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于禁被水淹七军是水平差,换成张辽徐晃张郃就能打爆关羽?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第一、于禁并不是水平差。于禁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一。在《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中记载,于禁是最早加入曹操军队的将领之一,参与了曹操的大部分主要战役,屡建战功。曹操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虽古名将,何以加之!”曹操“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陈寿评价他在五子良将中“于禁最号毅重”。可见于禁并非是水平差的将领。
第二、派于禁领兵并非是曹操胡乱点将。当时关羽进攻襄樊,曹操当时在长安,派手下最精锐的七军去救援守襄樊的曹仁。曹操用人多疑,从来不把重兵交给曹家之外人统领。尤其是这么重要的七军。张辽、徐晃、张郃这些将领在曹操心中根本不能和于禁相提并论。因此,于禁就成了抵抗关羽的最佳人选。换人云云,先问问曹操答不答应。
第三、于禁被淹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天灾就不说了,大雨连绵,汉水暴溢,平地五六丈洪水到来,谁可抵御。人祸是指挥失误。于禁到襄樊,是助曹仁守卫,抵御关羽。主将还是曹仁。曹仁让于禁驻扎在樊城北十里的地方,与樊城取内外犄角之势。于禁不知地形,驻扎在低洼之处,以致被淹。这是谁也想不到的。就算想到了,有那么多的军队不驻扎在平地,有多么大的山让去扎营,自讨苦吃?就算不是于禁领兵,换成张辽徐晃张郃也一样跑不了被淹。
第四、关羽作战胜利,主要是他有一支久经战阵的水军,这支水军在赤壁之战前,在荆州时就由他直接统帅了。关羽的军队,进可攻,退可守,来去自由。而曹军没有相抗的水军,处处被动。不管是谁带兵,这个根本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因为以上几个方面,就算是于禁不领七军,换了张辽徐晃张郃也一样难逃被淹的命运。没有水军,谁也打不爆关羽。最后打爆关羽的还是同样拥有精锐水军的东吴。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于禁被水淹七军是水平差,换成张辽徐晃张郃就能打爆关羽?
于禁的军事水平如何?我们暂且不说!先看“水淹七军”的原文:
- 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打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而死——参考,《三国志·于禁传》
- 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参考,《三国志·曹仁传》
- 仁使德囤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水深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参考,《三国志·庞德传》
- 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参考,《三国志·关羽传》
所以!不管是关羽传还是于禁传、庞德传、曹仁传,都可以看出,于禁此次战败,乃为天时所致,与军事水平无关;天下大雨十余日,汉水暴涨,导致于禁等七军皆没;水深到什么程度呢?平地水高五六丈,城墙不没者数板,可想而知,整个樊城简直就是一片汪洋;司马懿也曾说过,乃天时所致,不关于禁的事;
说到这里,就有这么一个疑问,既然天降大雨十馀日,你于禁为什么不选择制高点驻军呢?实际上并非如此,于禁的驻军,显然没有选择在低洼处;山洪我们都知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汉水暴溢的速度是相当快的,而且冲击力也非常大;如果于禁等七军,选择在了低洼处驻军,肯定全部都会卷入汉水之中,别说是一群旱鸭子,就算是熟识水性的人,生还的机也会很渺茫;所以!于禁等七军皆没,并不是指七军都被水淹了,而是被大水围困在高处了,退无所退,进无所进,正如于禁传说说“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如果真的没于水中,原文应该有“淹死者不计其数”之类的描述,显然原文中没有淹死很多人的描述,反而是于禁投降之后,关羽俘虏了于禁的三万军马,说明于禁的兵力在大水中,并没有什么损失;
那么?既然于禁的七军皆在,为什么不组织反抗呢?
我们都知道,庞德方的兵力,是远不如于禁的,当大水来的时候,庞德选择在堤坝上避水;当关羽大船攻击庞德的时候,庞德的举动是鼓舞将士,斩杀霍乱军心者,是要一心与关羽决死的;庞德虽说是败了,但期间也与关羽僵持了不久,组织了有效的抵抗;
那于禁为什么不抵抗呢?实际上,这里不能说明于禁的军事水平低,只能说明,于禁没有庞德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庞德是知道必败,而奋死搏杀;于禁这边一样,明知必败,他选择的不是搏杀,而是放弃抵抗;究竟是于禁贪生怕死,还是不想将士们作出无谓的牺牲,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也不是讨论的重点;总之于禁没有抵抗就投降了,这也是他晚节不保,受世人病垢的主要原因;
如果当初于禁选择抵抗,他有可能打赢关羽吗?
