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气温到底是变冷还是转暖?
对于地球气温到底是变冷还是转暖呢之话题,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地球上的常态气温是一种基本稳定性的自然现象,这是由地球围绕着太阳系宜居带所呈现出适中轨道之圆周循环运动决定的情况。从地球整体上看,是不会有持续变冷或持续变暖现象的情况发生。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
一方面: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运动的轨道,是被太阳磁场之磁力线圈锁定,虽然地球公转圆周循环运动过程是呈现出椭圆形的自然现象,所接收太阳热能温差之热感应反应的温度会有年度微弱的周期性变化,会令地球保持着常态的四季气温变化,地球上这种四季气温变化在大气层的保护作用下,是一种基本稳定性的常态自然现象。
二方面:地球气温变化过程虽然会有变冷或变暖现象的情况发生,但变冷或变暖现象是一种相对性的局部性的和区域性的表现,在地球上冷与暖并非是独立存在的现象,而是一种同步存在的自然现象,有冷就必有暖,有暖就必有冷,这是大自然获得温差平衡的必然表现结果。因此,从整个地球上看,是不会有持续变冷或持续变暖现象的情况发生。
三方面:在如何看对此问题上,如果人们单纯地去看地球变冷或变暖的一面,是不客观的也不科学的,容易走向正确认识的偏差。其实地球上的冷暖现象是相对和共存的情况,是大自然温差平衡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有某个区域呈现冷的同时,就会有某个区域呈现出暖现象的同步存在,冷与暖是一个温差平衡的共同体,并非是单方面而独立存在。
不知这样的回答读者看后是否能明白和认同?!如觉得我说的对或有道理或能对你理解此题带来帮助,希给个点赞并点击关注我。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或发表意见和转发。宇明于东莞市。
地球气温到底是变冷还是转暖?
变冷!再说一遍:不是变暖!而是变冷!现在还有人相信所谓人类碳排放、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全球变暖的“主流说法”!?那我告诉你,你是真少读了几年书,也真的高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碳排放、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本身是一场政治博弈而不是科学判断。就如不久前被美国制裁的丁仲礼教授接受柴静采访时所说:“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
如果你是70、80后,或许你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一篇文章《黄河象》,这篇文章说,200万年前,甘肃省和现在的云南热带一样,有成群的大象。按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的分析,那个时代的气温热得比现在高5-6度。
那个时代有人类工业文明吗?有所谓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吗?不说200万年前,就是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朝,气温仍然很高,河南名为“豫”,是因为甲骨文在那个遥远的时代还记录有大象在河南一带的活动。
事实上,竺可桢早已经通过考古和文献考察证明,地球的气候分为冰河期和间冰期(温暖期),而我们正好处在一个间冰期的末端,地球气候的历史规律指向我们正逐渐走向一个寒冷的小冰河期甚至真正的“冰河时代”,而不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根本就是一个骗局!
仔细读读竺可桢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而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温暖期的末端。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
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早在阴历二月初下种,现在看起来这有点儿早得不可思议,比现在早足足一个多月。竺可桢考证,北京的泥炭层表明,3000-5000年前北京生长着阔叶林甚至椰树,代表着北京温暖的气候。而河南一带大量的大象残骸以及与甲骨文关于象群活动的记载,也应证了此点(商朝以河南为中心区域)。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
《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在冬天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
鲁国的《春秋》中有“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山东)农业种植(水稻)温暖得可以一年两熟。
整个西汉,人们就是在陕西的长安也感觉到冬天“暖如阳春”。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
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而且冻得严严实实。
南北朝的军队在冰上作战,当时冬天的河流和渤海湾,经常出现几千人的大部队(带着辎重粮草)进行战略机动,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5度。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
据竺可桢统计,公元650、689、678年这三年的冬季,唐朝的长安“阳光照人,无雪无冰。”
当时荔枝甚至可以在四川种植和结果,大家要知道,杨贵妃吃的快马传递的新鲜水果,是在四川而不是在福建种植的。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
此间公元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00年、1178年冷到福建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
1225年,道士丘处机在位于大都的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清明杏花就在北京绽放,现在可能吗?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880年,即明清严寒期。
