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了,为什么大使馆销毁文件不用碎纸机,而是用火烧?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以真实故事为背景的国庆档电影《万里归途》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努米亚共和国爆发战乱,张译饰演的外交官宗大伟和王俊凯饰演的外交部新人成朗临危受命前往当地协助撤侨,当中国驻努比亚大使馆将要关闭并撤出努米亚时,大使馆工作人员在院子中把一些带不走的纸质文件统统烧毁了。
撤侨的电影桥段正是改编自2011年的中国利比亚撤侨事件,是以真实事件为原型的,电影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现实。当看到大使馆火烧文件的桥段时,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都21世纪了,明明可以借助碎纸机来销毁一时带不走的文件,为什么要用火烧呢?火烧文件的桥段不仅出现在《万里归途》中,在很多谍战影视剧中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桥段,比如《潜伏》中的余则成就在家中常备了一个铜火盆,看完密码电报之后就点一把火烧了。如果是在外面,那么直接把纸条放在嘴里嚼一嚼吞下去。由此可以看出,火烧文件在之前就是普遍做法。
其实一直以来,无论哪个大使馆或领事馆,用火来销毁文件是惯用方法,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即便是在碎纸机出现之后,碎纸机也不是排在火烧之前的首先。当然这也是无奈的选择,因为之前有大使馆用碎纸机销毁文件而吃了大亏。从那以后,用火烧就成了主流。
首先大家要明白,大使馆负责的是两国关系、代表的是国家利益,是外交使者在国外办公的主要场所和“大本营”,同时也被视为是一国领土之延伸,神圣不可侵犯。大使馆日常工作除了向本国公民颁发或延期护照、向外国公民颁发签证之外,还履行促进两国关系的重要职责,是国与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正因大使馆承担极为重要的领事工作,所以馆内是有很多重要文件的,涉及的层面包括外交、政策、战略、科技、军事等各个重要领域,这些文件和信息大多属于秘密甚至绝密,一旦泄露出去,无疑是被外人窥探到了秘密,轻则可能会影响两国关系,重则甚至影响到国家安全。历史上,两国之间围绕大使馆而展开的博弈数不胜数,比如为了获得重要信息而安插窃听器等。
伊朗曾经拼凑出美国大使馆用碎纸机销毁的文件碎片,揭发了不少美国当局不可告人的计划故事还要从1979年说起,伊斯兰革命后,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为人质,危机持续了整整444天,直至1981年年初,危机才得以化解。在这场危机中,伊朗有了“意外的收获”:
按道理讲,外交官都是身经百战的,很懂得如何处理和销毁文件,驻伊大使馆的美国外交官也不例外。当美国大使馆被伊朗示威者围了个水泄不通的时候,使馆中的工作人员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开始着手销毁重要文件。按照流程,文件应该先用碎纸机打碎,然后将碎片放置到焚烧炉中焚烧,这是“双保险”。但是当时的情况十分紧急,使馆外是情绪异常激动的民众,随时都有可能冲进馆内,于是使馆工作人员直接把大把的文件放在焚烧炉里燃烧,焚烧炉一时卡了壳,发生了故障,无法继续使用。
眼看成堆的被碎纸机销毁的文件来不及烧毁,此时使馆外的民众已经突破围墙冲进了使馆,在控制了52名人质的同时,还“斩获”了一堆未来得及焚烧的文件碎片。这些文件成细条状,如果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拼凑,那么完整的信息必然会跃然纸上。说干就干,这可难不倒心灵手巧的伊朗民族,据说他们找来了纺织女工,耐心地把长条一一拼凑了出来。到了1986年,据当时《纽约时报》的报道,伊朗民众徒手拼凑出来的外交文件被装订成册,足足有60本书。而这些文件中包含了很多绝密信息,伊朗民众的心血没有白费,揭发了不少美国当局不可告人的秘密。
大概也正是从那时起,各国大使馆和领事馆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每当危机出现的时候,即便使馆工作人员不撤离,也要首先保证文件一一被焚烧,如此才能保证绝密信息不会落入他人之手。
被复原的文件
无独有偶,因为销毁不彻底而带来的“悲剧”还有很多,往前可以追溯到苏联援华时期,苏联专家撤出时,一些科技文件没有及时销毁或带走,或者销毁不彻底,我们就此从中掌握了一些技术;再比如前两年据说台一名高官办公室里被碎纸机打碎的文件流了出来,从中隐约可以看到一些军队训练的计划和安排。
