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成功后是如何惩罚抵抗的文臣武将的?
朱棣造反成功后,大开杀戒,不仅杀死那些抵抗不从的文臣武将本人,甚至他们的妻儿家属也遭杀害,更有甚者,方孝孺被诛十族,连朋友门生也不放过。对于没杀的那些官员的女眷,则是给发配到教坊、浣衣局、象奴及习匠、功臣家里为奴隶。
史学家给朱棣的秋后算账专门取了一个名字,叫壬午殉难。
最著名的就是杀方孝孺,灭十族。在朱棣从北京发兵南京之前,朱棣的幕僚姚广孝就托付过朱棣,求他千万不要杀方孝孺,还说如果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也答应了。
等朱棣打进南京城,建文帝据说自焚而死,朱棣也抓到了方孝孺,一开始没想杀方孝孺的,只是想让方孝孺写诏书,布告天下,朱棣要接着建文帝当皇帝了。
方孝孺被逮到大殿里,放声大哭,搞得整个大殿里都是他的哭声,朱棣还去劝解他,说什么,先生别哭了,你这不是自己折磨自己吗,我只是效法周公辅政周成王而已。
方孝孺大声反问朱棣,周成王安在?意思是建文帝都死了,你怎么辅政。
朱棣说,是他自己自焚死的。意思是,他自己寻死,可千万别怪我,别说我逼的。
方孝孺又问他,那你怎么不立建文帝的儿子啊,立建文帝的儿子,你一样周公辅政。
朱棣说,他儿子太幼小,国家一定要有一个年长的国君才行。
方孝孺又问他,那你怎么不立建文帝的弟弟们,他们已经成年了,可以当国君了。
朱棣说,这是我们朱家的事,你管不着。
接着朱棣又让方孝孺去写诏书,还说非你方孝孺不可。
结果方孝孺发狠,把笔扔在地上。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朱棣这次真的愤怒了,命磔诸市。磔,是一种刑罚,也就是割肉离骨,断肢体,再割断咽喉。凌迟处死就是磔刑的一种。
这年方孝孺46岁。方孝孺有几个学生,是明初功臣廖永忠的孙子,叫廖镛廖铭,是这哥俩把方孝孺的尸体收殓的。结果这哥俩也被朱棣给杀了。他们还有个弟弟叫廖钺,可能是年龄小没杀,跟着他们的叔叔廖升给充军了。
方孝孺有个哥哥叫方孝闻,已经死了,所以躲过了诛九族。方孝孺有个弟弟叫方孝友,跟着方孝孺一起被杀,哥俩死前还曾吟诗作赋以壮志。
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在方孝孺被杀之前,三人自尽而死。方孝孺的两个女儿,投秦淮河而死。
一直到了万历皇帝的时候,那些因为方孝孺受牵连的人的后代,一千三百多人,才被万历皇帝释放,其中没有一个方孝孺本人的后代,他绝后了。
铁铉,被逼吃自己的耳朵鼻子,朱棣还问他好不好吃。跟方孝孺这些纯文人不同,铁铉是在战场上跟朱棣真枪真刀大战三百回合的半个武将。
靖难之役的时候,铁铉担任山东布政使,朱棣攻打济南,铁铉带兵坚守城池,跟朱棣是有来有往的。
当年在山东,朱棣攻打济南不下,便派大军合围济南,铁铉无奈,便想出诈降的计策,派人假意请朱棣进济南城,在城门设了埋伏,差点要了朱棣的命,幸好朱棣命大,只死了马,自己躲过一劫。所以朱棣特别恨铁铉。
而且靖难之役过程中,铁铉坚守的济南,始终未被朱棣攻破。等到打下南京称帝以后,朱棣又回过头来打济南,这次铁铉终因寡不敌众,济南被攻破。
但是铁铉却逃了出去,朱棣于是气急败坏地安排计策,一定要抓到铁铉,最后铁铉在淮南被抓。
铁铉被抓到朱棣面前时时,骂不绝口,站着就是不跪。愤怒的朱棣令人割下铁铉的耳朵、鼻子,煮熟后塞入他口中,问他滋味如何?铁铉厉声说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好吃?铁铉也被凌迟处死了。
问曰:「甘否?」铉厉声曰:「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
铁铉死时,老父母还在,都被发配到海南去了,他的长子被充军,次子充为官家奴隶,后来被虐待而死。
更可怜的是铁铉的妻子杨氏和两个女儿,被发配到教坊司做官妓。杨氏不堪侮辱病死。
铁铉的小女儿只有四岁,天天忍受折磨。但是这两个女孩都特别的坚强,没有受到侮辱。朱棣听说以后还说:渠竟不屈耶?他们竟然没屈服。
于是便把这两个女孩赦免了。
建文帝大忠臣景清,被诛九族。方孝孺这些人,在靖难之役之后,就被杀了,但是景清并没有,朱棣封他为御使大夫,他做了朱棣的官,怎么能算是建文帝的忠臣呢?
