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早期发现食管癌?

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威胁人们健康与生命的疾病之一。及时发现食管癌并积极治疗能够提高疗效,为患者创造更多的生存机会。

食道癌的发生并不是无声无息的,发病初期常常会有一些轻微的症状出现,但都被大意忽视了,这才让病灶更加肆无忌惮,进而挥霍患者的健康。

当出现以下表现时,应警惕食管癌:

1、吞咽梗噎感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因进食不易咀嚼食物所致。患者常描述为咽下食物时有气体挡住的感觉。这是因为食管弹性高、扩张能力抢,当病变仅限于食管上皮内,而未累及食管壁的肌层时,仅有梗噎感,而不影响食物的下咽。该症状的发生常与患者情绪波动有关,故常被误以为吞咽哽咽感与生气有关。

2、食管内有异物感

自觉有异物感并不都是咽炎,还有可能是食管癌的早期症状。患者常感觉像有米粒或食物贴附在食管上,易被误为是食物擦伤或食管内残留有异物,吞之不下,即使不作吞咽动作,也仍有异物存在的感觉。

3、食物通过缓慢并有停留感

患者常诉食管口变小、紧缩,食物下行缓慢,并有停留的感觉。类似于食管内有阶梯样,食物缓缓“顿挫”下行。该症状只在咽下食物时出现,食后消失,即使饮水也有相同感觉。

4、咽喉部有干燥感和紧迫感

患者常诉咽喉部干燥发紧,或形容为“脖子”发紧,食物咽下不畅,并有轻微疼痛,吞咽干燥与粗糙食物时更为明显。

5、胸骨后闷胀不适感

患者隐约地感到胸部不适,既不能指出不适的部位,也难以叙述不舒服的具体情况。

6、胸骨后疼痛

患者常在咽下食物时胸骨后有轻微疼痛,并能感觉到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可为烧灼样痛、针刺样痛、牵拉摩擦样痛。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

7、剑突下疼痛

患者多诉为烧灼样刺痛,轻重不等,多在咽下食物时出现,食后减轻或消失,也有的为持续性隐痛,与进食关系不大。此症状应注意与胃炎及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

8、体重下降

突然间发觉体重明显下降,就要警惕是否患癌了,尤其是食管癌,因食管癌的病人常常会因为吞咽困难影响进食。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防患于未然。

★若本回答有帮助,请点赞支持!

如何早期发现食管癌?

李医生认为发现早期食管癌,要通过临床症状发现可疑食管癌,然后再依靠医学的检查去明确诊断。

一个早期食管癌的病人,大多具有一定的临床症状,无症状者仅占少数。这些症状可能只出现一种,也可能多种同时出现。症状往往间断出现,渐次繁发。值得注意的是某种症状第一次出现后,无论自行消失,或用药缓解,却只是暂时的,以后还会出现。早期食管癌的症状,一般轻微,且时隐时现,又因医生对其早期症状缺乏认识,容易造成误诊,应加强对早期症状的警惕性。

早期食管癌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如下详细分析。

1.咽下食物梗噎感。病人进食时,突然出现梗噎感。常形容为“压气”或“噎气”,即吞咽食物时有气体阻挡一样,病人常把症状与“生气”联系起来。

2.胸骨后疼痛或咽下痛。病人在饮食下咽时发生胸骨后疼痛,且能确切地说出哪儿疼。疼痛可以是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每次出现时间短暂,少数呈持续性。

3.食管内异物感。吞咽时食管内有异物感,病人以为是由于某次进粗糙食物擦伤了食管,或怀疑有异物存留于食管内。好像有米粒或蔬菜的碎片粘附于食管壁上,咽不下去。异物的部位多与病变部位相一致。

