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神枪“汉阳造”与日军三八大盖比,优点和弱点都是什么?
“汉阳造”原型为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Gewehr 88或简称Gew 88),由于该枪存在着装弹退弹困难、抽壳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问题,1898年德国军方采用毛瑟1898式步枪将其取代。该型步枪遂转售给土耳其、非洲一些国家和中国的清政府。基于清政府的洋务派对“毛瑟”品牌的迷信,德国商人谎称1888式步枪为毛瑟步枪,成功地将设计资料和生产机械卖给了清政府。故从1896年开始,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此型步枪,定名为八八式。
尽管“M1888式”有设计缺陷,在击发达到一定数量到一定的时候就会炸膛。但采用了无烟火药和金属包裹弹头等技术,使初速度大大提高,加强了杀伤力,这在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列强仍以“单发黑火药枪弹”步枪为主的背景下,“M1888式”步枪亦可谓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之一。汉阳造多次修改主要是为了修复炸膛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很多士兵失去了一只手。
三八式步枪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枪和三五式海军步枪。三十年式步枪仿造自德国毛瑟步枪,设计师是有坂成章大佐,后由南部麒次郎将枪机重新进行简化,同时在枪机表面增加了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故被称为“三八大盖”。1910年后,三八式歩枪成为部队的标准配备。
两种枪械的基本参数如下:
汉阳造口径:7.92mm,全长:955mm,全重:3.166kg (不含刺刀),有效射程大约300米。
“三八式”口径6.5mm,全长1275mm,全重4.1kg(不含刺刀),有效射程460米.
按照参数对比,由于汉阳造只能使用圆头弹,因此使用尖头弹的“三八式”在射程、精度等方面占优,但“汉阳造”7.92毫米口径子弹的强大杀伤力令“三八式”自惭形秽。同时,“汉阳造”子弹击中人体后的翻滚效果明显,造成的损伤大于使用尖头弹,贯穿性强的“三八大盖”。
在拼刺方面,汉阳造”刺刀刀身长近400mm,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唯一一种在白刃格斗时刺刀长度能与日军“三八式”刺刀相抗衡的步枪。
汉阳造和“三八大盖”是两种存在代差的步枪。总体上,“三八大盖”要强过汉阳造很多。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就是用落后的武器,用鲜血和生命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者。
民国神枪“汉阳造”与日军三八大盖比,优点和弱点都是什么?
抗日战争中,诞生于清末的“汉阳造”步枪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无论国民党军队,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都大量使用“汉阳造”,而且该枪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4年,这些都说明“汉阳造”的性能是值得信赖的。
▲汉阳造
“汉阳造”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从德国引进的生产线,其实中国购买的并不是德国真正的毛瑟步枪而是步枪委员会设计的M1888式步枪。该步枪使用无烟火药和铜被甲弹头,在当时算是很先进的技术。德国军方装备该步枪后,发现经常炸膛,就没有采购该步枪。
▲汉阳造参数
德国原装的M1888式步枪在枪管外有一个套筒,中国称之为“老套筒”。后来中国对其进行了改进,去掉了外面的套筒,将枪管加粗,同时改良了弧形标尺。“汉阳造”步枪的口径为7.92毫米,枪长1250毫米,使用5发漏夹供弹。“汉阳造”的生产线直到1944年才停产,前后50年间大约生产了100万支以上,是近代中国生产量最大型号的步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仍然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步枪。“汉阳造”步枪比“中正”式步枪落后了两代,比日本的三八大盖落后了一代。
▲三八大盖
抗战时的汉阳造步枪有多种不同工艺级别的产品,其中最正规的就是中正式了,就拿中正式来比较吧!
