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之后银行还会降利率吗?

央行降息或者不降息估计也发愁呢!央行降息有利有弊。

央行降息的出发点:

1.疫情之后经济低迷,降息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提振实体经济,支持企业发展,供给实体企业更多的低成本资金是央行降息的主要目的。疫情之后,各行各业面临经营压力,特别是进出口企业、外贸行业面临实实在在的经营困难,央行降息有利于企业更好的获得低成本贷款资金,降低运营成本。

2.降息有利于减少“储蓄”,提振消费

投资、进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目前来看,投资和进出口受国外疫情影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拉动经济效果不明显,因此今年拉动经济的主动力来源于消费。降息显然能使得更多的人减少银行储蓄,将更多的资金用来消费。

央行降息带来的弊端:

1.央行降息一旦缺乏监管,势必引起房价抬头

央行降息使得低成本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支持经济发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看到有部分“房抵贷”有流向房地产行业的迹象,上海、深圳央行严查房抵贷流入楼市”的措施就可见一斑。因此,假设央行一味降息又缺乏监管,那么势必将引起房价上涨,这样对整个房产地产行业的平稳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CPI

增速过快,储蓄保值成为难点

CPI突破5%,在这种形势下降息显然使得银行储蓄丧失保值功能,普通民众的资金,面临贬值、购买力下降的后果,增大了生活成本支出。

结语

所以从以上分析来看,从大环境来说,降息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降息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否则势必会引起房价上涨,这一点是有悖于“房住不炒”的基本方针的。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

五一之后银行还会降利率吗?

五一之后肯定会降利率。

现在全球一片降息声音,美国实际上已经是0利率的。美元最大的水龙头都已经降息了,我国已经一定程度降息了,但是央行说要以我为主。

这个以我为主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的CPI数据太高了,2月CPI是超过5%的,3月已经降到4%,所以4月份讲了20个BP,4月份CPI下月公布应该会回落到4%以内,那么央行又有降息空间了。

因为所有工业品特别是大宗商品领域的通缩对经济是有伤害的,但是再大的降息救不起通缩那只是暂时的,主要是需求的降低导致的。生活领域的必需品涨价可不管这些,菜米油肉等生活必需品必然继续狂奔,疫情影响全球可能出现粮食危机,当然我国一直都是说粮食管够,但是也可能出现局部和短期的供不应求。

持续降息下,房产贷款购买的利息大幅下降,想落户到大城市的居民和置换需求必然被激发。人口都是跟着产业走的,产业在哪里,需求就在哪里。核心新一线将是带动中国经济升级换代的新引擎。局部核心城市房价上涨不可避免。

欢迎加关注交流财经问题,十多年专业投资顾问。

五一之后银行还会降利率吗?

银行的利率并非是由银行来决定的,而是由央行决定的,截止当前央行没有相关文件说五一之后降低利率,至于银行利率会不会降低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一定存款利率肯定不会降低。

银行最新存款利率

国内银行存款利率自从2015年10月24日以来,至今都没有进行调整,依旧按照2015年的存款利率。

活期存款利率为0.35%

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为1.10%

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为1.30%

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1.50%

二年定期存款利率为1.50%

三年定期存款利率为1.50%

至于银行的大额存单利率每个银行都是不同的,大额存单利率普通定期存款利率上浮10%~30%之间,部分银行的上浮幅度比较大。

银行最新贷款利率

根据央行的对于银行贷款利率进行多次调整,自从2019年8月国内开始实行LPR利率为定价模式。截止今天,银行实行的最新贷款利率为:

一年贷款利率为3.85%

五年以上贷款利率为4.65%

以上就是当前各大银行实行的基准贷款利率,银行实际贷款利率各大银行大同小异,实际贷款加的基点不同。

五一之后银行还会降利率吗?

上面已经了解了当前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情况,再来分析五一之后还会降低利率吗?

1、存款利率

银行存款利率在五一之后降低基本不可能,国内自从2015年10月24日以来,已经有近5年的时间没有进行调整存款利率,依旧保持之前的存款利率。

所以说在近几年里面,存款利率并没有做出任何调整,很显然并不会由五一假期就会调整存款利率。

2、贷款利率

根据国内LPR利率的调整周期规定,每个月进行调整一次,国家会根据每个月具体情况会进行调整或者不调整的决定。

LPR调整的时间是每个月20号进行公布最新贷款利率,至于5月20日贷款利率会不会继续下调整,我认为是大概率事件。

因为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截止当前国内疫情还未结束,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和个人渡过难关,国家会合理的降低贷款利率,释放更多的资金来刺激消费,稳定国家经济,所以五一假期之后贷款利率是大概率继续下调。

综合以上分析得知,银行利率高低是由央行来决定的,各大银行在央行的基准利率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上浮。

根据当前国内利率情况来看,五一假期以后银行存款利率不会调整,但银行贷款利率大概率会继续下调,这是我个人看法。

看完点赞,腰缠万贯,感谢阅读与关注。

五一之后银行还会降利率吗?

