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物价这么不稳定,水泥的跌幅太多了,接下来还会持续跌吗?
从进入10月份中旬以来,水泥价格上涨的疲态就已经显露出来了,10月15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是213.19,到了11月19日,价格指数降到207.82。
过去一段时间,从今年8月份开始到10月份,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价格指数从140左右涨到210,涨幅50%。
也正是因为前期涨幅太多,最近1个月水泥价格虽然上涨呈现疲态,但比起去年同期,依然是去年同期的1.5倍左右。
具体到各区域市场,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线水泥品牌的批发价降价幅度在50-60元/吨左右、二线品牌在80-100元左右;珠三角的降价幅度在30元-80元左右,而湖南地区的降价最为明显,个别品牌外销价格的降幅在每吨200元左右。
水泥价格近期为什么降价这么明显?归结起来,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点:
其一,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需求不及预期在水泥销售行业,通常有两个明显的季节:
第一个淡季是5月份到8月份左右,这个时期全国普遍进入多雨、高温季节,叠加正值高中考,工地、企业等水泥需求大户开工率低,对水泥需求量减少;
另一个淡季则是从第四季度开始,一直延续到农历正月,这个淡季产生的原因是受极寒天气的影响。
而此次水泥价格回落就与极寒天气有关,近期北方地区受降温和雨雪天气的影响,户外施工有所减少,对水泥的需求量降低,从而导致水泥价格下跌。
极寒天气对水泥价格的影响可以通过东北三地的水泥市场中反映出来:前段时间,辽宁生产的水泥大量涌入黑龙江、吉林,但随着极寒天气的来临,黑吉两省需求量有所减小,不得不逼迫辽宁产水泥转为本地销售,又加剧了辽宁本地的市场竞争。
除了极寒天气导致户外开工率降低之外,房地产市场表现不佳也是导致水泥需求不旺的主要因素:
地产行业是水泥消耗大户,前一段时间,地产行业表现不佳,一些地产商面临着销售难的问题,销售难导致回款率低、回款率低又导致开工率低,再叠加春节将至,各地产商又将开始面对薪资支出、供应商支出,开工率在第四季度将会进一步降低。
房产行业可以看做是水泥行业的一个“晴雨表”,在地产表现不佳的情况下,需求量得不到提振,从供需关系角度讲,水泥价格难免出现回落。
第二,煤价下跌,水泥成本下跌水泥价格指数和水泥煤价差指数呈现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动力煤炭作为水泥生产行业的主要能源消耗品,动力煤价格下跌能直接降低水泥生产成本的降低。
10月份以来,随着煤炭产能释放、煤矿投产、复产,动力煤价格大幅回落,就连进口煤的海运费也出现了近乎腰斩的现象。
在动力煤价格明显回落、海运费价格回落的大背景下,水泥生产行业成本下降,反应在批发价、零售价上,自然会有所松动。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解释近段时间钢材价格的下跌。
第三,前段时间限产的影响已经基本结束,生产量增加前段时间,受能耗双控的影响,水泥生产这一高污染行业受到限产的影响,而那段时间尚未进入极寒天气,市场对水泥的需求量较大。一方面,供应端限产,另一方面,需求端需求较大,供需关系在那段时间推高了水泥价格。
比如在9月份,9月初水泥价格指数只有150左右,到了月末便涨到了200左右,涨了1/3。
然而,进入10月份以来,能耗双控的影响基本过去了,各水泥行业的产能正在陆续恢复,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随着产量的增加,水泥价格也将回归理性。
另一个问题:接下来还会继续跌吗?个人判断,目前水泥价格只能算得上“松动”,而且是刚刚开始松动,短期内水泥价格仍然有较大的下跌空间,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讲,北方才刚刚开始进入低温、雨雪天气,在未来两个月的时间里,户外开工率还不会有明显的提升,对水泥的需求量一时半会还提不起来,水泥价格的推动力不足;
其二,纵观各大港口、煤炭企业,无论是库存量还是开采量,都维持在较高的位置上,而且动力煤价格也在下降,水泥生产成本一时半会还涨不起来。
另外,从历史价格来看,目前水泥价格下跌的幅度还远远不够,或者说不够理性:
现在水泥价格,是去年同期价格的1.5倍左右,这一价格本身就偏高;
近段时间水泥价格与其说是“下跌”,不如说是正常价格的回归,因为上文说到八月、九月两个月时间里,水泥价格上涨得太明显了,涨了50%,这本身就是偏离市场价的。
综上,水泥价格也许刚刚开始逐步回归理性罢了,其实不只是水泥,前段时间煤炭、钢材等各种大宗商品的价格在宏观大环境下迎来普涨,这本身就偏离了正常轨道,未来价格回调是大概率事件。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现在的物价这么不稳定,水泥的跌幅太多了,接下来还会持续跌吗?
