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驾崩和刘邦的崛起,是怎么样一个经过?

刘邦本是秦始皇手下小小的亭长,还算称职的乡干部,连年被沛县萧何、曹参等推荐上报的劳模。有一次,刘邦看见秦始皇巡游途中,不禁大声赞叹:"此乃真大丈夫!"萧何听了,忙掩其口:"你还想评劳模吗?"

不久,秦始皇魂断沙丘。秦二世把天下弄得一塌糊涂。

刘邦当时受萧何等委托,送一连犯人北上。正逢要过年当口,众犯人愁眉苦脸,无一不思念家乡的老娘。

刘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有不忍。走到芒山时,一天夜里,刘邦却对众犯人说:"大家思念老母,犹为孝子。我今欲放大家回去拜见老母,过好年后就回来,我就等着大伙,大伙一个不到,我就一直不走。大不了,我替大伙背锅了"。

众人一听,全热泪

盈眶,拜伏下来:"谢谢季哥大恩大德!"(刘邦原名叫刘季)。

许多犯人回家和老母一讲,老母个个要儿子回去,如此大恩人应当要有恩必报,不能让季哥背黑锅。

过好年,众人竟一一归队。刘邦也感动得落下眼泪:"认识你们有情有义的兄弟真好"。

这时,陈胜吴广起义浪潮已遍及全国,天下大乱,连沛县萧何、曹参等人也杀了县长响应陈胜的号召。

刘邦众人已不知如何是好,暂居芒山,派人写信给萧何问如何去处。

萧何和曹参等商议,起兵造反终是冒杀头罪的风险,不如暂让芒山刘季挂个名,万一不成也可做挡风牌。

就这样刘季改名刘邦登上了沛县义军大首领之位,他日后手下大将周勃、樊哙、娄缨等许多出自芒山的人,但总不能说是犯人吧,都说是发小或老乡。这一帮亡命之徒个个都为刘邦尽效马之劳,很快助刘邦上演一出"斩八米白蛇"之大戏,赢得了众士兵五体投地的敬服和追随。

萧何和曹参也自叹莫如,就心甘情愿地以刘邦的马首是瞻,众人齐心协力跟随刘邦一路横扫,声名远播。一直到了项籍领导的起义军总部,成为了和项羽并起的两个大将军了。

而日后,刘邦和项羽就要上演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剧了。

秦始皇的驾崩和刘邦的崛起,是怎么样一个经过?

秦始皇从统一六国到驾崩也就短短的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我认为他是膨胀的。膨胀到认为他是特殊的存在并且可以一直存在下去。

秦始皇驾崩在公元前210年的第六次南巡路上。他的驾崩是一个意外,一个雄心壮志的皇帝,一个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却也抵不过病魔。

在那个医疗水平低下的年代也许一个伤风感冒就会夺去一个生命。

秦始皇正好是那个不能长寿的生命。在南巡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他突然生病驾崩于沙丘(商纣王在那里酒池肉林,赵武灵王在那里被饿死),于是沙丘又多了一段传奇。

秦始皇的死一个意外,是一个让人始料不及的意外;那么刘邦的崛起就更加是意外的组合,是一个又一个意外的重叠才成就了刘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意外发生后赵高、胡亥、李斯密谋串位杀死了扶苏、蒙恬。从此政事荒废,对秦朝的管理更加一塌糊涂,放任农民起义不断发展,直到无法收拾。

项羽在灭秦的造反运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刘邦捡漏夺得关中。

巨鹿之战项羽带领三万军队破釜沉舟打败王离带领的秦国精锐部队,收服了章邯的囚犯部队。可以说项羽以一己之力搞定了秦国的主力部队。

刘邦没有参加巨鹿之战,而是带领着另一群造反队伍在进攻咸阳的路上。

跌跌撞撞,刘邦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在进攻咸阳的路上没有少吃败战,却因为项羽的牵制首先拿下了咸阳。

