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肝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良好”?
与其说对肝炎早发现早治疗,不如尽量做到不让肝炎发作。一旦发作,轻则出现乏力、厌食、肝区疼痛等;重则引起肝衰竭,甚至死亡!
肝炎的发作,是因为病毒激活身体免疫力,继而产生大量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引起肝细胞大量死亡;同时局部炎症也会引起肝细胞损伤。
如何避免肝炎发作?1、有乙肝病毒携带的人群,平时多运动提高免疫力,同时做到健康饮食、规律休息,尽量少用对肝脏有损害的食物,如含酒精饮料、变质食品等。
2、注意定期复查,若早期出现肝功能损害,要及时治疗;定期检查病毒复制量,如果明显升高,说明身体抵抗力下降,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或抗病毒治疗。
3、尽量避免与感染者接触,避免性乱交,避免不规范使用注射器。
出现肝炎肝功能损害要什么办?1、一般治疗:如隔离休息,清淡饮食,如果食欲差,则需要到医院输液补充营养治疗,待病情好转,逐渐增加活动;
2、护肝治疗:出现肝炎,肝功能往往提示转氨酶升高,此时要护肝治疗,常用药物是甘草酸制剂、还原性谷胱甘肽等,如合并黄疸,可服用些熊去氧胆酸治疗。
3、抗病毒治疗:急性肝炎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但如果出现病毒大量复制、治疗一个月仍未转阴等,则需要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也要视标准而制定抗病毒方案。
保肝护肝,曾医生更提倡“治未病”,从预防做起,尽量不让疾病恶化。我从事胃肠肝胆外科,临床上见到太多因为不注意而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的患者,那时候已经没了好药,只有永远买不到的后悔药!
★若本回答有帮助,请点赞支持!如何对肝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良好”?
我是肝病科的龙大夫,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肝炎,在传统的意义上,一般是指“病毒性肝炎”,也就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因为这些病属于“传染”病,人们为了自身和家人安全,才会倍加重视。
对于个人健康而言,其他因素引起的肝损害,也应该引起关注,他们都会表现为肝炎的症状和体征,同样危害人的健康。比如越来越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害和其他一些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的肝损害。
如何早发现、治疗这些“肝炎”,并尽早治疗,使预后良好呢?
1、症状自查。当有食欲不振,乏力、容易疲劳、无明显诱因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油腻、腹胀、腹泻、皮肤黄、眼白黄等表现时,要怀疑有没有肝炎。
2、定期体检。有些有“肝炎”的人,并不有上述表现,但可能肝功能已经有损害,这种情况下,需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
3、有慢性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要注意定期复查,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时治疗。
4、有肥胖、长期饮酒、熬夜、长期服用药物(特别是中药、中成药和草药)、长期吃保健品、吃减肥药、抗肿瘤药治疗、吃抗焦虑抑郁药者,都要引起注意,要定期查肝功能及其他肝功能相关指标。
5、反复感染,或者反复感染某种病原体者,艾滋病感染者服药期间,慢性病患者,等等都是要注意有没有肝损害的。
最后,不确定是否有肝炎的人,如果想知道肝功能状况,可以先做一个简单的肝功能检查,看看谷丙转氨酶是不是高的,这是提示有没有肝炎的最敏感指标。如果有问题,再进一步查找原因。
如何对肝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良好”?
一、首先,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和庚型病毒之分。甲型和戊型病毒为通过肠道感染外,可通过病毒污染食物而感染,其流行性很大程度与当地的环境卫生状况、传播程度、经济条件、卫生知识水平有关。对于此类人群进行隔离至传染性消失,禁止从事有关饮食有关、幼托、保姆、厨师的职业。外出吃饭时注意食品卫生。
而对于乙肝、丙肝、丁肝的病毒均通过密切接触、血液和注射方式传播。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加强献血员筛选,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应用,如发现或怀疑有伤口或针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时,应予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二、对于某些易感染的人群,如学生、长期吃外卖、外出吃饭的人,应该进行人工免疫,主动免疫为预防肝炎的根本措施。可注射相关的肝炎疫苗,就像乙肝疫苗已经为新生儿免费注射,其它几种也应该大力推广。
三、对于所有健康人都应该定期检测肝炎的类型,如有高度怀疑有感染的倾向,应马上到医院检查化验,明确结果。对于体内没有抗体的人,最好接种疫苗。了解肝炎的相关知识,如出现早期症状,畏寒、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等不适症状,也应尽早诊断清楚。
四、如果确诊为肝炎,应到正规医院,对肝炎的类型鉴别、病毒定量、传染性的预判等,进行正确的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良好。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了解更多健康知识,关注小晓医生。
如何对肝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良好”?
一年一次检查下肝炎五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