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研究是衰落了,还是成就越来越高了?为什么?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由于其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小说从一出现在社会上,就产生轰动,从而引起了许多人研究的兴趣。以至造成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景观,由一部没有完成的小说而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
小说的研究,无非是两个方面,思想性和艺术性。《红楼梦》的研究也离不开这两个方面。但小说的思想性是通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反映出来的。人物形象只有完整了,才能准确传达出作者塑造人物的动机,以及要表达的思想。《红楼梦》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在社会上流传的是一部示完之作。主要人物的结局在前半部中中有线索提示,但这种提示比较模糊,使人们无法准确理解作者的安排。于是,根据各自的理解,对人物的结局进行猜测,这种猜测的本身,又成为“红学”的一部分。
如果小说全部完成,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动机,可以从书中的形象找出答案,对作者本身的研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钱钟书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鸡呢?”但《红楼梦》这个鸡蛋显然与一般鸡蛋不同。他居然少了一半。于是,人们想认识这只鸡的愿望就相对高多了。这样,在“红学”的研究中又产生了一个分支叫“曹学”。
说到红学家,脂砚斋大概是最早的一个。《红楼梦》还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上面就写着脂砚斋的批语。这些批语中,透露出许多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的情况,以及对八十回之后故事内容的提示。这对《红楼梦》的研究当然是很重要的。于是,人们开始研究脂砚斋及他的批语,形成了另一门学问“脂学”。
我所理解的红学,大概就这三个部分。红学,曹学,脂学。红学的主要任务,是对《红楼梦》文本作做思想艺术上的解读。曹学是对曹雪芹家世生平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了解曹雪芹的生活状况和创作思想。根据他生活的轨迹,推测《红楼梦》人物最后的结局。“脂学”是对脂砚斋及其批语的研究。通过它寻找曹雪芹创作过程的蛛丝马迹。
《红楼梦》的研究以胡适为分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之前的称为旧红学,之后成为新红学。新旧红学的划分,就其成果来说,更多的是指曹学和脂学。对《红楼梦》作文学和艺术的欣赏,从它开始流传到现在,一直是延续的。比如对脂砚斋的研究,一般所关注的,都是他与曹雪芹的关系,以及他在《红楼梦》的创作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但脂批除了有史料的价值之外,还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是不太被人注意的。对于这个问题,叶朗在《中国小说美学》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他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金瓶梅》一样,成为中国小说创作和欣赏理论中的一部分。
旧红学的代表人物是蔡元培,以他为代表的这一派称为“索隐派”,他们认为《红楼梦》故事的背后,隐藏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他们把小说中的人物与明末清初的一些历史人物一一对应起来。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把《红楼梦》当成一部秘电码来研究。他们的方法被新红学称为“猜笨谜”。新红学兴起之后,这种方法被主流红学界所抛弃。但这些年在草根评红楼的大环境下又有死灰复燃之势。不知这算是红学的兴旺还是发展的倒退?
新红学的开创者是胡适和俞平伯。《红楼梦》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是因为书商程伟元刊刻了一百二十回本,也就是通行本的《红楼梦》。上世纪初的时候,胡适先生购得一个手抄本。上有脂砚斋的批语,通过存世手抄本的研究,胡适发现后四十回的风格,与前八十回不一致,并且,所有的手抄本中,最多的只到八十回。于是,断定通行本后四十回为高鄂所补。并断定前八十回的作者为曹雪芹。
沿着胡适开创的这条路径,俞平伯对《红楼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写出了《红楼梦辩》对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之后,又有周汝昌,冯其庸,吴世昌等大家,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通过查找大量的历史资料,对曹家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把曹雪芹家祖宗八代查了个底掉。基本上找到了曹雪芹其人在曹家的大体位置。总之,经过这些红学家们的努力。人们对《红楼梦》的认识大大的提高了。而且红学的研究,大家之间虽有观点的不同,但能够在相互的观点与发现中相互借鉴和促进。使得红学健康快速向前发展。比如,胡适提出了自传说。但后来者并不赞同。周汝昌认为脂砚斋是书中史湘云的原型,反对者也很多。吴世昌认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叔辈,目前认同这个观点的人比较多。
上面是对此前红学情况的大体介绍,研究红学的当然不只这些。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有这么大的魅力,研究的人自然很多。这些基本上算是大家。当然还有更大的,比如鲁迅、王国维,由于他们不是以红学家名世,也就不说了。
这些年,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红学研究由以前专家学者所垄断,到现在有普通读者的参与。个人觉得,这些年来红学研究看似繁华似锦,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来的东西。刘心武的“秦学”是在周汝昌考据基础上的延伸,但我觉得,他的研究,已经超出了“红学”的范畴。就算是周汝昌先生认可,许多红迷并不认为所谓秦学与《红楼梦》有多少关系。
如果我们上面所说的俞平伯,周汝昌等大家是挺拔的大树,那么这些年来看似繁华似锦的红学研究只能算是灌木花草。大多达不到任何学术高度。有一些所谓的红学文章,还大大降低了红学的水准。
比如有一门所谓的吴氏红学。一开口就骂主流红学家。并且把《红楼梦》的著作权强加在吴梅村头上。能拿出任何有价值的证据吗?说白了,他们炮制这些东西,无非想卖他们伪造的所谓真本。我在网上看了一下吴氏红学的第八十一回。居然写了三个在抄检大观园中被赶出去的丫环又跑回大观园中找袭人的麻烦。难道堂堂荣国府成了饭店旅馆,谁想进就可以进吗?八十一回没有读完,就可以百分百断定,此书系伪造。绝不靠谱。可见,现在一些伪红学盛行,许多是为了贩卖自己的假货而已。有些骂主流红学家很凶的。但把他们的东西和之前的红学成果拿来一比,优劣自现。 事物的繁荣并不代表高度。尽管现在的红学研究看起来很红火,但是要能取得为大家所承认的学术成果,是要靠丰厚的学养与认真研究的态度以及辛勤的努力才能达到。这是我对当前《红楼梦》研究的看法。
《红楼梦》的研究是衰落了,还是成就越来越高了?为什么?
胡适的“胡说”时代已彻底终结。宝玺学横空出世,明确指出红楼梦讲述的是大清宫闱秘史。意味着红学的新时代已来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详见《红学砖家重评石头记》
https://learning.snssdk.com/feoffline/toutiao_wallet_bundles/toutiao_learning_wap/online/album_detail.html?content_id=1627225809839115#tt_daymode=1&tt_font=m
《红楼梦》的研究是衰落了,还是成就越来越高了?为什么?
艺术无国界,起伏,节奏,复杂,神韵等是音乐,美术的共同点,也是人生,社会,甚至于一个皇朝盛衰,悲喜的共同点,红楼梦的盛与衰,本民间美术雕塑画家创作的《十二金钗》请敬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