1.有效射程对比
有效射程和同时代的毛瑟98K都是800米,三八大盖的有效射程很多资料说是460米。
其实三八大盖才是正规步枪,中正式和毛瑟98K严格来说只能算步骑枪,全长1.1米,精度和实际有效射程都不如三八大盖。八国联军时期的毛瑟枪倒是真正的步枪,全长1.25米,枪管较长,所以中正式和毛瑟98K的有效射程都比八国联军时期的毛瑟枪短。
2.枪身长度
汉阳造步枪和三八大盖相比,前者威力大,但工艺粗糙,精度很差,可靠性也很差,枪身和刺刀都较短,不利于拼刺。三八大盖枪长1275毫米(12.75厘米),加上日军的刺刀,全枪长度可以达到1.6米,这比日军的平均身高还高,日军在拼刺刀中往往占据一定的优势。
▲ 上为三八大盖,下为“汉阳造”
3.制造工艺对比
对于“汉阳造”步枪的品质,“汉阳造”的质量出现起伏主要是由于战乱导致熟练技术工人大量失散,且优质钢材严重缺乏,枪的质量自然上不去。另外,许多“汉阳造”的使用时间长达半个世纪,枪支机件和膛线严重磨损,导致射击精度下降和故障增多。
4.供弹方式
“汉阳造”的最大缺点就是它的供弹方式,由于采用的是漏夹装弹,如果漏夹没有装满,就无法向弹仓装弹。而且漏夹的弹仓比较复杂,制造上增加了难度。
▲ 左为汉阳造使用的漏夹,右为武汉保卫战外围战地挖掘出的装于漏夹中的毛瑟尖头子弹
5.杀伤力对比
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是在三十年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制式步枪,因其枪击上有一个防尘盖,被中国军民称为“三八大盖”。三八式步枪采用6.5毫米有坂步枪弹,但6.5毫米弹穿透性过强杀伤力差,枪身和刺刀都较长,利于拼刺。弹药体积重量小、后坐力小、射击隐蔽性强也算是一种优势。加上该枪使用的是6.5毫米口径,后坐力较小,射击精度较高,缺点是杀伤力没有7.92口径的子弹大。
▲三八大盖的防尘盖
事实上,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使用的步枪主要是“汉阳造”,特别是在抗战初期,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使用的步枪几乎全是“汉阳造”。在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第115师就是用“汉阳造”伏击了装备三八式步枪的日军,也就是从那时起,八路军才开始接触到日制三八式步枪。不过,要想从日军手中缴获三八式步枪很困难,因为日军往往在战败时破坏手中武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别看抗日神剧,全是坑爹)所以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后期只有部分一线主力部队装备了日制步枪,大多数人民武装仍以“汉阳造”为主。
▲战士手中拿的“汉阳造”
此外,“汉阳造”还是抗战期间唯一能在白刃战中与日军三八式抗衡的步枪,这是因为该枪较长,而且所配的制式刺刀全长51.8厘米(刀身39.5厘米),重约0.566千克,刺刀式样为单刃偏锋。可惜的是,“汉阳造”的制式刺刀产量只有枪支产量的九分之一,结果在战场上主要使用的还是各类杂牌刺刀。说白了还是那会穷啊,不是人穷是正个国家都穷,落后就要挨打。
▲侵华日军的普遍装备的三八式
民国神枪“汉阳造”与日军三八大盖比,优点和弱点都是什么?
汉阳造原型是1888委员会式步枪,这玩意比起正儿八经的毛瑟枪机差远了,而本子的三八大盖确是正经毛瑟血统。
看这个粗壮的约束式抓壳钩,抽壳抛壳非常可靠,前段两瓣对称的大闭锁突笋可以承受极高的膛压、后端的单个保险突笋可以防止炸膛的时候枪机向后飞,致伤射手。
而1888的枪机还是抄夏利曼的,属于第一批无烟火药的枪机,比较落后。
还有这个漏夹,不打完还不方便换。三八已经用上桥夹了。
从长度来说,两者其实差不多,汉阳1250,三八1275,半斤八两。所以说,从枪机性能而言,三八的精度、射程肯定比汉阳要好的多。
当然,我估计大多人都会对两者的杀伤有疑问。通常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口径就是正义,而汉阳是7.92mm,三八只有6.5mm,那是不是汉阳杀伤比三八强呢?不一定。汉阳打的是7.92x57mm毛瑟圆头弹,这种弹在20世纪初就被欧洲各国淘汰。
原因是啥?咱们可以从达姆弹去考虑,为啥当时有达姆弹?因为自打黑火药变成了无烟火药之后。膛压大大增加,子弹的口径和质量也相应缩小,否则无法承受后坐力。而且为了防止铅挂膛,人们还在弹头上覆铜,但这样一来子弹就太硬。早期的圆头弹初速就600出头,加上弹头太硬,射入人体之后不容易碎裂和翻滚,所以弹道伤害很差。因此英国人开始在弹头上刻槽,让弹丸能在射入人体之后变形扩张,以增加其伤害。
后来达姆弹被禁止并不是因为太残忍,而是人们发现尖头弹不但可以降低风阻,使得子弹存速大大增加,弹道更平直。而且高速和质心靠后的弹头构造可以让子弹在射入人体之后翻滚+碎裂,效果不比达姆弹差,而弹道比达姆弹又要好的多。
鬼子的6.5x50SR弹其实就是玩这个套路,而且它的弹头长径比很大,翻滚起来造成的伤害一点不弱。但它需要一定的存速,按照美军当时的报告而言,三八发射的子弹在50米内可以让弹头碎裂,造成巨大伤害。200米内可以翻滚,伤害也不弱于主流军用步枪弹。只有在更远的距离下,因为6.5弹的存速不足,不足以翻滚,才会出现一枪两眼的情况。
我的想法是,200米开外或许汉阳的7.92圆头弹因为质量重,存能和伤害要高于三八。但汉阳的初速、弹头质量、加工水平在200米外还能打的准是个问题....
