和指挥层的软弱无能造成中国一个又一个的耻辱。

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如果赢了会怎么样?

很多人都觉得,福建水师在马江海战中的全军覆没是因为遭遇突袭而造成的。可在实际上,即便是福州水师全部出动,也根本不是法国东方舰队的对手。双方在武器技术水平上,就不在一个等级内。这才是法军将领孤拔能带着舰队横行东南沿海的原因。

全世界的海军在19世纪后半段,进入了铁甲舰时代。当时的总体背景是武器技术进步飞快,很多舰船在出现10年后就面临彻底落伍的局面。甚至还会出现按旧思路设计的船才下水,就已经被新思维的改良船型给淘汰的窘迫。

19世纪的法国海军名将 孤拔

孤拔率领的法国东方舰队,代表着当时欧洲海军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这其中就包括了新的装甲巡洋舰概念。这是海军完全步入铁甲舰时代的标志,也是巡洋舰防护力全面升级的结果。

在当时,由于大部分国家的战列舰不可能长期在海外执行巡逻等次要任务,所以就通过建造小一号的装甲巡洋舰,来充当海外舰队的旗舰和主力。清政府正在筹划的北洋舰队,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然而北洋舰队的大部分船只,都没有能赶上突然爆发的中法战争。

法国人的装甲巡洋舰 强于清军的任何军舰

再看福建水师这边,他们实际上很不幸的站在了之前一个时代的海军技术特点上。大部分船虽然有装备原始的铁甲防护,但大部分船体本身是木壳制造的。这就让军舰的防护水平要差了法军一大截。同时,船上的火炮也更为陈旧,根本无法在火力上威胁大部分法国军舰,尤其是堪称“小号战列舰”的装甲巡洋舰。

在战役中,法军还首次使用了处于试验阶段的鱼雷艇。这种清军根本没有见过的武器,四两拨千斤,给守军以巨大杀伤。

最后,清军在马尾附近并非没有备战。只是虽然有了洋务运动的积累,大清在技术上始终是一个追赶者,无法获得最新的武器技术。所以,他们不仅本能的选择了据守策略,甚至还将很多地方部队也堆积到福州一带。

在马尾海战的最后阶段,法国军舰一度杀入了河口位置。清军在当地布置了许多旧式的绿营水师战船。这些在中世纪都不显得性能优良的战船,被法国人像练习打靶一样,逐个击沉。平均摧毁1艘绿营战船,只需要1发炮弹。福建水师的战舰中 有完整的铁壳已经算是先进船型了

在当时的清军水师中,北洋舰队根本还没有成军,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则技术非常落后。孤拔在后来的战争中,一直希望能够击沉南洋水师的几艘木壳巡洋舰。后者则一直在各个港口间来回躲藏,才免于被摧毁的噩运。

所以,这种巨大的技术落差注定了马尾海战的结局。哪怕清军敢于出港硬拼,结局也不会比历史上更加好看。

整个中法战争 孤拔的舰队都在沿海横行无阻。所以,马江水战是不可能赢得,如果赢了,只不过是缓解清政府的暂时的窘态。

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如果赢了会怎么样?

假如说:就算是赢了也没用有可能会赔偿的更多,因为清政府太腐败软弱无能,一两次的战争胜利改变不了被侵略者长期压榨征讨的奴役性,

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如果赢了会怎么样?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也是没有如果的。这是治史的重要标准。

1884年(清光绪十年),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6艘军舰入侵福建马尾港,停泊于罗星塔附近,准备寻找机会袭击福建水师。清军福建水师早就察觉到了法国舰队的不轨,为此,多名清军指挥官请求先发制人,凭借福建水师的实力,同这只法国舰队一较高下还是有胜算的。

但是这个时候的清朝统治者腐朽无能,不敢先动手,担心万一惹怒了法国,别人派个远征军过来怎么办,当年法国人打过来,连咸丰帝都跑热河去避难了,这个教训让那些满清大臣们可不敢在主动招惹列强,最后,清廷定下这样一条准则,即“彼若不动,我亦不发”。

当福建水师的官兵收到“无旨不得先行开炮,必待敌船开火,始准还击,违者虽胜尤斩”的命令时,看着不远处耀武扬威的法国军舰,大家无不恨的咬牙切齿,但是没办法,吃着朝廷的粮,自然得听朝廷的话,即使敌人在面前也不行。

简单介绍一下福建水师,这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比北洋舰队更早,由福州船政局节制,在整军建制和装备水平上均是国内第一,这只水师在某些方面比北洋舰队更有富国强兵的意义,因为它的舰船大都是福建船政工厂自制(小部分外购),也就是说,这是一只“国产”海军。

中法海战爆发之前,福建水师拥有各型舰船26艘,但是由于国内造船水平比较底下,当时的舰船大都是铁肋木壳船,也就是说围护结构都是木制的,不及北洋舰队的外购远字号军舰。主力舰船十多艘加起来的总吨位只有9900吨,但是在当时已经是国内最大了(北洋舰队尚未形成后来的规模)。

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如果赢了会怎么样?

马江海战是清代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在第一阶段的越南战场双方虽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过遭到了朝中“清流派”的反对,法国的条约没有得到实现,随即出兵台海胁迫清政府。朝廷命令“彼若不动,我亦不发”,当法舰首先发起进攻时,清军主要将领弃舰而逃,福建水师各舰群龙无首,仓惶应战,最终惨败,导致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海峡海权拱手让给法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