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夺取汉中后,不用张飞,却破格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张飞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子上是刘备得以最终鼎立三国的原因。刘备在夺取汉中后,放弃众望所归的张飞,启用新人魏延,同样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对于张飞的想法,我想以他和刘备的关系来看,他应该明白的。

魏延其人

魏延是新人,这相对于张飞,关羽以及赵云这样的人来说,但是相对于法正这样的人来说他还是一个老资格的将领。

刘备还在荆州的时候,魏延就投靠刘备,并且将自己的部曲一起带来,正所谓将全族带来一起和刘备打天下,可见魏延对于刘备来说是赤胆忠心,毫无保留。

魏延跟随刘备入川,出生入死,屡次作为先登将领攻城略地。他每次攻城总是亲冒弓矢,带队陷阵,打起仗来悍不畏死,这样的将领当然是非常忠诚,所以刘备非常信任,就提拔他为牙门将。

汉中的重要性。

汉中是益州的门户,相当于嘴唇和牙齿的区别,没有嘴唇的保护,牙齿就容易显露出来。汉中就是益州的嘴唇,不可以丢失。

失去汉中,对方就直接兵临成都,也就失去了战略纵深,家门口就已经被屯兵了,这个心里压力太大,没有人可以受得了。

刘备破格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

鉴于汉中的重要性,刘备并没有直接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而是开了一场会来宣布。在大家喝酒喝得昏天暗地的时候,刘备突然宣布汉中太守的任命。

大家都知道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一致认为刘备肯定张飞是不二人选,而张飞也是这样认为。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刘备却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这个命令一宣布,众人果然大哗。

刘备也知道大家不服气,就让魏延自己说说想法。根据《资治通鉴》魏延传记载: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魏延的回答让众人心服口服,魏延说道:"如果曹操举全国之兵而来,我就为把他们抵抗在国境外面;如果只是偏将率领十万人过来,我就消灭他们。”

魏延就依靠这个战略思想,牢牢的控制着汉中,在他防守的十年中,汉中一直稳于泰山。后来的继任者也是依靠他的方式,多次击退魏国的进攻,直到姜维更改他的防守后,才让蜀汉遭遇灭顶之灾。

由此可见,刘备是非常善于用人,而魏延的任用就极大的巩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

张飞有什么想法?

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后,张飞在众目睽睽之下肯定闹了一个大花脸,不好意思那是肯定的,但是作为和刘备一起出生入死的老伙伴,他当然不会为了一个小小的太守职位而与刘备发生争执。

刘备没有考虑张飞为汉中太守,那是因为张飞担任着一个更加重要的职位,那就是巴西太守。看看地图就明白,汉中郡在巴西郡的北面,要去成都就需要过巴西郡,而张飞就驻扎在巴西郡阆中,由此可见阆中对于成都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汉中,因此刘备把张飞放在这个位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刘备称帝后,张飞还被任命为司隶校尉,那就是专门用来监视百官。假设把张飞放到汉中,他又如何监视百官呢?

综上所述,刘备用人还真的是有一手,并非很多人认为把张飞弃之不用,而是极其的重用他。

刘备夺取汉中后,不用张飞,却破格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张飞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公元219年,刘备经过耗时两年的艰苦战斗,终于战败曹操,彻底夺取汉中。他在夺取汉中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分封五虎上将及各地郡守那么,在刘备将“本属于”张飞的汉中太守之职,却破格任命了“后辈”魏延,求张飞的真实想法?

张飞心宽体胖,没有计较个人得失,他的真实想法是默认了魏延“汉中太守”的职位,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首先,张飞可能提前得知汉中太守人选。

刘备在任命各地太守前,应该会和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骨干商量。蜀汉集团有什么重大人事安排,不是刘备一个人能够决定的,他会和诸葛亮商量,考虑各派系利益。总体来说,刘备集团有这四个派系,关羽、张飞等元老派系,诸葛亮、黄忠、魏延等荆州派系,法正、李严、孟达等东州派系,黄泉、李恢、马忠、谯周等益州派系,至于马超,他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也就是少数几个将领。

所以,刘备在安排各地太守时,要综合考虑这四个山头的各自利益,既不能太偏袒这一个,也不能使另一个一家独大。所以,在元老派系关羽镇守荆州后,另一个军事重地汉中,就不能再交给同为元老的张飞了,只能交给第二个派系(荆州派系)的中坚力量魏延。魏延在当时的蜀汉集团中,属于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后进晚辈。凭才干,他完全可以胜任镇守汉中的重任,是不会令刘备失望的。