此间,1329年太湖全部封冻,太湖岛屿上的橘尽冻死。1493年,明朝弘治六年,淮河流域普降大雪,这场雪居然从农历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竺可桢说:“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他认为,现在正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但即将面临的是下一个寒冷期。而每当寒冷期代替温暧期之时,中原地区王朝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其中公元400年左右的“五胡乱华”;公元1200年左右,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的接踵南下;以及公元1700年左右后金入关就是气候转冷导致中原王朝灭亡的一个关键因素。
许多气象学家也认为,人类活动的加剧可能将下次气候转冷推迟100~200年,但其实这并不完全是坏事。事实上,全球气温的变暖,对粮食作物的产量增长有益无害,尤其这对地处温带的中原政权来说是好事。
如果考虑到地球越来越沉重的人口负担,目前的气候变暖有益于让耕作线北移从而养活更多人口,这是气候变暖的红利而不是负债。相比于所谓气候变暖导致诸如北极熊灭绝这类“政治正确”的谈论,人命和熊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如果真的减少碳排放、逆转温室效应导致气温降低而不是升高,可耕带南移,那么东北粮仓甚至河南都不要想种粮食了。竺可桢说过,平均气温的降低从来都是导致中原王朝的灾难——然后伴随大规模的、可怖的人口降低。特朗普为什么一上台就主动退出欧盟发起的控制碳排放的《巴黎气候协定》?因为他心里有数———气候变暖变冷,目前事实上并不是人类的活动所决定的,它自有自己的规律。这也是特朗普在屡次公开发言中对太阳能、风电这类新能源极端不感冒,甚至信心满满说出“风电致癌”这类“大话”的原因所在。
的确,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富含碳的石化燃料,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但温室气体、地球轨道变化,以及其他影响气候因素的相互关系至今不为人们所真正了解,说人类的碳排放影响了全球气候为时过早。
甚至也有专家认为,即便人类活动导致北半球极高纬度地区的温暖气候,这样一来,对同处北温带的中美来说,气候会更加寒冷,下次冰期反而将会提前到来:对中美两国都没好处。
说句实话,现在无论你身在中国何处,这个冬天,你感到比以前温暖了吗?
我认为,中国一直作出对控制碳排放和遵守《巴黎协定》的积极态度,一方面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高尚政治宣言;另一方面,也是“将计就计”,借环保为名完成“去产能”、关停效率低下并且已经落后的粗钢、煤炭业小工厂。
但是,随着想说就说的特朗普倒台,新一届美国政府又重新捡起了“气候牌”,民主党一直以来注重意识形态制高点的争夺,一直以来“心口不一”。新中国成立至今,朝鲜战争、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越南战争、银河号事件甚至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这些恶性事件都发生在貌似温和的民主党人任上。
美国人重返《巴黎气候协定》已经是必然的趋势。这只是一张政治牌而已,无关地球变暖变冷的科学。
迎接下一次“冰河世纪”,才是符合历史周期律的科学预判。
——————
余音1月19日,关于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定》,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表示:
中方欢迎,并且期待美国新政府重返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地球气温到底是变冷还是转暖?
地球气温到底是变冷还是转暖?
答:地球是在变暖还是变冷估计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因为目前人类文明程度才在0.72级水平,一些地球解释不清楚的东西太多太多。
IPCC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它是联合国下属机构,也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最权威的组织。但是它并没有直接参与科研上,而就是每五年发布一次气候报告,30年来一共发布了六次评估报告,因为没有科研用事实说话,预计全球未来变暖的趋势,未来30年基本注定了。这种模棱两可的报告根本没有说服力,仅仅只是猜测而已。
人类对地球的未来有许多的猜测,对于"地球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就一直众说纷坛。有人说全球气温在上升,地球是在变暖,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地球在变冷。究竞哪种说法更准确?
人类对地球的未来有种种的猜 测,如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地球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就引起众说纷纭。
宇宙飞船对金星的探测表明,金星表面的温度可达480℃。究其原因, 发现金星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形成一层屏障,使太阳射到金星的热能,不易散发到大气层中去,从而使 金星的温度日渐增高。
地球上由于人口剧增,工业发展过程中,森林被大量采伐,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二氧化碳逐年增加,使地球上空的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类似金星之状,地球上的气温也在逐年增高。仅以东京为例,二十多年来东京的平均气温已增高2℃。另外,人造化肥能捕捉红外线辐射,大片积雪的融化,会减弱地球对太阳光的反射。诸如此类的原因,也使地球的温度逐年增高。
与上述截然相反的一种观点是变冷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将逐渐变冷。其依据是: 虽然二氧化碳在稳定增加,但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60年代以来,北极和近北极的高纬度地区,气温明显下降,气候显著变冷。例如在日本, 60年代以来,樱花开花日期较50年代明显推迟,而初霜期则相应提前了。在北大西洋,出现了几十年从未见过的严寒,海水也冻结了。在格陵兰和冰岛之间曾一度连成"冰陆",北极熊可以自由来往,成为罕见的奇闻。有人认为,20世纪60年代的气候变冷是“小冰河期”到来的先兆,从新世纪开始,世界气候将进入冰河时代。这个争论还会继续下去。
知足常乐2022.7.18日晚于上海
地球气温到底是变冷还是转暖?