4.食物通过缓慢或有停滞感。病人咽下食物似有粘性,下行缓慢,有停滞感。病人认为食管口变小而紧缩,有人比喻食管内似有“阶梯”,食物徐徐“顿挫”下行。

5.咽喉部干燥与紧缩感。患者感觉脖子发紧、咽喉部不适、咽下食物不利,有时伴轻微疼痛。症状发生与情绪波动有关,在这里很多病人容易忽略。

6.剑突下或上腹痛。多为烧灼样痛、刺痛,程度轻重不等。有的形容为烧心、心窝部刺痛或饱胀感,也有为持续性隐痛。咽下时出现,食后减弱或消失。

7.胸骨后闷胀不适。病人常常讲不出这一症状的确切部位性质及程度,只是感觉胸部不舒服,爱叹息。少数人觉背沉。还有一部分人当成是冠心病去治疗。

早期食管癌也是有症状的,虽然没有中晚期食管癌的吞咽困难,如果有上述一些症状的,要注意排除早期食管癌。高度怀疑有食管癌的,应该完善检查明确诊断,避免耽误病情。

针对早期发现食管癌,下列的检查有很大的意义。

1.拉网涂片细胞学检查。这个检查不难,费用也便宜。病人吞下带网的气囊,拉网逐段磨擦食管壁,采食管粘膜脱落细胞涂片作细胞学诊断。这种方法适用于:高发区人群的普查;有早期食管癌症状者;某些癌前疾病。(如:病史在10年以上的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等)。这种方法食管接触面积大能发现早期内镜下尚难辨认的病变、早期癌或癌前病变。但对可疑的细胞学检查结果要反复会诊,并与其他检查相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观察粘膜象,可提高早期癌的检出率。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粘膜皱襞增粗、中断及迂曲;小的龛影;小的充盈缺损,边缘毛糙不规则。当然这个检查只能是专业的影像科大夫才能看出,也很容易叩诊或者误诊。确诊食管癌,还得依赖内镜。

3.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食管癌必不可少的方法。做内镜的医生可以直接通过镜头直接观察食道的情况,于可疑处咬取组织或刷取涂片,进行病理或细胞学诊断。若次病理不支持诊断者,内镜下又高度怀疑,多次重复检查送病理可确定诊断。若有增生等癌前病变者,应3~6个月复查一次。

早期食管癌因为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让病人忽视,医生也很容易误诊、漏诊,给病患带来巨大的痛苦。发现早期食管癌,需要临床症状与医学的辅助检查双管齐下。

以上是李医生的观点,喜欢李医生的给个关注和点赞。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如何早期发现食管癌?

  食管癌的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所以食管癌早期不容易被发现,临床上大部分食管癌患者被确诊时通常都是疾病中晚期了,这也是食管癌死亡率较高的原因之一。食管癌早期不容易被发现可能与患者本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够、就诊不及时等有关。

  其实,食管癌的早期也会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出现,比如很多患者会有胸骨后不适感、烧灼感、针刺感等症状,也可能会有吞咽食物时轻微滞留感或轻度咽哽感。但这些症状轻重程度不一,持续时间也不同,时轻时重,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把这种异常表现当做一种疾病,所以在食管癌早期疏忽检查和治疗,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另外,不少中老年人把食管癌早期的一些症状归结于更年期的缘故,或者是心脏不好、冠心病等。例如有时候吃一些比较干燥、比较硬的食物,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不适,甚至有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症状,会归结于食物太硬、吃得太快。再如一些患者胸骨后有些烧心不适等症状,自认为可能是胃酸反流造成的。也有的患者出现胸骨后、剑突下、上腹有疼痛感,考虑是植物神经紊乱或者是冠心病等。去医院后,医生不能很好的进行疾病鉴别诊断,导致误诊,延误了疾病的治疗。

  日常生活中,要增加养生保健意识,经常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如果食道有异物感,咽食物时感觉不顺畅,咽喉有干燥紧缩感,甚至做吞咽动作时感觉疼痛等,一定要去医院就诊,与咽喉炎进行鉴别诊断。如果之前有慢性食管炎,最好进行胃镜检查,如果有癌变可以早期发现,早期进行积极手术治疗,这样患者的预后会大大提高。

点击页面下方【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医师解答或免费向医师提问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如何早期发现食管癌?

