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大多都是顶开城门攻入,为什么守城的不用大量的土石把城门从里面堵死呢?
古代的城门经过长期战争后,已经成为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城门设有瓮城等防御设施,人员进出城门要从正门入,侧门出。
因此,即便是攻破了城门,也难以攻入城内。道路转折,里面还有内门,如同进入了陷阱,四周城墙上可以大量火力杀伤。
所以说,要攻克城门,必须要控制城门周遭的城墙和城楼才能成功。守卫城池的军队没有必要堵死城门。而且,守城也不是死守,还要在有利的形势下出击,堵死城门就堵死了自己的出击的路径。
堵死城门的情况也有,是在兵力不足,要和城池共存亡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这也是个特别极端的情况。
古代攻城大多都是顶开城门攻入,为什么守城的不用大量的土石把城门从里面堵死呢?
古代战争,若没有至少五倍于敌人的兵力,是没法攻城,也是不敢攻城的。
也就是说,守城的一方,人数是绝对劣势,资源也是绝对劣势的,唯有撑到援军到来,才有胜算。这时候,土、石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都被用来阻击进攻的敌人了。
再说,如果用土石来加固城门,需求量必然很大,并且加固也是一项技术活,耗费人力和时间。再说加固也无法保证挡得住。毕竟撞城门,只需要集中于一点,一个地方被撞出缺口挣个城门就垮了。所以说土石能不能起到很大的加固效果还不好说。
在你资源和人数都远远少于对手的情况下,这么玩,跟自杀没什么区别。
古代攻城大多都是顶开城门攻入,为什么守城的不用大量的土石把城门从里面堵死呢?
我们看古代战争片,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一大群壮汉推着一辆撞车,轰的一声撞开城门,军队潮涌而入,呐喊声中大开杀戒,守城方人头纷纷落地,鬼哭狼嚎,攻城方大获全胜,喜笑颜开。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敌人喜欢攻城门,为何不将城门用土堵死?纵然你用千人的撞车也休想撞开,岂不省心多了?
其实,城门不是那么容易被撞开的。首先,城门上有弓箭手,投石手,要想在城门前安身,必须经受箭石雨的考验。
既使攻城方撞开了城门,城门内还有瓮城。敌人进入瓮城后,人数再多也无法展开,正好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可消灭敌人的选项很多,用火攻,可将敌人烧成焦炭;淋开水,可致敌人哭爹喊娘;砸石块,可致敌人血肉模糊。只要器材充足,人员精良,一座城门可灭敌成千上万。如果堵死了城门,就失去了利用瓮城消灭敌人的机会。有的城门设有多重瓮城,敌人误以为过了瓮城就闯过了鬼门关,却不知才出狼窝又入虎穴,但凡进来之人九死一生,能够冲出瓮城者真的是比中奖还幸运。
敌人攻城的方法还有很多,有云梯,梯车,挖地洞,堆土山,抛石机,强弩等等。如果守方堵死城门,敌人正好关门捉鸡。反正里面的人出不来,敌人围城封锁,断粮草补给,断物质供应,自然不攻自破。湘军围困南京时,里面粮草不济,太平军只好将老百姓赶出城去。后来粮食日趋告磬,连天王都没饭吃了,你说南京城能守住吗?堵死了城门,自然会令敌人改变攻略,一门心思从城墙下手。云梯可以从四面八方靠近,令你防不胜防;土山可以妙克城墙屏障,轻松杀入城内。
不堵城门可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如乘其不备抢夺敌方战略物质,以维持给养等待援兵;或悄悄出动销毁敌人武器装备,增加敌人攻城的难度;或者突然杀出攻其薄弱、要害,令敌人疲于应付。如果城门堵死,等于捆住了自已的手脚,反而变得非常被动。看似薄弱的城门,有诱敌深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的作用;还有转移敌人攻击重点,拖延战争时间的目的。堵之,则自寻死路;活之,则运用自如。当年袁崇焕守宁远城,令骁勇善战的努尔哈赤欲战不能,欲罢不能,愤愤然折戟沉沙,徒唤奈何!
古代攻城大多都是顶开城门攻入,为什么守城的不用大量的土石把城门从里面堵死呢?
攻城和守城,进攻与防御,在战场上瞬息万变。情况不完全一样。有守死城的,可以采用你说的方法,但大多数都要留有余地。
攻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守城,也并非完全被动。守城的优势是伤亡代价小。
可以利用的优势多。先是弓箭手,在百米以内的距离有较大的死伤力,然后是护城河,通过护城河的士兵基本上带不过去重型装备,想打开城门基本不可能,除非将吊桥放下来,才能将冲城车运到城门前,方可直接创击城门。
另外,有些城门的外边,城门垛里的上方有天井,守城的士兵可以投放石块,开水,放箭来阻碍破门。这样,破门的成功率远远小于直接用云梯攻城。所以,一般不用将城门完全堵死。
攻守双方只有到僵持阶段,即攻方上不去城墙,守方不能有效的歼灭城下已经过拉护城河的敌人,才有可能直接创击城门。
或者是攻城方先是攻上城楼,放下了吊桥,然后又被歼灭拉,可以直接创击城门。
另一种可能就是城池比较小,没有护城河,这样就得用你说的办法护城,方能安全可靠。
古代的大将都是骑马的,大将进不了城,城里的仗就没法打,所以最终要获胜大都还是要打开城门 堵城门是一项很费力的工程,而正式的攻城战攻方是不会给守方太多的准备时间,即使守方知道敌人一个星期后来攻城,守方也不会把城门堵住,因为当时城内的大部分给养都是依靠城外的.而攻方一旦围城,城内的人就无法得到城外的给养而依靠城内的积蓄了.而这个时候堵城门已经来不及了,并且也影响万一城破时的突围。
古代攻城大多都是顶开城门攻入,为什么守城的不用大量的土石把城门从里面堵死呢?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一般设立城池只有几种情况,首先就是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地方,比如说都城和一些商业要地,这些地方会建立城池,剩下的基本就是在边关了。其他地方虽说也会建立城池,但是一般来说也都是在军事要地上面。
而当两个国家开战的时候也都是以攻破首都为结束,这个时候之所以不直奔首都而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攻打下来的原因,就是害怕这些被自己越过的城池中的守军切断自己的补给线,这样大军就成了瓮中之鳖,可以说是必败无疑了。
而如果把城门彻底的堵死的话,虽说给攻城成功的难度加了许多,但是也基本没有了攻城的必要,只需要少量的士兵进行围困,大军就可以继续推进了。其次就是守城站中其实并不是只有弓箭手在发挥作用,刀盾手的作用同样巨大。
要知道守城虽说丧失了绝大部分的主动权,但是其实还是要占据一些主动的,比如说出城反击,如果把城门彻底堵死的话,也就基本没了出城反击的能力。整个时候如果敌军在城外做一些事情的话,可以说城破就成了必然。
而做的事可以说选择非常多,比如说在城外人为的建起一座土山,这样仅仅依靠投石机的无差别打击就能把城池攻破。又或者把城池周边的大河掘开,用水来把城池淹没依旧能做到破城的目的。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援军与后勤的存在。如果说把城门彻底堵死的话,当援军来的时候就只能在城下与敌方决一死战,这个时候也就丧失了守城方的优势了,而补给更是没有办法进城了。所以古代虽说有一些战役中是堵住了城门的,但是其实都是能短时间内重新将其开启的,如果将城门彻底堵死的话,那么这场战役也就输了一半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