楚汉争霸的正面战场,刘邦没有赢过项羽一次却最终夺得了天下。

彭城之战,刘邦浩浩荡荡的带领56万联军攻打项羽的老巢。这时候的项羽正在与齐国的田氏家族开战,只能抽调一小部分人马回来与刘邦干架。项羽带领3万军队就回来了,回来后居然将刘邦的56万联军击溃;刘邦被项羽追的满山跑。

为什么刘邦能在楚汉争霸中胜出呢?具刘邦自己说的“我能战胜项羽是因为我善于倾听,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被气死”

小编认为,刘邦的优点是会用人。他内用萧何稳定后方,外用韩信征战天下;所以他最后取得了胜利。

秦始皇的驾崩与刘邦的崛起没有必然联系,刘邦却因为秦始皇的驾崩才有逐鹿天下的机会。

秦始皇的驾崩和刘邦的崛起,是怎么样一个经过?

我们总觉得秦朝和汉朝是两个时代,嬴政和刘邦肯定差了好几辈,其实不然。

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刘邦曾经在咸阳送人服徭役的时候见过秦始皇一次,并发出了“大丈夫就应当如此”的话语,我们也算是间接的看出了刘邦当时就对皇帝的位置有过想法。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汉书》

接下来我们就捋一下历史的时间线,看看同一时间段的秦始皇和刘邦在干什么,秦始皇死后刘邦又在干什么。

(秦始皇)

有史所记载的秦始皇和刘邦关联事件

虽说秦始皇是秦朝皇帝,刘邦是汉朝皇帝,但是他们俩的年龄只差了三岁。

在秦始皇登基到秦始皇去世这一时间段内,刘邦的职业发生了从一个无业游民到泗水亭亭长这一转变。

刘邦年少时曾仰慕过“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想去投靠于他,但是没想到路走到一半信陵君死了,那时又正逢原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在广招门客,于是刘邦便转到了张耳门下,后来到了公元前225年,也就是刘邦31岁时,魏国被秦国所灭,张耳也变成了秦国的通缉犯,刘邦只能回家了。

刘邦回家后便通过官员的考试当上了泗水亭亭长,之后便发生了在咸阳看见秦始皇的这一幕。

后来又在刘邦身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也就是斩白蛇事件,此事件发生后,经过各种奇异的描述后刘邦有了一大批的追随者,这个时候秦始皇也还健在。

(刘邦斩白蛇像)

一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去世后,农民开始反抗

在秦始皇去世的头一里,我估计那时候的刘邦还在过着自己那逍遥的小日子呢,尽管那时候有部分百姓不满秦国的政策而有些逆反之心,但是按照刘邦的性子,他可不急,做个小官日子照样过。

一直到次年大泽乡爆发了历史上初次农民起义,也就是我们说的陈胜起义,刘邦才有了些许异样的想法,但是想法归想法,论行动的话还是沛县县令先带的头。

那时候的沛县有两位县令使,分别是萧何和曹参,他们劝县令把还在外面的本县人召集回来补充人手,于是县令便让樊哙去请了刘邦。

但是由于刘邦当时的手下太多,县令怕刘邦不好控制,便反悔了,于是县令便紧闭城门,还想把萧何和曹参抓给来处死,后来萧何和曹参知道县令起了杀心后逃跑了。

再后来刘邦便用了一封鼓动百姓的信,让百姓把县令杀了,刘邦也就成了沛公,刘邦势力的初步阶段开始形成。

(刘邦影视剧照)

总结

从秦始皇去世到陈胜起义也不过就一年时间,这一年也是秦二世胡亥持政的一年,这一年里鬼知道胡亥做了多少天怒人怨的事情,导致了旧六国势力死灰复燃,农民纷纷起义。

当然,刘邦的成功之路上少不了项羽所提供的各种“帮助”。

秦始皇的驾崩和刘邦的崛起,是怎么样一个经过?