其次,张飞是一个阔达之人,不会计较个人得失。

三国演义中,燕人张飞是一个不求功名利禄,性格豪爽,生性阔达之人。这种性格的人,没什么花花肠子,不会绞尽脑汁害人,也不会为了一点小事情争论不休。

张飞爱恨情仇很分明,如张飞见了吕布就破口大骂“三姓家奴”,眼神恨不得吃了吕布。可是,他在二哥关羽死后,痛不欲生,整日饮酒,过度饮酒,思念二哥关羽,差一点神经错乱,最后也是因为醉酒而丢了性命。

这样的一个人,张飞对朋友之情,要超过权力的欲望,他不会因为自己没有被任命为汉中太守,而大闹一场,也不会鼠肚鸡肠地找刘备麻烦。其实,张飞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和大哥刘备、二哥关羽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永不分离,就心满意足了。他和水浒传中的李逵性格相似,都是“真性情”的英雄豪杰。

最后,张飞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嗜酒如命,会耽误事情。

张飞喜欢饮酒,还是嗜酒如命,这在三国时期,是出了名的。可以这么说,不给张飞吃饭,他能忍受,如果不给他喝酒,就是要他的小命。他也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多次因喝酒误事,耽误了大哥刘备的大事。如徐州,就是因为张飞喝酒后,失去理智,鞭打了吕布的老丈人曹豹,最后导致他反水,勾结吕布,奇袭徐州,丢失徐州的。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关公顿足埋怨曰:“你当初要守城时,说甚来?兄长吩咐你甚来?今日城池又失了,嫂嫂又陷了,如何得好!”张飞闻言,惶恐无地,掣剑欲自刎。

张飞丢了徐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本来徐州就是捡来的。可是他在危机之中,只顾着自己逃命,把刘备的家眷丢在城里了,成了吕布的俘虏。张飞来到盱吁,见到刘备后,非常羞愧,在关羽埋怨了两句后,举剑想要自杀。如果不是刘备手疾眼快,张飞就交代了。

像张飞这么爱喝酒之人,如果坐镇蜀汉大门汉中,关键时刻一醉不醒,这不是耽误事情嘛,汉中丢失是小,就怕曹魏大军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城下,蜀汉就可能丢了。

总结:张飞并不热衷于权力,对自己是否受到重用,他并不放在心上,所求只有大哥刘备、二哥关羽平平安安,三兄弟逍遥快活。因此,他并不会因为没有坐镇汉中,而不痛快。

其实,张飞镇守的阆中也是军事重地,不次于汉中。阆中位于成都平原东北,汉中之南、荆州之西,上可以接应汉中,下可以直达江州通东线。这个地方进可以有效增援各个战略方向,退可以保卫成都。因此,刘备安排了最为信任的张飞镇守,还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这一点,张飞就比年轻晚辈魏延强多了。

欢迎关注三国,专注三国,关注魁哥说三国。

刘备夺取汉中后,不用张飞,却破格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张飞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只要详细研究一下魏延的出身、成长,就能大概的得出答案;

首先;魏延是刘备的“部曲”、半奴才性质的亲兵。投靠刘备的时间有两个;一个是公元200年,刘备要赵云帮他暗中招募兵员,号为“刘左将军部曲”。估计魏延大概是因义阳的老家活不下去而逃荒到了河北(桐柏山区自古就穷的叮当响),被赵云收留。此时的魏延估计还是个孩子,估计也就十三四岁的样子。但是面如重枣(据魏延家乡桐柏县搞文史的人说,魏延家族那个村子现在还是姓魏的居多,而且都是红脸,眼睛很大),身材高大、目放精光,形象有点像关羽。引得刘备的特别留意,加上可能魏延既聪明,又勤快、又刻苦。刘备就把他收为身边的小厮,并不时教导他武艺、兵法、行军打仗等知识。而此时的关羽已经名满天下,魏延可能打心里就崇拜他,可能还事事有点模仿他。而关羽见主公(只是“恩若兄弟”,并非真的结拜了兄弟)这样宠爱魏延,魏延又如此乖巧,又长得很像自己;当然也会尽心的帮刘备训练、指导魏延。张飞、赵云当然也会有关羽一样的想法。受到了四个当世顶尖人物的亲自指导、培养,加上魏延自己的天份聪明、努力,当然就进步飞快。

另一个时间节点;有可能是刘备投荆州刘表的时候,初到新野招兵买马的时候魏延相投的。时间相差也就在一年左右。刘备在荆州七年余,足够时间让魏延长成人才了。正因为有刘备等“四大高手”的悉心指导,魏延能力、性格都独具一格;战场上的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像刘备。对待士兵极好、训练士兵有方(统称“善养士卒”),不畏艰险,包括性格都有点像关羽。作战风格、勇猛机智又像张飞(勇猛过人)。不结党羽(性矜高)、待人直率又像赵云。可惜,赵云的政治能力,人格品德魏延没有学好。所以,不惹同僚、尤其是不讨文官的喜欢。

