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和二战中有没有规模特别小,但是意义重大的战斗或战役,能详细描述最好?

1943年7月,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意大利解除了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的职务,并将其软禁在大萨索山的别墅里。为了营救墨索里尼,希特勒制订了“橡树计划”,派遣奥托-斯科耳兹内率特种突击队前去营救。9月12日,斯科耳兹内用滑翔机降落山顶,只用了四分钟,就救出了墨索里尼。

这次战斗开创了特种部队重要作战的先河,丘吉尔评价说,从此以后欧洲没有安全的地方了。同时,这次作战的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

一战和二战中有没有规模特别小,但是意义重大的战斗或战役,能详细描述最好?

1918年8月,德国在西线发动的大规模攻势遭遇失败以后,协约国军队在法国福熙将军的率领下,开始了对德国军队的大反攻,将德国全部全部赶出法国和比利时。而夺占法国小镇马尔宽渡口的战斗仅仅是协约国反攻中微不足道的一场小战斗,但是这场并不起眼的战斗,却因一名士兵的一念之差,差点改变了二战乃至世界历史进程。

在这场战斗中,英军涌现出一名特别英勇的士兵,他的名字叫亨利.坦迪。

1918年9月28日,坦迪所在的步兵团先是被德军猛烈的马克沁重机枪火力压制的抬不起头。

▲战争期间获得荣誉最高的英军士兵 亨利.坦迪

此时只是一名二等兵的坦迪挺身而出,他勇敢的跃出了战壕。

独自一人冒着枪林弹雨通过匍匐前进的方式,慢慢的靠近德军阵地。

等德军机枪手进入他的射程后,他一枪就解决了德军重机枪手。

随后坦迪所在的步兵团顺利抵达马尔宽渡口,这次面对的难题是在德军密集的炮火中架设浮桥。

步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愿意去执行这项九死一生的任务。

这时又是坦迪,他巧妙地利用炮火间隙,成功铺设起木板,使得英国冲锋部队得以顺利冲入敌军阵地,成功迫使人数占优势的德军退出战斗。

就当英德两军的厮杀渐渐平息的时候,正准备与战友一起打扫战场的坦迪忽然发现了一名德国伤兵。

这个德国伤兵正一瘸一拐的走出阵地试图逃走,坦迪立马将枪口死死的指向了这名德国伤兵。

此时这个已经精疲力尽的德国伤兵看着黑洞洞的枪口,却没有惊慌失措。

只是毫无表情的盯着坦迪,似乎已经彻底丧失了求生的意志,静静的等待即将响起的枪声了。

“我当时瞄准了,但我从来不射杀伤兵”,后来坦迪回忆起当时戏剧性的一刻,“我让他走掉了”

这名幸运的伤兵和德军残部顺利撤回到了后方,但是谁也想不到坦迪的这次抉择竟是决定整个二战乃至世界历史的抉择。

因为他放走的那位一瘸一拐的德国伤兵的名字叫做阿道夫·希特勒。

▲图中最左侧的人就是年轻的希特勒

命运就是这么奇妙,这位英勇士兵的一次仁慈的抉择,却将发动二战的罪魁祸首希特勒放回了德国,最终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

就连后来得知真相的坦迪,也后悔过当初的仁慈。但是坦迪就是坦迪,他有着自己的原则,假如历史可以重来,他仍会选择放希特勒走,因为如果他开了枪杀了一个不能反抗的伤兵,他就和希特勒这样的人没什么区别。

参考资料:美国历史学家戴维·路易斯《制造希特勒的人》

一战和二战中有没有规模特别小,但是意义重大的战斗或战役,能详细描述最好?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战争开始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2营

第3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现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各队,此事件由称“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 [

爆炸同时,呆在铁路爆破点以北约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岛中队长率兵南下,开始袭击北大营;爆炸后,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

溃不成军

1931年9月18日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次日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再度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由于执行张学良不抵抗命令,北大营8000名守军被只有300左右的日军击溃。

日军独立守备队向北大营进攻的同时,关东军第2师第3旅第29团向奉天城攻击,至9月19目10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战至次日,长春陷落。1931年9月21日,日军第2师主力占领吉林。1931年10月1日,东北军黑龙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投敌,且奉日军命令派出3个团进攻齐齐哈尔。1931年10月26日,关东军第2师第29团占领四洮铁路沿线主要城镇。1931年11月4日,关东军嫩江支队攻击嫩江桥北守军。1931年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

锦州撤离

张学良在事件爆发后离开奉天,带领属下转移到锦州。1931年10月8日,关东军派出12架轰炸机空袭锦州。对此,南次郎陆军大臣依然对若槻礼次郎首相声称“由于受到中国军队的防空炮火攻击,才不得已采取自卫行动”,此后关东军发表公开声明,宣称“张学良在锦州集结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将对日本权益造成损害。为了尽快解决满蒙问题,关东军有必要驱逐锦州政权。”此后,币原主张的国际协调主义外交政策受到了严重的挫折,日本越来越强硬。

黑省沦陷后,南京政府觉察日军将进犯锦州,急令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于1931年11月25日向国联提出划锦州为中立区的提议。12月2日,国民党政府就通知英、法、美三国的公使说:它同意把自己的军队撤出锦州和山海关,但是有一个条件,即日本要提出使法、英、美三国满意的保证,即要求三国保证中立区的安全。有了南京政府的表态,张学良急不可待地直接与北平日本公使馆参事就此事进行具体交涉。但这种交涉不仅受到南京方面的反对,而且也无法从日本方面获得妥协的条件,日方坚持东北军必须全数撤出锦州。

