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个人都回到自己老家,不再在外打工,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

所有人不再背井离乡,家人得以团聚,不再一年只见两三回,一生也只见几百回,也不再有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了。

看到这个问题的一瞬间,立马想起了杨坤的那首歌——《空城》!“这城市那么空,连呼吸带出的风,都响得震耳欲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202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86亿,占总人口的20.2%,他们是从农村转到城市的特殊群体,也是城市基础制造业、服务业、加工业的基石,是城市正常运转的“润滑剂”。

如果这近3亿的农民工一夜之间回到自己的老家,从此不再外出打工,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假设,倘若假设变成现实,城市和农村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时间段的表现将会有所不同,最终“量变”累积“质变”,达到新的平衡:

第一阶段:回老家3-6个月内,城市不拥挤了、农村人气更旺了

这个阶段大可以参考一线城市春节期间,外来打工人员回老家后,负面效应滞后于有利的一面,“舒适”的一面最先开始显现,比如地铁不堵了、交通不堵了、马路更干净了、空气更好了、超市不人挤人了、车位不难找了,由此带来的心理作用是“心情舒畅”,有种人口密度瞬间降低的快乐。

这时的农村同样会表现为一片“欣欣向荣”,之前一年到头都见不上两次面的邻家女孩天天都能见到了,出门就能遇到二叔、大伯、三姑、二姨,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从此不再有“聚少离多”,邻里情、亲属情更浓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回归故土的喜悦,那些在城市打工的烦恼、不易、辛勤、冷眼、思乡之苦都一股脑的抛在脑后,快哉快哉。

短期来看,正面效应占了上风,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祥和、平静、喜悦、满足。

第二阶段:回老家半年-两年内,城市劳动力开始短缺、乡村物价开始上涨

半年后,城市街道上没有之前干净了、送餐时间越来越长了、快递隔天到变成3天到、跑腿服务没有了、出行很难打到车了、房顶漏雨找不到维修工了、搬家要亲力亲为了、家政服务找不到人了……这个时候城市里的人开始怀念之前的日子,“务工人员在该多好啊!我愿意出双倍的价格”!

反观农村,随着人口开始向农村集聚、随着城市赚来的财富被带到农村,对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开始增大,物价会迎来一轮上涨,这个时候回到农村的务工人员会意识到农村的生活成本没有想象的那么低,好像比城市也低不了多少,最关键的是农村的就业岗位还是那么少,一年到头赚到的钱还没有在城市两个月赚的多。此时,回到农村的务工人员也开始怀念在城市打工的生活。

这个时间段所引发的效应就像是短暂分居的小两口,虽然短期内都摆脱了对方的控制,日子过得舒适而满足,但时间一长,彼此又会想念,想抓紧时间见面。

第三个阶段:回老家两年-5年内,城市用工成本暴涨、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这个时期,城市里的人受够了低效率,于是各个基层岗位开始高薪招聘,快递、外卖、跑腿、环卫、家政、维修、售货员、保安等基础岗位开始高薪招聘,之前5000元/月涨到1万元、1万元/月涨到2万元,只要能招到人,高薪不是问题。此时城市基础岗位的用工成本开始暴增,不排除白领冲着高薪辞掉之前的工作加入外卖、快递等基础岗位工作的可能性,之前退休在家“深居简出”的老年人也开始重新上岗了,纷纷做起了环卫、保安等工作。

除了这方面的表现外,租赁市场开始走下坡路,厂房、底商、汽车、住宅、公寓、办公室等越来越难往外出租,公司裁员、工厂倒闭、个人破产的想象开始显露;这个时候,饭店、理发店、小超市、果蔬店等行业的成本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之前占主要成本的是房租,现在房租降下来了,人工成本开始逐渐占大头。

这个时候的农村也开始有变化了,怎么变?像极了城镇化刚开始推进的那几年,毕竟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回到农村需要再就业,总不能坐吃山空吧?于是他们把在城市学到的那一套经验搬到农村,兴办小作坊、加工厂、制造厂、家政服务公司、搬家公司、山庄,像极了一个小型城市刚起步的阶段。

这个时期是“你追我赶”的时期,既然“回不去”,那也要“活下去”,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开始“自救”,城市里的人开始学习农民工的生活、工作方式,农村的人开始效仿城市兴办公司、企业,有些“你变成我、我变成你”的感觉。