而且,靖难之役后,他最先跟方孝孺等人商量,要自杀以殉国,结果别的大臣死了一大堆,他景清却主动跑到朱棣那里去见朱棣,投降求官,所以他没被杀,也没自杀,他有什么面目面对九泉下的建文帝?
别急,景清之所以未死,苟全性命于朱棣的新朝是有原因的。
他只是想留一条性命给建文帝报仇,如果都死了,就没人给建文帝报仇了。
他就委曲求全在朱棣的朝里当官,跟朱棣假情假意的,获取朱棣的信任。
他等待着机会,等到哪天 ,一刀捅了明成祖朱棣为故主建文帝报仇。
有一天上早朝,有看星象日象的官员给朱棣上奏说:‘异星赤色,犯帝座甚急。’于是朱棣就有所怀疑,怀疑有人要刺杀他。
正好这天景清来上朝的时候,怀里揣了一把匕首,而且穿的衣服也跟其他的大臣不一样,别人都不穿红色的衣服,只有景清穿了红色的衣服。
于是朱棣就怀疑景清有刺杀的嫌疑,就让手下去搜,果然从景清衣服里搜出一把匕首。
当时有人责问景清,你怀揣匕首是想干什么?
景清奋起大声说:“欲为故主报仇耳!”。
景清的计划就这么因为一件衣服给泄露了。
朱棣就发怒了,让人把景清也判了磔死。然后景清也被诛了九族。
不但如此,为了肃清景清的“余党”,朱棣还让人到景清的家乡去抓人,凡是跟景清哪怕沾上那么一点点关系的人,都被抓走或杀了,这种株连方式,当时有个名号,叫做“瓜蔓抄”。
就像西瓜地里,提起一个西瓜,所有跟这颗西瓜有关联的,哪怕是别人家的地里的西瓜藤,只要缠在一起的,都一窝端了。所以谓之“瓜蔓抄”。
因此,景清的老家那个村子,成了一片废墟。
这里要说一下,所谓诛九族,并不是都杀了,而是有的杀了,有的充军戍边,有的发配为奴隶,有的流放边疆。
胡闰,家族连坐死者二百一十七人。胡闰这个人颇有军事才能,靖难之役刚开始的时候,他一个大理寺卿,跟着一班武将,天天筹划怎么排兵布阵打朱棣。
靖难之役以后,朱棣先召见的方孝孺。后来又召见的胡闰和另一个叫高翔的人,这两个人去见朱棣,都为建文帝穿着孝服,弄得朱棣很尴尬。
朱棣就让他们脱了。胡闰就是不脱,闰曰:死即死,服不可更。还趴在宫门上大声哭建文帝。
于是朱棣就派士兵去打胡闰,把胡闰的牙齿全都打掉了。
胡闰仍旧不屈不挠,朱棣就发怒了。让手下把胡闰给勒死了。
胡闰的大儿子胡传道跟胡闰一起被杀,胡闰的幼子胡传庆被发配边疆戍边,胡闰四岁的女儿被贬为奴隶,发放到功臣家里。
据史载,后来胡闰的女儿被释放,终身未嫁,别人见了她,都说,那个是忠臣的女儿。
朱棣造反成功后是如何惩罚抵抗的文臣武将的?
