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亿基建计划,对于房价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2020年初始,各省相继出台了密集的基建计划,比如2.20日,河南省发布980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3万亿;2.23日,云南省发改委表示,云南2020年推出5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万亿元;2.25日,福建确定156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84亿元……截止近日,全国10个省份相继公布基建计划重点项目和预期资金投入数额,总投资达到26亿元之多,占全国100万亿经济总量的1/4。

当下正值疫情防控之际,为什么各省份相继出台基建计划?基建项目包括哪些领域?

其实,基建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缓冲疫情冲击,对冲疫情影响和应对经济下行。基建计划最明显的作用是稳经济增长、稳定就业、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提升竞争力。

与2008年大规模基建项目不同,今年的基建重点项目放在了新能源、互联网、智能制造、5G等新兴领域。

大规模的基建计划会不会刺激楼市,导致房价上涨?

大规模基建短期内会刺激楼市,但是我认为长期来说,对楼市刺激非常有限,不会导致房价大幅度上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楼市政策

国家和地方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基本政策并没有松动。

只要坚决执行这一政策,即使基建对楼市会带来一定的利好,刺激作用也是有限的,因为国家调控楼市、防止房价大规模上涨的决心没变,楼市仍然受这一政策的约束。

市场经济的作用是有限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完全有能力引导楼市走向。

二、基建项目非传统项目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2008年的基建。2008年基建项目主要集中在传统基建领域,包括铁路、公路等交通线的建设、包括房产配套设施的建设。这也直接导致2008年大规模基建以后房价上涨。

但是本次基建跟传统基建不同,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在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因此对楼市的刺激非常有限。

三、供需关系

有需才有供,供需关系不仅影响房产行业,也是各行业的指导。之前房价上涨是因为我国大规模的城镇化发展促使的,人口大量聚集到城镇、城市,增加了购房需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完成和旧城改造回迁房陆续投放,市场上房源充足。因此供需关系决定了房价不会大幅度上涨。

总结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此次基建与传统基建项目不同,对楼市的刺激作用非常有限。在短期内对房价上涨有一定的利好,但是长远来看,不管是供需关系还是楼市政策都没有改变,因此长期来说,楼价不会大规模上涨。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

25万亿基建计划,对于房价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2008年M2是47.5万亿,药量为十二分之一(4万亿)。

2020年M2是200万亿,暂定药量为八分之一(25万亿)。

2019年中国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55万亿,2020年仅仅过去了两个月,7个省市的计划投资规模已经将近2019年的一半。

昨日之事不可留,今日之患多烦忧

昨日之事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发行的货币都已远超历史平均水平,在这史无前例的印钞运动中,全球大部分国家资产价格一直处于上涨通道。

有人将经济增长比喻成一个上升的电梯,不管你在电梯里是蹲着站着跳着,只要你在电梯里财富就会增长,进去的越早(楼层低的时候进入),下去的越晚(楼层高的时候出来),就能做到资产增值最大化,这就证明房价上涨是一种顺势而为的作用。

社会趋势一定要跟,顺势而为一定要做,努力很重要,选择更重要,

今日之患

适度的货币刺激必然带来经济繁荣,这是被世界货币发展史证明过多次的真理,但经济繁荣的本质是,生产能效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商品的价格应该不断下跌,才能是真正的经济增长模式,单纯靠法币(官方货币)刺激经济是没有实体支撑的空心住。

同时货币过度增发,导致资产泡沫膨胀过度,实体已然松动,投资大行其道,暴富变成梦想,贪婪反噬道德,巧取豪夺投机倒把成为热议话题,企业无心经营,个人没有定力,货币的洪水让整个社会都在随波逐流。

今天的25万亿会重现昨日4万亿对房地产的辉煌吗?昨天,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红利优势,有80后独生子女的买房高峰期,有在当时并不高的人均平米数。今天,这些往日的优势逐步消耗殆尽。

昨天,我们依靠货币的大水漫灌,经济不断上涨,今天,经济衰退已开始显现,GDP增速开始下行,之前保七,现在保六,疫情过后很可能会提出保五点五。

昨天,货币宽松导致资产倍数上涨,随即开始调控,开始去杠杆,今天,杠杆率不降反升,资产价格仍居高位,房价回落遥遥无期。

昨天,一至五线城市房价还未全面系统性上涨,今天,连五线下属县城,房价都至少涨了两轮。

昨天,各地政府严控基建扩容,基本没有什么债务,今天,截至到2019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13072亿元。