火烧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彻底销毁,而且是速度最快的销毁方式紧急情况下,讲究的就是“快准狠”,但凡是大使馆或者领事馆撤离,必然是遇到了突发紧急的情况,比如当地发生战乱或者一国要求使馆限期内撤离等等。在以上情况下,以最快的方式销毁文件当然就是首选了,必然是要与时间赛跑的。碎纸机虽然更为方便,而且不会产生烟尘,但在关键时刻,碎纸机还真不是最佳选择,毕竟销毁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一旦纸张放多了,很容易卡壳罢工。而反观火烧,就方便多了。
比如在2020年7月21日的时候,美国方面无端挑起了事端,要求我驻休斯顿总领馆在72小时内限期撤离。“逐客令”一出,我们的外交人员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排在首位的自然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带不走的所有文件全部销毁,考虑到安全性和快速性,使馆工作人员直接在院子里点了一把火,把文件扔进去燃烧。据说当时产生了大量的烟尘,还惊动了当地的消防部门。
区区一些纸张,我们自然有一百个办法将其销毁,比如粉碎、掩埋、水泡、化学溶解,但是真正到了外交领域,最快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无疑就是火烧了,看似是最原始的方法,但其实却是最聪明的方法。当然,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不排除有人已经掌握了超过的复原技术,所以直接火烧也不是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据说现在最为保险的流程是,先用碎纸机把文件打碎,这一步是为了避免焚烧人员看到文件内容;打碎之后,再用火烧一遍。烧完之后还不算完,为了保证绝对的安全,不给任何人以复原的可能,还要用棍子搅一搅,防止有些纸片燃烧不充分,如此才算完。
焚烧文件的动静越大越好,最好能被人拍下来。有人可能觉得因为牵扯到重要外交文件,所以在焚烧的时候动静越小越好,最好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偷偷烧掉。其实不是这样的,在保证绝对销毁的同时,制造的动静越大越好,最好让第三人拍下来,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后期被人“暗算”,比如撤出使馆后,别有用人的人可能会伪造一份不利于我方的文件,刻意抹黑或者碰瓷,到时候就很难说的清楚了。有了销毁时的视频或照片记录,也就能避免被人刻意伪造、抹黑。
外交工作容不得半点闪失,虽然火烧文件看起来非常“原始”,但这却是外交工作人员常年累月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出于保密性的考量,也就成为国际通用做法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21世纪了,为什么大使馆销毁文件不用碎纸机,而是用火烧?
因为这是大家吸取了历史教训。在1979年的伊朗美国大使馆事件中,美国人就曾经用碎纸机粉碎了大量文件,不成想,伊朗人的做法也很有特色,他们找来了纺织工,又把这些碎纸片复原了,导致美国大量秘密文件泄密,从这件事以后各国销毁文件就倾向于火烧而不是碎纸机了!
当然,这里说的火烧也不是单纯的用火,实际上在火烧之后还要把灰烬搅一搅,据说有种技术就是可以把造完整的纸片灰烬上内容复原。灰烬碎了才能阻止对方这么做,说到底碎纸机终究会留下痕迹,会给对方可乘之机,烧了才能一了百了,大家都放心,不留后患,自然,大家都倾向于采用这个方式了
21世纪了,为什么大使馆销毁文件不用碎纸机,而是用火烧?
我在西工大读书时候的处理流程:碎纸机碎一遍,然后楼下专门位置烧🔥,最后灰烬还要捣一捣。碎一遍是为了防止烧的人看到[捂脸]
21世纪了,为什么大使馆销毁文件不用碎纸机,而是用火烧?
以现在大型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只要把所有碎片扫描编号了,然后根据每个碎片边缘特征匹配契合,可能能够自动计算拼出原始文件?
21世纪了,为什么大使馆销毁文件不用碎纸机,而是用火烧?
因为火烧动静大,还得让别人看得见,明确告诉别人,你看我都烧了,啥都没有了。如果用碎纸机,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未粉碎完毕的绝密文件。造谣一张纸,辟谣跑断腿。火烧则不会。
21世纪了,为什么大使馆销毁文件不用碎纸机,而是用火烧?
更安全。用火烧的话基本上剩不下什么,除了一些灰之外。哪怕别人找到了也只能干瞪眼。但是碎纸机不一样。虽然碎纸机可以让文件不能完全复原,但是还是会留下一些痕迹的。一些聪明人得到这些碎纸很有可能可以通过这些碎纸里面的只言片语推断出文件的秘密。哪怕不能全部推断出来,但是只要推断出少部分,有时候也是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