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真是诸葛亮挥泪斩杀的吗?
马谡是诸葛亮挥泪斩杀的。但诸葛亮挥泪不只是为了马谡的死,也是为了他自己。
马谡在街亭打了败仗,按理说按照军法,不至于杀头。可马谡糊涂,竟然逃跑了,躲藏多时才被抓回来。这样,诸葛亮就无法包庇他,只有把他斩首示众了。
诸葛亮是很器重马谡的。马谡也是有一定的才华的。因此诸葛亮注重对他的培养。在史书上记载,诸葛亮经常和马谡探讨问题,通宵达旦。在南征的时候,马谡向诸葛亮进献了攻心为上的策略,诸葛亮采纳后大获成功。
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不用久经战阵的老将魏延吴懿,却起用马谡守街亭。就是为了培养马谡。事先诸葛亮反复交代方略,只要马谡能够守住街亭就行,孤军深入,千里赴援的张郃部就会处境艰难。但马谡好大喜功,违背诸葛亮的交代,被张郃打得大败,致使第一次北伐失败。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行伍出身的老将是在心里看不起诸葛亮和马谡这样纸上谈兵的将领的。马谡与王平冲突,王平就自成一军,坐观成败。诸葛亮本来想让马谡立功堵住大家的嘴,反而因为马谡的失败而坐实了大家的看法,怎么不会怒急攻心,放声痛哭呢。
马谡枉死,也使诸葛亮损失了他最器重的接班人选,这也是让诸葛亮痛心的事。
白帝城刘备托孤,本来就没有让诸葛亮管军事,是让李严管中外军事,可诸葛亮把李严排除在外,亲自上阵。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其实也是提醒诸葛亮,不要犯马谡的毛病,是变着法暗示诸葛亮。诸葛亮想起刘备的话,怎么会不惭愧,这也是他痛哭的原因之一。
马谡真是诸葛亮挥泪斩杀的吗?
是真的。《三国志》有明确记载。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戮(马)谡以谢众。”这说明马谡确为诸葛亮所斩。
《三国志•马谡传》:“(诸葛)亮违众拔(马)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这说明诸葛亮在杀马谡之后确实曾为之流泪。
后世的小说、戏剧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把诸葛亮和马谡的故事改编为《挥泪斩马谡》,是有历史依据的,和历史记载基本吻合。
马谡真是诸葛亮挥泪斩杀的吗?
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桥段。
是说马谡深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力排众议让马谡当了北伐曹魏的先锋,没想到马谡不堪重用,丢了对蜀汉至关重要的街亭,诸葛亮为了稳定局面,安抚上下,只能斩了马谡以定军心。
实际上这一桥段在正史中并不见记载。
马谡在丢了街亭后,也是深知自己肯定会性命难保,因此立刻就逃走了。
这一段记载见于《三国志·蜀书·向朗传》
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向朗和马谡都是襄阳宜城人,两个人交情很好,知道马谡逃了却知情不报,实际上,笔者认为马谡前面能顺利逃走应该有向朗为其遮掩行踪的原因在,因为向朗当时被诸葛亮留在后方统领事务,有这个条件。
马谡最终还是被抓到了。被下了狱没多久就死了。
史书没有记载他的死因,仅在《三国志·蜀书·马良传》有一句话带过。
“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物故就是死了的意思,笔者认为其死应该是被诸葛亮等蜀国高层杀掉的,不杀不足以震慑和平息军心。
“挥泪斩马谡”应该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根据这一段话用艺术手法加工而成。
实际上街亭的丢失也有诸葛亮的责任。
首先,《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在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这个判断不以为然,依旧重用马谡。
其次,《三国志》记载,在进军北伐前,魏延、吴壹都不同意让马谡担任先锋,诸葛亮一意孤行。
诸葛亮以智计绝伦著称,却没想到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马谡此人自大而失街亭在先,败走逃亡以避责任在后,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小人,却得到诸葛亮的青眼,除了有其兄弟马良的荫庇,平时言行应该也把自己的秉性隐藏得很好吧。
事不临头不显真性情!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闲话和你一起说脑洞大开的历史。
马谡真是诸葛亮挥泪斩杀的吗?