我们都知道,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来的并不干净,他是抢夺了自己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不仅如此,在造反成功之后,他居然不认自己的亲生母亲,而把马皇后当做的亲生母亲。 就是这样一位心狠手辣的君主,在造反成功之后对那些反抗的臣子又是怎么对待的呢?
一句话,大开杀戒。不仅要把这些臣子杀害,甚至是诛其九族,让其断子绝孙。下面就是几位典型被杀的人。
第一位是方孝儒,方孝儒是当时建文帝的重臣,在全国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早在朱棣发兵南京之时,姚广孝就嘱托过他,一定不要杀了方孝儒。如果杀了姚广孝,那么天下的读书人的人心可就难收拢了,朱棣也知道他的重要性。可是无奈的是,方孝儒这种读书人的骨头却硬的很。
朱棣让方孝儒去写诏书昭告天下他要当皇帝的事,可是方孝儒死活不肯,把笔扔到地上。朱棣好说歹说,他仍然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这下可把朱棣惹怒了,下令将其割肉离骨,断肢体,再割断咽喉,死刑之苦可谓是残忍。
不仅如此,他的尸骨被他的两个学生收起了,而这两个学生也被杀了。方孝儒的兄弟也被诛九族,他的妻子,儿子在他死后上吊自杀,他的两个女儿也跳江自杀。方孝儒没能留下一个后人。
文臣中还有一个就是著名的大忠臣景清,景清曾经和方孝儒他们商量要自杀殉国的。但方孝儒被杀之后,景清并没有死,反而被朱棣封为御史大夫。 景清做朱棣的臣子是有所图的,他知道自己就这样死了,并不会有什么效果。
他死了,就没有人为建文帝报仇了。有一天景清在自己的这里藏了一把匕首。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他人都没有穿红色衣服,只有他穿了一身红色的衣服,所以生性谨慎的朱棣就觉得他一定有问题,于是派人搜他的衣服,结果搜出了一把匕首,他问景清你带匕首干什么,景清说我要为故主杀仇人。
朱棣大陆于是就把景清凌迟处死,而且在紧急的老家所有与其相关的人全部被杀,他的老家成为一片废墟,空无一人。
不仅有文臣而且也有武将,其中一个就是铁铉,这个人可不一般,是条汉子。同于方孝孺和景清那样的文臣,铁铉可是在战场上与朱棣大战过300回合的人。
朱棣在打济南的时候,差点就被铁铉在战场上给弄死了。所以,朱棣对铁铉是恨之入骨啊。朱棣抓到铁铉之后,以前对朱棣骂不绝口,就是不肯跪下。朱棣就把他的鼻子和耳朵割下来,煮熟了喂他嘴里,实在残忍!愿死后他的父母被发配充军,他的长子也被发配到边疆。
朱棣在成功夺得皇位之后,对这些反抗的文臣和武将做出了非常残忍的惩罚手段,这也是一个君王心狠手辣的表现。尽管明成祖朱棣是一位明君,可是他这种做法也是过于残忍的。
朱棣造反成功后是如何惩罚抵抗的文臣武将的?
1402年燕王朱棣攻克南京以后杀掉了朱允文的大臣一百二十人,最著名的要数灭方孝孺十族,杀了八百四十三人,当年为壬午年,所以史学家称之为壬午殉难。
在这场惨烈的殉难之中,大明朝官员共计六百多人,屈身投降的仅仅只有29个,上至朝堂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慷慨赴死者比比皆是。其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大礼仪之争、东林党锢等事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投降派最有名的解缙大学士,最终的下场是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被活活冻死.参与朱棣夺权的靖难功臣中,他们或其后代绝大多数都在土木堡之变横死殉国。
不能说谁对谁错,谁忠谁奸,只能感叹:天理昭彰报应不爽。
朱棣造反成功后是如何惩罚抵抗的文臣武将的?
这就属于政治斗争了,自古以来政治这东西都不是温情脉脉的小姑娘,结果都是血淋淋的!就如同螨清的努尔哈赤是被黄台极用毒药毒死的一样(表面上说是被明军的火炮打死了,其实他当时距离远,只是受了点皮外伤)黄台极最后又被多尔衮给害死!
朱棣造反成功后是如何惩罚抵抗的文臣武将的?