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近一半的食管癌都发生在我们国家。因为早期的食管癌都没有明显的症状,如何早期发现食管癌,主要靠体检,我们国家想了很多办法,例如食管拉网脱落细胞检查,食管钡餐检查等等。最终发现,最靠谱的方法还是胃镜。因为胃镜可以在直视下观察整个食管的粘膜组织,对于有问题的粘膜,还可以取活检,明确有没有癌变,早期食管癌可以在内镜下切除,手术创伤小,避免了开刀的大手术,术后恢复快,效果好。

对于以下人群,建议定期接受(符合第一条,存在第2至6条中任一一条):

(1)年龄大于40岁;

(2)来自食管癌的高发地区

(3)有上消化道症状

(4)有食管癌家族史

(5)有食管癌癌前病变或者癌前疾病

(6)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例如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者呼吸道鳞癌。

筛查的方法主要是胃镜检查,也就是说40岁以上的人群,如果有上述的第2至6条的任何一条,就需要接受胃镜检查,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定期随访就可以了。如果内镜发现问题,轻度异型性增生,每3年做一次胃镜;中度异型性增生,每年做一次胃镜;如果是重度异型增生或者原位癌,需要内镜下切除;如果肿瘤侵犯粘膜下层,肌肉层,那就需要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

总而言之,早期发现食管癌,主要靠胃镜检查,其他的方法都不靠谱。

如何早期发现食管癌?

食管是连接咽部和胃的一条细长管道,是饮食从口进入胃的通道。

食管癌在早期因为病变较小,常常症状不明显,但是在吞咽粗硬食物时常常有一些不正常的表现。常常有“三感一痛”

三感一痛

1、咽下食物有哽咽感

在食管癌的早期,常常表现为局部小范围食管黏膜充血、肿胀、表浅溃疡等病变,当食物通过时就会出现吞咽不顺,出现哽咽感。

2、食管内有异物感

吃了粗糙的食物将食管擦伤,感觉有类似米粒或者蔬菜碎片贴附于食管,吞不下去,无疼痛,总存在一种异物的感觉。

3、食物停留感

主要是食管口变小,食物下咽困难并有停留的感觉,和食物性质关系不大,甚至喝水都有停留感。

4、疼痛

主要是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或者牵拉摩擦样疼痛,这种疼痛有时轻有时重。发展比较缓慢,易被忽视。

建议

出现这些症状的话,建议做个胃镜进行检查,早期的食管癌胃镜检查可以比较清楚。如果胃镜无法判断,还可以取少量的病变组织做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如何早期发现食管癌?

小崔医生坚持做大家看得懂的医学科普,食管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发病率是很高的,但是食管癌患者大多数再发现时就已经是中晚期了,所以该病的死亡率还是很高的。因此,早期发现,进而早期给予治疗就显得格外重要,毕竟能够手术切除治疗的话生存期还是长一点。

在临床工作中,我曾经接诊过不少食管癌的患者,而我的爷爷也是因为食管癌而离世的,所以我对这个疾病还是有一定的了解,首先来说要掌握食管癌的早期症状以及做哪些检查来发现食管癌是比较重要的。

早期发现食管癌,可以根据早期临床表现以及检查手段来进行

一、早期食管癌的症状

1、其实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表现是相对较少的,这也是为什么食管癌患者在发现时就已经是中晚期的原因。但是仔细寻找的话,你会发现其实还是有迹可循的。首先,食管癌患者在早期时可能会出现胸骨里面的不适,而在进食的过程中也会有疼痛,尤其是在进食质硬以及有刺激性的食物时表现的突出,以针刺、烧灼以及摩擦疼为主。多是因为食管痉挛、食管癌受损所导致。当然也有一部分患者是会表现为进食噎得慌的感觉,但是一般是不会影响进食的。

2、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感觉,那就是患者在喝水或者吃饭的时候,有食管发紧的感觉,或者有食物残留在食管壁上的感觉,还有部分患者是可以感觉到食物下咽缓慢,甚至出现稽留的情况。