第四个阶段:回老家10年后,城市部分产业高度发达、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

这个阶段的城市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何谓两极分化?为什么会两极分化?举个例子讲,某一基础行业再也受不了高昂的用人成本,于是投入巨资发展全自动化,人工基础岗位慢慢被全自动取代,送餐全自动、快递全自动、工厂除了控制室外,厂房内全是自动化机器人,几乎不需要人工劳动力;但自动化不会涉及到每个行业,那些跟不上步伐的行业开始被城市淘汰,慢慢向用人成本更低的农村转移。

反观农村,因为人口集聚,最初又都是从事基础性的非技术岗位,所以所涉及的产业都较为基础,最大的优势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时候又会接受大量从城市淘汰的落后产业。

这个时期像极了八九十年代发达国家将落后产能、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本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时期,但虽然农村接受了落后产能,对经济的发展还是有利的,是不断创富的过程。

最后:至于接下来再怎么发展,关键就看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角力了,谁更具有吸引力,谁就重新具有人口虹吸效应。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如果每个人都回到自己老家,不再在外打工,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

短期看对经济的扰动十分巨大,城市陷入发展冰点,长期看却又更加受益。如果每个人都回到自己老家,不再外出打工的话,对城市冲击最大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地产市场、租赁市场、制造业以及实体业等行业遭受到不可估量的经济重创。比如房地产很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大幅降价,主要原因是人员的大幅流出后,明显是不会再有人前来接盘,房子没人要的话,只能大幅降价去出售,从而引发城市断供潮,让更多人一夜返贫。租赁市场更加糟糕,这些炒房客曾经靠收租吸收了大量的资本,然而一旦外地人流出,大量的房产将要从此砸在了自己手中。企业由于招不到工人,要么大幅度的增加工资,要么只能被动破产。

城市一旦失去魅力是十分可怕的,外地人的离开让城市运转短期内难以维继,无论是环卫、餐饮、农贸交易、维修、海鲜、服务业、各类涉及到底层的技术类工种陷入停滞,从而传导到更多的行业之中。比如燃气、供水、供电、供暖、物业等民生方面。

显然如果外地人都回到农村老家的话,对城市的打击是巨大的,城市需要底层群众作为基石。比如大家回老家后都不出门了,国家修建的高铁、地铁、城市快线、高速等交通运用大多数本身就是负债亏损运营,如果大家不来乘坐,那么亏损将无法填补,加之企业破产,房地产下行,国家不可能置之不理。

当发生这种情况以后,国家有可能会大量印钱,用来调节物价与商品以及收入的平衡性。防止发生系统性经济风险。那么城市中各行各业都很有可能会出现大幅涨薪的情况。在涨薪的诱惑下,看看外地人是想走呢还是想留下。因为一些岗位缺人,自然会优先涨工资,而一些在城市生活本身工资低的人,自然就会换到工资高的工作去做,而城市的优点本身就有自我调节价值平衡的功能。

比如外地人一走,没人送外卖了,那么送外卖自然涨价,当送外卖一个月从8000元涨到2万元时,月3000的文员自然就会想着去送外卖。

经过数年的良性发展,城市中各种工作岗位及商品价格被从新估值定价。比如一些辛苦的工种,工资将远远比公务员高。房子价格也会回落到能够接受的位置。各大城市在外地人离开后都不例外。

当城市生活的人工资上涨,生产的商品价格自然会大幅上涨,当这些商品流入农村时,农村需要花费更高的价格才能将它买回来,因为农村本身产出价值相对城市低。当回乡的人在农村生活不下去,却又看到城市到处充满机会时,又会想着往城市转移。

其实就算大家都离开了,对城市来说短期的经济冲击是有限的,但长期来看是十分好的。比如外地人离开以后,城市就能更好地分配城市本身的活力参与到城市的发展当中,虽然人越多产出的经济规模更大,但僧多粥少,当大量的人员涌进来,又会对城市造成一定的经济失衡,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贫富差距。但外地人一旦集体离开的话,那么贫富差距就会倾向于外地人与本地人之间的差距,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

同理,生活在农村的人,贫富差距也会逐渐缩小。但生活在农村的人还是需要靠城市生产的商品去生活。况且城市的教育、医疗、养老、工作都更有保障,就算压力大,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本身想要离开城市回到农村生活的。

所以当每个人回到自己的老家,并且不再外出打工的话,从长远角度看,无论外地人离开不离开大城市,国家终究都是向前发展的,终究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变的更加美好。

若干年以后,这些曾经离开的人,他们还会回来,就算他们不回来,他们的后代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折回来。农村固然压力小,但城市更符合人类自古以来生存的群居模式,也只有规模化,才能带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这是历史不变的规律,自古以来一直如此。

如果每个人都回到自己老家,不再在外打工,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没有人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都在自己老家的话,中国所有一二线城市所有系统会全面瘫痪,吃喝拉撒都成问题,更别说发展建设!所有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工厂全部倒闭……这不敢想象,这是灾难!