民国神枪“汉阳造”与日军三八大盖比,优点和弱点都是什么?
应该说汉阳造和三八式之间已经是有了一点代差,日本方面和汉阳造对应的是30式步枪,而38式步枪是30式步枪的改进型号。这两种步枪是同一个时代的武器。
汉阳造是仿制的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属于第一批使用无烟火药作为发射药的步枪,在这种步枪还是有很多上一代步枪的痕迹。由于使用黑火药,步枪的闭锁不用很结实,黑火药的膛压可没有无烟火药大,而子弹还是圆头子弹,这种子弹空气阻力比较大,初速也不快。一般就是600米/秒的水平。而尖头弹的初速一般都是800米/秒的水平,这样枪口动能尖头弹可就要高的多。也是毛瑟7.92步枪弹,原来是圆头弹,后来的是尖头弹,汉阳造用的就是左边这种子弹。而三八式的子弹类似于右边的。汉阳造用的是这种漏夹,只能是全部打完以后才能补充弹药,后来美国的迦蓝德半自动步枪也是用漏夹。而三八式是用的桥式弹夹。
作为比较早期的使用无烟火药作为子弹发射药的步枪,汉阳造一开始的问题很多,诸如抽壳钩不够结实等等。不过在中国汉阳造并不是不变的,而且经过不断的改善,最终还是可以用的武器,不过弹药没有改用尖头弹最终限制了汉阳造的性能,尤其是远射能力。而后来大名鼎鼎的毛瑟1898就是在汉阳造的原型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进以后的产品,但是中国没有能力做这个改进,只能是小修小补。汉阳造拆掉了防尘盖的三八大盖。
三八式步枪则是在30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而30式步枪也是在委员会步枪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可以说是和汉阳造是同胞兄弟,不过日本人对于30式步枪的改进比较成功,尤其是使用了类似毛瑟的枪机系统,这使三八式步枪极大改善了原来的设计缺陷,而改用尖头弹使弹头初速达到了760米/秒。
由于弹头初速的提高,不但是弹头动能的提高,同时也是弹道更加低伸提高了命中率。这一点和后来小口径步枪弹与中间型威力弹对比的优势一样。
可以说弹药的落后导致汉阳造落后于三八式一代,加上日军对于步兵的训练远远要严格于中国军队,抗战初期日军在正规作战中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尤其是日军的重武器又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所以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伤亡大而且十分被动。
不过步枪一代的差距并没有像飞机一代的差距那么明显,汉阳造和三八式在步兵通常的作战距离400米中,性能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是日军步兵的素质压倒了中国军队,加上中国当时工业落后,纸面上的不落后,到了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一定了,同时日常的保养又很差,所以中国军队在步枪上还是吃亏的,不过当时中国步枪的种类很多,除了汉阳造还有大量的捷克步枪,以及其他步枪但是都是使用7.92毛瑟步枪弹,不过随着中国海岸线被日军封锁,这些进口步枪得不到补充,慢慢消耗掉了。
图片来自网络。
民国神枪“汉阳造”与日军三八大盖比,优点和弱点都是什么?
汉阳造又叫老套筒,是德国步枪委员会1888年研发的Gewehr 88,或者叫1888式“委员会”步枪,当时清朝受到德国奸商的忽悠,以为是毛瑟兵工厂生产的,其实跟毛瑟没有一毛钱关系。不过汉阳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款国产的旋转后拉枪机的步枪,历经清朝、北洋、国府而不衰,产量巨大对中国陆军近代化有非常重要的推进意义。
而日本的三八式是1905年才定型的,所以和汉阳造已经不是同时代的步枪了。汉阳造和三八式优点几乎找不出来,缺点能找出一堆。因为这把枪的质量和性能实在不怎么样,服役早期经常出现炸膛事故,抽壳也不顺。Gewehr 88虽然在德军中服役,但时间不长,到1915年Gewehr 98大批量生产后基本就退出了一线部队。它在德军中的服役经历也侧面证明了这把枪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把上了刺刀的Gewehr 88/汉阳造,注意它是侧面安装的刺刀