刚才,我阅读了诸位答友的精彩回答。马谡在陈寿《三国志》中的三种不同的结局,我这里不再赘述。
马谡的结局马谡是被蜀汉高层诛杀,无论是直接斩杀还是后期被抓,囚禁后被杀,这个认定都是一样。即承担失街亭的主要责任。如果马谡当时战死沙场,或许会有更好的结局。
失街亭谁之错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街亭大败是诸葛亮指挥谋略的严重失误,无论谁出战街亭都会失误,他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这有点言过其实,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历史观点资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一些反传统的论点论调很有市场,我认为历史研究不是猎奇,可以独树一帜,但不可哗众取宠。
诸葛亮的责任主要在不能知人善任,作为领导,识人用人是第一位的。马谡作为参谋型人才,却被用在将领这个重要位置,而且还是第一次带兵出征就是这么重要的守卫街亭。就算诸葛亮真是有心重用马谡,也应该先逐步的锻炼培养,至少先让马谡从裨将做起,经历一些中小规模的战斗,磨砺一下。这么任性的突击提拔,作为领导诸葛亮这点不称职。
马谡街亭大败的主要责任:1战略失误,违背诸葛亮整体作战部署,打乱了整个军队的进攻节奏,诸葛亮派他在街亭阻击魏军,核心任务是拖延魏军支援的时间,牵扯魏军主力的精力,而马谡却渴望建立功勋,想要大破魏军。魏军将领张郃特别有作战经验,是个老将,一眼就看出南山上的马谡的作战意图,张郃不急于战斗,只切断蜀军水源,围而不打,坐等蜀军自乱阵脚。2纸上谈兵,不考虑实际作战情况,放弃水源,放弃容易防守的城邑,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混乱,突围困难。3刚愎自用,副将王平曾多次,劝谏马谡改变部队部署位置,马谡都没有采纳。
挥泪斩马谡的细节考量“挥泪”这个细节,诚然有诸葛亮对马谡有怜惜的成分,我觉得更多的还是给众人一个交代。“挥泪斩马谡”有这么几个作用:1表现自己的爱才之心;2表现对北伐功亏一篑的遗憾;3树立军纪的无上地位。4转移视线,让大家都认为所有责任都是马谡的,洗白自己。
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答友指正。
马谡真是诸葛亮挥泪斩杀的吗?
肯定是真的,但诸葛亮挥泪不是舍不得杀马谡,是诸葛亮很自责,他心想,我这么精明的人,竟然看人看走了眼,让一个蠢猪当将领,损失我这么多人马,我好心痛,但又不能对别人说。
马谡真是诸葛亮挥泪斩杀的吗?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深入人心,尤其是京剧名段《失空斩》,广大票友更是喜爱,又通过《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等剧目,广为传播,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军纪严明、 不徇私情、勇于自责的精神。但是,尽管京剧表演得精彩纷呈,可在三国正史中,压根就没有这回事,诸葛亮更没有“挥泪斩马谡”。
根据《三国志》卷四十一《向朗传》的记载,马谡其实是个贪生怕死的小人,自己作死不说,还连累了朋友向朗。该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即街亭之战后,马谡方寸大乱,畏罪潜逃。向朗因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
当然,马谡潜逃得一时,未能潜逃得一世,最终还是被缉拿归案,但并不是死于诸葛亮之手。
《三国志》卷三十九《马谡传》中记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这里说的“谡下狱物故”,是指马谡病死狱中。
《马谡传》中的裴松之注,还提到《襄阳记》中的记载:“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 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孤若平生。”这段说的是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自己和诸葛亮情同父子,希望自己死后,诸葛亮能够像舜杀了鲧还用禹一样,善待自己的儿子。从这一情节可知,马谡病危临死前并没有机会与诸葛亮见面,否则也用不着通过写信来托孤了。
马谡既然是自己患病死的,为什么会演变成被诸葛亮斩杀的呢?
原因出在《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和《王平传》上。《诸葛亮传》中记载: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很明显,在《诸葛亮》传中这段话,说明了“戮为以谢众”,是诸葛亮所杀。
《王平传》中是这么说的: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
马谡本传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马谡非诸葛亮所杀,乃是病故于狱中,何以《诸葛亮传》和《王平传》二传有“戮谡以谢众”“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这样的字眼儿呢?
这说明诸葛亮将马谡下狱,已下定了将之诛戮以明军纪的决心,至于马谡在执行死刑前提前患病咽气,那只能说明他运气好,不应该因此影响诸葛亮军令如山、执法严明的形象。 京剧《失空斩》和小说《三国演义》在此基础上,放飞想象的翅膀,虚构出了军门执法、挥泪行刑的情节,把故事推向另一个高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