昨天,通货膨胀属于很低的水平,感受不到物价的暴涨。今天,国人消费最多肉类价格涨了几轮。

昨天,我们需要解决的只是内需消费扩大问题,今天,外贸,投资,消费都需要解决。

综合来看,房地产行业已经失去了再次爆发的基底。

面子重要还是里子重要

以房地产行业为核心,配以基建辅助投资,造成国内债务扩张,地方不断发债,房企融资不断,个人杠杆升高,直接导致地方为还钱靠卖地,开发商为还债靠卖房,最后个人加杠杆接下债务,妥妥的乾坤大挪移。

在这一循环中,依附房地产行业的各个产业都得到了债务转嫁的机会,但多数企业并未因无债一身轻发展本行业专业技能,反而加入了继续翻炒房价的队伍,使得债务已经被完全扭曲,并且周期不断拉长。

从某方面来说,如果25万亿基建造成房价再次大幅上涨(年增长超过5%),反而会对经济造成更大负担,又会走回房价刺激经济的老路,产能过剩,增加基层负担,拉大贫富差的社会问题也将更加突出。

继续开动印钞机对于煎熬中的各大房企来说肯定算是个利好消息,对于各地区来说,继续保地价和房价的信号也异常明显。

以上的道理大家都懂,政府更明白,但是必须特事特办,新冠是突发的黑天鹅事件,在这个事件所影响到的周期内,稳经济稳社会才是第一要务,投资基建恰恰能缓解这次新冠对经济的整体压力,债务拉升的副作用只能等疫情过后在补救。

一切为了城镇化

有人判断基建大礼包会导致房价继续上涨,我倒不全是这么认为,基建无疑会让一些人对房价产生躁动心理,但重要的是这些钱不会直线落入买不起房子那些人的口袋里,也就是说短期内买不起房的还是没钱买,等基建逐步上马,各地投资基金逐步到位后,通过时间差让货币流向个体,利用差异化消费来避免资金直接进入房地产推高房价。

房地产虽然告别了黄金周期,进入了白银青铜时代,但从未来的整体发展来看,虽然暴涨的基底不在,但也不会将房价一棍子打到底。在白银青铜周期内,房产会明显趋于分化状态,核心城市会触底回调,过度透支地区会止步不前喘口气。

无疑这次25万亿基建大礼包,成因中少不了国民消费意愿及消费预期的双下调,在外贸受阻,投资低迷的情况下,拉动消费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而从基建的个人收益方来看,农民工无疑将会占较大比例,为何如此?因为稳住了农民工的就业和工资,也就稳住了城镇化继续发展的锚,农民工有钱赚才愿意留在城镇中继续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继续发展才能继续带动经济向上。

通过之前的分析得知如果不搞基建大礼包,这次疫情导致的诸多问题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缓解恢复,那么这段时间(很可能3-6个月)原先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就会因为在城市中没有收入,而转回农村,上亿的农民工返乡农村怎样应对,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将农民工长期留在各个工地上。

从根本上讲,城镇化必须为进入城镇的人口提供岗位,如果按照预期的城镇化工作岗位要求,这些岗位大部分都要带有养老医疗保险的全职就业岗位,这样在这些岗位中的农村进城人口才算是真正的落户于城镇,然而现在大部分的农村进城人口都在从事短期和临时性的工作,尤其以农民工大军为主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即使是一些侥幸进入民企或国企的全职就业人员,工作年限也都在3-7年之间。

城镇化率不是以户口性质计算,而是以常住人口计算。就拿当年中科院《2012年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突破50%大关,达到51.3%(人到中年记忆力减退,数字可能不太准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镇常驻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常驻人口中将生活半年以上的农村户籍也统计在内,如果抛出这些农村户籍人口,实际城镇化率为35%左右。由城镇化率的统计结果可见,城镇中不能缺少农民工的身影。

总结

从房价上涨的基底,和中央房住不炒的精神,以及各基层民众的消费能力,消费观来看,25万亿基建计划对于房价的刺激作用不会很大,但肯定会撩起一些房价震动的涟漪,可能会结合各地区债务及经济受创大小,顺势进行房价调整(还是以不超速5%为基准),所以千万不要产生一种房产黄金十年时的错觉,认为错过这波行情,房价未来还会大涨。

25万亿基建计划,对于房价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感谢邀请!