不过Gewehr 88性能不好,倒不是因为德国军工粗制滥造,而纯粹是因为Gewehr 88是一款重大变革的作品,结果创新太多反而导致其不够成熟。Gewehr 88重要的创新就是使用了无烟发射药的圆头M/88弹药。除此之外,它还首次使用了曼利夏发明的漏夹(enblock clip)装填。漏夹是采用一个两侧镂空的弹夹,可以让士兵提前将5发子弹装填在弹夹中,使用时直接将弹夹塞入弹仓中。发射时弹夹一直在弹仓中,直到最后一发子弹发射出去后,弹夹会自动弹出。Gewehr 88的这个漏夹并不太可靠,会出现装弹退弹困难。德国后来甚至把一部分Gewehr 88改成了条夹装填。不过能能提醒士兵子弹打光了这一点倒是个优点。
Gewehr 88/汉阳造步枪
Gewehr 88使用的M/88圆头弹和Mannlicher式漏夹
曼利夏漏夹装填的原理(动图演示的是曼利夏M1895,不是汉阳造)
漏夹在打完最后一发子弹后会飞出来(动图为M1 加兰德)
所以曼利夏漏弹夹后来并没有成为旋转后拉枪机步枪的主流,后面的步枪以条夹(stripper clip)装填为主。三八式采用的就是条形钢弹夹,在装填完毕后,弧形的钢条不用留在弹仓里,而是直接拔走,要比漏夹装填可靠的多。而且桥夹在战斗中也可以回收,不像漏夹那样弹出去后没工夫捡。
三八式步枪采用的是条夹装填
条夹装填的方式
作为德国第一款同时采用无烟发射药、弹夹式装填的步枪,尽管有诸多创新,但Gewehr 88的成熟度确实不高,在德国扮演的只是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短短10年后,更为成熟的毛瑟M1898(即Gewehr 98)问世,使用毛瑟7.92mm尖头子弹的M1898性能更佳,杀伤力更强,也更为可靠。
而日本的三八式步枪,是南部麟次郎设计,深度改进自三十年式步枪。由于三十年式步枪有部分技术参考过Gewehr 98,所以三八式相当于已经绕过了Gewehr 98的很多坑,性能、可靠性都要比它好得多。本来就不如三八式,抗战时期的中国士兵装备的很多汉阳造又是几十年的老货,膛线可能都磨平了,所以实际表现和三八式已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一·二八事变中使用汉阳造的中国士兵
民国神枪“汉阳造”与日军三八大盖比,优点和弱点都是什么?
实际上问题里的汉阳造和三八大盖已经有很大差距了。汉阳造,顾名思义,是由当时全中国可以说最有名的汉阳兵工厂出品,其主要仿制自德国M1888委员会步枪,当时德国奸商骗清廷,说这是毛瑟最新款步枪,但是这根本不是毛瑟出品,于是被骗了的清廷开始购买了全套图纸和生产设备开始生产这款步枪,从1899年到1944年,生产了将近五十年,并且其由于使用全长式枪管套筒,也被称之为“老套筒”。
这款步枪的优点实际上可说的也就是在当时的中国制造难度较低,因为当时清廷引进了全套生产器械和图纸资料,生产就非常简单了,而且其使用的7.92x54mm圆头弹,并采用漏夹装填,杀伤力一般,而且其基本上无法使用1905年德国改进而来的S型弹(轻尖弹)会有使步枪炸膛的风险。
其缺点也是较为明显,汉阳造在十九世纪末还算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无烟火药步枪,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抗战时期,其相比国民政府从德国人手上搞来的毛瑟M1924标准型步枪所仿制得来的中正式步枪已经落后了两代,对比侵华日军装备的主力武器三八式步枪来说也是差了整整一代,并且其装弹退弹困难,抽壳钩的可靠性也不好等更是使其用起来反而不如日军的三八大盖甚至是老式的三十年式步枪。
下面说说日军的主力武器,三八大盖,全名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枪,在日俄战争后开始列装日军,以替代老式的三十年式步枪,至于为什么叫三八大盖,是因为日本人在上面枪机上加了一个可以随枪机运动的防尘盖,故而得名三八大盖。其使用6.5x50mm友坂步枪弹,其使用的弹种多样,前期使用圆头弹,后期和九九式步枪,九七式狙击步枪一样使用尖头弹。
下面说说优点,三八式步枪使用了当时欧洲较为少见的6.5mm小口径步枪弹,当时除了日本也仅有意大利的卡尔卡诺使用这种口径,其威力相比其他国家的全口径步枪弹比自然是小了一些,但是在同口径步枪弹里,是最优秀的,其表尺射程高达2400米,不过有效射程明显没有这么低,仅有460米,经验熟练的射手一般能提高到600米。其加上刺刀全长可达1.7米,这给擅长拼刺的日军带来了很大的近战优势。其制造难度也不高,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三八式步枪的缺点恰恰也是和其弹药有关,其早期使用的圆头弹,杀伤力还不错,但是在使用了尖头弹后,口径小的缺点暴露无遗,首先就是侵彻力,其伤害往往是子弹直接穿透过去留下一个眼,战场上也有士兵连着挨了十几发子弹但是到野战医院才发现自己中了十几发子弹的事情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