锦州中立案曝光后,遭到各界人士和学生群起反对,国民政府外交部于1931年12月4日被迫急电施肇基声明放弃中立案, 同时还表示:日军如进攻锦州,中方将实行自卫。国民党中央政治会

议也已就此作出决议,强调“如日军进攻,应积极抵抗”。

可对于是否抵抗问题,南京政府与张学良之间明显发生分歧。张明显地倾向于和平方法解决,钟情于“锦州中立化”方案。1931年11月29日,张学良致蒋介石密电,称“惟个人对此(指中立案)亦颇赞成”,并在与日方代表谈判之同时,开始秘密安排从锦州一线自动撤军。此举引起了南京政府的严重不安。顾维钧于1931年12月3日电文中极力劝阻道:“兄(指张学良)拟将锦州驻军自动撤退,请暂从缓”;后1931年12月5日顾维钧又与宋子文联名致电张学良:“现在如日人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计,自当力排困难,期能防御。”蒋介石亦于1931年12月8日致电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 [26] 但张学良12月21日致电第二军司令部:“当最近日本进攻锦州之时,我军驻关外部队理应防范,但若现政府方针未定时,自然不用锦州部队进行防守,因而撤至关内”,“部队驻地为迁安、永平、滦河、昌黎”。1931年12月25日、26日,张学良又致电国民政府,称“锦战一开,华北全局必将同时牵动”,届时日本“以海军威胁我后方,并扰乱平津,使我首尾难顾”,非但锦州不可守,连华北地盘亦不保。因此张学良不顾劝告,一意孤行将军队从锦州撤退。

战火蔓延

而与此同时,1931年12月15日,关东军已经开始进攻锦州。12月7日,日本陆军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并从朝鲜调第20师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关东军。12月28日,第2师主力渡过辽河进攻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进攻打虎山(今大虎山)。

日军进攻锦州时,国民政府多次电令张学良抵抗,1931年12月25日,令其“积极筹划自卫,以固疆圉”,张不遵令;张学良部队开始从锦州撤退后,12月30日国民政府还急电令其“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 [27] ,但已经无济于事。1932年1月3日,第20师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领锦州。而此时驻锦州的东北军第12、第20旅和骑兵第3旅早已奉张学良命撤退至河北滦东地区和热河。在张学良的一再不抵抗下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

1932年1月28日关东军第3旅由长春向哈尔滨进军,同时从辽西地区调第2师增援。当时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满洲的关注,日本在国际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发了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31日,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率吉林自卫军进行哈尔滨保卫战。激战五天,自卫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撤往宾县。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

战争结果

由于张学良一再坚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在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

一战和二战中有没有规模特别小,但是意义重大的战斗或战役,能详细描述最好?

平型关大捷,成功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提升了抗战军民的士气。

一战和二战中有没有规模特别小,但是意义重大的战斗或战役,能详细描述最好?

1940年5月10日,凌晨3点,84名德国伞兵组成的突击小组,他们的目标是夺取比利时埃本埃马尔要塞,德军此行动的目的就是夺取桥梁,打通进攻比利时的重要通道。同时德军将有能力击败低地地区国家,以绕开马奇诺防线进攻法国。

5月11日12点15分,要塞内部扔出一面白旗,宣布投降。整个战斗德军有6人丧生,11人受伤。比利时守军死亡69人,受伤40人。

战斗成功之后,法国北部大门敞开,德军装甲部队前进的道路铺平了,二战开始阶段,德军就此奠定了无敌神话

一战和二战中有没有规模特别小,但是意义重大的战斗或战役,能详细描述最好?

要说二战的转折点,不得不说说发生在中国战区的一次使战争转折的事件--平安格勒战役。

1944年,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因为新婚妻子被抓,在没有得到上级的号令的情况下,集结全团兵力攻打平安县城。最终以抗日军部队阵亡3175人,受伤6789人,共毙伤敌12756人的结局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极大的提高了抗日的信心,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整个战局带来转机。

哈哈,开个玩笑。

同样是我国抗日战争期间,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的一次与日军的战斗。1937年9月25日清晨,日军坂垣师团的一支部队,共有士兵一千余人,汽车80余辆,马车100余辆,从公路缓缓向着平型关驶来。而八路军115师的主力部队早已在公路两旁埋伏起来,日军进入伏击圈后,随着进攻命令一声令下,战士们用手榴弹炸毁了最后一辆汽车,使得前面的敌人没有退路可走。八路军居高临下,从两侧高地对公路上的日军进行阻击,一时间,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如同瓮中之鳖,乱做一团。随后八路军全线冲下高地,同日军展开白刃格斗。公路上,斜坡上一片银光闪闪,尘土飞扬。到了下午3时,八路军消灭了这支日军队伍,狭沟里再没有一个活着的敌人。这次乔沟狙击战大获全胜,也是平型关战役中的第一场胜仗,共消灭日军1000余人,炸毁汽车80余辆,缴获九二式野炮一门,还有大批的军事物资......

这场战役被称为平型关大捷,八路军在平型关的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敌人的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士气,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也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形象,为以后的抗日敌后战场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所以这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战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