如果每个人都回到自己老家,不再在外打工,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

首先经济基础已经上了另一个层次,老百姓都不差钱了,多少有些储蓄

在一个家庭和睦,没有了两地分居之说,出轨和离婚的会减少,也能在家照顾父母和孩子,其乐融融。

最后就是亲戚和邻居有事都能亲自己去,关系会进一步提升,到处一片热闹祥和的景象

如果每个人都回到自己老家,不再在外打工,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

我一高中同学在十多年前提出过同一个问题,你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那时刚出来打工,吃尽了社会的苦。利用闲暇时光,用尽平生之所学知识,提出了这个问题与答案。

他说:

与其给人打工还不如全部人回家种田,城里人还有老板们就跟我们差不多了,他们的财富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与我们相差那么大。

没人打工,老板赚不到钱,房东租不出去房,城里人少地多,也只能优先发展农业,几乎没什么工业,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实现了共同贫穷。

但是后来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当城市需要工人以促进工业发展时,各地政府,村委就会上门讲政策,讲福利,用非常高的福利待遇吸引农村种田的农民进城打工。

当一部分打工前辈挣了钱,在家里买了收录音机,买了电视,装了电话,这些物质的改变会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去城里打工。

如果每个人都非常被动,不为物质所改变,不主动进城务工,享受清贫带来的低碳生活,每次都需要老板们亲自上门招工。我们工人福利待遇就从一开始就很好,一天工作4小时,每人一套房,一辆车!

如果每个人都回到自己老家,不再在外打工,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

什么变化,难道你没看过?那不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吗?

这种情况还用猜吗?时间回溯四十年,那时候什么样,你所提问的情况,诶,就是那样。

实际上,现在来讲,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是出于计划经济的模式内。

当然,基本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有的国家已经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半计划经济半市场经济;有的国家,则依然保持着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模式。

你没事买几斤报纸看看,看看我们的某个邻国,那就是样子。

马克思《资本论》讲得很清楚,经济是为什么服务的?

经济活动的本质,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

像题目所说的,如果都守之故土,不再外出务工,就会导致有的区域生产力不足,有的区域生产力无法发挥最大作用,带来的,就是价值的创造与转化减少、上升缓慢。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十一章《协作》里说,如果没有协作,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最多也就是劳动力的平均价值。但如果协作,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就要高于劳动力的平均价值。

所以说,协作是保证劳动所创造价值多量化的基础。

像题目所说的,如果都守之故土,不再外出务工,也就是放弃协作,简单说就是暴殄天物,付出同等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创造出来的价值却无法令人满意。

在今天来讲,就叫开倒车。

这样开倒车会出现什么情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里也讲得很清楚,会导致能提供的剩余劳动不足,仅能维持从事生产必要生活资料的部分,而可以用在其他事情的方面的部分就所剩无几了。

换句话说,如果计划经济施行得很完善,你也可以吃得饱穿得暖,但是,你的生活质量上不去。你能吃饱,但你是粗茶淡饭吃到饱,大鱼大肉你就不用想了;你能穿暖,但你穿的是土布粗衣,绫罗绸缎你没份。

为什么?

因为在计划经济下,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最高也只能达到劳动力的平均价值,没有什么剩余资料,你的生活水平受限于整个生产力,只有生产力进步,你的生活质量才会跟着进步。

但是,由于剩余资料太少,甚至可能没有剩余,无法提供生产力进步之所需。生产力的进步将变得非常困难,停滞不前,这导致你基本处于一个“永世不得超生”的状态下。

犯天条所受的处罚都未必有你这么惨。

而且,这种经济模式是无法应对意外突发的负面情况的。

因为大家没有剩余资料,没有额外的储存。万一你家失火了,你没家了也吃不上饭了,大家想帮你都帮不了。如果不让大家吃亏,就只能看着你冻饿而死。如果救助你,大家就会吃亏,全部人的生活质量就被你一个人拖后腿了。

你小子力气不小嘛。

但凭什么让所有人都因为你一个人吃亏呢?于是……你冻饿而死。然后,张三家也失火了,也流落街头,最后张三也冻饿而死。

而你和张三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你们消失了,生产力又进一步降低了。最终,就是无限的恶性循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