朱棣在起兵时乃至在攻入南京时应并无大肆诛杀朱允炆时期的文武官员之意,因为这不是两国或是两个民族之间那种刻骨仇恨引发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前朝的文武建议削藩也好、阻其南进也罢,毕竟忠于的都是他朱家的天下,但在其攻陷南京迎接他的前朝官员只有区区一百多人,并且以方孝孺、铁铉为首的前朝文武官员在他攻陷南京并且主动示好的情况下自然对他大骂不止后,杀心顿起,这才制造了一场大屠杀,使得整个永乐元年都处在了腥风血雨之中。
咱说说最有代表性的一文一武:
方孝孺;朱棣听取了他的谋士姚广孝之言不仅无杀方孝孺之意,并且准备重用此人,但方孝孺颇有文人风骨,引经据典与朱棣进行了一场关于皇位继承权的辩论,朱棣自然不是对手(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本就有争议,与方孝孺的学识又差的太多),干脆不再废话,直接拿出纸笔要方孝孺写即位诏书,方孝孺接过纸笔并没写即位诏书而是写下了“燕贼簒位”,这下彻底激怒了朱棣,方孝孺被凌迟并灭十族(这点有待考证)。
铁铉;因大骂朱棣,被被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口中,朱棣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被凌迟,其子斩首。
其余:
黄子澄,凌迟,灭三族。
齐泰,凌迟,灭三族。
练子宁,凌迟,灭族。
卓敬,凌迟,灭族。
陈迪,凌迟,杀其子。
高翔,缢死后剥皮。
景清,缢死后剥皮,灭九族。
………………
朱棣造反成功后是如何惩罚抵抗的文臣武将的?
首先,朱棣与朱允炆的一战,其实在所难免。历史故事等都编说朱允炆是因仁慈而丢了江山,其实事情并非如此。
朱元璋封诸王的时候已经有7个儿子了,长子朱标死后,他没有立其他的儿子为太子,而是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孙,原因是多方面的。民间有句老话,叫做“皇帝爱长子,百姓喜幺儿”,可能朱标是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所以,对于朱标及朱允炆,朱元璋内心是寄予厚望的。在朱元璋所生的儿子当中,朱棣的脾性与朱元璋极其相似,朱元璋也非常喜欢这位与自己性格身份投合的儿子,有人说,他这么喜欢朱棣,为什么就不立朱棣为太子呢?这就是作为皇帝和普通人一样的困惑,嫡长子的名分与实际工作能力的悬殊导致决策的结果也许难尽人意。对于朱元璋而言,除了他认为朱允炆有些仁慈之外,其他的能力未必输于朱棣。
但是无情总是帝王家。朱元璋本来为朱允炆铺好了路,但是却也给他留下了一个棘手的大问题,那就是藩王并立的局面没有得到解决,这才是阻碍朱允炆的最大绊脚石。朱允炆不是没看到,朱元璋作为一代开过皇帝,在我看来,他也是一定看到了,但是为什么没有做好这部工作,也许是因为他的时间不足了,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就魂归故里了。把这个老大难问题直接甩给了朱允炆。
朱棣要夺取侄儿的江山并非一日之念,在封为燕王,北据外族的时候就已经谋划上了,所以这一战只是早晚的问题。
朱棣占领南京后,对建文帝朱允炆的拥护者展开了达搜捕和大杀戮。最主要的就算朱允炆身边的齐泰、黄子橙、方孝孺等最为惨烈,有的诛灭九族,有的是十族,比如很多史书中记载,方孝孺是诛灭十族。尽管在之后的很多典故中认为,诛灭十族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在斩杀的记载中,方孝孺母、妻之后族没在名单之列,所以所谓诛十族估计是夸大其词了。
有关历史记载,方孝孺本不会死,因为作为读书人的种子,杀了他无异于失去读书人的支持,但是他不愿意臣服朱棣,朱棣要他撰写称帝诏书,他宁死不干,因此激怒了朱棣而被诛。从这个故事当中可以看出,朱棣虽然要镇压朱允炆的支持者,但也并非是要赶尽杀绝。作为靠武力夺取江山的朱棣而言,要稳固当时的局面,树立他浩浩皇权的威望,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