我的答案是打不赢
虽然有三万之众,但是这三万之众皆为北方人,不识水性,而且还没有船;当汉水暴溢之后,这些人都躲在制高点,密密麻麻的挤在土坡上;下了十几天的大雨,山坡上是很滑的,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掉下去就玩完了;坡滑路陡,汉水数丈,不识水性,人心惶惶,根本就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而且关羽有船,于禁没船;就算于禁有船,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他的兵士压根就不会水战;关羽的船从哪里来的,肯定不是临时造的,要打造那么多军舰,三五天是不可能完成的;实际上,关羽的行军路线,应该是走的水路,以襄江直上,经过麦城抵达襄阳、樊城境内,分两组登录,一组包围樊城,一组包围襄阳;所以关羽老早就有船了,如果他没有船,那么?他在襄阳的时候,没有船,是怎么度过汉水抵达樊城的呢?
关羽以水战经验丰富的荆州士兵,乘着大船,攻打不识水战的北方士兵;而且关羽方军心振奋,于禁方人心惶惶;其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如果于禁选择抵抗,那么!他将必败无疑;别说是换成张辽、张郃、徐晃,就算韩信在世,估计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足以扭转局势;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于禁被水淹七军是水平差,换成张辽徐晃张郃就能打爆关羽?
《三国演义》大力渲染了关云长水淹七军的桥段,关羽预判持续大雨必然导致汉水暴涨,于是通过修筑堤堰和决堤汉水堤坝,使于禁驻军地成为一片泽国,关羽则驾船将七军杀的杀,俘虏的俘虏。于禁可以说是惨败,并且还投降了关羽,实在丢人丢到家。
而于禁失败后,曹操派遣徐晃前去抵御关羽,结果徐晃以三分之一关羽的兵力就抵挡住了关羽的进攻,使得关羽最终无法攻取樊城。
有以上可见,大家都觉得于禁水平太差,毫无预判能力,被关羽瓮中捉鳖,损失几万兵力,最后投降还落得晚节不保。而徐晃临危受命,轻松抵挡关羽进攻,而张辽、张郃是和徐晃差不多的将军,自然都可以完爆关羽了。
但实际真的是这样的吗?
翻遍《三国志》可发现,水淹七军不是关羽淹的,属于自然灾害导致:持续数10天的大雨导致洪水爆发,于禁所率领书数万大军皆被水淹,关羽则趁势率领水军将他们一网打尽。因此可以说于禁是败给了那场大雨,当然于禁没有预判到河水暴涨可能淹没军队的情形,算是不能审时度势,即便他是北方人,不熟悉南方天气,也要负责任,至少可说明于禁机变远虑能力稍弱。
而关羽趁机利用大涨水,率水军大败于禁、庞德,即便七军不是关羽淹的,这场战役关羽仍旧展现了他能顺应形势、抓住敌人破绽,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敌军。因此作为军事指挥官,关羽是优于于禁的。
但于禁作为五子良将之一,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许多战功,封左将军,一点不亚于张辽、徐晃、张郃等人,仅以此败就断定于禁水平差是不合适的,于禁仍是非常优秀的武将。
后来曹操派徐晃抵御关羽,但是徐晃和曹仁里应外合夹击关羽,只是在首战中取得先机。后面是因为吕蒙已袭击荆州,徐晃听从谋士董昭之言将蜀国荆州已失消息射入关羽军中,导致关羽军心大乱,不得已撤军回救江陵。如果不是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购房后方稳固,二人来一场真正较量,鹿死谁手很难说呢。换做其他五子良将也一样,关羽毕竟是有万夫不当之勇,况且还熟读《春秋》深通兵法,绝非等闲之辈。
因此于禁能力稍弱于关羽、张辽,和张郃、徐晃相当。就凭五子良将想打爆关羽,无异于痴人说梦。
关羽和张辽后世都入选了六十四将名录,关云长水淹七军、张文远大战逍遥津都是三国的著名战役,实力强于其他五子良将。
张郃、徐晃、于禁、乐进都是跟随曹操屡立战功,是曹魏集团的中坚人物,都是一代良将,于禁即便最后投降了,依然掩盖不了曾经的战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