地球气温不是变冷与变暖问题,而是气候温度走向了极端异常变化!
地球气温到底是变冷还是转暖?
就从我看到的现象是地球在变暖,去西藏旅游几次,每次看冰川明显的向后退缩,那肯定是气温高,万年冰融化造成的,否则没法解释。温室效应是有目共睹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埋在底下好好的,人类把它们开采出来变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影响了气候。今年极端天气比较多,人类又出现了新的气候问题,这一切都需要人类继续探索研究。
地球气温到底是变冷还是转暖?
地球形成之后,在人类目前的认知之中,我们的地球在过去至少经历过两次“极寒地球”时期,也就是我们说的“小冰河时期”。而对于新一轮小冰河时期的出现,科学界时常也有人在热议这方面的事情,例如在2019年的时候,说得最多的就是关于太阳黑子引发小冰河时期的出现。
但是,由于无法精确查看如今的太阳活动,所以太阳周期已经到了什么状态,暂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但是科学界大部分的科学家也进行了分析说明,那就是地球的小冰河出现可能与太阳黑子并没有什么关系,上一次小冰河“可能是巧合”。而在2020年下半年,又有刊文将太阳活动与小冰河时期联系起来了。
根据《英国皇家学会会刊》杂志指出,对于在以前“极寒地球”气候现象出现的时候,可能是与阳光辐射短时间内严重匮乏所导致,这项研究可以说再次将太阳活动与“小冰河时期”的问题联系到了一起,同时报告还提醒了,科学界警惕某种方式会将行星推到超过临界阈值的水平。
也就是说我们地球可能再次进入小冰河时期,所以这说来说去,如今依然是有科学研究者认为我们地球会进入小新一轮的小冰河时期,当然这是根据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说明的,如果我们简单地来说明的话,那就是太阳活动与地球新一轮小冰河时期存在关系。
根据科学报告指出,我们地球是处于宜居带,如果太阳在某一天远离了我们地球,那么地球就无法获得太阳的更多热量,那么地球必然会进入到小冰河状态,因为地球表面的水在无法以液态形式维持的时候,由于热量的减少,那只能发以冰的形式存在,这样就冻结起来了。
相反如果离太近,液态水又会蒸发掉,过量的辐射也无法让生物存活。其实这个就有点像是我们如今说的地球气候现象,地球越来越热,不少的地球生命体已经是无法承受极端性的高温,最终走向消失或灭绝的道路,所以说这也是体现了太阳对我们地球的重要性,一旦出现问题,必然就很大了。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模型参考数据也给出了说明,认为地球曾因为缺乏足够的太阳辐射而变得非常冷,经历了“极寒地球”时期,而如今我们知道这个有概率发生,那么就需要预测其是否会再次发生。所以这种“极寒”临界点依然是可能存在的,令人比较担心。
当然这些数据也只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并没有证据显示,我们如今的太阳阳光辐射严重匮乏,如果这个结论真实存在,那么必然就需要重点注意了。这就相当于我们说的太阳黑子与小冰河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特定的证据来指明是真的有这个情况发生,所以还是以研究初步结论为主。
同时在科学界之中,还有这样的猜测,火山活动的增加、火山活动向大气中喷射出碎片或云层的形成,曾让地球笼罩在阴影中,这样可能会引发地球进入“极寒”状态,同时也有人说,地球未来也会进入到小冰河时期,所以到底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如今是无法进行判定的,这只能算得上是一种警惕。
其实相对于如今的地球环境来说,我们觉得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可能还是有点好处,当然这里需要均匀的降温才行,因为我们地球的升温已经比工业化高出了1度以上,持续下去的话,我们地球可能会成为“火球”,而小冰河可能就能持平人类带来的全球变暖的问题。
这样“抵消”,那么地球的温度就不会这么高了,所以更加舒适的地球生态就好一点了。当然,如果是出现了极端性的小冰河,那么我们新的问题也就来说,面临的极端寒冷也会带来自然灾难,所以一切需要“均衡”才行,不然对我们地球生命都不是好处。
而如今我们地球是持续升温的,这个大家要认清事实,并且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020年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那么持续的升温就还在发展之中,我们如今也只能期待所有的人都要时刻的保持高度警惕,如果科学研究人员说准确的,那么例外一种天气现象就可能再次出现,同样也会带来影响,而如今全球变暖发展,我们也需要共同努力维持生态平衡的稳定性,减少破坏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