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癌症患者去了医院不久就离世了,不去医院是否能活长?

其实癌症患者是否能够活得长一点,和去不去医院根本没有多大关系,主要的还是看癌症患者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态问题,这两样东西是决定其是否能够活得久一点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癌症患者心态很好,比较想得开,吃得下睡得着,那么自然而然会活得久一点;反之如果心态不好,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就开始茶不思饭不想,整天寝食难安,不用想,这样的人肯定是活不了多久的。

下面给大家讲两个真实的故事,大家就会明白良好的心态对于一个病人,特别是癌症患者是多么的重要了。

我四叔看着身体特别强壮,平时也是经常在干工地上干活,根本看不出他会有什么病,有一次,家族聚餐,四叔喝了不少酒,突然就痛倒在地,我们都以为他是喝酒喝多了,把胃给喝坏了,就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治疗。

到了医院,拿到照片结果后,经过医生反复观看和检查,并不是胃病,而是肺癌,这可把我们给吓坏了,这平时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突然得了肺癌呢?大家都不敢相信医生说的话。

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医生告诉我们,如果对这个检查结果抱有怀疑态度的话,也可以去大城市再做一下检查,他这个情况已经很严重了,直接已经到了晚期,没有治疗的必要了,在医院顶多也就是开点药给他吃,减少他的痛苦。

我四婶听到这里,直接给吓晕了过去,没办法第二天四叔就办理出院了,看到一家人的表情,他估计也有了预感,回到家就一直问我四婶他是不是活不长了,我四婶从小就不会撒谎,心里也藏不住事。

就一五一十的把检查的结果说给我四叔听,原本不说还好,我四叔听了自己得了癌症以后,饭也吃不下去,也睡不好,每天以泪洗面,心态完全蹦了,才过去一个月,就撒手人寰了。

大家也都觉得,如果不去医院检查,或者告诉四叔他得了癌症晚期的话,可能他会活长一点,但是现在事已至此,也改变不了什么了,也只有把四叔的后事给安排妥当了。

这边事才没有结束多久,我舅舅又检查出了胃癌晚期,不过我舅和四叔是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性格特别开朗,也很看得开,才从医院检查出来,他就有了不好的预感。

原本大家打算瞒着他,后来我舅自己悄悄找到了自己的检查报告,知道了自己已经癌症晚期了,一次吃饭的时候,就告诉了我舅妈,以后不要骗他了,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了。

我们都以为我舅会因此意志消沉下去,哪知道他一如既往的生活,每天做做生意,有时间就去钓点鱼,陪陪自己的家人,听我舅说了反正这辈子已经是赚了,也没什么后悔的人孩子也都大了,没有什么遗憾了。

说起来也怪,医生当时断定的如果养得好的话,可能勉强能够活过一两年,现在七八年过去了,人和正常人一样,吃得好睡得好,根本没啥事,只不过做不了什么重活而已。

总结

所以说,一个人的心态真的很重要,我舅就是因为心态好,吃得下饭,睡得着,才活了后面这么久,按他说的,现在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到的,每天吃好喝好,有生之年多陪陪家人比什么都重要,看开了反而就活得长了。

反观我四叔因为心态不好,害怕死亡的到来,吃不下睡不着,原本可以多活一两年的,自己把自己给吓死了,才坚持了一个月,就离开人世了,真是太不应该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够看得开,豁达面对的人又有多少呢?因此,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知道,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年轻时候拼命赚钱,等老了又用钱保命,真的没有必要,所以珍惜好当下,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你就是最幸福的。

多数癌症患者去了医院不久就离世了,不去医院是否能活长?

我二叔和三姑父都是患了肺癌。二叔患肺癌活了九年,三姑父患肺癌没有活过两个月。

二叔身体单瘦,一米六多一点的个头,体重百斤出头。二叔烟酒上瘾。他七十岁那年咳嗽,咳嗽吐出来的痰中带血丝。堂弟陪父亲到医院照片检查后确诊为肺癌。堂弟怕对他父亲讲实话。确诊后,堂弟陪他父亲到我家来,堂弟把他父亲患病的实情告诉了我。我看了病历后,语气轻松的对二叔讲,他得的是肺炎,要他戒酒戒烟。二叔比较相信我,他听了我讲的话,点了点头。避开二叔,告戒堂弟,二叔患癌症的事,除了我之外,谁都不要告诉。二叔回去后,除了打消炎针和吃消炎药之外,还挖些核桃根熬水喝。二叔就这样在不知道自己患癌症的情况下,活了九年才离开人世。

三姑父牛高马大,近二百斤的体重,在村子里包揽了杀猪宰牛的活。三姑父滴酒不沾,嗜烟如命。七十二岁那年,低烧咳嗽,痰中带血,到医院看病,确诊肺癌。表弟拿着父亲的诊断书时,他父亲问他是什么病,表弟实话告诉他父亲:肺癌!三姑父就这样住进医院。三姑父住院不到两个月便撒手西去。三姑父出殡的那天,在回灵的路上,三姑父的侄女悄悄的对我讲:我叔叔是被吓死的。

多数癌症患者去了医院不久就离世了,不去医院是否能活长?

答:有一定道理。

1、我们教育系统有四位老师,体检报告都有肿瘤。

2、赵局因是北大毕业,所以去北京的同学医院治疗;傅科曾是上海交大研究生,去上海同学的医院治疗。

3、两位师长经历了热饮造型、动脉造型等折腾➕亲朋好友纷至沓来的探望……就此没有回来😭

4、张科和周科一切照常,权当自己健康,每天乐呵呵😄

多数癌症患者去了医院不久就离世了,不去医院是否能活长?