因为魏延是刘备最贴身的亲兵(自然也是刘备最信得过的人),当然时刻都带在身旁。虽然魏延还什么都不是(入川时,没有任何职务),但是,为了保护刘备,他肯定是敢于拼命的。所以,他能屡屡立功(数有战功)。有人说,他的战功不大,无法跟黄忠比。说着真好笑;一个大头亲兵,根本连带兵的资格都没有。除了自己拼命,还能立什么功?不如黄忠,那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一个当兵的,能够在历史上书上一笔“数有战功”,已经是天大的功劳了吧?也正因如此,平定西川后,魏延就从一个部曲亲兵一下就提拔成了将军——牙门将军。开始帮着刘备参赞军机,统御亲兵保护刘备,并有需要时亲统亲兵作战。这个职务的前任就是赵云!如果没有特别的表现,刘备的官职可不是大风刮来的,不会这么轻易的将“牙门将军”随意封人。这不但要一刀一枪拼出来,还得有一定的智略才行!从此,魏延正式踏入了他的人生仕途。汉中战役没有他的记述,但当然是在刘备身边。估计也立过不少功劳,当然应该是没有黄忠、张飞的大。但是,《演义》中倒是给他安上了极大的战功;第72回,魏延把一场无关紧要的“骚扰战(诸葛亮派出十几路人马骚扰曹军)”,硬是打成了一场现代意义的“战首战(突入曹操中军,射掉曹操两个门牙)”,令得曹操终于下定决心撤军!事实当然不会是这样的。但也证明;罗贯中应该也认为;汉中战役没有魏延的作战记述,是不符合事实和情理的,所以才杜撰了这么一段。

上述虽然都是一种猜测,但我认为还是有某些事实依据的;魏延是刘备从自己的部曲中一手培养出来的大将,而参与过培养的人中,自然有关、张、赵的份。这四人对魏延的各方面能力,当然是最了解的。所以,当刘备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都督兼汉中太守时,关羽、张飞、赵云自然都不会说什么。反过来,他们甚至应该还会有些得意;毕竟魏延的成长,他们三人可是魏延的半个师傅呢!而对于诸葛亮来说,主公要提拔自己的弟子,亲信,自然也没有话说。况且,此时的诸葛亮,本身的军衔、职务都还很低,也轮不到他说什么话!

再联系到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多少可以说明魏延的出身;尽管魏延功劳大、官阶高、资历老,却是个奴才出身。而杨仪是荆州名士,功劳也不小,资历也并不比魏延差多少。你是先主的亲信,我是丞相的亲信(此时的诸葛亮,其实等于君主),凭什么要我在你魏延面前点头哈腰?最后魏延失败后,杨仪还踩着魏延得头骂他“庸奴”。为什么不骂“恶贼”或其他更难听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魏延的出身,就是属于刘备半奴才性质的“部曲”!另外,可能是受赵云影响;魏延从来不结私党,不养部曲(逃跑时仅有父子数人即可证明),不蓄死士。而且,比赵云更简单的是,他不喜欢参与政治,心中一心念着的都是北伐,复兴汉室!所以,那些说魏延会像司马懿那样,专权朝政,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从魏延后来的行为看,他是个直性子到胸无城府,又很天真幼稚的人。而且还是个“兵痴”,心里光想着怎么打仗,别的都没兴趣。我们看关羽有部曲、张飞有部曲、马超也有部曲,黄忠不知道,赵云没有部曲、魏延没有部曲!

刘备夺取汉中后,不用张飞,却破格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张飞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公元219年7月,刘备在汉中称王。考虑到汉中位置的重要性,刘备决定找个能力强大的人来坐镇汉中,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人非张飞莫属,张飞自己也觉得这个人肯定是他。因为这样光荣、艰巨的任务,除了张飞,谁还有资格接受呢?然而,刘备却对着众人说:“魏延,你来守。” 史称:一军皆惊。

刘备重用魏延,一方面自然是因为魏延出色的用兵能力和他在汉中之战中的杰出表现,只是由于魏延后来的晚节不保,导致他的很多战绩在史书上都变得不清不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魏延在汉中之战的表现,或许不如黄忠,但也绝对差不了多少。否则,刘备即便再怎么想破格提拔魏延,也是无法让他绕过张飞的。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刘备破格提拔魏延,目的就是要向大家表示,自己绝不玩关门主义,换句话说,对于自己原来的老兄弟,我刘备自然会给予照顾,但是,对于新人来说,只要你有能力有战功,我刘备也会毫不犹豫的破格提拔你,绝不会论资排辈。

