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本身就可以发放消费贷款,为什么还要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呢?

开篇点题:银行也是企业,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逐利,当然还有其他次要方面的考量,我们将在下文中做出说明。

可能大家也都注意到了,纵观目前的国内各银行,确实有多家银行相继成立了自己的消费金融公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平安银行的平安普惠,其次还有兴业银行的兴业消费金融,招商银行与联通合资成立的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等等。

其实银行本身的消费型贷款与消费金融消费型贷款,从贷款类别上是一样的,银行本身就具有放款的功能,发放贷款对于银行是完全合法合规的,那么为什么多家银行都热衷于成立自己的消费金融公司呢?

其实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答案归结为以下几条:

其一:最主要的原因:攫取更多的利益

说白了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息收益,我们都知道银行的运营是受到银保监会的严格监管的,特别是对于银行信贷产品的设计方面更是监管严苛,其中对于利率的规定、风险控制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于坏账率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坏账率触碰到红线,那么涉事银行轻则罚款,重则整顿。

因此能从银行贷出款的客户,其质量都不会差,但是另一方面,对于银行不合规的客户银行也不想放弃,所以才想到成立金融公司,以金融公司为主体对这部分资质不好的客户进行放款,毕竟对金融公司的监管相对于对银行的监管要松的多。

其二:消费金融公司更灵活

上文说到对金融公司的监管不是很严格,其实很多金融公司都是由多家各种类的公司合作成立的,比如引进的股东中会有银行、资金方、大数据科技公司等,通过几个股东的合作,“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也算是优势互补,所以很多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产品更灵活,放款速度更快,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线上模式化的评估系统就能实现从申请到评估再到放款的整个流程,用户体验更好,这一点对于传统银行发放贷款时效率低的情况是一种颠覆。

结语

虽然消费金融公司产品种类多、放款快,但是因为监管跟不上也很容易出现隐藏条款、利息违规、暴力催收等情况,所以我们在申请时一定要做好甄别。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未尽事宜,欢迎补充。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

银行本身就可以发放消费贷款,为什么还要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呢?

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发放小金额的消费贷款,不吸收存款。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吸收存款并发放各种类型贷款。两者从业务上来说,有重合的地方,但重合的业务所吸引的客户又是不尽相同的。

银行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贷款,都力求风险最小化。

虽然监管机构对于不良率有一定的容忍度,但贷款的不良都是需要拿利润来弥补的,所以银行还是不希望能够出现任何的不良。

银行存在的终极意义还是要支持经济建设,根据监管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做到真正的普惠于民。可银行的发展规律又要求银行不得不审慎经营,对于没有担保人、没有抵押物的公司和个人还是不愿意发放贷款。

即使向这些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利率定价也相对较低。不是银行不愿意定高价,而是银行迫不得已定不上高价。一方面银行的贷款利率是由监管政策来管控的,另一方面银行的贷款手续那么复杂,如果银行的利率还高,那还不如去小贷公司办理贷款。

银行带有较强的普惠意义,要不上价,也不敢往上定价,但没有抵押担保的客户是确实存在的。为了利润,这部分客户一定要抓住,怎么办?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可以迎刃而解。

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则是力求利润最大化。

即使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出现一些风险,有一些客户还不上贷款,也无所谓。因为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利率比较高,有足够的空间来弥补贷款损失。它们信奉高收益覆盖高风险。

消费金融公司的进入门槛是3亿元,有些消费金融公司是依托银行的背景成立,有些消费金融公司则是依托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总之其背后不是有资金就是有流量。它们就是背后股东的赚钱机器。

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群体一般都不是最优质的。当然也有一些优质客户在临时用钱时选用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但在解决问题后会立即还上,不会长时间使用,毕竟它的利率相对较高。

总结:

银行的消费贷款根本目的在普惠,同时获得少量利润。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重在利润,如果能帮股东在获取利润之余实现获客,那就是大功一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定位不同,业务所针对的客户群体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同时存在于市场上,还都活的不错。

我是银行研究僧,关注我,了解更多银行知识。

银行本身就可以发放消费贷款,为什么还要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呢?