这次包括河北、四川、重庆、福建、陕西、河南、云南在内的7个省推出投资总额高达25万亿的基建项目,很多人直呼大放水要来了,其实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这次的重大投资计划,可以发现其目的还是以稳经济为主,并不是要搞大水漫灌,对房价会构成什么样的影响,我分析如下:

首先这25万亿是总投资额,一个项目要建很多年的,并不是一年就集中花掉这25万亿,所以,并不存在大水漫灌的情况,第二,新一轮”基建“重点放在了5G、新能源汽车、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等方面,这和以往的“铁工基”并不是一样的,具体有多少资金会流向房地产,我认为不会有很多,那么也就不会造成以前出现过的房价过热的情况,当然疫情之后的经济如果能得到快速恢复,对房地产也会起到一个支撑作用,这也符合上层防止房地产大起大落稳步发展的方针。

综上所述,25万亿基建计划,其实用“新基建”计划这个词更准确些,要说对房地产的影响肯定不会像以往年份那么直接,更多的是整体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间接联动效应,到目前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容量已经非常大,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也事关全局,所以,我认为,今年的房地产市场还是以稳为主,大起大落都是要防止的。

25万亿基建计划,对于房价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因为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很多省份的经济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一些下滑,所以现在如何做好疫情之后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成为了各个省份头等任务。

而为了加快疫情之后经济的恢复,目前很多省份都推出了巨额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比如在春节前,四川、重庆、陕西和河北等省份已经发布了本年度重点项目投资计划,2020年,四川省重点项目700个,年度预计投资6000亿以上,计划总投资总额约4.4万亿元;重庆市2020年计划推出重大项目1136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476亿元,计划总投资2.6万亿元;陕西省2020年计划重点项目600个,年度投资5014亿元,总投资3.38万亿元;河北省2020年计划重点项目536个,年度计划投资2402亿元,总投资1.88万亿元。

而在最近一段时间,又有多个省份宣布了2020年的投资计划以及远期投资计划。2月20日,河南省发布980个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年度投资8372亿元,总投资3.3万亿元;2月23日,云南公布2020年将推出525个重点项目,计划年度投资4400多亿,总投资约5万亿元;2月25日,福建省发改委确定2020年度重点项目1567个,年度计划投资5005亿元,总投资3.84万亿元;此外,浙江省2020年将重点推进200多个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约3000亿元,总投资超2万亿元。

目前公布投资计划的这10个省份基建计划投资总额超过26万亿,这个数据是非常庞大的,这个数据相当于2019年我国GDP的1/4了。

看到各个省份这么大的基建计划,很多朋友都有可能担心房价会上涨。要知道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推出的4万亿基建计划,随后我国房价涨了十几年,很多地方的房价10年之内已经涨了两倍甚至三倍以上。

从2020年各省推出的基建计划来看,单是8个省份的投资计划就达到26万亿,如果我们把其他省份的投资计划也计算在内,估计未来全国各省基建计划投资额至少达到40万亿以上,这个计划投资怎么相当于当年2008年4万亿基建计划的4倍。

所以很多人更担心这些基建计划会不会对我国的房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刺激我国房价的上涨。

在我看来,我认为这些省份推出的基建计划短期之内可能会对房价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些基建计划对房价的影响是有限的。

从短期来看,大量的基建计划必定带动市场的资金需求,而一旦市场的资金需求变多了,就会有部分资金进入楼市当中,这对促进房价的上涨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但是从长期来看,各个省份推出的基建刺激计划对楼市的影响不会太明显,理由有三点。

第一、资金投向。

从各省份投资计划来看,大多数省份所投资的都是一些基建项目,而且有很多是投资新基建,比如河南省推出的基建计划主要涵盖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六大领域。

而其他省份的基建计划,除了投向传统的基建之外,更多的会投向5G建设、物流建设、配电网建设、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以及云计算建设、工业物联网建设等等。所以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基建资金会大部分进入到基础设施领域里面,而不会进入到楼市里面。

第二、房地产调控政策。

我国已经明确表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基本定调,所以很多省份虽然短期之内可能会放松对房价的调控,但从长期来看很多省份肯定不敢让房价像过去那样涨,房价严调控仍然是一个主流的基调。

第三、市场需求因素。

过去十几年为什么我国的房价出现了快速的上涨,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的需求驱动。我国人口众多,而且过去十几年我国的城镇化速度非常快,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达到1000多万到2000万之间,大量的新增城镇人口导致大家对楼市的需求迅速释放出来,再加上在城镇化过程当中的一些货币化棚改,结果导致了很多地方房价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但是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后,目前我国楼市已经来到了一个拐点,很多城市的楼市已经开始逐渐饱和,甚至出现过剩的局面。目前很多城市的房子空置率已经达到20%以上,而且全国还源源不断的有各种楼盘入市,未来市场上房子的供应量会越来越多,而需求的人越来越少,那房子就缺乏上升的根本因素。

因此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一旦市场需求减少了,房价自然就涨不动了。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之后,我认为如果全国各省的基建真能如期投入这么多资金,那短期之内或许会对房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长期来看房价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幅度的上涨。

25万亿基建计划,对于房价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25万亿基建计划,对于房价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25万亿可以这么简单的说,2008年的4万亿都很厉害了,现在搞了6个多,你自己想有多厉害!主要的影响看几个方面:

第一、和2008年房价的影响相比优劣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2008年当时的房价并不高,而且很多人在城市里都还没有买房,就是当时的城市化率非常的低,但是现在呢,和12年前相比,有钱的人在城市里可能好多套了,但是没钱的估计也很难买得起了,所以很多房子是在少数人手里的,我在深圳看见过一个客户手上有70多套房,真的太牛了,听她说她朋友比她还要多,她只能算一般,我不明白几十套房子是什么概念,收房租都收不过来的感觉。但是我想强调一点的是,高层一直强调住房不炒,就算是采取了相对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对于房价影响也不是很大,相反由于疫情的影响可能很多城市房价反而跌了。现在推出了25万亿基建计划是想刺激经济,量化擒牛反而认为最多能让楼市泡沫不至于破灭,可能想房价上涨可能想多了。

第二、对于资金的吸引力股市的影响反而更大一点。

当时4万亿出来股市从1600多点一直做到3500点,个股很多翻翻的。3倍5倍个股比比皆是。量化擒牛认为股市的流动性要比楼市要好,股市今天买,明天卖再过一个交易日就可以取钱出来了,非常的方便。而且25万亿的新基建对于很多已经上市的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其实投入到这些利好的行业的上市公司得到的回报可能要比投到房子上面的回报要高得多。

一旦股市的利好多起来,对资金的吸引力大的话,房地产对资金的吸引力就弱了。

综上所述,量化擒牛认为25万亿的基建投资拉动在住房不炒的定位下,以及股市吸金力比房子强的情况下,很难再推高房价。

关注量化擒牛,你身边贴心的专业理财顾问!专注股市量化策略挖掘,投资者教育。欢迎转发,讨论,感谢你的评论点赞和支持!量化擒牛声明:所有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依照此报告观点进行投资产生的盈亏,风险自担。

25万亿基建计划,对于房价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这是近期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数字背后不一定是如大家想象那样,而且要想让楼市松绑,或是房价因此坚挺,这是绝不可能的。

首先说下“25万亿基建计划”的个人理解。

做媒体的,特别是每年跑地方两会的,都会知识,每一年各个省都会排出一个年度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这并不是2020年才有这样的特殊安排。

这一次,由于疫情之下,各地如何重振经济格外受到关注,所以有媒体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各省份最近密集推出庞大投资计划,总投资接近25万亿元,2020年度计划完成投资也近3.5万亿元。看了下多个省包括了福建、云南、河南、四川、重庆、陕西和河北等七个省份,推出了接近25万亿元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而且在2020年当年会完成3.5万亿元,更加重要的是,所谓的“基建计划”,只是一种逻辑的推理,并非是一种官方的认定。

之所以会被某些专家认定为这么多万亿的重点项目投资,比较接近于“基建投资计划”,是因为专家认为,制造业很可能不会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大范围地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制造业不大可能了,那么还有什么是可能的?专家又分析,按惯例只能是基建或房地产。在疫情之下,房地产销售已经捉襟见肘了,当然放大投资的可能也不大可能。所以,能投资的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基建。

把各省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归结为基建计划,本来就是轻率加草率,不应当是当真的。你随便完整的拿一个省份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看看,这些投资是多领域的,并不是比较纯的“基建计划”。这好比好几个人凑了份子庆祝一个朋友结婚,但当天只有一个人代表大家到了婚礼现场,你不能说,其他朋友没有把礼节送到。

反正“25万亿基建计划”来源得有点模模糊糊,不过消息传出,居然也能令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等板块内个股掀涨停潮,中国股市的捕风捉影,也是令人醉了。

其次,说说基建令经济回温的能力。

说实在的,抛开那些惊人的数字之外,内需与基建确是疫情后重振经济的关键捉手,这从官方的表态中经常看到有提及。波士财经看下这些天有关基建的媒体报道,发现在大家对基建内涵的表述已不同与以往,除却一般意义的传统基建外,还有以公共卫生为代表的民生基建,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这次的“基建”内涵,已不同于以住。

疫情之下,大量农民工需要就业,这一年的大学毕业也需要就业,最能准启动的经济的“基建”,被委以重任也属于正常。

第三,说点与房地产有关的话。

内需与基建很重要,但是从各种表述来说,跟房地产的关系并不大。

股市已经就此经历过美好了,那么楼市呢?那么房价呢?恐怕就不好又沾光了。

可以注意到,3月4日,央行会同财政部、银保监会联合召开电话会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这应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表态。其实一些地方最近有此放松调控的迹象,但已经有诸如河南驻马店在放松政策后,被省政府约谈的事。

房价上涨,并不是好事,一方面容易令经济脱实向虚,另一方面又使得金融风险攀升。房住不炒,仍是疫情之后的房地产指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