虽然全国各地的物价都是很不稳定, 但是很多物品的出厂价都提高啦,不管是多少或多或少,都提高, 涨价啦 ,幅度一般都还不小, 在我们这些地方,都还没有听说过什么物价是跌了。 至于说水泥的跌幅也太多,目前我们这里是还没有听说, 还是很正常的,稍微涨价, 往后的时间就还不知道会不会大幅度的跌价了, 毕竟现在农村很多地方都在实行, 一户一宅, 所以很多想建第二栋,第三栋房子的人,现在都暂停建造了, 假如只是这种原因, 房子建造的少啦,需求的材料,水泥就用的少 ,而导致水泥需求量减小,价格涨不上去, 应该也不会大幅度的跌价吧。 因为在农村建房子,也不是很大规模的在建, 城镇和城市还很多开发商,一直在建造的房子,那些需求水泥量才是最大的群体, 还有到处都在扩建公路,高速,各方面的运输通道还在大规模,全国范围的在建造开发, 这些工程也是需要大量的水泥材料的, 所以说水泥的价格,再往后,应该还不会大幅度的跌价吧, 相信只能还会慢慢的涨价, 因为全国都在大范围的控电, 如果电力供应不上,哪拿什么来生产出大量的水泥成品呢?所以目前水泥的价格应该还不会跌价的。
现在的物价这么不稳定,水泥的跌幅太多了,接下来还会持续跌吗?
近日,一则全国水泥价格大范围下跌的消息引发资本市场关注。据水泥网11月14日报道,11月8日-14日全国水泥价格仍然相对高位运行,除川渝地区仍在尝试大幅推涨水泥价格,其他部分省份水泥价格有承压下跌趋势。
水泥市场存在明显周期性,一年中有两个旺季和两个淡季,对应水泥价格两次上涨和两次下跌。
一、从下跌周期来看,第一次一般在元旦前后到3月中下旬,主要原因是冬季施工减少,需求下降;第二次则一般从5月中下旬开始。“雨水、高温、农忙和中高考一系列因素开始出现,水泥需求进入淡季。
二、第四季度,施工条件好转,装修房屋的增多,还有入冬前的赶工需求旺盛,以及11月份开始的错峰生产也造成供应趋紧,价格往往超过二季度旺季的高点。
三、水泥是一个高污染行业。在国家严格强调环保的前提下,水泥的生产成本只会越来越高,水泥的销售环节也会管理的越来越严谨。生产成本增大,所以持续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四、自今年8月份以来,由于限电限产政策,多省水泥供应大幅收缩。地方政府为完成今年能耗双控目标,发布限电限产政策,要求水泥企业减产,到9月中下旬,由于煤价大涨,电力紧张,湖南、广东、内蒙、青海等多地纷纷发布有序用电方案,东北甚至出现紧急拉闸限电的情况。水泥企业是高耗能企业,因此生产受到影响,产量减少,价格会有所上涨。
现在的物价这么不稳定,水泥的跌幅太多了,接下来还会持续跌吗?
这个问题说不一定的,因为前段时间环保问题关闭了很多不合格的小厂,又一段时间限电,所以水泥价格偏高,现在限电计划取消,水泥价格下跌趋势也属于正常范围。
现在的物价这么不稳定,水泥的跌幅太多了,接下来还会持续跌吗?
我觉得水泥的价格跟猪肉是有一点像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猪肉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很多人都要吃的。正常的情况下,消费量是有一个固定的值的。如果猪肉生产少了,那么猪肉价格就有可能上涨。如果是猪肉供应太多了,那么猪肉价格又会滑坡。
水泥也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因为建筑也是有一定的需求的。如果量上的太大的话,超过人们的需求了。那么过剩了以后对于水泥的需求也是会减少的。
当然水泥的情况又和猪肉有一点不同。受政策的影响也非常的大。假如说国家是大力发展基础建设,要房地产要大建特建的话。或者是要大拆大建的话。那么水泥的需求就会爆发性的增长。超越平常人们正常的使用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水泥的价格就会暴涨。
另外一种情况是国家进行了宏观调控。不允许房地产等建筑过热。在这种情况下,人为的控制需求。又会让水泥显得供过于求。
目前水泥价格的情况是由于前一段时间由于拉闸限电,煤炭供应跟不上,导致其他的许多原材料都都涨价了。水泥的生产成本抬高以后也就随之涨了价。现在的价格也差不多40块钱,比去年同期的30块钱又高了10块钱。因此虽然说价格有些下跌,但依然比往常要高。所以目前水泥价格只是趋稳而没有暴跌的担忧了。#策划##百粉##正能量##千粉互娱##新媒体##自媒体##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杭州头条#
现在的物价这么不稳定,水泥的跌幅太多了,接下来还会持续跌吗?
现在的物价这么不稳定,水泥的跌幅太多了,接下来还会持续跌吗?
货币的严重超发,消费市场的不够稳定,宏观经济环境的极其复杂,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很多很多,反映到产品的价格上,自然也是极不稳定了。因此,水泥价格出现波动,很是正常。只是,不要再出现严重的低迷。如果是这样,问题就大了。
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房地产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建房的压力越来越大,对水泥的需求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会带来水泥行业的很大压力;另一方面,受煤炭价格上涨影响,以及对污染防治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可能要对水泥行业的用电等采取措施。至少,价格上要实行约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到水泥行业的发展。
不过,由于开发企业为了维持资金链平衡,会把保交楼当作首要任务,以便于维持信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水泥的需求也会在阶段性呈现正常状态,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波动主要在价格,在成本,在效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