从秦始皇在前210年病死于沙丘平台,到刘邦于前202年最终击败项羽集团,在短短的19年的时间里,从秦王朝的迅速分裂到汉王朝的再次统一。这是中国历史又一个巨变上时代,这也是中国走向统一的巩固时期。

随着秦始皇的突然去世,秦王朝在原六国地区的统治很快就崩溃了,仇视秦国的六国旧贵族和忍受不了秦王朝压榨统治的平民,纷纷揭竿而起。沛县的刘邦也卷进了这股时代的潮流中,刘邦并非是六国势力后代,他仅仅是因在给秦王朝送役徒的过程中出现大量役徒的逃亡,无法交差而最终变成了一个亡命之徒。但是时代给了刘邦一个巨大的机会,刘邦因此不仅摆脱了罪犯的身份,还在一步步的努力后成为了汉王朝的开创者。

刘邦是秦始皇统一大业的继承者

刘邦虽然参加了推翻秦王朝统治者的战争,但是实际上刘邦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接下了秦始皇统一大业的接力棒,是一个秦始皇统一大业的继承者。除了刘邦,没有其他人有这个资格。

刘邦的称帝宣告了中国历史的贵族时代开始走向了没落,刘邦只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也正是这个身份最终使刘邦的统治站稳了脚跟。

秦汉之交,各种这样势力纷纷出现,其中最大的一股力量就是原六国贵族的后代,尤其以项梁、项羽叔侄最为著名,正是由于有贵族的荣光,使项羽不可能会像刘邦一样统一天下。因为作为楚人的项羽会和作为秦人的秦始皇一样,天下各地的地方势力是不会服从于他们的统治的。

除了刘邦的身份之外,刘邦的用人之道也是其能够开创汉王朝是重要因素。

刘邦在用人上基本能够做到了知人善任,各尽其才,但是他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损害他的统一王朝。在与项羽的战争中,刘邦忍下了一些跋扈的部下,而在击败项羽后那么搞分裂的大臣、诸侯王最终都被刘邦一个个消灭,而那些服从刘邦的人,都成为了汉王朝的栋梁。

刘邦凭借着关中的基本盘,在秦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了统一的汉王朝。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王朝,秦始皇是开创者,汉高祖刘邦则是奠基人。

秦始皇的驾崩和刘邦的崛起,是怎么样一个经过?

世上的事情本来就是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出现,必定有旧的没落。没落是新事物产生的催化剂,人世间永远都有强者和能人,只是有的生不逢时,适应的环境不同,有的人的才能适合盛世,有的人适合乱世,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比如美国的南北战争造就了巴顿将军,如果没有南北战争就没有巴顿将军,他也只能是一个伐木工人。在这里如果赢政活着,那么强大的秦国不可能有刘邦的兴起。

秦始皇的驾崩和刘邦的崛起,是怎么样一个经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在沙丘,因为他讨厌别人说“死”,所以群臣都不敢提这个字,乃至于秦始皇已经去世了,大臣们也不知道。除了赵高、胡亥、李斯等极少数人以外,人们都被蒙在鼓里,而这就给野心勃勃的赵高留下了可趁之机。

当时,秦朝存在两个实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蒙恬集团,另一个是胡亥、赵高集团。扶苏、蒙恬远离朝廷,而胡亥、赵高则围绕在秦始皇身边。本来,秦始皇病重时已经给扶苏写了信,告诉他“以兵授蒙恬,与丧会至咸阳而葬”,可是还没等信发出去呢?秦始皇就去世了。

结果,秦始皇写给扶苏信和皇帝的玉玺都落到赵高手里了。

赵高和蒙恬的弟弟蒙毅有仇,因为当年赵高犯了法,蒙毅判了他死罪。要不是秦始皇看在赵高办事干练的份上饶了他,赵高早就身首异处了!

赵高可不认为自己该死,而是认为蒙毅故意陷害他,于是就恨上了蒙毅,时时刻刻都在寻找报复蒙毅的机会。蒙恬是蒙毅的哥哥,赵高自然也不会放过他。可蒙氏兄弟位高权重,哪是赵高对付得了的?于是,不甘心的赵高就把希望寄托到了胡亥身上。

赵高做过胡亥的“师傅”教过胡亥审判案件,他们的关系比较亲密。赵高想:如果能把胡亥拱上台,他一定会听我的话。于是,就说服胡亥参与争夺太子之位的阴谋,胡亥同意了。

不过,要想扳倒蒙氏兄弟只是搞定胡亥还不够,李斯当了几十年大官位高权重,势力也大,在朝廷里的威望也高,搞不定李斯,胡亥就当不上太子。

针对李斯贪恋权势的缺点,赵高有意挑动李斯对蒙氏兄弟的敌意。

李斯虽然犹豫再三,可最后却还是中计了,同意并参与了陷害扶苏的阴谋!

