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年年涨,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达不到人均水平呢?

自2005年至2021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养老金已经实现了17连涨,2022年大概率还要涨。这么算下来,城镇职工养老金18连涨不成问题。

企退老人平均养老金从当初的714元涨到2021年的3000元左右,大大抵御了因通胀带来的购买力下降的问题。

养老金年年涨,但依然有不少老人抱怨“年年达不到平均水平”,距离平均水平似乎总是差那么“临门一脚”,这是为什么呢?

说来也简单,这是由养老金的调整机制所决定的,倘若现有机制不打破,有些人永远达不到平均水平,甚至会出现“高者愈高,越调整、差距越大”的现象。

先简述一下养老金调整的基本机制:

每遇养老金调整,总体调整比例先由人社、财政两部定基调,比如2016年、2017年、2018年两部委所规定的整体调整比例分别是6.5%、5.5%、5%。

虽然各省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比如“养老基金收支状态、养老基金结余”等因素制定具体的调整比例,但总体围绕两部委所规定的比例,不会低太多也不会高出太多。

除了制定整体调整比例之外,两部委还要求各省按照“三步走”的原则进行调整,即“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倾斜调整”。

1,定额调整即全省范围内的老人统一上涨一定的数额,比如不分养老金高低,全部上涨30元。定额调整是拉不开差距的,调整前养老金差距1000元,调整后还是1000元,彰显了公平。

2,挂钩调整又分为与缴费年限挂钩和与原基础养老金挂钩,这就会导致缴费年限长的、调整前基本养老金高的老人调整幅度更大,差距就是在这步调整中被进一步拉大的。

3,倾斜调整指的是向边远地区退休老人、高龄老人等人群进行倾斜,该类退休人员的上涨幅度会更大一些。

虽然同一统筹地区的整体调整比例是一样的,比如山东省整体调整比例定为5%,但是因为有“挂钩调整”的存在,“每调整一次,差距就拉大一次”的现象就出现了,也就会造成很多人总是达不到平均水平的现象。

举个例子讲,老张是工人身份退休,2020年年底养老金3000元;老李是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退休,2020年年底养老金7000元:

调整前,两人的养老金差距是4000元,两人的平均养老金是5000元,老张比平均水平低2000元,老李比平均水平高2000元。

2021年养老金调整时,整体调整比例是5%,即便不考虑“三步走”的调整办法,而是在原养老金的基础上都上调5%,那么老张养老金涨到3150元、老李7350元,二人的差距还是被拉大到了4200元,老张距离平均水平从调整前的2000元来到了调整后的2100元,距离平均水平越来越远。

正是因为调整前老李养老金基数比老张高,所以在同一调整比例下就会出现“高者愈高”的现象,差距越拉越大。

其实还远不止如此,老李的养老金明显高于老张的一大原因是缴费年限多,而“挂钩调整”又与缴费年限挂钩,比如缴费年限每满1年则上涨2元,老张缴费年限15年涨30元、老李缴费年限30年涨60元,实际差距拉的便会更大。

所以归结起来,之所以养老金年年涨而还有很多人达不到平均水平的原因就在于:历年养老金调整的机制并非是“提低控高,缩小差距”,而是使用统一的调整比例。在统一的调整比例下,调整前基础养老金高的就占便宜,基数越大则实际调整金额越大,差距也就进一步拉开了。

这一逻辑就像在职人员调整工资一样,本来基层员工工资5000元、高管8000元,年初公司下文全员工资上涨10%,那么基层员工涨到5500元,实际上涨500元,而高管涨到8800,实际上涨800元,差距也从最初的3000元进一步拉大到3300元。

综上,想要让这一现象切实得到改观,唯一的办法就是打破原有的调整机制,提高低养老金人群的调整比例、降低高养老金人群的调整比例,而不是使用同一比例,如此才能缩短差距。

实际上近两年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正在逐年优化调整方案,逐步“提低控高”,更多地向低养老金人群倾斜,从而达到缩短差距的目的。

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调整方案的优化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毕竟现在养老金“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基本逻辑没变,倘若“提低控高”一步到位,那么势必就会出现在职人员降低养老保险缴费基数、降低缴费年限的现象,这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收支,损害的是所有参保人员的利益。

总而言之,在养老金现行调整机制下,养老金越是调整,低养老金人群越是距离平均水平越来越远。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最务实的做法依然是在职时提高缴费年限、提高缴费基数,争取退休时的养老金从一开始就处在较高水平上,如此才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