银行本身就可以发放消费贷款,为什么还要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呢?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简单讲一下我的观点:都是金融机构,监管级别不同,业务类型不同,降低风险的同时不影响赚钱。

01,客户群体不同

银行发放的消费贷款,常见的有装修贷、车贷,还有一些现金贷等。通常是与银行有业务往来,有本行信用卡,或者在银行代发工资,银行再根据征信情况才会审批消费贷

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客户面向全国,通过APP纯线上操作,对工作单位,收入等没有严格限制,可以说只要你填写了就算通过,主要看征信记录是否良好,对客户的资质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02,监管级别不同

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监管非常严格,因为银行的钱都是储户的存款,对资本充足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都有特别要求,每年还有监管评级,这些都关乎银行切身利益,一旦出现不良贷款都需要利润去覆盖,所以银行不希望出现逾期风险。

消费金融公司的准入门槛是3亿元,主营业务是发放小额消费贷,不吸收存款。它的运营资金都来自股东,就算出现风险,对社会危害没有那么大。

03,运营方式灵活

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于背后的大股东,有的依托银行,比如中邮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等,有的则是依托行业巨头,比如招联金融,就是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的合作。

消费贷特点就是小快灵,面向大众的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算是普惠金融的一种。金额小,审批快,周转灵,

  • 金额小,客户质量一般,为了控制风险,金额一般较低,不超过5万,只要信用良好,一般审批都没问题。
  • 审批快,消费金融公司放款很快,现在基本可以做到三分钟审批,一分钟到账。
  • 周转灵。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周期短,基本在1-3年。有的产品甚至可以随借随还,循环使用,按日计息。
04,利润高

消费金融公司的利息相对较高,按日计息一般都在万5左右,低的也就是万2,还款方式一般都是按月固定本息还款,年化实际利率不会低于15%,相对于银行的年化利率6%来说,真的很赚钱。

总结

银行重风险,消费金融公司重利润,银行需要审慎经营,消费金融需要大胆向前,一个文稳健,一个激进,银行参股消费金融公司也是对自身业务的良好补充。

银行本身就可以发放消费贷款,为什么还要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呢?

朋友们好,这个问题提的好。有近路不走,非要绕道远路,

的确让人难以理解。其实,银行本身这样做,是,结合消费贷款的特点,出于自身利益和经营的考虑。今天就和朋友们分享其中的一些主要原因。

第一个主要因素:减少业务量,扩大业务范围,增加利润:

消费贷款,额度通常叫,几百元,几千元非常常见,而且,贷款还款,周期间隔短重复,银行资源和工作量,承受能力有限,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有效减轻主业负担。同时,通过金融消费公司向外放款,放款的利率,浮动的范围更大,赚得更多。

第二个主要因素:避免对主业造成影响,合规,风险控制等需求:

银行业有严格的贷款管理规则,包括贷款和还款,逾期的比例等等,这直接影响银行的考核。而消费贷款大多以信用为主,容易出现逾期和失信的情况,对银行经营有重要影响。

成立金融贷款公司,或者与外合作,中间就有了缓冲周转的余地,减少了银行风险,用老百姓的话讲,有人顶缸了。

第三,规避法律法规责任,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

例如,对于逾期消费贷款的催收,如果通过正规的法律手段,从报案到起诉到执行,无可避免的,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物力,效果难以确定。如果直接催收,例如小没有作用,力度大,又容易引起纠纷。

而作为金融消费公司,有更多的手段进行处理,

而且避免了银行直接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

银行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并不是简单的舍近求远。正相反,是银行,深思熟虑的决策,可谓老谋深算

少担风险多赚钱,合法扩大业务范围,业务量是核心。

银行本身就可以发放消费贷款,为什么还要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呢?