截至目前为止,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并没有实现变化,也就是说利率下降这个说法是完全不成立的。我们看到的一小部分银行,他把实际的执行利率出现了一定浮动的比例下调,这是属于银行自己内部的系统性浮动利率决定。所以在这里我们必须得搞清楚什么叫做基准利率,什么叫浮动利率。

从2019年12月开始,基本上有一小部分的中小型银行,他把自己之前的高浮动利率开始出现了一定比例的下调。因为中小型银行包括地方性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它本身走的路线就是高利率吸储路线,受到市场金融环境的影响中小型银行的生存压力有所提高,所以目前把最基本的浮动执行利率出现了一定比例的下调也是合理的。

从目前的时间节点来看,5月1日过后部分中小型银行,包括城市性商业银行,对于利率的再一次调动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这部分的调动主要局限在以前没有进行过利率浮动调整的银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按照三年期的银行定期储蓄利率来看,之前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是2.75%,其他的金融银行在这个基础之上上浮30%~50%的区间进行实际利率的执行浮动。

浮动上限50%左右时,它的年化收益率最高可以达到4.12%左右,但是目前把浮动比例调整到了40%左右,年化收益率也就下降至了3.89%,而我们目前看到很多银行三年期定期储蓄的利率基本上就在3.6%~3.8%左右,所以确实利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调整。那么以后我们的选择方向也是可以瞄准这些不打算调整执行利率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他们的利率相对高一点。

五一之后银行还会降利率吗?

利率降不降 ,其实不是银行说了算,而是由央行来决定,可以说央行就是银行的大哥,是他说了算。

央行只有在经济不好,企业贷款利率高的时候会降利率,目的是刺激经济的增长。而目前受疫情冲击的影响,国外需求严重下滑,国内消费萎缩,企业日子很不好过,降低利率可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所以之后应该还是会降息的,也就是利率还是会下降。

五一之后银行还会降利率吗?

现在距离五一只有几天时间,至于在五一长假之后,银行利率会不会出现下降,我们就要来了解一下利率上升或者下降的逻辑是什么。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放开利率管制,其中贷款利率已经全面市场化,而存款利率虽然还有一些限制,但大多数银行的利率基本上都是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定制的。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的高低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

第1个、市场资金的供应。

通常情况下市场资金供应越多,银行资金越宽裕,对应的利率就越低,因为当事人的资金变得更加宽裕之后,银行对存款的需求就会降低,这样无论是存款端还是贷款端的利率都会出现下降。

相反当市场资金比较紧张的时候,各大银行吸收存款的竞争就会变得更加激烈,在这种背景之下银行就会上浮利率,因此利率会比平时高一些。

那在五一长假之后,市场资金到底会变得宽裕还是变得收紧呢?我个人认为有很大的概率是会进一步宽松的。

因为当前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很多国家的经济都表现不太理想,我国的经济表现也不太乐观,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央行也会进一步加大对市场的资金投放力度,从而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促进社会的投资。所以在五一之后,我们不排除央行还有可能进一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甚至降准等方式来向市场释放更多的资金。

这意味着未来市场的资金有可能进一步变得更加宽裕,在这种背景之下,银行的利率就有可能进一步下降。

第2个、市场对资金的需求。

资金的供应就像跟普通的商品一样,当供过于求的时候利率就会降低,当供不应求的时候利率就会上升。

银行利率的高低除了跟市场的资金供应有关系之外,还跟市场的资金需求有很大的关系,当市场资金需求比较旺盛的时候,银行可以选择的空间就比较大,这时候银行往往会上浮更高的利率。相反,当市场的资金需求不足,没有太多的客户申请贷款的时候,银行有钱放不出去,这时候银行就会通过降低利率来吸引贷款客户。

而在当前总体经济形势不太乐观,股市楼市表现也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市场对资金的需求相对来说是比较萎靡的,所以对应的银行的利率会比平时低一些。

比如在4月20日央行公布LPR的时候,LPR就从3月份的4.7%直接下降到了4.6%。

具体到一些商业银行上面,目前有很多商业银行因为资金比较宽裕,他们已经开始下降利率,比如针对一些优质客户群体,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员工,甚至只需要3%左右的利率就能够从银行借到款,这个利率要比平时低2%左右。

综合以上两个条件之后,我认为五一之后市场利率,不管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都有很大的可能会出现下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