赵高和李斯伪造了秦始皇赐给扶苏的诏书,以劳师糜饷而无功为罪名赐扶苏和蒙恬自杀。

由于畏父如虎,所以扶苏也不分真假,接到诏书就挥剑自刎了。蒙恬虽再三分辩解,却还是难逃一死。就这样,赵高和李斯不费吹灰之力,就干掉了拥兵三十万的扶苏和蒙恬两个实力派人物,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胡亥上台了!

扶苏死后胡亥做了太子,他们一伙人将始皇帝的遗体运回咸阳安葬后,胡亥就继位做了皇帝。

可赵高还没有放完毒咧!

他还没有折腾够呢。

为了独揽大权,赵高有步骤地施展了两个阴谋,一是清除障碍,二是干掉李斯。

于是,赵高就以担心宗室不服为由,怂恿胡亥杀十二个兄弟和十个姐妹,再逐步杀光先朝老臣,以免他们威胁皇帝,而后皇上就能无忧无虑的享受生活了。

其实,赵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清洗掉朝廷里的反对派,为接下来的行动铺道,可胡亥却认为赵高真是为他好呢!

虽说是秦始皇的儿子,胡亥非但没有继承父亲的政治智慧,反而全盘吸收了始皇帝的刻薄寡恩的缺点,再加上毫无政治经验,赵高说什么就信什么!他还真就按赵高的建议干了。

收拾完了宗室,赵高又开始构陷丞相李斯,最后在咸阳市上腰斩了李斯,从而完成了独揽大权的阴谋。

请注意:从这一刻起,大秦帝国就注定了必将走向坍台的命运!

本来严刑峻法和繁重的劳役、兵役就已经让天下人喘不过气来了,胡亥再没完没了地加重了刑罚、增加了劳役,导致山东六国的人再也无法忍受了。

结果,秦始皇去世没几个月,天下就乱套了。

公元前209年,几百戊卒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揭杆而起,发动了“大泽乡起义”。

一时间,犹如烈火引燃了遍地干柴,天下纷纷群起而应之。尤其是原楚国故地,几千人一伙,几千人一伙的队伍数之不尽。

刘邦在萧何、曹参的接应下夺取了沛县。

项梁和侄儿项羽也杀死了会稽太守殷通。

田儋也在齐国故地举兵造反了。

陈胜又派人到处攻城掠地,派张耳和陈余帮助武臣攻掠赵地(武臣又派韩广攻掠了燕地),派周市攻掠魏地……

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秦朝对崤山以东的统治濒于崩溃!

以至于“巨鹿之战”后,秦朝的主力军就损失殆尽了。就在关东乱成了一锅粥的时候,刘邦又趁虚而入,绕过函谷关从武关打进了关中。

此时,秦二世已经被赵高派女婿阎乐杀死在了望夷宫。

赵高想让胡亥的侄子子婴当秦王,没想到反而被子婴诱杀了。

子婴倒是很想阻止诸侯打入关中,可是秦国已经没有招架之力了。

不久之后,刘邦的军队就打到了咸阳附近,大势已去,秦王子婴只好投降。

由于楚怀王早就和诸侯约定好了“先入关中为王”,因此刘邦认为自已肯定是关中之王了,没跑!为了争取人心,刘邦就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果然得到了关中父老的拥护,他们唯恐刘邦不在关中称王!

后来,“汉王”刘邦终于因为势力不支,还是被“西楚霸王”项羽赶出了关中,但因为获得了人心支持,所以最后还是打败了章邯等“三秦王”,重新夺回了关中,并以关中为基地,只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就在“垓下”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王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