首先澄清一点,银行是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发起人,但并不是所有消费金融公司都有银行作为股东(如捷信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等),为匹配金融资源消费金融公司一般都有金融机构(除了银行,还有保险、信托、资管等)作为重要股东参与。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如下:

1、分享行业发展收益。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空间巨大达数十万亿,且持续快速增长,中金预测我国2030年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突破60万亿,年化增长率近15%。银行目前并无法完全覆盖,各路人马希望分割这块巨大的蛋糕,分享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收益。

2、牌照、流量、资源引入及共享。消费公司的股东除了金融机构外,还有制造商(海尔、联想、TCL、特步等);卖场(物美、苏宁、国美、重庆百货、红星美凯龙等),及互联网机构(阿里、小米、百度、新浪等),各方通过流量、资源引入,加速消费市场的扩大与周转,共享行业红利。

3、金融牌照价值大。消费金融公司归属银保会监管,拥有金融许可证,是货真价实的金融牌照,目前全国不足30张,牌照稀缺,有较大的金融牌照价值。与阿里的借呗、花呗等纯产业机构的消费金融业务不同,正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来源除了股东出资外,还可以与金融机构进行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融资利率更低,这样利润率的空间也就更大。

4、全国业务网络及效率优势。目前金融机构在外地设立分支公司都有严格的限制,时间久、难度大,而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模式,快速在全国拓展业务。虽然银行可以直接开展消费金融信贷,但是效率低于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的信贷流程冗长,可能几天都批不完,而消费金融通过线上授信,可能半小时就可以搞定。如果说银行是一艘大船,那消费金融公司就是一叶小舟,更加灵活。

5、便于人才激励。消费金融公司作为单独的法人机构,可以提供新的中高级管理岗位,是臃肿的金融机构一个好的出处。另外有些消费金融公司的股权结构设计也很有学问,并非金融机构控股,这样便可以突破国资的一些限制,激励机制更加灵活,有利于吸引人才。

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下消费金融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2009年8月,银监会出台《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并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4地开展首批试点,分别为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北京银行联合西班牙桑坦德消费金融等联合设立)、四川锦程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银行联合马来西亚丰隆银行联合设立)、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联合百联集团等设立)、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捷克PPF集团独资设立)。

2013年11月,银监会正式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并新增沈阳、南京、杭州、合肥、泉州、武汉、广州、重庆、西安、青岛等10个城市,以及合格香港和澳门金融机构在广东试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共新增12个牌照名额。

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

消费金融发展现状

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从事消费贷款业务,消费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的贷款。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不应超过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且借款人贷款余额最高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

截至2020年8月底,我国已批设27家消费金融公司,另外注册资本达80亿元的蚂蚁消费金融正在筹建中。目前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分布在中东部经济发达区域。截至2019年底,资产规模最大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为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其中仅捷信消费金融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消费金融公司归属银保监会监管,截至2019年底国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行业贷款规模近5000亿,与银行近17万亿的消费类贷款规模尚有很大差距。根据中金预计10年后2030年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突破60万亿,年化增长率近15%,消费金融市场大有可为。

消费金融公司的股东均为消费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资管公司等),产业机构(包括制造商海尔、TCL等;卖场物美、苏宁、国美、重庆百货等),及互联网机构(阿里、小米、百度等)。未来消费金融公司将在消费场景、科技应用等方面开展差异化的竞争。

银行本身就可以发放消费贷款,为什么还要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呢?

银行的消费贷款应该门槛还是相对较高的,这样1000个人里,能申请银行贷款可能只有10个人,但是银行想多放贷呀,怎么办呢,就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门槛低很多,又有100个人满足要求了,但是还想继续放贷呀,怎么办呢,就给网贷出资。这样剩下的890个人的钱都能赚到了。其实对于银行来说这3类贷款人群给银行贡献的利息都差不多,区别在于消费金融和网贷有中间商赚取了差价并承担了风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