刘备的这种做法,从整个集团利益上来说,显然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这能够让刘备集团的成员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尤其是新加盟的成员。但是,对于张飞来说,显然会让他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位置。

因为,张飞以为自己可以坐镇汉中,大家也认为张飞可以坐镇汉中,但是,这个光荣、艰巨的任务,刘备竟然交给了魏延。张飞当时是什么心情呢?肯定会不爽到了极点。更重要的是,这种事情大家解读来解读去,最后就会变成这样三种解释:

第一种就是张飞在汉之战中的表现太差,让刘备很失望,所以刘备不愿意让张飞镇守汉中。第二种解释,就是刘备认为张飞不是独当一面的将才,至少与魏延相比差太远。第三种解释,就是张飞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开始不断向后靠。

这三种解读,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合情合理的,更会让张飞处于一种非常难堪的境地。只不过,张飞这种不满,并没有像关羽那样,直接明确的表达出来。当时,刘备派费诗拿着前将军的印信交给关羽时,关羽直接就表示拒绝接受。总而言之,这就不是官大官小的问题,而是我实在丢不起这种人。

后来,关羽的思想工作,是费诗苦口婆心做的。而张飞的思想工作,因为刘备就在他身边,自然得由刘备亲自作做。而刘备在给张飞做思想工作时,自然是希望张飞相信。他这样做,只是基于整体利益考虑的,并没有任何针对张飞的意思。

总而言之,我们虽然不是亲兄弟,却赛似亲兄弟,所以,不管你担当什么职务,也不论你干什么工作,你也是我最好的兄弟。总而言之,你可千万得站在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不要为了这种鸡毛蒜皮的事,就公开拆我的台。

换句话说,你张飞与我刘备既是君臣,又是兄弟。你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应该不是简单的以这种职务论高下吧?张飞一想,也是这么回事,于是也很快接受这个任命。

刘备夺取汉中后,不用张飞,却破格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张飞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张飞,是蜀汉五虎上将中的一位;魏延,是除五虎上将外第二梯队的领军人物。在蜀汉政权建立之后,刘备任用了魏延为汉中太守,而张飞只能驻守阆中。原因如下。

其一,张飞最听的就是关羽和刘备的话。

刘关张三人起于微末,因共同的理想而走到了一起。三人风雨中走来,不是兄弟更胜兄弟,有着非一般的战友情怀。

在三人之中,张飞最听的就是关羽和刘备的话。平时在决策中,张飞虽然也有参加讨论和建议,但真正到了决定的时候,关羽和张飞两人还是听刘备的话的。

打个比方说,刘备还驻守新野的时候,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可谓是三顾茅庐。而其中,关羽和张飞二人就多次表示了对诸葛亮的厌恶,同时也对刘备这般做法的不满。但是,当刘备对两人解释一通后,尽管两人还是心有怨言,却只能乖乖的跟随刘备三顾茅庐,也没有再对刘备说出怨言。

所以说,当张飞听到刘备派他去驻守阆中时,或者心有怨言。但是,一直以来,都听从刘备的决定,也很照顾刘备的脸面。所以,张飞也只能服从刘备的安排。

其二,张飞担任车骑将军,还兼任司隶校尉。

所谓司隶校尉,就是担任监督京师和地方的检察官。这个官职,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担任的。只有君主最为信任和看重的人,才能有机会担任司隶校尉一职。

张飞的武职已经是车骑校尉了。而司隶校尉更是不得了,在当时,除了刘备以外,连同诸葛亮这位军师中郎将都在张飞的监督范围之内。所以说,刘备为了补偿张飞,已经是很大程度的提拔张飞了。

因此,有了司隶校尉这一职,张飞在听从安排的同时,肯定也没有更大的怨言了。

其三,张飞或许存在看戏的心思。

在刘备问魏延守不守的住汉中,敢不敢守的时候,魏延可是在刘备的面前夸下来海口。而汉中毗邻曹魏的边境,很容易遭受到曹魏的侵袭。所以,汉中这一地方是很受刘备看重的。

而张飞,本来以为汉中这一处是非自己莫属的。但没想到,最后却让魏延给截了胡。可是,因为张飞本身的缺点,再加上刘备已经对自己有了很大的补偿。所以,张飞也不好意思反驳刘备的决定。

但是,这并不妨碍张飞看戏的心思。毕竟魏延已经向刘备夸下海口了,只要到时曹魏侵犯汉中,看魏延的表现如何。如果魏延的表现并不像他自己所说的那般厉害,这时,张飞在利用司隶校尉的权利,站出来纠察魏延的过错,也完全可以有驻守汉中的机会。

总而言之,张飞本身听从刘备安排的情况下,再有很大的补偿。张飞完全没有必要站出来反驳刘备,只要待到时机一到,完全还有机会轻松的担任汉中太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