3、部分食管癌早期患者还会表现为咽喉部的紧缩以及干燥的情况,也可能出现胸部里面发闷、发胀,甚至胸背部疼痛不适感,也有患者说感到食管里有异物感。

4、当患者已经出现吞咽困难时, 其实病情就已经不是早期了,起码可以说是中期,但是这是食管癌患者就诊的主要临床表现,也就是说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是因为总是出现吞咽困难才去就医的,但是病情早晚却并不一致,因为吞咽困难会伴随中晚期全程。但是有少数患者整个病程中都不会出现吞咽困难的表现,这与患者的癌症病理结果不同有关,有的癌症是往管腔里长,有的是进行性溃疡。

5、在这里我在讲一下我爷爷得病时候的症状,我比较有印象的就是他总是出现打嗝的情况,尤其是在吃饭的过程中,一个劲的打嗝,但是也没有在意,毕竟有时候吃饭噎到了或者吃饭凉也是会打嗝的,但是没想到就是食管癌的表现,现在想想还是有点后悔。

二、做哪些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食管癌

1、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比较简单以及常用的方法,那就是进行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操作方式比较多,有拉网、刷洗以及冲洗等,而拉网式是准确率比较高的,是食管癌高危地区的筛查主要手段,基本可以达到90%以上的准确率。但是,该检查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现在很多人都不太接受这种检查。

2、进行胃镜检查准确率很高应用率也是逐渐升高,毕竟是可以对怀疑的病灶进行病理采集以及检查的,这可是诊断的金标准,而这种内镜检查是手段还是很多的,有荧光内镜、有染色内镜也有超声内镜,选择很多,各有千秋,但是准确率都不错,已经是食管癌筛查的主要检查手段,小崔医生也是推荐大家进行这种检查。

3、还有一种检查是口服钡剂进行食道的造影检查,这样也是可以一定程度发现食管的病灶的,尤其是食管癌向管腔内突出或者溃疡型的,是可以显影的,利于疾病的诊断,但是对早期病灶的发现率相对是低的,而且如果怀疑的话,是需要进一步进行胃镜等检查确诊的。

食管癌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小崔医生给大家罗列出一些预防食管癌的建议

1、首先就是要改善饮水条件,尤其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饮用水当中可能存在亚硝胺的致癌物质,但是亚硝胺在经过晒以后就会发生挥散,因此某些地区采用晒水的方式来减少水中的亚硝胺,而且部分地区的饮用水当中细菌含量比较高,也是需要进行消毒处理的。

2、我依然强调大家尽量不要过多的进食酸菜等腌制食物,虽然以前的人们都是靠吃这类食物生活过来的,但是这类食物确实是不好的,长期食用会增加致癌性,一些机构曾经做过实验,将酸菜以及萝卜干喂养小鼠,最终可以导致小鼠食道上皮增生改变。

3、要鼓励大家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与水果,这类食物包含丰富的维生素C是可以减少亚硝酸胺的合成,减少致病暴露因素,同时也是可以补充烟酸与核黄素。

4、由于“病从口入”,所以也要注重粮食安全,这就要加强对粮食的储藏工作,减少粮食霉变的机会。因为一些粮食中是含有黄曲霉素以及杂色霉素的,长时间进食会增加食管粘膜的改变,而粮食经过晾晒后就可以很好的保存,因为水分减少了。

5、进行食管癌的筛查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高发地区的居民,早发现可以明显改善预后,而如果家族里面有过这种食管癌病史的人,那么更加要注意了,这是食管癌的高发风险因素,要倍加注意,筛查可以采用胃镜检查

最后我做一下总结,食管癌的致死率比较高,很少有患者在发现食管癌以后可以全身而退,因为发现的比较晚了,所以比较注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就要从食管癌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以及检查手段入手了,两者结合来早期发现食管癌,准确率还是很高的。此外,小崔医生给大家介绍的预防食管癌的方法,大家可以看一看,来减少食管癌的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