这样的患者我熟悉的人就有一个,很替他感到惋惜。

我父亲的朋友陈叔两年前70岁,他每年都会做老人的免费体检。前年的四月份,他如常去了指定的医院检查,本来他平日的身体还好,没有什么基础病,还算很硬朗,但体检的第二天,他的儿子却接到了医院的电话,说陈叔的肝有问题,怀疑是肝癌,需马上去市里的三甲大医院复查,并尽早治疗。

陈叔的儿子也很担心,当时就带着他去了大医院一检查果真是肝癌,不过很幸运是早期,做了手术切除就应该会没事的。他儿子骗陈叔说他的肝部有囊肿,因为担心会病变,需要做切除手术。陈叔也很是配合,手术很成功,一周之后就出院了。

陈叔出院后身体恢复的还不错,在家人的照料下,能吃能睡,一切都按照预料的那样往好的方向发展。一个月之后,陈叔去了医院复查,这本来就是一个例行的检查,看看手术后的具体状况。住院两天后陈叔做完了所有的检查,那天他和同病房的人在拉家常,得知另外的两个病人都是肝癌,他还很庆幸自己没患癌,但病友一句下意识的话就让他不淡定了,那人说:“正常的囊肿是不需要做手术的,你的肝应该是别的问题吧?”陈叔也很蒙圈,正好他儿子去了打饭,他便顺手拿出来当天的CT报告来查看(本来这些事都不需要他操心的,之前都是他儿子在跟进),这一看不要紧,报告上醒目的"早期肝癌"让他措手不及,他一下就瘫软在床上。

出院后,陈叔就好象变了一个人似的。自从得知自己身患肝癌后,他整个人都不好了,本来平日里他每天都会精神抖擞去公园里和老人们一起下棋,聊天的,但那之后他总觉得身体不舒服,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痛,周身乏力,饭量也减少了,索性就窝在家里哪也不去,而且脾气也很古怪,动不动就对家人发脾气。家人看到他这个情况不对劲,觉得是心病惹的祸,所以也一直在安抚他说不会有事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心态调整后,陈叔总算肯出门了,并慢慢接受了自己患癌的事实。

转眼三个月之后又到了复检的日期了,陈叔在入住一天后,病房来了一个重症病人,得知那人是肝癌时陈叔很是害怕,担心自己以后会不会也象那病人一样痛得呻吟不止。到了下半夜护士忽然叫陈叔转到别的病房去,说那个病房要收其他会重病号。然而第二天陈叔却得知那个重症病人已于凌晨几点去世了。

得知邻病床的病友去世,陈叔的精神彻底的崩溃了,他一直在胡思乱想,饭也吃不下,眼晴无精地盯着天花板发呆,然后对他儿子说:“你还是趁早为我准备好寿衣吧,我也不知能不能捱下去了”。他儿子被他这无端的话吓了一跳,忙问他哪里不舒服。陈叔说感觉腹部痛,应该是肝癌复发了,然后在当天晚上就开始发高烧,几度昏了过去。

陈叔在医院呆了两周就走了,不清楚他到底是什么病症去世的,据当时的CT报告他的病情并没有复发或转移。大家猜想的可能是被吓死的吧,因为一个和自己患同样癌症的人住在邻床,却忽然去世了,这给他的心理应该造成很大的冲击吧。一旦精神崩溃,整个身心都会垮掉的。

陈叔自发现自己患癌至去世还不足半年,如果他当初不去体检,不知道自己有癌症,然后心安理得过日子,因是早期或许还能活过三两年吧。然而过早让他知通病情,他始终无法迈过心理的那道坎,特别是目睹了病友的离世更让他情神上无法承受,就这么快离去,确实让人惋惜!

所以癌症患者的心态特别的重要,一旦精神崩溃了,身体也很快就会倒下。

多数癌症患者去了医院不久就离世了,不去医院是否能活长?

是的,多数癌症患者不去医院活得更长。人活着,就是一颗心在支撑着。普通大众中,内心强大的并不多,不像“双十一张友文”(参评副教授和考博各十一次)。我母亲结肠癌刚离世,对此感受深刻。从母亲的日记中, 可以读出母亲的心理流变。因为这个病,母亲前前后后住过四次医院,第四次就死在医院了。母亲在日记中说,她已经对人生绝望了。此前,我给母亲讲了许多抗癌成功的例子,母亲总说那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如果母亲调整心态,心态乐观一点,不至于走得这么走、这么快。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比较坚强的。母亲小时,外婆改嫁,外公下落不明……生活这么困苦,母亲都坚强地活下来了。可是,面对病魔,母亲还是心怯。

母亲与“双十一张友文”

母亲在日记还写道,医生对她说,结肠癌迟早会死,要么饿死,要么胀死……如果医生多鼓励一下,也许不是这个样子。

请看如下网页:

https://new.qq.com/rain/a/20210714A006KU00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095241

多数癌症患者去了医院不久就离世了,不去医院是否能活长?

去年疫情,全世界很多地方封城,大家都以为那段时间新冠疫情影响下各地死亡率会增加。结果后来统计发现,新冠疫情封城期间各地死亡率基本都下降了。最后专家分析数据,发现是疫情导致很多手术取消或者推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